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散尽,星河长明 (1-30) 第二十四章 不容玷污-《离婚后,我成了东北电商女王》

  新厂房角落的老灶,像是定海神针,让弥漫在空气中的那股生硬的金属味,多了几分人间烟火的踏实感。

  王嫂和李姐经过那次雪糖的“现场教学”,眼神里的东西不一样了。虽然操作机器依旧小心翼翼,但少了几分畏惧,多了点探究的意味。偶尔,李姐会指着恒温锅上跳动的数字,小声问赵北北:“北北,这数值,是不是就跟咱们看锅里糖浆挂旗的成色差不多一个道理?”

  赵北北会耐心解释:“原理是通的,都是把握一个临界点。机器是把这种感觉量化了,更准,也更省心。”

  王嫂在一旁听着,默默点头,再操作时,那份专注里便带上了一点理解。

  磨合期依旧有损耗,但报废率肉眼可见地降了下来。第一批在新厂房完全由团队协作、标准化生产出来的秋梨膏顺利下线,封装贴标,打包发走。看着那排列整齐、即将发往天南地北的纸箱,赵北北心里那块关于“标准”和“产能”的巨石,总算松动了一些。

  顾淮南发来信息,依旧是言简意赅的肯定:“步入正轨的速度超出预期。保持品质稳定性是关键。”

  日子仿佛就要在这忙碌而又充满希望的轨道上平稳前行。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这天下午,赵北北正在核对一批新订的包装材料样品,马婶拿着手机,脸色不太好看地走过来。

  “北北,你看看这个。”她把手机屏幕递到赵北北眼前。

  是一个本地的生活资讯类短视频账号,发布了一条题为“探访‘网红’赵氏糖坊新厂房:传统手艺的工业化之路?”的视频。镜头在厂房外徘徊,刻意拍下了运货的车辆和崭新的厂房标牌,配着一个语气略带夸张的画外音:

  “家人们谁懂啊!曾经那个充满情怀的乡村小糖坊,如今也搬进了高大上的工业园区!听说还引进了全自动设备,这以后出来的糖,还是咱们记忆里那个纯手工的古早味吗?价格会不会也跟着‘工业升级’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视频下面,评论已经吵成了一团。

  “果然红了就变味了,资本介入了吧?”

  “扩大生产是好事啊,难道非要人家一辈子窝在小破屋里?”

  “手工和机器结合没毛病,只要品质不变就行。”

  “坐等涨价,呵呵。”

  语气不算特别尖锐,但那种隐含的引导和质疑,像一根根细小的刺。更让赵北北心一沉的是,发布这个视频的账号,似乎和之前那个恶意测评的美食博主有着若即若离的关注关系。

  “这是……被人盯上了?”马婶忧心忡忡地问。

  赵北北抿着唇,没说话。她想起顾淮南说过,商业逻辑里,竞争和质疑是常态。她不怕质疑,但这种不直面产品、而是从“情怀”、“初衷”角度进行软性攻击的方式,让她感到一种无力。你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去辩解,去自证。

  她深吸一口气,对马婶说:“没事,婶子,干活去。咱们的糖,自己说了算。”

  她没有立刻回应这条视频,甚至没有在自己账号提及半个字。她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带着王嫂和李姐调试设备,把控下一批山楂烙的火候。只是,她检查得比平时更加严格,对每一个数据都反复确认。

  晚上,她独自留在厂房里,将那条视频以及下面的评论反复看了几遍。然后,她登录自己的账号,没有开直播,也没有发正式视频,只是在那条宣布搬入新厂房的动态下面,补充了一条评论:

  “灶火未冷,匠心未变。新厂房,老规矩。赵氏糖坊,糖还是一样的糖。”

  她没有@谁,也没有直接回应那个质疑的账号,只是平静地陈述。这条评论很快被她的粉丝顶到了最前面,成了她无声的态度。

  做完这一切,她走到角落的老灶前,伸手摸了摸那冰冷的锅沿。外面的世界纷扰嘈杂,但在这里,在这弥漫着糖香的方寸之地,她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风波似乎暂时平息了。但赵北北清楚,这或许只是开始。当你的光芒开始刺眼时,阴影便会随之而来。

  她关掉厂房的灯,锁好门。夜色中,新厂房的轮廓在月光下显得有些沉默。她知道,她要守护的,不仅仅是这间厂房,更是“赵氏糖坊”这几个字背后,那份不容玷污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