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安十三年,秋。
持续两年多的北疆战事,终于以苍狼部主力被击溃、首领远遁,烈风部等族重新遣使求和而告终。
铁壁关内外,虽满目疮痍,却也弥漫着劫后余生的喜悦与巨大的疲惫。
捷报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回京城。
不久,皇帝的嘉奖圣旨抵达北疆大营,犒赏三军,并命太子路啸率领部分有功将士班师回朝,接受封赏。
胜利的喜悦冲淡了离别的愁绪,也暂时掩盖了某些深藏心底的情愫。
路啸和季凛之间,自那夜之后,便形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他们依旧是配合无间的将领与部下,是战场上可以托付生死的袍泽,公事上依旧交流顺畅,甚至因为共同的经历而更加信任彼此。
但私下里,两人都小心翼翼地避开了任何可能触及那敏感界限的话题。
那份汹涌的情感被强行压下,深埋心底,只在偶尔不经意的眼神交汇中,才会泄露出一丝无法完全掩饰的波澜。
班师回朝的名单公布那日,阳光正好,映照着将士们喜悦的脸庞。
季凛的名字赫然在列,他被擢升为四品忠武将军,这是对他军功的肯定,也是他首次以功臣身份正式踏入京城权力中心。
然而,季凛在名单上反复看了几遍,眉头却渐渐蹙紧。
名单上有他,有众多立功的将领,却唯独没有——镇北王,他的父亲,季华铭。
“父王,”季凛找到正在校场边默默擦拭陪伴他多年战刀的父亲,语气带着不解和急切,“为何回京受赏的名单上没有您?此次大捷,您才是主帅,功勋最着!陛下这是何意?”
季华铭停下动作,抬起头。
两年的征战,在他脸上又添了几道风霜的刻痕,但那双眼睛依旧睿智而深邃,仿佛能洞穿世间万象。
他看着儿子因激动而微微发红的脸颊,那上面还带着未褪尽的少年意气,以及即将踏入更广阔天地的期待。
他微微一笑,笑容里带着些许不易察觉的复杂。
他放下战刀,站起身,走到季凛面前,如同寻常人家送子远行的父亲一般,伸手为季凛整理了一下本就笔挺的军装领口,动作缓慢而细致。
“凛儿,”他的声音平和,带着安抚的力量,“陛下自有陛下的考量。北疆初定,仍需大将坐镇,以防不测。为父留在这里,比回京领那些虚名更为重要。”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远方京城的方向,眼神变得有些悠远,像是自言自语般,低声吟道:“深谷幽兰,不佩于襟,而刈兰之刃已在途……”
“父王,您说什么?”
季凛没有完全听清,或者说,他沉浸在胜利回朝的喜悦以及对京城的憧憬中,并未将父亲这略显突兀的话语真正放在心上。
他只是觉得,父亲或许是因为不能一同回京而有些感慨。
“没什么。”季华铭收回目光,拍了拍儿子坚实了许多的肩膀,脸上又恢复了往常的沉稳,“回京之后,谨言慎行,多看多听少说。京城不比北疆。”
“孩儿明白。”季凛郑重应下,他以为父亲说的是官场规矩,“定不负父王教诲,也不会坠了镇北王府的威名。”
季华铭看着儿子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对未来的期盼,是对功勋的自豪,也是对他即将面对的复杂局面的一无所知。
他心中微叹,最终却只是点了点头:“去吧,收拾行装。太子殿下……还在等你。”
提到路啸,季凛的眼神几不可察地闪烁了一下,随即恢复平静:“是。”
他转身离去,步伐坚定,带着少年将军得胜还朝的昂扬。
阳光落在他年轻的背影上,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边,充满了希望。
季华铭站在原地,久久注视着儿子远去的方向,直到那身影消失在营帐之间。
他缓缓收回目光,重新拿起那柄陪伴他出生入死的战刀,指腹轻轻抚过冰冷的刀锋。
“深谷幽兰,不佩于襟,而刈兰之刃已在途……”他再次低声重复了一遍这句话,眉宇间笼罩上一层化不开的凝重。
秋风卷起地上的沙尘,掠过空旷的校场,带着北地特有的苍凉。
胜利的欢呼声似乎还在耳边回荡,但一股无形的寒意,却已悄然弥漫开来。
班师回朝的日子,终于到了。
旌旗招展,凯歌高奏。
路啸一身戎装,骑在骏马之上,于大军最前方。季凛紧随其侧。
临行前,路啸最后回头望了一眼那座巍峨的铁壁关,以及关墙上那个越来越小的、熟悉的身影。
而季凛心中带着对父亲的些许牵挂,更多的是对前路的期待。
----
凯旋之师抵达京城。
那日的帝京,万人空巷。
从城门到皇宫的御道两旁,挤满了欢呼的百姓。
鲜花、彩绸如雨般抛向行进中的军队。
人们高喊着“太子千岁!”
“季家军威武!”,声浪几乎要掀翻天际。
路啸一身银甲,骑在高头大马之上,面容沉静,偶尔向道旁百姓挥手致意,尽显储君气度。
而紧随其后的季凛,玄甲黑骑,身姿挺拔,冷峻的眉眼在阳光下更显锋芒,引得无数大姑娘小媳妇掩口惊呼,目光追随着这位年少成名、战功赫赫的少将军。
季凛骑在马上,感受着这与北疆截然不同的喧嚣与繁华,心中百感交集。
这里是帝国的中心,是他父亲一生戎马、却极少踏足的地方。
百姓的欢呼是真诚的,但他也敏锐地察觉到,在那些欢呼声背后,有更多复杂的目光——来自官员、世家、以及那些隐藏在帘幕之后的审视。
盛大的凯旋仪式在皇宫正殿举行。
金銮殿上,皇帝路临渊高踞龙椅,接受太子及有功将士的朝拜。
他看起来心情颇佳,对太子的表现不吝赞赏,称其“历练有成,堪为储贰”,赏赐丰厚。
随后,封赏的重点落在了季凛身上。
“镇北王世子季凛,年少忠勇,临阵果决,战功卓着,扬我国威!”
内侍尖细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之中,“特擢升为忠武将军,领兵部郎中职,赐世子府邸一座,黄金千两,锦缎百匹,玉璧一双……”
一连串的封赏念出,殿内响起一片细微的吸气声。
忠武将军是正四品武散官,是对军功的肯定,这在意料之中。
但“领兵部郎中职”,这可是实打实的从五品上京官,有具体职司,掌武官选拔、地图、车马、甲械等务,是真正的实权职位,通常非科举出身或久历官场者不能担任。
更不用说还有御赐的世子府,这分明是希望季凛长留京城。
季凛跪在殿中,心中亦是愕然。
他本以为受赏之后,便可返回北疆,继续在父亲麾下效力。
这兵部郎中的官职,完全出乎他的预料。
他下意识地抬眼,想看向御座上的皇帝,却又迅速垂下目光,压下心中的波澜,依礼叩首,声音沉稳:“臣,季凛,谢陛下隆恩!”
繁琐的仪式终于结束。
退朝时,百官鱼贯而出。
季凛心中记挂着北疆,记挂着父亲,正思索着该如何寻机向陛下陈情,请求返回边关。
一名内侍却悄无声息地来到他身边,低声道:“世子殿下,陛下在御书房召见。”
该来的,终究来了。
季凛心中一凛,整理了一下衣冠,随着内侍前往御书房。
御书房内不似金銮殿那般威严迫人,却更显深沉。
皇帝路临渊已换下朝服,穿着一身常服,正站在窗前,看着窗外一株开得正盛的金桂。
听到通报,他转过身,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仿佛只是一位欣赏晚辈的长者。
“季爱卿,不必多礼,坐。”皇帝指了指旁边的锦凳。
“谢陛下。”季凛依言坐下,姿态恭敬。
“今日见你受赏,朕心甚慰。”
皇帝缓缓开口,语气平和,“你父亲为朕镇守北疆多年,劳苦功高。如今你年少有为,青出于蓝,更是我大启之福。看到你们这些年轻人成长起来,朕,也就放心了。”
“陛下谬赞,臣愧不敢当。保家卫国,乃臣子本分。”季凛谨慎地回答。
皇帝点了点头,似是不经意般说道:“朕知道,你心系北疆,挂念你父亲。为人子者,有此孝心,甚好。”
季凛心中一动,正想顺势提出返回北疆的请求,皇帝却话锋一转:“不过,如今北疆已定,短期内当无大战。反倒是这京城兵部,近年来老成渐去,急需像你这般既有实战经验,又年轻有为的干才去整顿事务。兵部郎中一职,关系军国要务,非猛将良才不能胜任。朕思来想去,你是最合适的人选。”
他走到书案前,拿起一份奏折,又放下,看着季凛,目光深邃:“让你留在京城,或许有些屈才。但朝廷用人,当以全局为重。朕希望你能在兵部历练一番,将来方能更好地为你父亲分忧,为朝廷效力。你看……先留任三个月,如何?待兵部事务熟悉,北疆若真有需要,朕再派你回去,也不迟。”
皇帝的语气温和,甚至带着商量的口吻,但字里行间透出的意思,却是不容置疑。
圣意如此清晰,季凛若再坚持返回北疆,便有不顾大局、忤逆君上之嫌。
季凛的心沉了下去。
他站起身,重新跪倒在地,声音平静无波,听不出任何情绪:“陛下深谋远虑,用心良苦。臣,谨遵圣意。定当竭尽全力,熟悉部务,不负陛下信任。”
“好,好!”皇帝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亲自上前扶起季凛,“有爱卿此言,朕心甚安。起来吧,你的世子府朕已命人收拾妥当,一应物什俱全。若有任何需要,尽管向朕开口。”
“谢陛下。”季凛再次谢恩,低垂的眼眸中,却是一片冰冷的清明。
当他退出御书房,走在长长的宫道上,午后的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在地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
京城九月的风,带着桂花的甜香和帝都特有的繁华气息,吹拂在他身上,却让他感到一种比北疆寒风更刺骨的凉意。
持续两年多的北疆战事,终于以苍狼部主力被击溃、首领远遁,烈风部等族重新遣使求和而告终。
铁壁关内外,虽满目疮痍,却也弥漫着劫后余生的喜悦与巨大的疲惫。
捷报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回京城。
不久,皇帝的嘉奖圣旨抵达北疆大营,犒赏三军,并命太子路啸率领部分有功将士班师回朝,接受封赏。
胜利的喜悦冲淡了离别的愁绪,也暂时掩盖了某些深藏心底的情愫。
路啸和季凛之间,自那夜之后,便形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他们依旧是配合无间的将领与部下,是战场上可以托付生死的袍泽,公事上依旧交流顺畅,甚至因为共同的经历而更加信任彼此。
但私下里,两人都小心翼翼地避开了任何可能触及那敏感界限的话题。
那份汹涌的情感被强行压下,深埋心底,只在偶尔不经意的眼神交汇中,才会泄露出一丝无法完全掩饰的波澜。
班师回朝的名单公布那日,阳光正好,映照着将士们喜悦的脸庞。
季凛的名字赫然在列,他被擢升为四品忠武将军,这是对他军功的肯定,也是他首次以功臣身份正式踏入京城权力中心。
然而,季凛在名单上反复看了几遍,眉头却渐渐蹙紧。
名单上有他,有众多立功的将领,却唯独没有——镇北王,他的父亲,季华铭。
“父王,”季凛找到正在校场边默默擦拭陪伴他多年战刀的父亲,语气带着不解和急切,“为何回京受赏的名单上没有您?此次大捷,您才是主帅,功勋最着!陛下这是何意?”
季华铭停下动作,抬起头。
两年的征战,在他脸上又添了几道风霜的刻痕,但那双眼睛依旧睿智而深邃,仿佛能洞穿世间万象。
他看着儿子因激动而微微发红的脸颊,那上面还带着未褪尽的少年意气,以及即将踏入更广阔天地的期待。
他微微一笑,笑容里带着些许不易察觉的复杂。
他放下战刀,站起身,走到季凛面前,如同寻常人家送子远行的父亲一般,伸手为季凛整理了一下本就笔挺的军装领口,动作缓慢而细致。
“凛儿,”他的声音平和,带着安抚的力量,“陛下自有陛下的考量。北疆初定,仍需大将坐镇,以防不测。为父留在这里,比回京领那些虚名更为重要。”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远方京城的方向,眼神变得有些悠远,像是自言自语般,低声吟道:“深谷幽兰,不佩于襟,而刈兰之刃已在途……”
“父王,您说什么?”
季凛没有完全听清,或者说,他沉浸在胜利回朝的喜悦以及对京城的憧憬中,并未将父亲这略显突兀的话语真正放在心上。
他只是觉得,父亲或许是因为不能一同回京而有些感慨。
“没什么。”季华铭收回目光,拍了拍儿子坚实了许多的肩膀,脸上又恢复了往常的沉稳,“回京之后,谨言慎行,多看多听少说。京城不比北疆。”
“孩儿明白。”季凛郑重应下,他以为父亲说的是官场规矩,“定不负父王教诲,也不会坠了镇北王府的威名。”
季华铭看着儿子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对未来的期盼,是对功勋的自豪,也是对他即将面对的复杂局面的一无所知。
他心中微叹,最终却只是点了点头:“去吧,收拾行装。太子殿下……还在等你。”
提到路啸,季凛的眼神几不可察地闪烁了一下,随即恢复平静:“是。”
他转身离去,步伐坚定,带着少年将军得胜还朝的昂扬。
阳光落在他年轻的背影上,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边,充满了希望。
季华铭站在原地,久久注视着儿子远去的方向,直到那身影消失在营帐之间。
他缓缓收回目光,重新拿起那柄陪伴他出生入死的战刀,指腹轻轻抚过冰冷的刀锋。
“深谷幽兰,不佩于襟,而刈兰之刃已在途……”他再次低声重复了一遍这句话,眉宇间笼罩上一层化不开的凝重。
秋风卷起地上的沙尘,掠过空旷的校场,带着北地特有的苍凉。
胜利的欢呼声似乎还在耳边回荡,但一股无形的寒意,却已悄然弥漫开来。
班师回朝的日子,终于到了。
旌旗招展,凯歌高奏。
路啸一身戎装,骑在骏马之上,于大军最前方。季凛紧随其侧。
临行前,路啸最后回头望了一眼那座巍峨的铁壁关,以及关墙上那个越来越小的、熟悉的身影。
而季凛心中带着对父亲的些许牵挂,更多的是对前路的期待。
----
凯旋之师抵达京城。
那日的帝京,万人空巷。
从城门到皇宫的御道两旁,挤满了欢呼的百姓。
鲜花、彩绸如雨般抛向行进中的军队。
人们高喊着“太子千岁!”
“季家军威武!”,声浪几乎要掀翻天际。
路啸一身银甲,骑在高头大马之上,面容沉静,偶尔向道旁百姓挥手致意,尽显储君气度。
而紧随其后的季凛,玄甲黑骑,身姿挺拔,冷峻的眉眼在阳光下更显锋芒,引得无数大姑娘小媳妇掩口惊呼,目光追随着这位年少成名、战功赫赫的少将军。
季凛骑在马上,感受着这与北疆截然不同的喧嚣与繁华,心中百感交集。
这里是帝国的中心,是他父亲一生戎马、却极少踏足的地方。
百姓的欢呼是真诚的,但他也敏锐地察觉到,在那些欢呼声背后,有更多复杂的目光——来自官员、世家、以及那些隐藏在帘幕之后的审视。
盛大的凯旋仪式在皇宫正殿举行。
金銮殿上,皇帝路临渊高踞龙椅,接受太子及有功将士的朝拜。
他看起来心情颇佳,对太子的表现不吝赞赏,称其“历练有成,堪为储贰”,赏赐丰厚。
随后,封赏的重点落在了季凛身上。
“镇北王世子季凛,年少忠勇,临阵果决,战功卓着,扬我国威!”
内侍尖细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之中,“特擢升为忠武将军,领兵部郎中职,赐世子府邸一座,黄金千两,锦缎百匹,玉璧一双……”
一连串的封赏念出,殿内响起一片细微的吸气声。
忠武将军是正四品武散官,是对军功的肯定,这在意料之中。
但“领兵部郎中职”,这可是实打实的从五品上京官,有具体职司,掌武官选拔、地图、车马、甲械等务,是真正的实权职位,通常非科举出身或久历官场者不能担任。
更不用说还有御赐的世子府,这分明是希望季凛长留京城。
季凛跪在殿中,心中亦是愕然。
他本以为受赏之后,便可返回北疆,继续在父亲麾下效力。
这兵部郎中的官职,完全出乎他的预料。
他下意识地抬眼,想看向御座上的皇帝,却又迅速垂下目光,压下心中的波澜,依礼叩首,声音沉稳:“臣,季凛,谢陛下隆恩!”
繁琐的仪式终于结束。
退朝时,百官鱼贯而出。
季凛心中记挂着北疆,记挂着父亲,正思索着该如何寻机向陛下陈情,请求返回边关。
一名内侍却悄无声息地来到他身边,低声道:“世子殿下,陛下在御书房召见。”
该来的,终究来了。
季凛心中一凛,整理了一下衣冠,随着内侍前往御书房。
御书房内不似金銮殿那般威严迫人,却更显深沉。
皇帝路临渊已换下朝服,穿着一身常服,正站在窗前,看着窗外一株开得正盛的金桂。
听到通报,他转过身,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仿佛只是一位欣赏晚辈的长者。
“季爱卿,不必多礼,坐。”皇帝指了指旁边的锦凳。
“谢陛下。”季凛依言坐下,姿态恭敬。
“今日见你受赏,朕心甚慰。”
皇帝缓缓开口,语气平和,“你父亲为朕镇守北疆多年,劳苦功高。如今你年少有为,青出于蓝,更是我大启之福。看到你们这些年轻人成长起来,朕,也就放心了。”
“陛下谬赞,臣愧不敢当。保家卫国,乃臣子本分。”季凛谨慎地回答。
皇帝点了点头,似是不经意般说道:“朕知道,你心系北疆,挂念你父亲。为人子者,有此孝心,甚好。”
季凛心中一动,正想顺势提出返回北疆的请求,皇帝却话锋一转:“不过,如今北疆已定,短期内当无大战。反倒是这京城兵部,近年来老成渐去,急需像你这般既有实战经验,又年轻有为的干才去整顿事务。兵部郎中一职,关系军国要务,非猛将良才不能胜任。朕思来想去,你是最合适的人选。”
他走到书案前,拿起一份奏折,又放下,看着季凛,目光深邃:“让你留在京城,或许有些屈才。但朝廷用人,当以全局为重。朕希望你能在兵部历练一番,将来方能更好地为你父亲分忧,为朝廷效力。你看……先留任三个月,如何?待兵部事务熟悉,北疆若真有需要,朕再派你回去,也不迟。”
皇帝的语气温和,甚至带着商量的口吻,但字里行间透出的意思,却是不容置疑。
圣意如此清晰,季凛若再坚持返回北疆,便有不顾大局、忤逆君上之嫌。
季凛的心沉了下去。
他站起身,重新跪倒在地,声音平静无波,听不出任何情绪:“陛下深谋远虑,用心良苦。臣,谨遵圣意。定当竭尽全力,熟悉部务,不负陛下信任。”
“好,好!”皇帝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亲自上前扶起季凛,“有爱卿此言,朕心甚安。起来吧,你的世子府朕已命人收拾妥当,一应物什俱全。若有任何需要,尽管向朕开口。”
“谢陛下。”季凛再次谢恩,低垂的眼眸中,却是一片冰冷的清明。
当他退出御书房,走在长长的宫道上,午后的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在地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
京城九月的风,带着桂花的甜香和帝都特有的繁华气息,吹拂在他身上,却让他感到一种比北疆寒风更刺骨的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