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红火的日子-《1800年之龙腾四海》

  1807年春节过后的第十天,东澳岛的庭院里,陈老豆、赵大、李海、林老、王铁匠和杜木匠一群人,全坐在一个大屋里。屋内烟气缭绕,有人叼着烟杆,吧嗒吧嗒地抽着;有人高声谈笑,声音撞在砖墙上又弹回来;也有人只是默默坐着,眼睛却不住地往那紧闭的账房门上瞟。

  众人都等着最后的结果。

  五名账房先生终于推门而出,手里捏着一张单子。他们清了清嗓子,声音不高,却极是清晰:"今年,共计盈利十万八千两白银,妈祖军总资金数达到四十七万两。"

  先是死一般的寂静。

  随后,欢呼声炸开了。

  这么多年的产业布局,终于在这一年展现出了威力。众人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陈老豆捻着胡须,点头道:"运费三成,货物贸易七成。不过最赚钱的,还是蒸汽机、枪械和火炮。这蒸汽机和军火工业,了不起啊!"

  王铁匠咧开嘴笑了,露出一口黄牙:"牛野当初说造那铁家伙能赚钱,我就知道"

  杜木匠也插嘴道:"可不是,他当时还说,造枪,造炮,以后能一日一两银。"

  陈老豆拍了拍手,众人渐渐安静下来。"分红!"他宣布道,"拿出三万两,按照各个岗位来,全体都有分红!"

  欢呼声再次爆发,比先前更响亮。李海拍着桌子,赵大笑得眼泪都出来了,连平日里沉默寡言的林老也露出了笑容。

  东澳岛的海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咸湿的气息,却吹不散屋内炽热的喜悦。这一年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

  东澳岛算账的日子,东望城、铁矿港、西海城也都在算账。

  商队的货物销售单据堆成了小山,账房先生们揉着发酸的眼睛,将一串串数字誊抄在账簿上。扣除工人的工钱、物料的成本,再算上各色杂项开销,最后得出各个小城的结余。墨迹未干的数字在宣纸上洇开,映照出众人或喜或忧的面容。

  姚耀祖却对这些浑然不觉。

  他一个人躺在四人宿舍的木床上,享受着难得的休息时光。阳光透过窗棂,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盘算着,还有两年就可以回家了。去年,他还给家里带了信,告诉家里人自己还活着,再过三年就回去,让他们别在家里瞎折腾,谁敢分家,他就回去休了谁!

  "这一年卖掉多余的粮食,外加运煤的工钱,居然还有六十两结余。"姚耀祖想着,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这收入抵得上广州府一家子务农整整两年的进项,其实已经很不错了。但对姚耀祖而言,这不过是小钱,他只当是零花钱。

  突然,宿舍的木门被人撞开,一声大喊炸响:"分钱了!分钱了!去镇长木屋,听说要发钱!"

  姚耀祖猛地坐起身。"分啥钱?有多少?"他一把抓住同屋刚跑进来的张麻子。

  张麻子喘着粗气,瞥了眼空荡荡的宿舍——另外两个人不知所踪。"我哪知道!快走快走!"

  姚耀祖骂骂咧咧地提上鞋子:"唉,唉,你等等,我鞋子没穿啊!"

  镇长大屋前早已挤满了人,闹哄哄的像一锅煮沸的粥。负责镇里物资采买的老魏头站在一个木凳子上,嗓子都喊哑了:"排队!排队!莫要挤!人人有份啊!"

  姚耀祖看着这混乱的场面,眉头拧成了疙瘩。"这成何体统!"他"腾"地跳上一堵矮墙,抄起一根木棍敲响警钟。刺耳的钟声让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朝他望来。

  叉着腰子站在墙头,姚耀祖扯着嗓子骂道:"你们他娘的争什么争?丢不丢人?五十岁以上的先领!然后四十岁的,依此类推!谁敢冒充年龄,老子揍死这丫的!"

  他手下的十百五十个大头兵,到现在还认这个老大,因为姚耀祖是唯一个常常去看看他们近况的人。有时他们生病了,姚耀祖还会叫上其他人轮流照看着。

  这群大头兵,立刻带头挤出人群,排成整齐的一列。其他人见状,也乖乖地排起队来。

  "你们这些当过兵的,都听我指挥!"姚耀祖跳下墙,开始维持秩序,"弟兄们先领!"虽然他自己年纪最大,却坚持要最后一个去领银子。

  镇长李珠江亲自将一个鼓鼓囊囊的小布包递给姚耀祖,又当众表扬他维持秩序有功,当场任命他为镇卫队队长。姚耀祖诧异地问原来的队长去哪了,镇长告诉他,那人申请调去铁矿港了。

  "好家伙,又当官了?"姚耀祖心里美滋滋的。

  当他打开布包,看到里面的银子时,却愣住了——又是十两?

  "煤矿销售的分成,每个大人都是十两。"老魏笑着解释。

  姚耀祖瞪大眼睛:"我们有2000多的大人吧?人人有份?"

  老魏笑着点头。

  姚耀祖在心里快速计算:两千乘以十,那就是两万多两啊!这煤炭能有多赚钱?

  "你叫姚耀祖吧!好好干,"镇长拍着他的肩膀说,"今年有铁道了,煤炭钱能分的更多!"

  等姚耀祖走后,老魏和镇长坐在木屋里,清点剩下的银两——居然还有两万多!

  "这些钱该采买些啥东西呢?"老魏盘算着,盘算着,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东望城的日子,看来是要越过越红火了。

  可他们不知道啊!铁矿港那边因为有铁矿,还有钢铁业的二次精加工。除了工资,他们人均分红30两,人比人,气死人!

  西海城就苦逼一点,那边是畜牧业为主,妈祖军给他们新买的三百多头牛犊子,还要等一年才能出栏。而且镇长还不让卖手里的六百多只羊,死命都要要留着育种。除了卖些粮食,现在只能卖羊毛毯子和定期买一些集体养的鸡子,好歹搞了些收入。

  但人家西海城有抱负啊!镇长说了,明年卖了牛,咱们买船,买桑苗,出海捕鱼卖海货,织造丝绸卖奢侈品!

  这他娘,明年估计还是没啥分红!

  但是镇长描绘的场景那是一个美啊,草原上有成片的牛羊,大地丰收,桑林成片,大海里有无尽的鱼获,这日子以后能不好吗?

  西海城今年苦逼的只有三两分红,但是这群傻子一样很开心!

  总的来说,澳洲的这三个妈祖军自治领目前的状况还算不错,但这实际上是得益于前期妈祖军的大量投入。这些投入包括各种工具、马匹、牛羊,铁道,水泥以及守城用的枪械等等。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投入实际上都没有被计算在成本之内。

  如果我们真的要去计算这些成本,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妈祖军今年的收入绝对会超过二十五万两白银!这可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啊!

  不过话说回来,任何一个地区的开发都需要一定的原始投入。就像盖房子一样,只有先打好基础,才能在上面建造高楼大厦。如果没有这些前期的投入,那么未来产生税收的速度肯定会慢很多。所以,虽然目前看起来妈祖军在这方面有些“吃亏”,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投入绝对是值得的。

  妈祖军现在其实分为两个体系:

  澳洲自治领三城是一个经济体系,成为“妈祖军自治领经济区”。

  现在这个体系一共养活一万人口,铁矿城有四千人,西海城和东望城各有三千。

  其他的合为另一个经济体系,称为“妈祖军商贸体系”。

  也就是说,蒸汽机厂,船厂,炮厂,枪厂,钢铁厂,五金厂,水泥厂,包括所有的武装运输船队是一个体系。

  这个体系,有六千多人分散在各个国家和城市,却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做管理。

  他们如果在自治领,就给自治领交税,如果在兰芳国就给兰芳国交税,如果在大清也要给大清交税。

  他们购买原材料是要付钱的,例如在兰芳购买大量的造船木材,在澳洲购买煤铁,都要支付银两,只是比别人购买,便宜百分之二十,这算是前期投入的某种回报吧。

  1807年3月初三,牛野登上三体船向兰芳共和国出发。

  同一天,陈老豆他们也驾驶船只向着兰芳共和国而来,他们约定在四月初于兰芳岛碰头,商讨这一年的发展计划。

  现在的妈祖军,拥有十三条千吨级飞剪船,其中一条会留在铁矿港进行改装。

  七月,他们还会收到四条千吨级飞剪船。它们的火炮会在东澳岛安装,那里还有上次做海盗,从西班牙人手里搞来的17条武装货船和两艘五级战舰上搞下来的两百多门12磅火炮,只要补充六磅炮,就足够19条飞剪船使用。

  现在,二十五条五百吨三体海船架设起了,从了兰芳共和国到铁矿港的航线。每三天,就有五条海船从兰芳共和国出发,前去铁矿港。运去移民和澳洲订购的各种物资。回来的时候,带着大量五金件,家用金属制品,煤炭和铁矿石。一次运送的物资量是1250吨。

  而从铁矿港到各个沿海据点,依靠的是十五条,包括广福源在内的老式中国帆船。

  现在,从铁矿港,每两天就有两条船,一东一西开船,沿岸停靠所有营地,然后到最后的营地,再掉头回到铁矿港。

  不要看他们跑的慢,但是有他们的存在,让整个澳洲经济体系的血液流动了起来,将整个澳洲所有的营地串联成一个整体。

  1807年4月10日,兰芳共和国坤甸港,山坡上的一个亭子。

  这一次所有人都来了,陈老豆,牛野主持会议,与会人员包括赵大,李海,林老,王铁匠,杜木匠,船长们,以及各个厂子的厂长们。

  坤甸港的山坡上,一座竹木结构的凉亭矗立在椰林间。亭内,兰芳共和国最重要的决策者们齐聚一堂。牛野手持一份清单,站在铺开的航海图前,主持会议。陈老豆坐在一旁,时不时点头,其他如赵大、李海、林老、王铁匠、杜木匠等人分坐两侧,船长们和各厂厂长则挤在后排。

  "诸位,今日议四件大事。"牛野声音洪亮,手指点在清单第一行,"

  第一,海运集装箱化。"

  他展开一张草图,上面画着标准尺寸的木箱。"货物不再散装,而是统一装箱。从工厂到码头,从船舱到货栈,一箱到底。"

  "妙啊!"王铁匠拍腿叫好,"省时省力!"

  赵大皱眉:"可各船舱大小不一..."

  "所以要定标准。"牛野目光炯炯,"我提议长六米,宽三米,高两米。所有新造货船,舱位以此为准。"

  李海点头:"这主意好,装卸能快一倍不止。"

  牛野翻到第二页:"第二,五百吨三体船武装化。前后各装一门十二磅炮。"

  "三体船?"杜木匠疑惑地问。

  "稳当!"王铁匠解释,"三体船比单体稳当得多,炮再大也不怕侧翻。"

  "正是。"牛野继续道,"南洋海盗猖獗,商船必须自卫。前后双炮,护佑货船。"

  林老捻须沉吟:"炮从哪来?"

  "我们自己铸。"牛野指向后排的厂长们,"新式铸炮法已试验成功,十二磅炮月产可达三十门。"

  众人点头。牛野又翻一页:"第三,蒸汽机增产。广州分出一个厂专造舰船用和火车用蒸汽机。"

  "火车?"赵大瞪大眼睛,"咱们真要修你说的大火车?"

  "先造矿山用的机车。"牛野微笑,"矿区用马拉太吃力,铁路运矿最便捷。"

  最后一页,牛野的声音提高了:"第四,所有码头——坤甸、澳洲、广州,全部安装蒸汽钢铁龙门吊!这是集装箱化的基础!"

  亭内一片寂静。蒸汽龙门吊?这可是闻所未闻。

  "我见过图样。"陈老豆突然开口,"构造并不复杂,主要是用蒸汽机和齿轮组取代人力和畜力。"

  "正是。"牛野点头,"我们不仅要自用,还要向各海港销售。若资金不足,我们可以和码头谈租赁。"

  船长们交头接耳,厂长们低头计算。牛野环视众人:"诸位,这四件事,件件关乎妈祖军未来。海运兴,则妈祖兴。"

  陈老豆站起身:"我支持。账房算过了,需要拨五万两银子,把蒸汽机第二厂,集装箱和蒸汽龙门吊搞起来。至于三体船装炮,可以先把东澳岛的库存运过来,在三体船回港的时候安装。"

  "赞成!"众人纷纷附和。

  夕阳西下,亭子的影子拉得很长。在这个南洋的小山坡上,蒸汽时代的浪潮,正悄然拍打着南海漫长的海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