进攻张家口的清军最开始有二十万人,硬生生在张家口前面损失了三万人。现在士气低迷,清朝这些将官靠杀逃兵,用一排排血淋淋的人头,才将十七万清军硬生生压服在张家口外。
肖万里在张家口给牛野,姚大人和郑一娘介绍清军的粮食消耗:
“清军每人每月24斤粮食(折合现代斤约28.6斤,即每日约0.95斤)。17万士兵每日粮食消耗,至少需要80.75吨每天。
清军每匹马每日消耗约10-15斤草料 黑豆(精饲料),取中间值 12斤每日。
山西的清军大约还有2万匹马,约 120吨草料每日。
清军每日的粮草消耗量约 200.75吨每日。
清军的一辆马车日均运力约 500斤,从大同府往返张家口外,实际入库仅剩 220斤(马匹与车夫消耗约56%)。
清军每日需马车数量,1825马车辆每天。
三个月总运输车次,164,250次马车运输。
17万士兵与2万匹马在张家口外对峙三个月,理论上需消耗 约3,600万斤,约1,800万吨粮草,实际因运输损耗可能更高。如此庞大的消耗,若粮道被断,清军战斗力将迅速崩溃。
清兵的粮食补给只有两条路,一路为大同,一路为蒙古,但蒙古没有这么多粮食,所以绝大多数来自大同!”
姚耀祖看着地图说道,“所以,万里,你的意思是,我们用蒸汽装甲车突袭他们的运输线?”
肖万里笑了,点点头,又摇摇头,“牛爷说过,不想造太多杀孽,那我们就必须要切断粮道,让敌人自己全面崩溃!”
郑一嫂疑惑道,“那你为什么摇头?”
肖万里说道:“蒸汽装甲车从张家口到大同的行军时间推算,时速6公里,不眠不休。张家口到大同的直线距离约为 180公里,但张大官道并非直线,实际行军距离更长,约240公里。
蒸汽装甲车的行驶速度为每小时6公里,如果不眠不休理论上能跑144公里每天理论上四十个小时就能到大同,但是根据老车户说有些路段的路基不好可能需要前车修补道路。
从张家口到大同的道路并非平整公路,而是土路或石板路,蒸汽装甲车可能因颠簸、泥泞或陡坡而减速。
另外,如果遇到山地,如燕山余脉,速度可能进一步降低。
蒸汽机车沿途需要持续加煤和水,这也要消耗时间。
然后按照故障率,蒸汽机可靠性不高,长时间行驶可能导致锅炉过热、零件磨损,甚至抛锚。有可能八十台武装蒸汽拖拉机可能到达大同时会在路上抛锚二十套左右。
所以现实情况,考虑道路、补给、故障,可能需要 4天。”
这下三人都知道肖万里要干什么了,这家伙要直接进攻大同!
牛野皱着眉头看着地图,他知道满清修的所谓“张大路”是个什么鬼样!
姚大人也看到了同样的问题:“万里,不要说燕山余脉,就说从张家口到北京,这条路有很多地方都只能容一辆马车通行,而蒸汽拖拉机比马车宽出至少一米。一旦进入狭窄的路段,这个突袭的速度怕是会很慢,还会受到两边夹击啊!”
郑一娘此时却有不同看法,“如果我们真的可以突穿清军,那么就算卡在山路上,那是不是也截断了敌人的粮道?如果我们的步枪和火炮,以及给养足够多,是不是可以堵死整个粮道?”
牛野听郑一娘这么说,倒觉得这是一个办法:“现在山西的兵力空虚,如果我们突袭,那确实有机会拿下大同。而且大同有煤,可以补充蒸汽装甲车的燃料。”
姚耀祖依然觉得蒸汽装甲车突袭并不靠谱,“装甲车的速度有可能极慢,甚至比骑兵和马车都要慢!”
当姚耀祖说出马车的时候,有一道闪电击中了牛野的头脑,他突然说道:“马车?对马车!”
牛野反问三人,“如果每天都需要1850辆马车运送粮草,那沿途是不是每一天,都有大量带着返回口粮和伤兵的马车,返回大同?”
肖万里也突然明白了,“牛爷,你的意思是。。。我们利用返回大同的马车?或者说我们装扮成返回大同的马车?”
牛野点点头,他飞速拿起炭笔,“我们有八十台蒸汽装甲车,第一排用四台横向排开冲击敌阵,剩下的七十六辆形成两列纵队,中间跟进一人双马的披甲轻骑兵和补给马车队,只要蒸汽装甲车保护披甲轻骑兵越过敌阵。。。”
郑一娘说道:“轻骑兵一路西进,沿途缴获所有运粮的马车,然后假装成返程的马车队,一路前进一路打劫,直接冲进大同城!”
姚耀祖嘿嘿笑,“嘿嘿,你们这群阴货,这么搞确实是一个办法。但要准备一批清兵和民夫的衣服。”
肖万里立刻修改计划,“蒸汽装甲车队,能跑多远就跑多远,如果实在被堵死在险要路段,后队立刻形成钢铁防御阵地!将清兵的粮道和退路堵死!”
郑一娘看着地图说道,“但清兵也能向北绕蒙古回大同!”
牛野说道:“那条路更远,我们的骑兵早就到了大同城下,让骑兵再多带一匹战马,带上六十毫米迫击炮,偷袭不成就强攻城门。”
肖万里说道:“对,实在不行,就用多门六十迫击炮,摧毁城头的大炮,然后封锁城墙正面的城墙,让步兵带上炸药包轰开城门洞!”
牛野用炭笔在地图上写下,“一个营”三个字。
众人已经明白,肖万里在旁边写下:“六千匹马,每匹马负重80公斤,480吨物资够打七天会战。”
牛野说道,“骑兵粮食只要带三天,沿路抢清军的补给马车,让马车跟着前进,不断分担战马的负重,这样三匹战马的负重会越来越轻,这样他们后期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姚耀祖说道:“记住沿途所有的驿站要全部占领,然后换上我们的人看管,万一有清军的轻骑兵从山区穿越过装甲车阵,也要沿途换马,那就直接把这些人扣下!”
牛野再次计算,“80台武装蒸汽装甲车,每台车八人,就是六百四十人。让一半步兵师的人留下,留下一半步兵和迫击炮陪他们守死道路。”
郑一娘想了想,“如果是一千步兵进攻大同府,那就是五百步兵,五百六零迫击炮兵,一百门六零迫击炮应该足够压制城头。”
牛野再次想了想,认真说道:“收集张家口原守军的装备,给步兵准备两百套双层纸甲和头盔,城门洞里有可能有激烈的枪战,让他们有足够的防护。”
肖万里补充道:“发起攻击的当天,沿线所有的驻军也要发起佯攻,要让整个战线全是枪炮声,分担装甲突击部队左右两个方向的压力。”
牛野点头,“让三千守军向前拱一拱,就打一个小时,足够让装甲部队打穿敌人三公里的防线”。
众人最后确定战斗发起时间,被定在九月二十五日,凌晨六点。
公元1819年九月二十五日,凌晨六点,天已大亮。
张家口外的荒原上,但空气异常凝重。西面的地平线上,清军二十万大军的营帐连绵不绝,宛如一片黑色的海洋,旌旗蔽日,刀枪如林。中华国自登陆以来,在张家口这个要塞发起了一次最大规模的进攻战。
就在清军士兵刚刚吃完早饭,准备迎接又一天的对峙时,东方的地平线上,突然传来一阵低沉的轰鸣声。
那是蒸汽机的咆哮。
妈祖军,终于发动了他们的第一次全线强攻。
妈祖军的三千妈祖军守军,他们装备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线膛后装步枪,射速和精准度远超清军手中的滑膛枪。此外,他们还配备了六十毫米迫击炮,专门用于压制敌方壕沟。
随着一声令下,妈祖军的线膛步枪手与迫击炮部队迅速前移,在距离清军壕沟八百米外架设阵地。这个距离,对于清军的滑膛枪来说,几乎是安全区,但对于妈祖军的线膛步枪而言,却是最佳猎杀距离。
“开火!”
随着指挥官的怒吼,第一轮迫击炮齐射如同死神的镰刀,瞬间收割了清军壕沟边缘的成百上千的士兵。炮弹旋转着穿透空气,精准地命中清军壕沟,炮弹的破片穿透胸膛、头部,甚至穿透盾牌。
紧接着,六十门迫击炮开始持续轰鸣,炮弹呼啸而下,精准砸入清军的壕沟之中。爆炸的冲击波掀翻了胸墙,震碎了盾牌,清军士兵甚至来不及反应,就被炸得血肉横飞。
清军指挥官大惊失色,他们真的以为中华国马祖军发起了全线进攻!
在战场的南面阵地,80台蒸汽装甲车隆隆启动,引擎的轰鸣声如同巨兽的咆哮。这些装甲车是妈祖军的核心武器,它们由蒸汽机驱动,车体覆盖厚重的铁皮,能够抵御弓箭、火铳甚至早期火炮的攻击。
正面,两排八辆武装蒸汽装甲车率先冲锋,车头架设射击孔,两侧各有三个射击孔,负责提供正面突击火力。它们两侧的射击孔射速极快,每一轮齐射都能精准命中清军阵地上的士兵。
其余装甲车则分成两个纵队,呈钳形攻势向前推进。装甲车的铁皮外壳抵挡了清军零星的弓箭与早期火铳射击,而它们自身的排枪则不断收割清军步兵的生命。
更可怕的是,在两个装甲车纵队的中间,是两千名骑马步兵,骑着六千匹战马。这些士兵并非传统骑兵,而是“骑马步兵”他们骑马快速接近战场,但在冲锋时下马作战。
他们的任务是紧跟装甲车突击,一旦清军防线出现缺口,便立即突入纵深,扩大战果。
清军的防线看似固若金汤——三公里宽的壕沟、鹿砦、胸墙,层层叠叠,驻守着十七万步兵与炮兵。但在妈祖军的钢铁洪流与火力压制下,仅仅四十分钟,防线便被撕开一道巨大的缺口!
线膛步枪的精准射击让清军步兵根本无法靠近,迫击炮的轰炸让壕沟内的清军无处可藏,而蒸汽装甲车的线膛枪射击则如同移动的堡垒线,碾碎一切阻挡。
装甲车碾过壕沟边缘的拒马,步枪手冲入清军阵地,骑马步兵紧随其后,挥舞马刀与步枪,将惊慌失措的清军逼退。清军指挥系统崩溃,士兵四散奔逃,防线彻底瓦解。
“冲啊!杀进清军大营!”
妈祖军的指挥官挥舞军刀,率领部队直插清军大营。清军大营内,将领们还未反应过来,妈祖军已经如潮水般涌入,刀光剑影之间,清军将领纷纷倒下。
冲过敌营,南北的清军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装甲车纵队继续向西推进时,一千名精锐骑兵突然脱离主力,全速疾驰!他们不再等待后续部队,而是直扑大同!
这些骑兵的目标很明确,趁清军大营混乱,直插敌军后方补给中枢,打乱其指挥体系!
他们胯下的战马是精选的良驹,速度极快,耐力惊人。一千名骑兵,三千战马,如同一支绿色闪电,撕裂清军的追击线,直奔大同方向!
马蹄声如雷霆,烟尘滚滚,他们如同离弦之箭,向着大同方向狂飙猛进!
清军将领们绝望地看着这一幕——他们的十七万大军,竟然在四十分钟内被撕开防线,而妈祖军的骑兵已经直取大同!
清军原本占据绝对的人数优势,却在这场战斗中溃不成军。他们的防线被机械化部队撕裂,他们的指挥系统被骑兵突袭瘫痪,他们的士气被彻底击溃。
妈祖军,凭借线膛步枪的精准射击、蒸汽装甲车的钢铁洪流、骑马步兵的灵活突击,以及一千骑兵的闪电奔袭,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清军的骑兵试图追击,但他们遇到了后卫的装甲车队,火铳打不穿,刀砍不穿,流星锤也砸不烂,反而不断被装甲车两侧射出的子弹将他们成片成片的打倒,最后溃不成军。
夕阳西斜,金红色的余晖洒在张家口西侧的荒原上。妈祖军的八十台蒸汽装甲车已经持续行进了整整十个小时,车轮碾过崎岖的地面,在身后留下两道深深的辙印。经过五十公里的急行军,部队终于抵达了一个理想的防御地点——一个两侧山势陡峭、中间狭窄的山谷。
牛野站在高处,用望远镜观察着周围的地形。这个山谷就像一个天然的瓶颈,宽度仅够两辆装甲车并排行驶,正是构筑防御阵地的绝佳地点。他立即下令:"全军停止前进!就地构筑防御阵地!"
随着命令下达,八十台蒸汽装甲车迅速变换阵型。最前排的八台装甲车呈扇形展开,车头对准山谷入口,侧面的钢板严丝合缝地拼接在一起,形成第一道钢铁屏障。后排的七十二台装甲车则分为左右两翼,横向排列,将侧面对准可能来袭的清军方向。
"所有装甲车注意!!一半修建营地,一半在装甲车上防御"随着牛野的指令,一半。这些钢铁巨兽不仅提供了坚实的物理屏障,车上的一排射击孔更是构成了致命的火力网。
装甲车之间的空隙被迅速填上从附近收集的石块和木料,形成一道道临时路障。车顶上都有士兵垒起沙包加上步枪,瞄准山谷的各个可能突破口。则在装甲车前方加装了铁蒺藜和地雷,防止清军步兵近距离接近。
与此同时,五百名步兵在指挥官的带领下,迅速登上了山谷两侧的山包。这些士兵动作娴熟地挖掘着单兵坑和壕沟,利用地形构筑高地防御线。
"挖深一点!壕沟要呈锯齿状!"步兵指挥官大声指挥着。士兵们挥舞着工兵铲,很快就在山包上构筑出一道蜿蜒的防御工事。每个单兵坑都经过精心设计,既可以提供良好的射击角度,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士兵。
在步兵阵地后方,简易的胸墙迅速成形。士兵们将收集来的石块、木料和泥土堆砌起来,形成一道矮墙。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兵甚至在胸墙上凿出了射击孔,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准备。
在山谷装甲车阵中间,炮兵部队正在紧张地布置大炮阵地。六零迫击炮和95-40大炮被地安置在山谷的空隙中,这些火炮的射程足以覆盖整个山谷出口。
"炮组就位!标定距离线,测量射击诸元!"炮兵指挥官手持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山谷的地形。他计算着每一个可能的射击角度,确保炮火能够形成交叉覆盖。
炮兵们忙碌地调整着火炮的角度,装填手们则将炮弹和火药箱整齐地码放在一旁。
在构筑防御工事的同时,后勤部队也没有闲着。他们迅速在山谷后方建立了临时补给站,将携带的弹药、粮食和水源有序地分配到各个战斗岗位。
"每门火炮配备200发炮弹!步兵每人至少100发子弹!"后勤军官大声传达着命令。士兵们有条不紊地检查着自己的装备,确保在即将到来的战斗中不会出现任何纰漏。
一些聪明的士兵还在装甲车周围挖掘了防火沟,防止清军可能使用的燃烧武器。工程师们则在装甲车的关键部位加装了额外的防护钢板,提高车辆的生存能力。
当夜幕降临,山谷中的防御工事已初具规模。牛野召集各部队指挥官开会,指着地图说道:"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切断张家口清军和大同之间的补给线。坚守直到清军投降为止!"
他详细解释了作战计划:"明天清晨,清军发现防线被突破后,必然会派出追兵。他们会沿着这条必经之路前来进攻我们。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里"他的手指重重地戳在地图上的山谷位置,"给他们迎头痛击!"
步兵指挥官补充道:"两侧高地,炮兵和装甲车阵将形成交叉火力,任何试图通过山谷的清军都将付出惨重代价。"
炮兵指挥官则展示了火炮的射程表:"我们的火力可以覆盖整个山谷出口,只要清军进入射程,就会遭到毁灭性打击。"
夜色渐深,山谷外燃起了几堆篝火,但大部分区域都保持黑暗。哨兵们警惕地监视着四周。
士兵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小憩,但都保持着高度警惕。炮兵们则轮流值班,确保火炮处于待发状态。
"明天将是一场硬仗,"牛野在最后巡视时对部下说,"但我们占据了地利,又有钢铁屏障保护。只要团结一心,就能守住这条生命线!"
士兵们没有人说话,只是握紧了手中的武器。在山谷的夜色中,八十台蒸汽装甲车如同钢铁巨兽般静静蛰伏,等待着清军追兵的到来。明天,这里将成为清军补给线的噩梦,也是妈祖军扭转战局的关键所在。
夜幕笼罩下,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然而,在这片黑暗中,一支由一千名骑兵组成的军队正悄然前行,他们的目标是大同城。
这支骑兵队伍沿着道路疾驰,如同一股黑色的旋风,迅速而猛烈地冲向清军的沿路的车队。他们的行动异常果敢,毫不留情地拦截了一辆又一辆清军的马车。
在一场场激烈的战斗中,八百多辆清军马车被成功拦截。这些马车原本是清军运输物资和补给的重要工具,如今却成为了骑兵们的战利品。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马车,骑兵们将其中一半送往后方的车阵,以确保物资的安全和运输的顺利。而另一半则跟随骑兵部队一路向西继续前进,成为他们前进的有力支持。
不仅如此,这一千名士兵进行了伪装。他们迅速换装成清兵和民夫的衣物,让自己看起来就像是从前线撤下来的清兵和车队。这种伪装使得他们在行进过程中不易被敌人察觉,增加了突袭的成功率。
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不断地夺取沿途的驿站,将这些关键地点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每攻占一个驿站,他们都会留下五名士兵,让他们伪装成清兵和民夫,负责防守这些驿站。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交通要道,还能给后续的部队提供及时的情报和支援。这一系列的行动,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着大同滚滚而去,快若闪电。
肖万里在张家口给牛野,姚大人和郑一娘介绍清军的粮食消耗:
“清军每人每月24斤粮食(折合现代斤约28.6斤,即每日约0.95斤)。17万士兵每日粮食消耗,至少需要80.75吨每天。
清军每匹马每日消耗约10-15斤草料 黑豆(精饲料),取中间值 12斤每日。
山西的清军大约还有2万匹马,约 120吨草料每日。
清军每日的粮草消耗量约 200.75吨每日。
清军的一辆马车日均运力约 500斤,从大同府往返张家口外,实际入库仅剩 220斤(马匹与车夫消耗约56%)。
清军每日需马车数量,1825马车辆每天。
三个月总运输车次,164,250次马车运输。
17万士兵与2万匹马在张家口外对峙三个月,理论上需消耗 约3,600万斤,约1,800万吨粮草,实际因运输损耗可能更高。如此庞大的消耗,若粮道被断,清军战斗力将迅速崩溃。
清兵的粮食补给只有两条路,一路为大同,一路为蒙古,但蒙古没有这么多粮食,所以绝大多数来自大同!”
姚耀祖看着地图说道,“所以,万里,你的意思是,我们用蒸汽装甲车突袭他们的运输线?”
肖万里笑了,点点头,又摇摇头,“牛爷说过,不想造太多杀孽,那我们就必须要切断粮道,让敌人自己全面崩溃!”
郑一嫂疑惑道,“那你为什么摇头?”
肖万里说道:“蒸汽装甲车从张家口到大同的行军时间推算,时速6公里,不眠不休。张家口到大同的直线距离约为 180公里,但张大官道并非直线,实际行军距离更长,约240公里。
蒸汽装甲车的行驶速度为每小时6公里,如果不眠不休理论上能跑144公里每天理论上四十个小时就能到大同,但是根据老车户说有些路段的路基不好可能需要前车修补道路。
从张家口到大同的道路并非平整公路,而是土路或石板路,蒸汽装甲车可能因颠簸、泥泞或陡坡而减速。
另外,如果遇到山地,如燕山余脉,速度可能进一步降低。
蒸汽机车沿途需要持续加煤和水,这也要消耗时间。
然后按照故障率,蒸汽机可靠性不高,长时间行驶可能导致锅炉过热、零件磨损,甚至抛锚。有可能八十台武装蒸汽拖拉机可能到达大同时会在路上抛锚二十套左右。
所以现实情况,考虑道路、补给、故障,可能需要 4天。”
这下三人都知道肖万里要干什么了,这家伙要直接进攻大同!
牛野皱着眉头看着地图,他知道满清修的所谓“张大路”是个什么鬼样!
姚大人也看到了同样的问题:“万里,不要说燕山余脉,就说从张家口到北京,这条路有很多地方都只能容一辆马车通行,而蒸汽拖拉机比马车宽出至少一米。一旦进入狭窄的路段,这个突袭的速度怕是会很慢,还会受到两边夹击啊!”
郑一娘此时却有不同看法,“如果我们真的可以突穿清军,那么就算卡在山路上,那是不是也截断了敌人的粮道?如果我们的步枪和火炮,以及给养足够多,是不是可以堵死整个粮道?”
牛野听郑一娘这么说,倒觉得这是一个办法:“现在山西的兵力空虚,如果我们突袭,那确实有机会拿下大同。而且大同有煤,可以补充蒸汽装甲车的燃料。”
姚耀祖依然觉得蒸汽装甲车突袭并不靠谱,“装甲车的速度有可能极慢,甚至比骑兵和马车都要慢!”
当姚耀祖说出马车的时候,有一道闪电击中了牛野的头脑,他突然说道:“马车?对马车!”
牛野反问三人,“如果每天都需要1850辆马车运送粮草,那沿途是不是每一天,都有大量带着返回口粮和伤兵的马车,返回大同?”
肖万里也突然明白了,“牛爷,你的意思是。。。我们利用返回大同的马车?或者说我们装扮成返回大同的马车?”
牛野点点头,他飞速拿起炭笔,“我们有八十台蒸汽装甲车,第一排用四台横向排开冲击敌阵,剩下的七十六辆形成两列纵队,中间跟进一人双马的披甲轻骑兵和补给马车队,只要蒸汽装甲车保护披甲轻骑兵越过敌阵。。。”
郑一娘说道:“轻骑兵一路西进,沿途缴获所有运粮的马车,然后假装成返程的马车队,一路前进一路打劫,直接冲进大同城!”
姚耀祖嘿嘿笑,“嘿嘿,你们这群阴货,这么搞确实是一个办法。但要准备一批清兵和民夫的衣服。”
肖万里立刻修改计划,“蒸汽装甲车队,能跑多远就跑多远,如果实在被堵死在险要路段,后队立刻形成钢铁防御阵地!将清兵的粮道和退路堵死!”
郑一娘看着地图说道,“但清兵也能向北绕蒙古回大同!”
牛野说道:“那条路更远,我们的骑兵早就到了大同城下,让骑兵再多带一匹战马,带上六十毫米迫击炮,偷袭不成就强攻城门。”
肖万里说道:“对,实在不行,就用多门六十迫击炮,摧毁城头的大炮,然后封锁城墙正面的城墙,让步兵带上炸药包轰开城门洞!”
牛野用炭笔在地图上写下,“一个营”三个字。
众人已经明白,肖万里在旁边写下:“六千匹马,每匹马负重80公斤,480吨物资够打七天会战。”
牛野说道,“骑兵粮食只要带三天,沿路抢清军的补给马车,让马车跟着前进,不断分担战马的负重,这样三匹战马的负重会越来越轻,这样他们后期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姚耀祖说道:“记住沿途所有的驿站要全部占领,然后换上我们的人看管,万一有清军的轻骑兵从山区穿越过装甲车阵,也要沿途换马,那就直接把这些人扣下!”
牛野再次计算,“80台武装蒸汽装甲车,每台车八人,就是六百四十人。让一半步兵师的人留下,留下一半步兵和迫击炮陪他们守死道路。”
郑一娘想了想,“如果是一千步兵进攻大同府,那就是五百步兵,五百六零迫击炮兵,一百门六零迫击炮应该足够压制城头。”
牛野再次想了想,认真说道:“收集张家口原守军的装备,给步兵准备两百套双层纸甲和头盔,城门洞里有可能有激烈的枪战,让他们有足够的防护。”
肖万里补充道:“发起攻击的当天,沿线所有的驻军也要发起佯攻,要让整个战线全是枪炮声,分担装甲突击部队左右两个方向的压力。”
牛野点头,“让三千守军向前拱一拱,就打一个小时,足够让装甲部队打穿敌人三公里的防线”。
众人最后确定战斗发起时间,被定在九月二十五日,凌晨六点。
公元1819年九月二十五日,凌晨六点,天已大亮。
张家口外的荒原上,但空气异常凝重。西面的地平线上,清军二十万大军的营帐连绵不绝,宛如一片黑色的海洋,旌旗蔽日,刀枪如林。中华国自登陆以来,在张家口这个要塞发起了一次最大规模的进攻战。
就在清军士兵刚刚吃完早饭,准备迎接又一天的对峙时,东方的地平线上,突然传来一阵低沉的轰鸣声。
那是蒸汽机的咆哮。
妈祖军,终于发动了他们的第一次全线强攻。
妈祖军的三千妈祖军守军,他们装备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线膛后装步枪,射速和精准度远超清军手中的滑膛枪。此外,他们还配备了六十毫米迫击炮,专门用于压制敌方壕沟。
随着一声令下,妈祖军的线膛步枪手与迫击炮部队迅速前移,在距离清军壕沟八百米外架设阵地。这个距离,对于清军的滑膛枪来说,几乎是安全区,但对于妈祖军的线膛步枪而言,却是最佳猎杀距离。
“开火!”
随着指挥官的怒吼,第一轮迫击炮齐射如同死神的镰刀,瞬间收割了清军壕沟边缘的成百上千的士兵。炮弹旋转着穿透空气,精准地命中清军壕沟,炮弹的破片穿透胸膛、头部,甚至穿透盾牌。
紧接着,六十门迫击炮开始持续轰鸣,炮弹呼啸而下,精准砸入清军的壕沟之中。爆炸的冲击波掀翻了胸墙,震碎了盾牌,清军士兵甚至来不及反应,就被炸得血肉横飞。
清军指挥官大惊失色,他们真的以为中华国马祖军发起了全线进攻!
在战场的南面阵地,80台蒸汽装甲车隆隆启动,引擎的轰鸣声如同巨兽的咆哮。这些装甲车是妈祖军的核心武器,它们由蒸汽机驱动,车体覆盖厚重的铁皮,能够抵御弓箭、火铳甚至早期火炮的攻击。
正面,两排八辆武装蒸汽装甲车率先冲锋,车头架设射击孔,两侧各有三个射击孔,负责提供正面突击火力。它们两侧的射击孔射速极快,每一轮齐射都能精准命中清军阵地上的士兵。
其余装甲车则分成两个纵队,呈钳形攻势向前推进。装甲车的铁皮外壳抵挡了清军零星的弓箭与早期火铳射击,而它们自身的排枪则不断收割清军步兵的生命。
更可怕的是,在两个装甲车纵队的中间,是两千名骑马步兵,骑着六千匹战马。这些士兵并非传统骑兵,而是“骑马步兵”他们骑马快速接近战场,但在冲锋时下马作战。
他们的任务是紧跟装甲车突击,一旦清军防线出现缺口,便立即突入纵深,扩大战果。
清军的防线看似固若金汤——三公里宽的壕沟、鹿砦、胸墙,层层叠叠,驻守着十七万步兵与炮兵。但在妈祖军的钢铁洪流与火力压制下,仅仅四十分钟,防线便被撕开一道巨大的缺口!
线膛步枪的精准射击让清军步兵根本无法靠近,迫击炮的轰炸让壕沟内的清军无处可藏,而蒸汽装甲车的线膛枪射击则如同移动的堡垒线,碾碎一切阻挡。
装甲车碾过壕沟边缘的拒马,步枪手冲入清军阵地,骑马步兵紧随其后,挥舞马刀与步枪,将惊慌失措的清军逼退。清军指挥系统崩溃,士兵四散奔逃,防线彻底瓦解。
“冲啊!杀进清军大营!”
妈祖军的指挥官挥舞军刀,率领部队直插清军大营。清军大营内,将领们还未反应过来,妈祖军已经如潮水般涌入,刀光剑影之间,清军将领纷纷倒下。
冲过敌营,南北的清军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装甲车纵队继续向西推进时,一千名精锐骑兵突然脱离主力,全速疾驰!他们不再等待后续部队,而是直扑大同!
这些骑兵的目标很明确,趁清军大营混乱,直插敌军后方补给中枢,打乱其指挥体系!
他们胯下的战马是精选的良驹,速度极快,耐力惊人。一千名骑兵,三千战马,如同一支绿色闪电,撕裂清军的追击线,直奔大同方向!
马蹄声如雷霆,烟尘滚滚,他们如同离弦之箭,向着大同方向狂飙猛进!
清军将领们绝望地看着这一幕——他们的十七万大军,竟然在四十分钟内被撕开防线,而妈祖军的骑兵已经直取大同!
清军原本占据绝对的人数优势,却在这场战斗中溃不成军。他们的防线被机械化部队撕裂,他们的指挥系统被骑兵突袭瘫痪,他们的士气被彻底击溃。
妈祖军,凭借线膛步枪的精准射击、蒸汽装甲车的钢铁洪流、骑马步兵的灵活突击,以及一千骑兵的闪电奔袭,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清军的骑兵试图追击,但他们遇到了后卫的装甲车队,火铳打不穿,刀砍不穿,流星锤也砸不烂,反而不断被装甲车两侧射出的子弹将他们成片成片的打倒,最后溃不成军。
夕阳西斜,金红色的余晖洒在张家口西侧的荒原上。妈祖军的八十台蒸汽装甲车已经持续行进了整整十个小时,车轮碾过崎岖的地面,在身后留下两道深深的辙印。经过五十公里的急行军,部队终于抵达了一个理想的防御地点——一个两侧山势陡峭、中间狭窄的山谷。
牛野站在高处,用望远镜观察着周围的地形。这个山谷就像一个天然的瓶颈,宽度仅够两辆装甲车并排行驶,正是构筑防御阵地的绝佳地点。他立即下令:"全军停止前进!就地构筑防御阵地!"
随着命令下达,八十台蒸汽装甲车迅速变换阵型。最前排的八台装甲车呈扇形展开,车头对准山谷入口,侧面的钢板严丝合缝地拼接在一起,形成第一道钢铁屏障。后排的七十二台装甲车则分为左右两翼,横向排列,将侧面对准可能来袭的清军方向。
"所有装甲车注意!!一半修建营地,一半在装甲车上防御"随着牛野的指令,一半。这些钢铁巨兽不仅提供了坚实的物理屏障,车上的一排射击孔更是构成了致命的火力网。
装甲车之间的空隙被迅速填上从附近收集的石块和木料,形成一道道临时路障。车顶上都有士兵垒起沙包加上步枪,瞄准山谷的各个可能突破口。则在装甲车前方加装了铁蒺藜和地雷,防止清军步兵近距离接近。
与此同时,五百名步兵在指挥官的带领下,迅速登上了山谷两侧的山包。这些士兵动作娴熟地挖掘着单兵坑和壕沟,利用地形构筑高地防御线。
"挖深一点!壕沟要呈锯齿状!"步兵指挥官大声指挥着。士兵们挥舞着工兵铲,很快就在山包上构筑出一道蜿蜒的防御工事。每个单兵坑都经过精心设计,既可以提供良好的射击角度,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士兵。
在步兵阵地后方,简易的胸墙迅速成形。士兵们将收集来的石块、木料和泥土堆砌起来,形成一道矮墙。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兵甚至在胸墙上凿出了射击孔,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准备。
在山谷装甲车阵中间,炮兵部队正在紧张地布置大炮阵地。六零迫击炮和95-40大炮被地安置在山谷的空隙中,这些火炮的射程足以覆盖整个山谷出口。
"炮组就位!标定距离线,测量射击诸元!"炮兵指挥官手持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山谷的地形。他计算着每一个可能的射击角度,确保炮火能够形成交叉覆盖。
炮兵们忙碌地调整着火炮的角度,装填手们则将炮弹和火药箱整齐地码放在一旁。
在构筑防御工事的同时,后勤部队也没有闲着。他们迅速在山谷后方建立了临时补给站,将携带的弹药、粮食和水源有序地分配到各个战斗岗位。
"每门火炮配备200发炮弹!步兵每人至少100发子弹!"后勤军官大声传达着命令。士兵们有条不紊地检查着自己的装备,确保在即将到来的战斗中不会出现任何纰漏。
一些聪明的士兵还在装甲车周围挖掘了防火沟,防止清军可能使用的燃烧武器。工程师们则在装甲车的关键部位加装了额外的防护钢板,提高车辆的生存能力。
当夜幕降临,山谷中的防御工事已初具规模。牛野召集各部队指挥官开会,指着地图说道:"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切断张家口清军和大同之间的补给线。坚守直到清军投降为止!"
他详细解释了作战计划:"明天清晨,清军发现防线被突破后,必然会派出追兵。他们会沿着这条必经之路前来进攻我们。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里"他的手指重重地戳在地图上的山谷位置,"给他们迎头痛击!"
步兵指挥官补充道:"两侧高地,炮兵和装甲车阵将形成交叉火力,任何试图通过山谷的清军都将付出惨重代价。"
炮兵指挥官则展示了火炮的射程表:"我们的火力可以覆盖整个山谷出口,只要清军进入射程,就会遭到毁灭性打击。"
夜色渐深,山谷外燃起了几堆篝火,但大部分区域都保持黑暗。哨兵们警惕地监视着四周。
士兵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小憩,但都保持着高度警惕。炮兵们则轮流值班,确保火炮处于待发状态。
"明天将是一场硬仗,"牛野在最后巡视时对部下说,"但我们占据了地利,又有钢铁屏障保护。只要团结一心,就能守住这条生命线!"
士兵们没有人说话,只是握紧了手中的武器。在山谷的夜色中,八十台蒸汽装甲车如同钢铁巨兽般静静蛰伏,等待着清军追兵的到来。明天,这里将成为清军补给线的噩梦,也是妈祖军扭转战局的关键所在。
夜幕笼罩下,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然而,在这片黑暗中,一支由一千名骑兵组成的军队正悄然前行,他们的目标是大同城。
这支骑兵队伍沿着道路疾驰,如同一股黑色的旋风,迅速而猛烈地冲向清军的沿路的车队。他们的行动异常果敢,毫不留情地拦截了一辆又一辆清军的马车。
在一场场激烈的战斗中,八百多辆清军马车被成功拦截。这些马车原本是清军运输物资和补给的重要工具,如今却成为了骑兵们的战利品。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马车,骑兵们将其中一半送往后方的车阵,以确保物资的安全和运输的顺利。而另一半则跟随骑兵部队一路向西继续前进,成为他们前进的有力支持。
不仅如此,这一千名士兵进行了伪装。他们迅速换装成清兵和民夫的衣物,让自己看起来就像是从前线撤下来的清兵和车队。这种伪装使得他们在行进过程中不易被敌人察觉,增加了突袭的成功率。
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不断地夺取沿途的驿站,将这些关键地点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每攻占一个驿站,他们都会留下五名士兵,让他们伪装成清兵和民夫,负责防守这些驿站。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交通要道,还能给后续的部队提供及时的情报和支援。这一系列的行动,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着大同滚滚而去,快若闪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