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0年11月初,妈祖军第二舰队成立。
三级战列舰“钢铁号”下水,于此同时,两条四级战舰和十条五级战舰在铁矿港的外海等待。
随着钢铁号的汽笛声,响彻海面,其余十二条战舰的汽笛也同时拉响。
第二舰队,今日正式成立。
牛野作为指挥,姚耀祖为第二指挥,两个人站在“钢铁号”的甲板上回看铁矿港城。
“打两炮?”,姚耀祖还是那德性。
“好,打两炮!”,牛野其实也差不多。
但身边的李海潮却说道,“找个目标齐射两轮,让我们看看命中的精度如何。”
这才是金玉良言啊。。。
牛野连忙点头,“海潮懂我”。
姚大人更是嘴巴上涂了蜂蜜,“海潮就是有见识,有想法,就该齐射!”
大海上炮击1.5公里外的浮动靶标,十三条船,齐射两轮居然都没有命中靶标,这绝对让人尴尬。
姚耀祖骂道:“上次,我就发现了。打两公里外的目标,根本就是一个黑点,其实瞄准和不瞄准真差不多!还不如步枪,步枪还能在100米外打鸟”
李海潮放下单筒望远镜,疑惑道:“为什么我们在炮厂的测试很准,可到这里就打的一塌糊涂?”
牛野想了想,“大地是不动的,而海船总在摇晃,一刻不停,所以很难瞄准”
姚耀祖说道:“那我在海船上也能打敌舰上一百五十米处的敌人,怎么说?不也摇晃吗?”
牛野突然想起了什么,他从身边士兵手里接过枪,然后瞄向远处的靶标,靶标在步枪瞄准器里,一上,一下,并不固定。
他知道,陈阿生说过:“枪手如果要命中浮动的目标,需要提前量和等待准心经过心里的那一点的瞬间,开火!”。
甲板之下的一间改造过的军官会议室里,光线透过圆窗洒在一张简陋却规整的木桌上。桌上铺着一张泛黄的南海海域地图,旁边摆着几张船只结构草图。
牛野,姚耀祖和李海潮三个人,正围绕着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影响深远的问题展开激烈而务实的讨论:
如何给大炮安装瞄准镜,让炮组在颠簸的海上也能更精准地命中目标?
三个人慢慢取得几点统一:
“第一,必须做一个瞄准镜原型,让它可以快速安装、拆卸,带有清晰的分划刻度,最好还能调节焦距与视距。”
“第二,重新定义炮击从“齐射”改为“独立瞄准”,让炮手决定‘最平稳开火窗口’,训练炮手掌握节奏感与瞄准时机。”
“第三,我们得在战列舰上选一门主炮做实测,把这瞄准镜装上去,真刀真枪地打几发,看能不能提高命中率!”
刘野点头,拿起铅笔在纸上快速勾画:
“我可以设计一种简易稳定底座,虽然不能完全隔绝船体摇摆,但能减少部分晃动对瞄准的影响;另外,加上可调节分划板与距离刻度,让炮手可以根据目标远近校准弹道。”
李海潮补充道:
“我建议先从中小口径炮开始试验,比如12磅或18磅炮,它们体积小、反应快,更容易控制变量。”
姚耀祖目光炯炯:
“好,一个月内,我来培训炮手,并做第一份实测报告,我们要让战列舰上的炮击准确起来!”
海风依旧在吹,那间小小的军官会议室里,三个人的讨论声渐渐落下,取而代之的是铅笔在纸上的沙沙声、镜片组件的轻微碰撞声,以及一份份草图被重新绘制的声音。
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做的,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
在颠簸的海上,为巨大的舰炮装上“眼睛”——让火炮不再只是靠蛮力与运气,而是开始拥有“精准”的可能。
也许它还不完美,也许它还会失败很多次,但在这个连瞄准镜都尚未应用于海军炮兵的时代,他们已经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这是一种,将机械瞄准器固定在炮架侧面或炮管附近。其带有刻度、十字线、距离分划的简单光学装置。
通过机械联动,让炮手在观察目标的同时,可以同步调整火炮俯仰角与方向。
但最重要的改造是点火,必须由现在的独立点火手,改造成为瞄准手可以拉动大型燧发装置点火。
姚耀祖后来说道:“我开始很不适应,以前都是老子喊“开炮”,那真是万炮齐发。可现在老子喊“开炮”,这群炮手全都在那里找感觉。。。过一会。。。才会陆陆续续的开炮,搞得老子一点感觉都没有了!可打的比以前准,效果确实上去了!”
李海潮后来在回忆录里面说:“炮兵,以前是一个纯体力兵种,但是经过那一次改变,我们确实发现某些人天生会瞄准,知道什么时候该拉动燧石激发器。从此,炮兵居然变成了真正的技术兵种,优秀的炮兵,每个舰队都抢着要。”
牛野后来在广州水手学校里说过:“精确射击出现以后,炮不在多,而在于精确了。你有一百门,我只有两门,可我的口径大,打的比你准,加上爆炸弹药,一发就能让你入魂!”
这东西,十一月底出了一个样品。
让两组士兵在船上测试,两门六磅炮,一组有瞄准器,另一组没有。炮击900米外的钢铁浮球靶标,看看二十发,哪一个组击倒的次数最多。
第一天,两个组相差不大。
第二天,瞄准器组多命中两发。
第三天,瞄准镜组多命中6发。
从此确定下来,先按照这东西来,生产一批让士兵先可以练起来。
但,牛野他们也发现了问题,那就是瞄准组需要三倍炮击时间,这意味着发射同样的炮弹,瞄准镜组需要三倍于普通炮手。
随着测试不断进行,众人通过数据总结出一个可怕的道理,“口径越大,炮管越长,命中率越高!”
姚耀祖总结道:“越大口径的大炮,目视范围内,炮弹的飞行曲线越平直,所以瞄准的难度在降低!”
牛野在此时终于明白,为什么会出现巨舰大炮,因为这些东西其实就是超大口径的海上巴雷特狙击枪。
他已经看到32磅炮的炮弹直径达到163毫米,重达14.5公斤,需要两个人举起装弹。但这也将成为历史,最终人类会搞出重达1.5吨的巨型炮弹。
他无法想象,那东西在船体里爆炸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一发估计就能让一条现在的三级战列舰飞灰湮灭。
这一次在铁矿港,牛野再次深入了铁厂了解情况,他知道未来百年,比得就是这个产业的规模。
具体说来,谁的钢铁产能大,谁能制造更多的大炮,谁他娘就是老大!
当他看到一个百吨钢块,被四台大型蒸汽发动机通过大型齿轮组和四十条铁链,一点点拉上高空,然后猛地落下,“咚”的砸在火红的钢材上,他忽然觉得自己不认识这个世界了。
几年前,他减少的钢产量,已经全部回来而且大大超越了。
问身边的老师傅,“一年,这个厂多少钢铁产量?”
老师傅喊道:“五万吨左右”
这把牛野吓到了,这只是铁矿港刚铁厂,他们在兰芳还有一个钢铁厂啊。他转身问李海潮,“这么多钢铁都用在哪里了?“
“光两座矿山的重载铁路副线,铁轨加桥梁,一年就要用掉三万吨!另外,建筑业需要大量钢筋,需求量在猛涨”,在钢铁厂嘈杂的背景音中李海潮喊道。
是的,澳洲这边起房子现在都
三级战列舰“钢铁号”下水,于此同时,两条四级战舰和十条五级战舰在铁矿港的外海等待。
随着钢铁号的汽笛声,响彻海面,其余十二条战舰的汽笛也同时拉响。
第二舰队,今日正式成立。
牛野作为指挥,姚耀祖为第二指挥,两个人站在“钢铁号”的甲板上回看铁矿港城。
“打两炮?”,姚耀祖还是那德性。
“好,打两炮!”,牛野其实也差不多。
但身边的李海潮却说道,“找个目标齐射两轮,让我们看看命中的精度如何。”
这才是金玉良言啊。。。
牛野连忙点头,“海潮懂我”。
姚大人更是嘴巴上涂了蜂蜜,“海潮就是有见识,有想法,就该齐射!”
大海上炮击1.5公里外的浮动靶标,十三条船,齐射两轮居然都没有命中靶标,这绝对让人尴尬。
姚耀祖骂道:“上次,我就发现了。打两公里外的目标,根本就是一个黑点,其实瞄准和不瞄准真差不多!还不如步枪,步枪还能在100米外打鸟”
李海潮放下单筒望远镜,疑惑道:“为什么我们在炮厂的测试很准,可到这里就打的一塌糊涂?”
牛野想了想,“大地是不动的,而海船总在摇晃,一刻不停,所以很难瞄准”
姚耀祖说道:“那我在海船上也能打敌舰上一百五十米处的敌人,怎么说?不也摇晃吗?”
牛野突然想起了什么,他从身边士兵手里接过枪,然后瞄向远处的靶标,靶标在步枪瞄准器里,一上,一下,并不固定。
他知道,陈阿生说过:“枪手如果要命中浮动的目标,需要提前量和等待准心经过心里的那一点的瞬间,开火!”。
甲板之下的一间改造过的军官会议室里,光线透过圆窗洒在一张简陋却规整的木桌上。桌上铺着一张泛黄的南海海域地图,旁边摆着几张船只结构草图。
牛野,姚耀祖和李海潮三个人,正围绕着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影响深远的问题展开激烈而务实的讨论:
如何给大炮安装瞄准镜,让炮组在颠簸的海上也能更精准地命中目标?
三个人慢慢取得几点统一:
“第一,必须做一个瞄准镜原型,让它可以快速安装、拆卸,带有清晰的分划刻度,最好还能调节焦距与视距。”
“第二,重新定义炮击从“齐射”改为“独立瞄准”,让炮手决定‘最平稳开火窗口’,训练炮手掌握节奏感与瞄准时机。”
“第三,我们得在战列舰上选一门主炮做实测,把这瞄准镜装上去,真刀真枪地打几发,看能不能提高命中率!”
刘野点头,拿起铅笔在纸上快速勾画:
“我可以设计一种简易稳定底座,虽然不能完全隔绝船体摇摆,但能减少部分晃动对瞄准的影响;另外,加上可调节分划板与距离刻度,让炮手可以根据目标远近校准弹道。”
李海潮补充道:
“我建议先从中小口径炮开始试验,比如12磅或18磅炮,它们体积小、反应快,更容易控制变量。”
姚耀祖目光炯炯:
“好,一个月内,我来培训炮手,并做第一份实测报告,我们要让战列舰上的炮击准确起来!”
海风依旧在吹,那间小小的军官会议室里,三个人的讨论声渐渐落下,取而代之的是铅笔在纸上的沙沙声、镜片组件的轻微碰撞声,以及一份份草图被重新绘制的声音。
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做的,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
在颠簸的海上,为巨大的舰炮装上“眼睛”——让火炮不再只是靠蛮力与运气,而是开始拥有“精准”的可能。
也许它还不完美,也许它还会失败很多次,但在这个连瞄准镜都尚未应用于海军炮兵的时代,他们已经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这是一种,将机械瞄准器固定在炮架侧面或炮管附近。其带有刻度、十字线、距离分划的简单光学装置。
通过机械联动,让炮手在观察目标的同时,可以同步调整火炮俯仰角与方向。
但最重要的改造是点火,必须由现在的独立点火手,改造成为瞄准手可以拉动大型燧发装置点火。
姚耀祖后来说道:“我开始很不适应,以前都是老子喊“开炮”,那真是万炮齐发。可现在老子喊“开炮”,这群炮手全都在那里找感觉。。。过一会。。。才会陆陆续续的开炮,搞得老子一点感觉都没有了!可打的比以前准,效果确实上去了!”
李海潮后来在回忆录里面说:“炮兵,以前是一个纯体力兵种,但是经过那一次改变,我们确实发现某些人天生会瞄准,知道什么时候该拉动燧石激发器。从此,炮兵居然变成了真正的技术兵种,优秀的炮兵,每个舰队都抢着要。”
牛野后来在广州水手学校里说过:“精确射击出现以后,炮不在多,而在于精确了。你有一百门,我只有两门,可我的口径大,打的比你准,加上爆炸弹药,一发就能让你入魂!”
这东西,十一月底出了一个样品。
让两组士兵在船上测试,两门六磅炮,一组有瞄准器,另一组没有。炮击900米外的钢铁浮球靶标,看看二十发,哪一个组击倒的次数最多。
第一天,两个组相差不大。
第二天,瞄准器组多命中两发。
第三天,瞄准镜组多命中6发。
从此确定下来,先按照这东西来,生产一批让士兵先可以练起来。
但,牛野他们也发现了问题,那就是瞄准组需要三倍炮击时间,这意味着发射同样的炮弹,瞄准镜组需要三倍于普通炮手。
随着测试不断进行,众人通过数据总结出一个可怕的道理,“口径越大,炮管越长,命中率越高!”
姚耀祖总结道:“越大口径的大炮,目视范围内,炮弹的飞行曲线越平直,所以瞄准的难度在降低!”
牛野在此时终于明白,为什么会出现巨舰大炮,因为这些东西其实就是超大口径的海上巴雷特狙击枪。
他已经看到32磅炮的炮弹直径达到163毫米,重达14.5公斤,需要两个人举起装弹。但这也将成为历史,最终人类会搞出重达1.5吨的巨型炮弹。
他无法想象,那东西在船体里爆炸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一发估计就能让一条现在的三级战列舰飞灰湮灭。
这一次在铁矿港,牛野再次深入了铁厂了解情况,他知道未来百年,比得就是这个产业的规模。
具体说来,谁的钢铁产能大,谁能制造更多的大炮,谁他娘就是老大!
当他看到一个百吨钢块,被四台大型蒸汽发动机通过大型齿轮组和四十条铁链,一点点拉上高空,然后猛地落下,“咚”的砸在火红的钢材上,他忽然觉得自己不认识这个世界了。
几年前,他减少的钢产量,已经全部回来而且大大超越了。
问身边的老师傅,“一年,这个厂多少钢铁产量?”
老师傅喊道:“五万吨左右”
这把牛野吓到了,这只是铁矿港刚铁厂,他们在兰芳还有一个钢铁厂啊。他转身问李海潮,“这么多钢铁都用在哪里了?“
“光两座矿山的重载铁路副线,铁轨加桥梁,一年就要用掉三万吨!另外,建筑业需要大量钢筋,需求量在猛涨”,在钢铁厂嘈杂的背景音中李海潮喊道。
是的,澳洲这边起房子现在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