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欢快的东望城海军-《1800年之龙腾四海》

  东望城的码头上飘着咸腥的海风,李珠江叼着烟杆,眯眼望着那两艘灰扑扑的运输舰。舰艏的滑膛炮在阳光下泛着暗哑的铜光,活像两排发黄的牙齿。

  "老张,老王。"他突然转身,冲两个船长咧嘴一笑,露出参差的黄牙,"带你们看个好东西。"

  烈士陵园的松柏沙沙作响。李珠江大步走在前面,皮靴碾碎了几片枯叶。两个船长盯着那些刻着名字的墓碑——“这是和英国佬拼死战斗的东海城弟兄们”。

  "一门换一门。"李珠江在最大那座墓碑前停下,"滑膛换线膛炮。"他压低声音,"有线膛炮他们都不会死。"

  老张的喉结动了动。他认得这个浑人——广福源号的老水手,这群人把西班牙人打出屎来了。老王则盯着陵园入口的石狮子,那里蹲着两个持枪的汉子。

  “条件就一个,写个材料,签字,画押”,两个船长表示道。

  姚耀祖站在船头,海风把他的辫子吹得像个鸡尾巴。两百号兄弟跟着他,蹬着新换上线膛炮的运输舰,在东望城外的海面上转悠了两天。

  头两天,他们还在琢磨怎么伺候这些英国佬的风帆——拉绳子的手法、风向的判断,个个手忙脚乱,差点把帆给扯破了。接着两天,他们又围着那几门新炮打转,姚耀祖叼着烟,亲自上手教炮手怎么装填、怎么瞄准,最后满意地点点头:"嗯,比滑膛炮强,起码打出去的炮弹不会飘。"

  可等这两天一过,兄弟们就闲不住了。

  "耀祖哥,这海里咋这么多鱼?"一个水手趴在船舷边,瞪大了眼睛。

  "你别说,真的还挺多的"姚耀祖咧嘴一笑,大手一挥,"打!"

  于是,这两艘原本该是军舰的船,摇身一变成了"海上渔霸"。他们撒网的动作比老渔民还熟练,一网下去,沉甸甸的,拉上来全是活蹦乱跳的肥鱼。两天下来,船舱里堆得跟小山似的,足足一百吨!

  当这两艘"渔政奇兵"晃晃悠悠地开回东望城港口时,整个码头都炸锅了。

  "我操,这是打了多少鱼?"

  "这得卖多少钱啊?"

  "姚耀祖这小子,真他妈会捞钱!"

  李镇长听说消息后,高兴的不得了,亲自带人赶到码头,一看那堆积如山的鱼获,笑的嘴都合不拢。

  结果,第二天人们刚刚扶着腰子,把一百吨鱼获晒完,又是一百吨进了海港。

  "姚耀祖!你们他妈有完没完?!"李镇长指着那两艘船,破口大骂,"这是海军!海军!不是渔政!不是打鱼的!"

  姚耀祖叼着烟,笑嘻嘻地凑过去:"镇长,这不闲着也是闲着嘛……再说了,这一百吨鱼,咱卖了钱,不还能给海军添点装备?"

  李镇长气得直跺脚:"装备个屁!你们再这么搞,我的老腰子都要废了!"

  可骂归骂,最后这批鱼还是被全城人帮忙搬下了船,继续干吧!

  东望城码头堆满了咸鱼,那股腥咸味儿飘得满城都是。李镇长站在高处,看着家家户户兴高采烈地来领鱼——每户五十斤,白花花的咸鱼,油光发亮。

  "镇长英明啊!"老百姓们乐得合不拢嘴,"这可是好东西!"

  起初的日子确实甜蜜。咸鱼炖豆腐、咸鱼蒸茄子、咸鱼炒饭......家家户户的灶台上都飘着这股味道。孩子们啃着咸鱼干,连饭都少吃两碗。

  可才过了半个月,怪事发生了。

  "呕——"茶馆里,张掌柜一闻到咸鱼味儿就捂鼻子。

  "别提了,"李铁匠摆摆手,"我家那口子见着咸鱼就想吐。"

  码头边,挑夫老刘直接把咸鱼扔进了海里:"吃吐了!这辈子再也不想看见这玩意儿!"

  李镇长急得直挠头。仓库里还堆着上百吨咸鱼,这要是放坏了......突然,他眼睛一亮。

  "有了!"

  第二天,城门口贴出告示:凡愿为城邦工作的部落民,每日可得咸鱼两斤!

  消息一出,整个东望城都轰动了。

  "两斤咸鱼?那可是肉啊!"

  "三个部落四千多人,抢破头喽!"

  "一天两斤,这买卖划算!"

  果然,第二天清晨,四百多个部落民就蹲在了城门口。他们扛着锄头、斧头,眼巴巴地等着上工。

  "种田,修城墙!挖河道!运物资!"李镇长忙得脚不沾地,"统统给咸鱼!"

  姚耀祖的两百号海军兄弟更是乐开了花——从此不用种田运煤,直接转正成了职业军人,每人每天还能分到半斤咸鱼当补贴。

  可好景不长。

  这天清晨,李镇长像往常一样在码头边溜达,突然发现——海面上空荡荡的,那两面海军旗不见了!

  "姚耀祖,你们人呢?!"李镇长急得直跳脚,"英国佬要是打过来怎么办?!"

  李珠江在码头上急得团团转,十天时间,一头黑发竟白了大半。他攥紧的拳头砸在桅杆上,震得木屑纷飞。"这帮兔崽子!"他对着空荡荡的海面咆哮,"姚耀祖!你们要是敢出事......"

  第十天黄昏,海平线上突然出现几个黑点。李珠江眯起眼睛,那影子越来越大——是四条战舰!不,六条!

  "示警!"李珠江一把抓过望远镜。

  当船队靠近,码头上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姚耀祖站在船头,浑身是血,却笑得像个小疯子。"老李!"他扯着嗓子喊,"我们给你带礼物来了!"

  李珠江的望远镜差点掉进海里——那四条跟在后面的,分明是英国佬的战舰!而且,它们一动不动,像四具浮尸。

  "怎么回事?!"李珠江三步并作两步跳上甲板。

  姚耀祖一把搂住他的肩膀,满嘴酒气:"报仇!给咱死的兄弟们报仇!老子带着兄弟们杀进悉尼港"

  "先说战舰!"李珠江急得直跺脚。

  "哦对!"姚耀祖一拍脑门,"那帮孙子追出来,我们就在外海等着。他们傻乎乎钻进来,我们就用妈祖军的法子——打船帆!"他比划着。

  李珠江目瞪口呆地看着那四条瘫痪的战舰。最大的一艘桅杆上还挂着破烂的米字旗,在海风中可怜巴巴地飘着。

  "我们留了几条小艇给他们,"姚耀祖咧嘴一笑,露出缺了颗门牙的豁口,"让他们回老家报信去。这四条大铁家伙,现在是咱东望城的战利品!"

  消息传回去,整个东望城沸腾了。人群涌到码头,看着那四条被拖回的战舰像四头受伤的巨兽趴在码头上。几个老头激动得胡子直抖,拉着姚耀祖的手一个劲儿说:"好小子!好小子!"

  李珠江却盯着那四条战舰看了许久。海风掀起他的白发,在月光下像一面倔强的旗帜。"姚耀祖,"他突然说,"明天开始,给兄弟们加咸鱼配给。"

  姚耀祖一愣:"啊?"

  "加双份。"李珠江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打英国佬,得吃饱了才有力气。"

  可姚耀祖想吐!

  李珠江蹲在码头的木箱上,手指轻轻敲打着那门从英国战舰上拆下来的12磅加农炮。炮管上还留着焦黑的灼痕,那是姚耀祖他们用火烧悉尼港时留下的勋章。

  "耀祖啊,"李珠江突然开口,眯着眼望向海平面,"悉尼港...还有没有英国佬的船?"

  姚耀祖正往嘴里塞着饼干,闻言差点噎住。他使劲拍了拍胸脯,摇头晃脑道:"六条都在这里了!我数过三遍,一条没少!"他咽下饼干,又补充道:"里面除了小渔船,屁也没剩下"

  李镇长原本正背着手踱步,一听这话,顿时笑开了花。他大步走过来,一巴掌重重拍在姚耀祖肩上,力道大得让这个铁塔般的汉子踉跄了一下。

  "好小子!"镇长笑得胡子直抖,"想要啥奖励?尽管提!"

  姚耀祖"啪"地立正站好,腰板挺得笔直,像根钉在码头上的桅杆。他扯开嗓子,一字一顿道:"要炮!要人!要把这四条武装货船都开起来!"

  码头上瞬间安静下来。海风卷着咸腥味掠过众人面庞,远处几只海鸥盘旋鸣叫。

  李珠江摸着下巴沉吟起来。他抬头望天,又低头盘算,半晌才开口:"炮嘛...现在确实搞不到了,再抢就不要做人了。"他指了指那几门从英国战舰上拆下来的火炮,"这些已经是宝贝了。不过弹线,我们可以自己磨。我认识铁矿港的老刘,找他弄些设备和人过来应该问题不大。"

  姚耀祖点点头,眼睛却亮得像星星。

  "人..."李珠江挠了挠头,"现在城里能打仗的都在这两百来号人里头了。城里还要修城墙、挖河道、建码头,处处都缺人手。"他瞥了眼姚耀祖,"要不...你召集些部落民?那些小伙子我看一个个身板都结实得很。"

  姚耀祖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我早打听好了!东边的黑鹰部落,西边的海豹部落,还有南边的红树林部落,年轻小伙子们都等着呢!"他掰着手指头数,"只要给够咸鱼,我保证一个月内能拉来三百个能装炮弹的壮汉!"

  李镇长在一旁听得直乐:"行啊姚耀祖!"

  姚耀祖挠挠头,憨厚地笑了:"镇长,这不是跟您学的嘛!用咸鱼招人这一招绝对妙啊!"

  夕阳西下,将两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海面上,四条被俘的英国武装货船静静地停泊着,在余晖中泛着铁灰色的光芒。李珠江望着那些船,眼中闪烁着野心的火花。

  "好!"他一拍大腿,"就这么定了!老姚,你负责招人训练。我去铁矿港找老刘。三个月后..."他指着那四条战舰,"我要让这东望城的海军,让英国佬闻风丧胆!"

  姚耀祖立正敬礼,声音洪亮如钟:"保证完成任务!"

  海风中,咸鱼的腥味与火药的气息交织在一起。

  1807年11月,新的五百移民中,走出五个老工匠和两台老式磨膛机,这些老师傅一人带两个徒弟,开始在东望城改装大炮。

  身在兰芳国的牛野他们,到现在都还不知道,东望城现在已经有六条武装货船正在海面上训练。

  姚耀祖对于部落民的要求很简单,每个人固定岗位,要么只装炮弹,要么只拉船帆,要么只负责清洗甲板。

  这种工作,培训个半个月,通过简单的手势和语言就能配合起来。

  反正每条船上都只有40名华人水手,他们每个人带三个部落民,死活凑足了每条船一百六十人,多的几十人本来想优胜劣汰。结果都还可以,就一起用了。

  而且,这些人还自己劳动给自己发工资,因为海鱼都是他们自己捞的,看到一次满满的收获,所有部落民都会欢快的叫喊。

  当然,姚耀祖其实挺照顾他们,会从咸鱼贸易给他们的奖金里拿出一部分,给这群部落民水手买东西。

  反正,这群人和华人水手配合越来越默契,两个月以后,往往一个眼神,大家都知道该干什么了。

  到1807年12月底,这群水手们已经能操作海船,进行简单编队,并进行最简单的T字战术演练。

  而澳洲管理中心终于给每一个城镇都送来了六门12磅大炮,用来进行海岸防御。

  姚耀祖毫不犹豫立刻换上,现在他们已经快全部搞好了,只剩下六门12磅炮的弹线没有搞完,一换一,他不吃亏。

  可李珠江在镇里骂,“姚姓姚的,你他娘连自己人都坑,不是人啊!”

  姚大人听说了,反问:“老东西怎么不想想,他自己是不是也干过?别管他,我们继续练起来!”

  这群货,现在日子不要太好过,守着这片海,鱼获多的根本打不完。

  他们以二两银子一吨的价格卖给城里,城里做成咸鱼直接变成十两银子一吨。

  但是,这群货每半个月就能搞回来两百吨,这还是镇长严格要求的,因为处理咸鱼的人手不够。

  现在,姚耀祖他们每个月光海鱼就能搞,八百两银子。

  华人水手每个人每个月分二两银子,剩余的平分给部落民,大家都很高兴。

  然而,这些人一无所知的是,就在十二月十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悄然传来果阿:英国人的舰队如同一股强大的风暴,席卷而来,抵达了孟买。这支舰队规模庞大,由五十条战舰和一百条武装货船组成,它们的风帆如同遮天蔽日的乌云,将整个大海都覆盖得严严实实。

  现在,果阿新下水的四条飞剪帆船,接船的水手们商量以后,让一条船放弃装载货物货物。现在,它正在以十四节的速度劈开印度洋的海浪,不分昼夜,全力向着东南航行,只为将英国战舰抵达的情报早一天送达兰芳国。

  1807年12月29日,飞剪船抵达坤甸港,在收到消息以后,妈祖军开始回收全部返回兰芳港口的飞剪船队。

  他们将手里的运输订单全部转移给新到的十条五百吨级三体船,他们要尽量保证货物的时间。

  于此同时广州港和铁矿港都有一条安装了蒸汽机的飞剪船发出,它们也在向着兰芳国而来。

  海风鼓动着洁白的船帆,从广州港驶出的「闪电号」修长的船身切开翡翠般的海面,留下一道流畅的白色尾迹。

  "船速12节,风向东南,稳定。"航海士立在桅杆旁,声音清晰地传到驾驶台。

  船长眯着眼,指尖轻轻敲打着铜制罗盘。这艘1500吨的飞剪船,在纯粹的风帆动力下,正以12节(约22公里/小时)的稳定速度巡航——这是飞剪船最优雅的航行状态,船体几乎感受不到颠簸,货舱里的货物纹丝不动,连锅炉房都无需点燃。

  "老陈,蒸汽机准备。"船长下令。

  "明白!"机械师老陈从机房探出头来,脸上还沾着煤灰,"锅炉压力已升至标准值!"

  随着一声低沉的轰鸣,船尾的烟囱骤然喷出浓密的黑色烟雾,螺旋桨开始搅动海水,发出沉闷的嗡鸣。

  "蒸汽机启动,混合动力模式!"

  船帆依然高扬,但船身明显一震,速度表上的指针开始缓缓爬升。

  "13节...14节...15节!"航海士的声音带着兴奋,"比纯风帆快了3节!"

  姚耀祖嘴角微扬。这正是他们想要的——蒸汽机辅助巡航,既节省帆布磨损,又能让船速稳定在14-15节(约26-28公里/小时),比传统飞剪船快了近20%。

  "继续测试极限。"他下令。

  "全功率!蒸汽机独立运转!"

  刹那间,整艘船剧烈震颤起来!

  锅炉房内的火焰疯狂咆哮,蒸汽压力表指针直逼红线,螺旋桨的转速快得几乎看不清。船尾的海水被螺旋桨疯狂搅动,掀起一片沸腾的白色泡沫,船身如同被无形的大手猛推了一把,猛地向前窜去!

  "16节!17节!18节!"航海士的声音已经变调,"老天!这不可能!"

  船长死死盯着最新的速度表,双眼因兴奋而充血。船体在高速下发出令人牙酸的呻吟,甲板微微倾斜,海浪拍打船身的声音变得尖锐刺耳。

  "19节!"

  "稳住!"航海士大吼,"再坚持一分钟!"

  但就在速度表指针即将突破20节(约37公里/小时)的瞬间——

  "咔嚓!"

  一声尖锐的金属摩擦声从船底传来,船身猛地一沉,速度骤降!

  "螺旋桨轴承过热!"老陈在通讯管道里尖叫,"锅炉压力极限!必须减速!"

  船长咬牙切齿地挥手:"减速!全速转帆!"

  当「闪电号」重新依靠风帆减速巡航时,航海士站在船头,望着被远远甩在身后的海浪。

  "极限是多少?"船长问老陈。

  机械师擦着汗,声音沙哑:"19节,持续不了太久...但15-16节,我们可以维持一整天!"

  船长大笑:"足够了!"

  他望向远方的海平线——这艘船,比世界上任何飞剪船都快,都灵活!

  混合动力的海上时代,就此开启!

  船只满载,在时间充足的时候,

  - 纯风帆巡航:12节(22公里/小时) —— 稳定、省力,但依赖天气。

  如果需要加速航行的时候,

  - 蒸汽辅助巡航:14-15节(26-28公里/小时) —— 平衡速度与续航的完美选择。

  如果需要有紧急任务

  - 蒸汽机极限爆发:18-19节(33-35公里/小时) —— 半个小时的冲刺,但锅炉和机械负荷极大,无法持久。

  「闪电号」,既是帆船,也是钢铁猛兽!

  另外一边,铁矿港出发的蒸汽动力飞剪船“雷霆号”正在穿越风暴,巨大的海浪如同群山,将雷霆号不断举起,又摔落,但雷霆号依然在坚持航行。

  “保持航向,保持航向”,船长死死的抓着栏杆,大声对着舵手喊着,身体在不断摇晃。

  船舱里有船员在大声祈祷,“妈祖保佑”

  越来越多的船员跟着他一起祈祷,“愿妈祖保佑!”

  “愿妈祖保佑!”

  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光柱,它就这么撕裂乌云,照在雷霆号上,风暴突然就慢慢平息。

  所有雷霆号的船员,解开固定身体的绳子,走上甲板,不可思议的看着眼前的一切。

  风,忽然停了。

  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按下了世界的暂停键。

  雷鸣声戛然而止,乌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散去,阳光如同利剑般刺破云层,洒在翻腾的海面上。

  "这......"李虎瞪大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刚才还咆哮如雷的海浪,此刻竟渐渐平息,最终化作温柔的微波,轻轻摇晃着雷霆号。

  海面平静得不可思议,仿佛刚才的暴风雨只是一场噩梦。

  船长林远站在"雷霆号"的甲板上,手中的望远镜缓缓放下。

  不对劲。

  原本暴躁的海洋,这一刻像是被抽走了灵魂的皮膜。海面平静得可怕,没有一丝波纹,仿佛被冻结的黑色玻璃。

  "报告!"大副气喘吁吁地跑来,"所有风帆都......都不动了!"

  林远环顾四周。

  天空中,乌云全部散去,天空中连一片飘动的云都没有。太阳像一块凝固的黄金,悬在无风的苍穹中。远处的海平线模糊不清,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按下了暂停键。

  "风向仪。"他沉声下令。

  水手颤抖着指向那根静止的铜制指针——零度,无风。

  "整个海域......都没有风?"大副的声音干涩得像是砂纸摩擦。

  林远没有回答。他望向地平线,那里没有一丝气流的扰动,没有海鸟的盘旋,甚至连海浪拍打船身的声音都消失了。整片海洋,就像一幅静止的油画。

  "准备检查所有风帆!"他终于下令,"降帆!"

  水手们机械地执行着命令。他们攀上桅杆,解开绳索,将巨大的风帆一寸寸收拢。那些曾经在狂风中鼓胀如巨兽的白色帆布,此刻无力地耷拉着,像被抽干了生命力的皮膜。

  "船长!"机械师老陈从机房跑来,脸上沾满煤灰,"锅炉压力正常!蒸汽机随时可以启动!"

  林远点点头,大步走向驾驶台。

  "启动蒸汽发动机。"他下令道,声音低沉而坚定。

  "是!"大副转身跑向机舱,扯开嗓子喊道:"预热!开启动力!"

  甲板下传来一阵轰鸣。那台巨大的往复式蒸汽机开始运转,活塞上下运动的声音像是巨兽的心跳。锅炉的蒸汽压力表指针迅速攀升,管道发出轻微的震颤声。

  "蒸汽压力达标!"老陈的声音从通讯管道传来,"可以接入传动轴!"

  林远下令,"开启蒸汽驱动!"

  水手们迅速解开最后一根帆索。随着绞盘的转动,船帆完全收起,只剩下光秃秃的桅杆矗立在甲板上。与此同时,船尾的螺旋桨开始缓缓转动,搅动起一片漩涡状的水花。

  "蒸汽机低功率运转!"

  螺旋桨的转速骤然加快,船身猛地一震,开始向前移动。没有风帆的猎猎声响,只有蒸汽机低沉的轰鸣和螺旋桨搅动海水的声音。

  "航速多少?"林远问道。

  "目前3节,正在加速!"大副从船尾跑来报告,"蒸汽机运转稳定!"

  "雷霆号"在静止的海面上破开一道水痕,缓缓前行。没有风的呼啸,没有帆布的鼓胀声,只有蒸汽机的节奏性轰鸣和海浪轻轻拍打船体的声音。

  甲板上的水手们面面相觑。他们中的一些人从未经历过这样的航行——没有风的助力,完全依靠机械的力量推动船只前进。

  "这感觉......真奇怪。"一名年轻的水手喃喃道,伸手触碰着静止的桅杆。

  老水手王叔叼着烟斗,眯眼望着前方:"我爷爷说过,古时候的船都是靠桨划的。现在咱们这铁疙瘩,靠的是锅炉里的火和钢铁的心脏。"

  林远站在驾驶台上,眺望着无风的海面。远处的海平线依然模糊不清,太阳依旧静止地悬挂在天空。

  "继续以蒸汽动力航行。"他下令道,"保持六节航速,注意锅炉温度。"

  "是,船长!"

  蒸汽机的轰鸣声在寂静的海面上显得格外清晰。没有风的船,像是一只依靠自身力量前行的钢铁巨兽,在这片静止的世界里,孤独而坚定地破浪前行。

  而在这诡异的宁静中,所有船员都明白——他们正在见证一个前所未有的航海时刻。

  这一天,雷霆号发现,没有风,蒸汽动力最多能够提供10节的航速,但他们不敢做极限测试,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动力。

  经济航速是6节,这和测试数据一样,雷霆号现在正在缓缓向北行驶,直到傍晚时分,风神终于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