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汉江褪去了秋日的丰腴,却另有一番清冽沉静的气象。自长江溯流而上,至陕南石堰一带,千里江面或宽或窄,或缓或急,皆笼罩在一片苍茫的冬意之中。
冬日的汉江,水位较丰水时节略降,但主航道依旧畅通。江水澄澈,倒映着灰白的天空,偶有薄雾浮于水面,如轻纱缭绕,远山近树皆朦胧于其中。朔风掠过江面,激起细碎的波纹,映着残阳时,泛出微微的金光。江畔的芦苇早已枯黄,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与江水的低吟交织,更添几分萧瑟的诗意。
尽管是寒冬,汉江并未完全沉寂。江中仍有渔舟往来,渔人披着蓑衣,于浅滩处撒网,偶尔捕得几尾肥美的鳜鱼或鳊鱼。江鸥、野鸭等水鸟并未南迁殆尽,仍三五成群,或浮于水面觅食,或振翅掠过江面,为寂静的冬江增添一丝灵动。
汉江自古便是南北漕运要道,即便在冬季,航运仍未中断。自汉口溯流而上,至襄阳、郧阳,再至陕南石堰(今陕西石泉县一带),均有商船通行。
下游汉口至襄阳段,因江面宽阔,水流平缓,大型货船(如盐船、米船)仍可通行,主要运输江南的布匹、瓷器、茶叶,以及湖广的粮食、木材。襄阳作为汉江中游枢纽,港埠繁忙,商贾云集,船只在此停泊补给,再继续上行。
中游襄阳至郧阳段,河道稍窄,但依然可通中型帆船,以运输郧阳府的桐油、生漆、药材,以及汉中盆地的粮食。冬日里,纤夫们常在浅滩处拉纤,号子声回荡于山谷之间。
上游郧阳至石堰段,因靠近秦巴山地,江面渐窄,水流较急,但小型木船(如柴船、竹筏)仍可通行,主要运输山区的土产,如木耳、核桃、兽皮等。石堰作为陕南重要码头,冬日仍有商船停靠,将山货运往南方,再将盐、布等日用品运回。
江畔的城镇,如襄阳、郧阳、石堰,虽不及春夏繁华,却仍保持着冬日的生气。襄阳城外的码头,仍有船只停泊,装卸货物,船工们围着火炉取暖,闲谈江湖见闻。郧阳的集市上,冬储的粮食、腊肉、腌菜堆积如山,商贩吆喝声不绝于耳。石堰一带,山民们背着山货下山,换取盐巴、布匹,江边的小舟成了他们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
冬日行船,虽无汛期之险,却也有其难处,江面时有薄冰,纤夫需格外用力;若遇大风,小船易被掀翻,故船家多祈求“水神保佑”,在船头供奉杨泗将军像。然而,汉江儿女自古坚韧,即便在寒冬,依旧依靠这条水道维持生计,让南北物资得以流通。
嘉庆年间的冬日汉江,虽不如春夏那般繁忙喧嚣,却自有其沉静壮阔之美。江水依旧奔流,商旅依旧往来,沿岸的烟火气从未断绝,这条古老的河流,仍在寒冬中默默滋养着两岸的生灵。
十八岁的少将李大虎,身穿绿色陆军少将军服,腰悬龙纹佩刀,屹立在旗舰“汉口号”的船头。他麾下的第八乙级团八千精锐,整齐列阵于一百艘百吨级三体战船之上,黑压压的船队如钢铁洪流,顺着汉江逆流而上。这些战船乃是从广州府与澳洲收罗和购买,船身坚固,船底呈尖梭状,吃水极浅,既可张帆借风,又装备了最新式的蒸汽机,双动力驱动,速度惊人。
舰队自汉江与长江交汇口启程,一路溯流而上。起初,江面宽阔,水势平缓,战船扬帆借风,蒸汽机轰鸣助阵,船速极快,如离弦之箭。
李大虎站在高台上,眺望前方。他年仅十八,却在澳洲东望城带铁甲军团横扫过英军,也在长江中下游一路攻城拔寨,他已是战功赫赫的少年将军,年纪轻轻便统领八千精兵,整个人就如同出了鞘的长剑,隐隐有剑光闪耀。
越是往上游行进,江面越是狭窄,水流愈发湍急。船队行至荆门一带,两岸山势陡峭,江水被挤压成怒涛,浪花拍打船身,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
蒸汽机全力运转,船帆调整角度,战船在湍流中破浪前行,船底与礁石擦出火花,却无一艘搁浅。赵大虎的旗舰“汉口号”一马当先,船头劈开怒涛,溅起丈高的水花,仿佛一条怒龙在江中狂飙。
“报。。。前方就是荆门峡,再行百里,便是襄阳城!”,斥候战舰劈波斩浪来报。
李大虎,眼中战意升腾。襄阳乃军事重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而此刻,城内驻守的敌军不过五千,且多为守城步卒,哪里挡得住他的八千现代兵士?
“传令下去,所有战船准备接敌!”李大虎拔出佩刀,刀锋在寒风中闪烁着冷冽的光芒,“今日,我要让襄阳城头,插上我军的战旗!”
旗舰上,鼓声如雷,号角长鸣。八百名精锐水兵手持燧发枪,列阵船头,随时准备登陆作战。其余七千步兵则在船舱内待命,只等一声令下,便如猛虎下山,直捣黄龙。
船队绕过荆门最后一处弯道,襄阳城的轮廓终于出现在视野之中。高大的城墙巍峨耸立,城墙上敌军旗帜飘扬,守军将士正惊疑不定地望着这支突如其来的钢铁舰队。
少年将军负手而立,目光扫过襄阳城头。
“全军听令。。。登陆!”
百艘战船齐齐转向,朝着襄阳城下的码头冲锋而去!
一个月前,李大虎和军中参谋讨论十数日,然后找到李珠江,送上一封建议书。
《论水师断脉制清之策》
“某谨呈:
窃惟我中华国军队,肇基于海军,其势如龙腾于渊,当以水为血脉,以舟为羽翼。夫天下各国之命脉,皆系于江河;江河断,则其血脉壅,而四肢痹矣! 今宜以长江为根骨,分兵两路,一北一南,扼其咽喉,断其膏肓,则天下可图也。
其一,断河运以绝其生路。
满清财赋、粮秣、兵源,无不仰赖河运。长江为经,汉江、运河为纬,湘漓为络,若断其脉络,则京师饥馑,北军乏食,南师孤悬。宜先遣水师精锐,截断京杭大运河于淮安、济宁之间,使北地漕运不继;再以战船巡弋汉江,破襄阳、樊城之险,扼荆襄之要冲,则关中、河南之粮,不得南下,北军自乱。
其二,以我之长攻敌之短。
我军长于舟楫,短于陆战;满清长于骑兵,短于水战。今我以水师纵横,彼以步骑追击,犹驱牛羊搏猛虎也! 宜以战船载炮,沿江游弋,遇城则炮击,遇营则火攻,彼步骑不能近水,而我舟师可肆意攻取。若夫汉江、湘江之险,彼步卒难行,而我舟师可旦夕而至,攻守之势,不言自明。
其三,破襄阳、南阳,直指长安。
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南阳者,关中之门户也。若得襄阳,则可北越大洪山、武当之险,直趋南阳,破武关而入关中,长安唾手可得! 且长安为满清西北根本,若我军自汉江北上,破襄阳、南阳,再越秦岭诸隘,则关中震动,满清西部防线崩溃,其势必不可久。
综上,宜行三策:
一曰 断河运,使满清财粮不继,军心自溃;
二曰 以水制陆,避敌所长,攻敌所短;
三曰 取荆襄,越秦岭,直捣长安,定西北而撼天下。
伏愿将军察之,早定大计,则天下可定也!
李大虎谨上”
最后,长江水军决定,由少年将军李大虎沿着汉江北上,攻打襄阳和南阳,兵锋越过秦岭,直指长安。
十二月,襄阳城头,寒风如刀。
这座久居中原腹地的古城,已有十余年未曾经历战火。城墙上的砖石虽仍坚固,却早已被岁月磨去了棱角;城头的旌旗在北风中猎猎作响,却不见当年铁骑奔腾的雄壮。守军五千,多是年迈体弱之兵,更有不少是临时征召的民夫,平日里不过是巡逻城门、修补城墙,哪里见过真正的战场?
而今日,他们终于见到真正的铁血军团。
就在城外一千五百步远的江岸边,一队队黑压压的士兵正列阵而来,远远望去,如蚁群般密集。更令人胆寒的是,江面上泊着百余艘奇怪的三体大船,船上的大炮正被一门一门地卸下,轰隆隆地拖向岸边,在江畔的空地上排列成一片黑压压的钢铁森林。
城头上的守军,原本还只是好奇地张望,可当他们看清那些乌黑的炮管越来越多时,脸色渐渐变得煞白。
“那都是……火炮?”一个老兵颤抖着手指向远方,声音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天爷啊……那得有多少门?”旁边的年轻民夫瞪大了眼睛,双腿已经开始发软。
城墙上的将领勉强稳住心神,拿起望远镜望去,只见江岸边的敌军阵势森严,前排是密密麻麻的步兵在排开铁丝网和挖掘壕沟,后排则是一门门黑洞洞的火炮,炮口正缓缓转向襄阳城的方向。 远处的江面上,还有更多的船只正在靠岸,源源不断的士兵和火炮正在登陆。
“将军,咱们……咱们只有几门老掉牙的抬枪,这面城墙大炮只有三门能用!”一个守城小校慌慌张张地跑来禀报。
将领的喉结滚动了一下,沉默片刻,才低声道:“传令下去,所有能动的士兵都上城墙,弓箭手、长矛手,全部列阵!没有武器的,搬石头、滚木!”
可他的声音已经有些发虚。
城头上的士兵们,一个个脸色惨白,有人甚至已经开始悄悄往后退。他们不是不想战,而是根本没打过仗! 他们见过械斗,见过流寇,可从未见过真正的炮兵阵列。
“听说……炮子儿一炸,能炸飞半个城墙!”一个刚刚被抓上城头的民夫哆哆嗦嗦地嘀咕。
“别胡说!咱们城墙这么厚,能炸得开?”另一个老兵强撑着反驳,可他的声音也在发抖。
而此刻,城外的敌军,已经开始调整炮位。
襄阳城,从未如此接近死亡。
一名来自澳洲的士兵,骑着战马举着白旗,来到城门下劝降,将一份信件放在吊桥边,然后策马而去。
城头上放下吊篮,一老兵游过护城河,取了信件,再游回,登上吊篮,返回城头。
残阳如血,映照着襄阳城外黑压压的军阵。八千精锐列阵于汉江畔,一百艘三体战船一字排开,船头火炮在暮色中泛着冷冽的寒光。副将策马奔至中军大帐,见少年将军赵大虎正倚剑而立,凝视着襄阳城头飘摇的旗帜。
"将军,如何攻城?"副将抱拳请命,眼中闪烁着战意。
李大虎头也不回,指尖轻叩剑柄,冷冷吐出三字:"若半个时辰没有响应,就炮轰襄阳。"
副将一愣,正欲追问,却见少年将军抬手一挥,身后亲卫立即展开一幅牛皮地图。他剑眉微挑,声音如寒冰般锋锐:
"九五炮直轰城门!"修长的手指重重戳在襄阳城正门位置,"六零迫击炮压制城门楼与两侧城墙!"指尖沿城墙移动,"轰到城门洞开,城楼坍塌,城墙上无人敢立足为止!"
副将明白了,这要一力降十会。九五炮能穿透三尺厚的砖石,六零迫击炮更是弹道精准,专克城墙工事。
"将军,那劝降......"
"破门之后,我们再劝降一次!"李大虎突然厉声打断,转身时眼神如刀,"若那满清狗官识相,现在自缚出城,还可留他们一命!否则。。。"他猛地抽出佩剑,剑锋直指襄阳城头,"传令!炮营准备,半个时辰后,炮轰襄阳!"
三声炮响划破长空,惊起江畔无数寒鸦。副将翻身上马,嘶吼着传达军令。很快,江岸边响起密集的炮兵口令声,黑洞洞的炮管缓缓扬起,对准了那座摇摇欲坠的古城。
少年负手立于江风中,严肃的看着襄阳城。
他知道,不展示武力,敌人不可能投降,当第一发九五炮弹轰开城门的那一刻,这座千年雄伟城墙,必将迎来它命中注定的崩塌。
寒风呼啸,汉江水声呜咽,黑压压的军阵如铁壁般矗立。而在他们身后,一百二十五门60毫米迫击炮、二十五门80毫米迫击炮、十门95毫米加农炮、二十门100毫米重型迫击炮,如同蛰伏的巨兽,炮管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寒光。
副将策马奔至中军,大声说道:"我们大炮已经全部就位,只等鼓声响起。”
李大虎冷笑一声,指尖轻点地图:"他们以为我们只打打实心弹罢了。"他抬头望向襄阳城头,那里挤满了清军将官,一个个伸长脖子张望,似乎在等待妈祖军先开第一炮。
"传令!"少年将军声音如铁,"其他营向北运动,截断襄阳与南阳的联系!"他顿了顿,眼神森然,"这个步兵营和重炮营,足够让襄阳城永世难忘!"
城头,清军守将们还在议论纷纷。
"瞧,他们也就几十门小炮,能奈我何?"
"是啊,打实心弹,城墙厚实,怕什么?"
"等他们开炮,咱们躲一躲,等炮火停了再出去看情况!"
他们挤在城门楼子上,甚至有人想着,等炮击开始后,找个机会溜下城去。
突然对面十面战鼓擂动,咚咚咚的鼓声声震四野。
轰!轰!轰!
突然,大地震颤,空气爆裂!
180门火炮同时怒吼!
最先发难的是那二十门100毫米重型迫击炮,它们如同死神的巨锤,第一波速射,炮弹撕裂空气,带着尖锐的呼啸,直接轰向城门楼子!
"轰隆——!!!"
整座城门楼子在剧烈的爆炸中轰然坍塌! 石块、木屑、硝烟四溅,烟尘遮天蔽日!
城头上的清军将官们,甚至来不及反应,他们刚刚还在指指点点,下一秒,就被淹没在火光与碎石之中!
"啊——!"
"救命!"
惨叫声被爆炸声淹没,烟尘中,数十名清军高级将官,连同他们的亲兵,全部殒命于这一波炮击之下!
城墙上幸存的士兵们,一个个面如土色,双腿颤抖。他们呆呆地望着那片还在冒烟的废墟,那里刚刚还是他们的指挥中枢,现在却只剩下一片狼藉。
"这……这是什么火炮?!"
"不是实心弹!是开花弹!是爆破弹!!!"
"天啊……他们到底有多少门炮?!"
下一秒,成片的炮弹落在城头,到处都是爆炸和惨叫声响起。
大虎站在江畔,听着那震耳欲聋的炮声,高声喊道。
"告诉所有炮组,继续轰!"他声音冰冷,"轰到城墙无人站立!"
180门火炮的怒吼,彻底摧毁了襄阳守军的意志,活着的清军亡命奔逃,远离这片城墙,这绝非人力可以阻挡。
当炮声停止以后,整个城墙上静悄悄的,无比诡异。
副官下令:“炮兵掩护,工程兵架桥”
六辆马车带着钢管和木片向着城门口快速移动,迫击炮在随时待命,只要城墙上有人射击,立刻大炮集火轰击。
铺上六条钢管,再铺上两道木板,两条通道出现在襄阳城下,披甲步兵开始进城。
整个襄阳城静悄悄的,老百姓躲在家里,士兵逃回府衙和军营不敢出来。
襄阳城里,空气中弥漫着焦土与血腥味。城头的绿营残兵败将三三两两地逃回军营,一个个衣衫褴褛,满脸惊恐,有的捂着流血的伤口,有的腿脚发软,几乎是爬回来的。
军营内,原本还勉强维持着秩序的绿营兵,此刻彻底乱了套。士兵们挤在营帐间,交头接耳,神色惶惶。
“城门楼子塌了!将军们都死了!”
“妈祖军的大炮太可怕了,一炮下去,半个城墙都没了!”
“咱们还打什么?根本打不过啊!”
士兵们议论纷纷,士气全无。而那些幸存的军官。几个平日里耀武扬威的军头,此刻也吓得面如土色,缩在营帐里,连大气都不敢喘。他们刚刚亲眼目睹了妈祖军的恐怖炮火,十几门大炮齐轰,城门楼子瞬间化作废墟,连将军带亲兵全都灰飞烟灭。
“这还怎么打?” 一个军头瘫坐在地上,声音发抖。
“将军们都死了,咱们谁还敢领头?” 另一个军头苦着脸。
“要不。。。投降吧。” 一个年长的军头犹豫着开口,随即引来其他几人的目光。
众人沉默片刻,最终纷纷点头。
“不如投降,好歹留条命。”
“说不定投降还能保住性命。”
商量妥当后,他们挑选了三个最不起眼、但还算镇定的军头,让他们举着白布,作为投降的标志,战战兢兢地朝进城妈祖军走去。
最后的战斗爆发在府衙,八旗军做了最后的抵抗,结果被李大虎下令,“炮击,杀绝!”
四个字,送掉了所有人性命,包括府衙里躲着瑟瑟发抖的文官。
留下一千人守备襄阳。
其余七千人征集马车快速前往南阳,李大虎一刻也没有在襄阳城停留,兵进南阳。
南阳此时还不知道襄阳已经丢失,他们上午才向河南东部派出了援军,想要阻挡印度洋舰队进军河南。
李大虎让一千骑兵伪装成清军一路向北快速移动,不断以满清军令,沿路占领驿站和截流马车。
五百轻骑兵如同一股旋风般疾驰而来,他们手持襄阳军营的印章信函,仿佛是一道不可阻挡的洪流。这些轻骑兵训练有素,动作迅速而果断,直接冲入了新野城县衙和军营。
县衙和军营里的人们还来不及反应,就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惊呆了。五百轻骑兵迅速散开,将县衙和军营包围得水泄不通。他们手持长枪,气势汹汹,让所有人都不敢轻举妄动。
紧接着,五百轻骑兵齐声高呼,要求县衙和军营里的所有人立刻放下武器投降。面对如此强大的压力,县衙和军营里的人们别无选择,只能乖乖地缴械投降。
就这样,五百轻骑兵不费一枪一弹,轻而易举地拿下了新野城。这一壮举让人惊叹不已,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他们手中的襄阳军营印章信函。
与此同时,长江水军陆战队也在一路北上,他们的行军速度极快,如同一支锐不可当的箭头,直直地指向北方。他们的士气高昂,气势如虹,所到之处,敌人无不闻风丧胆。
而在这支强大的队伍后面,紧跟着的是李珠江率领的辎重队和文官们。李珠江心急如焚,拼命地催促着队伍加快速度,想要跟上前面的大部队。然而,无论他怎么努力,都始终无法追上长江水军陆战队的步伐。
随着军报传来,知道前方渐行渐远的队伍,李珠江不禁感慨道:“这竖子,真乃杀神降世啊!”他对长江水军陆战队的勇猛和李大虎的神速深感钦佩。
冬日的汉江,水位较丰水时节略降,但主航道依旧畅通。江水澄澈,倒映着灰白的天空,偶有薄雾浮于水面,如轻纱缭绕,远山近树皆朦胧于其中。朔风掠过江面,激起细碎的波纹,映着残阳时,泛出微微的金光。江畔的芦苇早已枯黄,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与江水的低吟交织,更添几分萧瑟的诗意。
尽管是寒冬,汉江并未完全沉寂。江中仍有渔舟往来,渔人披着蓑衣,于浅滩处撒网,偶尔捕得几尾肥美的鳜鱼或鳊鱼。江鸥、野鸭等水鸟并未南迁殆尽,仍三五成群,或浮于水面觅食,或振翅掠过江面,为寂静的冬江增添一丝灵动。
汉江自古便是南北漕运要道,即便在冬季,航运仍未中断。自汉口溯流而上,至襄阳、郧阳,再至陕南石堰(今陕西石泉县一带),均有商船通行。
下游汉口至襄阳段,因江面宽阔,水流平缓,大型货船(如盐船、米船)仍可通行,主要运输江南的布匹、瓷器、茶叶,以及湖广的粮食、木材。襄阳作为汉江中游枢纽,港埠繁忙,商贾云集,船只在此停泊补给,再继续上行。
中游襄阳至郧阳段,河道稍窄,但依然可通中型帆船,以运输郧阳府的桐油、生漆、药材,以及汉中盆地的粮食。冬日里,纤夫们常在浅滩处拉纤,号子声回荡于山谷之间。
上游郧阳至石堰段,因靠近秦巴山地,江面渐窄,水流较急,但小型木船(如柴船、竹筏)仍可通行,主要运输山区的土产,如木耳、核桃、兽皮等。石堰作为陕南重要码头,冬日仍有商船停靠,将山货运往南方,再将盐、布等日用品运回。
江畔的城镇,如襄阳、郧阳、石堰,虽不及春夏繁华,却仍保持着冬日的生气。襄阳城外的码头,仍有船只停泊,装卸货物,船工们围着火炉取暖,闲谈江湖见闻。郧阳的集市上,冬储的粮食、腊肉、腌菜堆积如山,商贩吆喝声不绝于耳。石堰一带,山民们背着山货下山,换取盐巴、布匹,江边的小舟成了他们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
冬日行船,虽无汛期之险,却也有其难处,江面时有薄冰,纤夫需格外用力;若遇大风,小船易被掀翻,故船家多祈求“水神保佑”,在船头供奉杨泗将军像。然而,汉江儿女自古坚韧,即便在寒冬,依旧依靠这条水道维持生计,让南北物资得以流通。
嘉庆年间的冬日汉江,虽不如春夏那般繁忙喧嚣,却自有其沉静壮阔之美。江水依旧奔流,商旅依旧往来,沿岸的烟火气从未断绝,这条古老的河流,仍在寒冬中默默滋养着两岸的生灵。
十八岁的少将李大虎,身穿绿色陆军少将军服,腰悬龙纹佩刀,屹立在旗舰“汉口号”的船头。他麾下的第八乙级团八千精锐,整齐列阵于一百艘百吨级三体战船之上,黑压压的船队如钢铁洪流,顺着汉江逆流而上。这些战船乃是从广州府与澳洲收罗和购买,船身坚固,船底呈尖梭状,吃水极浅,既可张帆借风,又装备了最新式的蒸汽机,双动力驱动,速度惊人。
舰队自汉江与长江交汇口启程,一路溯流而上。起初,江面宽阔,水势平缓,战船扬帆借风,蒸汽机轰鸣助阵,船速极快,如离弦之箭。
李大虎站在高台上,眺望前方。他年仅十八,却在澳洲东望城带铁甲军团横扫过英军,也在长江中下游一路攻城拔寨,他已是战功赫赫的少年将军,年纪轻轻便统领八千精兵,整个人就如同出了鞘的长剑,隐隐有剑光闪耀。
越是往上游行进,江面越是狭窄,水流愈发湍急。船队行至荆门一带,两岸山势陡峭,江水被挤压成怒涛,浪花拍打船身,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
蒸汽机全力运转,船帆调整角度,战船在湍流中破浪前行,船底与礁石擦出火花,却无一艘搁浅。赵大虎的旗舰“汉口号”一马当先,船头劈开怒涛,溅起丈高的水花,仿佛一条怒龙在江中狂飙。
“报。。。前方就是荆门峡,再行百里,便是襄阳城!”,斥候战舰劈波斩浪来报。
李大虎,眼中战意升腾。襄阳乃军事重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而此刻,城内驻守的敌军不过五千,且多为守城步卒,哪里挡得住他的八千现代兵士?
“传令下去,所有战船准备接敌!”李大虎拔出佩刀,刀锋在寒风中闪烁着冷冽的光芒,“今日,我要让襄阳城头,插上我军的战旗!”
旗舰上,鼓声如雷,号角长鸣。八百名精锐水兵手持燧发枪,列阵船头,随时准备登陆作战。其余七千步兵则在船舱内待命,只等一声令下,便如猛虎下山,直捣黄龙。
船队绕过荆门最后一处弯道,襄阳城的轮廓终于出现在视野之中。高大的城墙巍峨耸立,城墙上敌军旗帜飘扬,守军将士正惊疑不定地望着这支突如其来的钢铁舰队。
少年将军负手而立,目光扫过襄阳城头。
“全军听令。。。登陆!”
百艘战船齐齐转向,朝着襄阳城下的码头冲锋而去!
一个月前,李大虎和军中参谋讨论十数日,然后找到李珠江,送上一封建议书。
《论水师断脉制清之策》
“某谨呈:
窃惟我中华国军队,肇基于海军,其势如龙腾于渊,当以水为血脉,以舟为羽翼。夫天下各国之命脉,皆系于江河;江河断,则其血脉壅,而四肢痹矣! 今宜以长江为根骨,分兵两路,一北一南,扼其咽喉,断其膏肓,则天下可图也。
其一,断河运以绝其生路。
满清财赋、粮秣、兵源,无不仰赖河运。长江为经,汉江、运河为纬,湘漓为络,若断其脉络,则京师饥馑,北军乏食,南师孤悬。宜先遣水师精锐,截断京杭大运河于淮安、济宁之间,使北地漕运不继;再以战船巡弋汉江,破襄阳、樊城之险,扼荆襄之要冲,则关中、河南之粮,不得南下,北军自乱。
其二,以我之长攻敌之短。
我军长于舟楫,短于陆战;满清长于骑兵,短于水战。今我以水师纵横,彼以步骑追击,犹驱牛羊搏猛虎也! 宜以战船载炮,沿江游弋,遇城则炮击,遇营则火攻,彼步骑不能近水,而我舟师可肆意攻取。若夫汉江、湘江之险,彼步卒难行,而我舟师可旦夕而至,攻守之势,不言自明。
其三,破襄阳、南阳,直指长安。
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南阳者,关中之门户也。若得襄阳,则可北越大洪山、武当之险,直趋南阳,破武关而入关中,长安唾手可得! 且长安为满清西北根本,若我军自汉江北上,破襄阳、南阳,再越秦岭诸隘,则关中震动,满清西部防线崩溃,其势必不可久。
综上,宜行三策:
一曰 断河运,使满清财粮不继,军心自溃;
二曰 以水制陆,避敌所长,攻敌所短;
三曰 取荆襄,越秦岭,直捣长安,定西北而撼天下。
伏愿将军察之,早定大计,则天下可定也!
李大虎谨上”
最后,长江水军决定,由少年将军李大虎沿着汉江北上,攻打襄阳和南阳,兵锋越过秦岭,直指长安。
十二月,襄阳城头,寒风如刀。
这座久居中原腹地的古城,已有十余年未曾经历战火。城墙上的砖石虽仍坚固,却早已被岁月磨去了棱角;城头的旌旗在北风中猎猎作响,却不见当年铁骑奔腾的雄壮。守军五千,多是年迈体弱之兵,更有不少是临时征召的民夫,平日里不过是巡逻城门、修补城墙,哪里见过真正的战场?
而今日,他们终于见到真正的铁血军团。
就在城外一千五百步远的江岸边,一队队黑压压的士兵正列阵而来,远远望去,如蚁群般密集。更令人胆寒的是,江面上泊着百余艘奇怪的三体大船,船上的大炮正被一门一门地卸下,轰隆隆地拖向岸边,在江畔的空地上排列成一片黑压压的钢铁森林。
城头上的守军,原本还只是好奇地张望,可当他们看清那些乌黑的炮管越来越多时,脸色渐渐变得煞白。
“那都是……火炮?”一个老兵颤抖着手指向远方,声音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天爷啊……那得有多少门?”旁边的年轻民夫瞪大了眼睛,双腿已经开始发软。
城墙上的将领勉强稳住心神,拿起望远镜望去,只见江岸边的敌军阵势森严,前排是密密麻麻的步兵在排开铁丝网和挖掘壕沟,后排则是一门门黑洞洞的火炮,炮口正缓缓转向襄阳城的方向。 远处的江面上,还有更多的船只正在靠岸,源源不断的士兵和火炮正在登陆。
“将军,咱们……咱们只有几门老掉牙的抬枪,这面城墙大炮只有三门能用!”一个守城小校慌慌张张地跑来禀报。
将领的喉结滚动了一下,沉默片刻,才低声道:“传令下去,所有能动的士兵都上城墙,弓箭手、长矛手,全部列阵!没有武器的,搬石头、滚木!”
可他的声音已经有些发虚。
城头上的士兵们,一个个脸色惨白,有人甚至已经开始悄悄往后退。他们不是不想战,而是根本没打过仗! 他们见过械斗,见过流寇,可从未见过真正的炮兵阵列。
“听说……炮子儿一炸,能炸飞半个城墙!”一个刚刚被抓上城头的民夫哆哆嗦嗦地嘀咕。
“别胡说!咱们城墙这么厚,能炸得开?”另一个老兵强撑着反驳,可他的声音也在发抖。
而此刻,城外的敌军,已经开始调整炮位。
襄阳城,从未如此接近死亡。
一名来自澳洲的士兵,骑着战马举着白旗,来到城门下劝降,将一份信件放在吊桥边,然后策马而去。
城头上放下吊篮,一老兵游过护城河,取了信件,再游回,登上吊篮,返回城头。
残阳如血,映照着襄阳城外黑压压的军阵。八千精锐列阵于汉江畔,一百艘三体战船一字排开,船头火炮在暮色中泛着冷冽的寒光。副将策马奔至中军大帐,见少年将军赵大虎正倚剑而立,凝视着襄阳城头飘摇的旗帜。
"将军,如何攻城?"副将抱拳请命,眼中闪烁着战意。
李大虎头也不回,指尖轻叩剑柄,冷冷吐出三字:"若半个时辰没有响应,就炮轰襄阳。"
副将一愣,正欲追问,却见少年将军抬手一挥,身后亲卫立即展开一幅牛皮地图。他剑眉微挑,声音如寒冰般锋锐:
"九五炮直轰城门!"修长的手指重重戳在襄阳城正门位置,"六零迫击炮压制城门楼与两侧城墙!"指尖沿城墙移动,"轰到城门洞开,城楼坍塌,城墙上无人敢立足为止!"
副将明白了,这要一力降十会。九五炮能穿透三尺厚的砖石,六零迫击炮更是弹道精准,专克城墙工事。
"将军,那劝降......"
"破门之后,我们再劝降一次!"李大虎突然厉声打断,转身时眼神如刀,"若那满清狗官识相,现在自缚出城,还可留他们一命!否则。。。"他猛地抽出佩剑,剑锋直指襄阳城头,"传令!炮营准备,半个时辰后,炮轰襄阳!"
三声炮响划破长空,惊起江畔无数寒鸦。副将翻身上马,嘶吼着传达军令。很快,江岸边响起密集的炮兵口令声,黑洞洞的炮管缓缓扬起,对准了那座摇摇欲坠的古城。
少年负手立于江风中,严肃的看着襄阳城。
他知道,不展示武力,敌人不可能投降,当第一发九五炮弹轰开城门的那一刻,这座千年雄伟城墙,必将迎来它命中注定的崩塌。
寒风呼啸,汉江水声呜咽,黑压压的军阵如铁壁般矗立。而在他们身后,一百二十五门60毫米迫击炮、二十五门80毫米迫击炮、十门95毫米加农炮、二十门100毫米重型迫击炮,如同蛰伏的巨兽,炮管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寒光。
副将策马奔至中军,大声说道:"我们大炮已经全部就位,只等鼓声响起。”
李大虎冷笑一声,指尖轻点地图:"他们以为我们只打打实心弹罢了。"他抬头望向襄阳城头,那里挤满了清军将官,一个个伸长脖子张望,似乎在等待妈祖军先开第一炮。
"传令!"少年将军声音如铁,"其他营向北运动,截断襄阳与南阳的联系!"他顿了顿,眼神森然,"这个步兵营和重炮营,足够让襄阳城永世难忘!"
城头,清军守将们还在议论纷纷。
"瞧,他们也就几十门小炮,能奈我何?"
"是啊,打实心弹,城墙厚实,怕什么?"
"等他们开炮,咱们躲一躲,等炮火停了再出去看情况!"
他们挤在城门楼子上,甚至有人想着,等炮击开始后,找个机会溜下城去。
突然对面十面战鼓擂动,咚咚咚的鼓声声震四野。
轰!轰!轰!
突然,大地震颤,空气爆裂!
180门火炮同时怒吼!
最先发难的是那二十门100毫米重型迫击炮,它们如同死神的巨锤,第一波速射,炮弹撕裂空气,带着尖锐的呼啸,直接轰向城门楼子!
"轰隆——!!!"
整座城门楼子在剧烈的爆炸中轰然坍塌! 石块、木屑、硝烟四溅,烟尘遮天蔽日!
城头上的清军将官们,甚至来不及反应,他们刚刚还在指指点点,下一秒,就被淹没在火光与碎石之中!
"啊——!"
"救命!"
惨叫声被爆炸声淹没,烟尘中,数十名清军高级将官,连同他们的亲兵,全部殒命于这一波炮击之下!
城墙上幸存的士兵们,一个个面如土色,双腿颤抖。他们呆呆地望着那片还在冒烟的废墟,那里刚刚还是他们的指挥中枢,现在却只剩下一片狼藉。
"这……这是什么火炮?!"
"不是实心弹!是开花弹!是爆破弹!!!"
"天啊……他们到底有多少门炮?!"
下一秒,成片的炮弹落在城头,到处都是爆炸和惨叫声响起。
大虎站在江畔,听着那震耳欲聋的炮声,高声喊道。
"告诉所有炮组,继续轰!"他声音冰冷,"轰到城墙无人站立!"
180门火炮的怒吼,彻底摧毁了襄阳守军的意志,活着的清军亡命奔逃,远离这片城墙,这绝非人力可以阻挡。
当炮声停止以后,整个城墙上静悄悄的,无比诡异。
副官下令:“炮兵掩护,工程兵架桥”
六辆马车带着钢管和木片向着城门口快速移动,迫击炮在随时待命,只要城墙上有人射击,立刻大炮集火轰击。
铺上六条钢管,再铺上两道木板,两条通道出现在襄阳城下,披甲步兵开始进城。
整个襄阳城静悄悄的,老百姓躲在家里,士兵逃回府衙和军营不敢出来。
襄阳城里,空气中弥漫着焦土与血腥味。城头的绿营残兵败将三三两两地逃回军营,一个个衣衫褴褛,满脸惊恐,有的捂着流血的伤口,有的腿脚发软,几乎是爬回来的。
军营内,原本还勉强维持着秩序的绿营兵,此刻彻底乱了套。士兵们挤在营帐间,交头接耳,神色惶惶。
“城门楼子塌了!将军们都死了!”
“妈祖军的大炮太可怕了,一炮下去,半个城墙都没了!”
“咱们还打什么?根本打不过啊!”
士兵们议论纷纷,士气全无。而那些幸存的军官。几个平日里耀武扬威的军头,此刻也吓得面如土色,缩在营帐里,连大气都不敢喘。他们刚刚亲眼目睹了妈祖军的恐怖炮火,十几门大炮齐轰,城门楼子瞬间化作废墟,连将军带亲兵全都灰飞烟灭。
“这还怎么打?” 一个军头瘫坐在地上,声音发抖。
“将军们都死了,咱们谁还敢领头?” 另一个军头苦着脸。
“要不。。。投降吧。” 一个年长的军头犹豫着开口,随即引来其他几人的目光。
众人沉默片刻,最终纷纷点头。
“不如投降,好歹留条命。”
“说不定投降还能保住性命。”
商量妥当后,他们挑选了三个最不起眼、但还算镇定的军头,让他们举着白布,作为投降的标志,战战兢兢地朝进城妈祖军走去。
最后的战斗爆发在府衙,八旗军做了最后的抵抗,结果被李大虎下令,“炮击,杀绝!”
四个字,送掉了所有人性命,包括府衙里躲着瑟瑟发抖的文官。
留下一千人守备襄阳。
其余七千人征集马车快速前往南阳,李大虎一刻也没有在襄阳城停留,兵进南阳。
南阳此时还不知道襄阳已经丢失,他们上午才向河南东部派出了援军,想要阻挡印度洋舰队进军河南。
李大虎让一千骑兵伪装成清军一路向北快速移动,不断以满清军令,沿路占领驿站和截流马车。
五百轻骑兵如同一股旋风般疾驰而来,他们手持襄阳军营的印章信函,仿佛是一道不可阻挡的洪流。这些轻骑兵训练有素,动作迅速而果断,直接冲入了新野城县衙和军营。
县衙和军营里的人们还来不及反应,就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惊呆了。五百轻骑兵迅速散开,将县衙和军营包围得水泄不通。他们手持长枪,气势汹汹,让所有人都不敢轻举妄动。
紧接着,五百轻骑兵齐声高呼,要求县衙和军营里的所有人立刻放下武器投降。面对如此强大的压力,县衙和军营里的人们别无选择,只能乖乖地缴械投降。
就这样,五百轻骑兵不费一枪一弹,轻而易举地拿下了新野城。这一壮举让人惊叹不已,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他们手中的襄阳军营印章信函。
与此同时,长江水军陆战队也在一路北上,他们的行军速度极快,如同一支锐不可当的箭头,直直地指向北方。他们的士气高昂,气势如虹,所到之处,敌人无不闻风丧胆。
而在这支强大的队伍后面,紧跟着的是李珠江率领的辎重队和文官们。李珠江心急如焚,拼命地催促着队伍加快速度,想要跟上前面的大部队。然而,无论他怎么努力,都始终无法追上长江水军陆战队的步伐。
随着军报传来,知道前方渐行渐远的队伍,李珠江不禁感慨道:“这竖子,真乃杀神降世啊!”他对长江水军陆战队的勇猛和李大虎的神速深感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