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几天,赵北北办公室的灯都亮到后半夜。
桌上摊满了她写写画画的纸页,上面是歪歪扭扭的流程图、分工表和一堆只有她自己能看懂的符号。她试图把马婶、王嫂、李姐还有那几个帮工每天的工作,像解构糖方一样,拆解成一道道清晰的工序。
这比她熬十锅糖还累心。
以前,大家干活靠的是默契和自觉。王嫂手快,就多包点;李姐心细,就负责贴标质检;马婶威望高,顺带盯着全场。可现在,活多人杂,这套不行了。光靠自觉,标准执行不下去,效率也提不起来,还容易生出矛盾。
她想起顾淮南偶尔提过的“标准化”、“流水线”,还有他看问题时那种剥离了人情的、纯粹数据化的视角。她不懂什么高深的管理理论,但她明白一个最朴素的道理:要想跑得快,还得车道清。
几天后的傍晚,赶在下班前,赵北北又把大家召集到了一起。这次,她手里拿着几张重新誊写清楚的大纸。
“马婶,王嫂,李姐,还有几位姐妹,”她清了清有些沙哑的嗓子,把几张纸贴在墙上,“这几天,我琢磨了个新法子,大家看看行不行。”
纸上画着简单的表格,列出了每个人的主要工序,后面跟着一些数字和标准。
“这是……啥意思?”王嫂凑近了看,指着自己名字后面那栏“包装合格率≥98%”问道。
“这就是咱们以后干活的新规矩,”赵北北解释道,语气尽量放得平缓,“就拿包装来说,王嫂,你手快,以后还是主要负责包装。但咱们得有个标准,比如包一百个糖包,至少得有九十八个是符合马婶之前要求的那种严实包角。这叫合格率。月底咱们算总账,合格率高的,有奖励。”
“奖励?”几个人眼睛亮了一下。
“对,”赵北北点头,又指向另一栏,“比如,包装数量,咱们也定个基础数,完成了,拿基础工钱。超出的部分,每多包五十个,再加点钱。这叫计件加绩效。”
她接着看向李姐:“李姐,你贴标签,要求是端正无气泡。你的考核主要看合格率,定在99%。因为你这道工序是门面,要求更高些。合格率达标,也有奖励。”
李姐认真地看着那条标准,用力点了点头。
“那俺呢?”马婶问道,语气里带着点不确定。
“马婶,您经验最丰富,眼力也毒,”赵北北看向她,语气带着尊重,“以后,您除了负责最关键熬糖浆的火候把控,再加一项,就是抽检。每天随机抽检咱们包装好、贴好标的产品,发现问题立刻记下来,是谁的责任就扣谁的质量分。您这岗位,不考核数量,主要看您抽检发现问题、避免损失的价值,这部分,我给单算一份津贴。”
马婶愣了一下,随即腰杆似乎挺直了些。这不仅仅是给钱,更是给了她名正言顺管理质量的权力和认可。
赵北北又把目光投向其他几个帮工,给每个人都明确了主要负责的工序和对应的考核标准。有纯计件的,有看重合格率的,也有像马婶这样综合评估的。
“咱们丑话说在前头,”赵北北神色严肃起来,“有了奖励,也得有惩罚。连续三天合格率不达标的,或者被发现故意糊弄、以次充好的,第一次警告,第二次扣钱,第三次……咱这庙小,可能就留不住了。”
屋子里安静下来,只有灯泡发出轻微的嗡嗡声。每个人都在心里盘算着这新规矩对自己是利是弊。
王嫂最先开口:“俺觉得行!干得多拿得多,天经地义!俺以后就盯着那合格率和数量干!”她性子直,喜欢这种明码标价的方式。
李姐也小声说:“俺……俺没意见,能把活干好就行。”她对自己要求高,不怕质量考核。
马婶沉吟了一会儿,看了看赵北北,又看了看其他姐妹,最后点了点头:“北北,你这法子……是挺明白。比以前光靠嘴说强。俺这把老骨头,帮你把好质量关!”
几个帮工见主心骨们都同意了,也纷纷表态支持。
新规矩,就这么磕磕绊绊地推行下去了。
头几天,难免有些混乱。王嫂为了冲量,手下偶尔还是会毛躁,被马婶抽检出来,记了一笔,她嘴上不说,心里憋着劲下次要更好。李姐更加小心翼翼,速度似乎更慢了,但贴出来的标签个个无可挑剔。马婶拿着个小本子,戴着老花镜,巡视得格外认真,俨然一副“质量总监”的派头。
赵北北也没闲着,她每天汇总数据,记录每个人的完成情况和合格率,下班前公布。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字,比空口白牙的批评或夸奖更有力。
渐渐地,变化发生了。
争吵声几乎消失了。大家各司其职,目标明确。王嫂在保证合格率的前提下,努力提升速度;李姐在确保质量的同时,也试着摸索更快更准的贴标手法;马婶的抽检不仅挑毛病,偶尔也会指点一下新来的帮工怎么包得更结实。
效率,在一种略显生硬但目标一致的氛围中,悄然提升。
半个月后,赵北北盘账时发现,同样的人手,出货量比之前混乱时期增加了近三成,而因为包装或标签问题导致的客户投诉,反而下降了一半。
她站在厂房门口,看着里面井然有序的忙碌景象,心里那块关于管理的巨石,似乎松动了一些。她明白,这粗糙的“作业指导书”和绩效考核,只是最初级的管理雏形,离正规化还差得远。
但这是一个开始。她用最直白的方式,在这片带着乡土气息的小作坊里,立起了规则的框架。这框架或许简陋,却像给奔跑的队伍划清了跑道,虽然约束了手脚,却也指明了方向,让每个人都知道该往哪儿使劲,能跑到什么位置。
管理的门,她算是笨拙地,推开了一道缝。光透进来,前路依旧漫长,但至少,不再是漆黑一片了。
桌上摊满了她写写画画的纸页,上面是歪歪扭扭的流程图、分工表和一堆只有她自己能看懂的符号。她试图把马婶、王嫂、李姐还有那几个帮工每天的工作,像解构糖方一样,拆解成一道道清晰的工序。
这比她熬十锅糖还累心。
以前,大家干活靠的是默契和自觉。王嫂手快,就多包点;李姐心细,就负责贴标质检;马婶威望高,顺带盯着全场。可现在,活多人杂,这套不行了。光靠自觉,标准执行不下去,效率也提不起来,还容易生出矛盾。
她想起顾淮南偶尔提过的“标准化”、“流水线”,还有他看问题时那种剥离了人情的、纯粹数据化的视角。她不懂什么高深的管理理论,但她明白一个最朴素的道理:要想跑得快,还得车道清。
几天后的傍晚,赶在下班前,赵北北又把大家召集到了一起。这次,她手里拿着几张重新誊写清楚的大纸。
“马婶,王嫂,李姐,还有几位姐妹,”她清了清有些沙哑的嗓子,把几张纸贴在墙上,“这几天,我琢磨了个新法子,大家看看行不行。”
纸上画着简单的表格,列出了每个人的主要工序,后面跟着一些数字和标准。
“这是……啥意思?”王嫂凑近了看,指着自己名字后面那栏“包装合格率≥98%”问道。
“这就是咱们以后干活的新规矩,”赵北北解释道,语气尽量放得平缓,“就拿包装来说,王嫂,你手快,以后还是主要负责包装。但咱们得有个标准,比如包一百个糖包,至少得有九十八个是符合马婶之前要求的那种严实包角。这叫合格率。月底咱们算总账,合格率高的,有奖励。”
“奖励?”几个人眼睛亮了一下。
“对,”赵北北点头,又指向另一栏,“比如,包装数量,咱们也定个基础数,完成了,拿基础工钱。超出的部分,每多包五十个,再加点钱。这叫计件加绩效。”
她接着看向李姐:“李姐,你贴标签,要求是端正无气泡。你的考核主要看合格率,定在99%。因为你这道工序是门面,要求更高些。合格率达标,也有奖励。”
李姐认真地看着那条标准,用力点了点头。
“那俺呢?”马婶问道,语气里带着点不确定。
“马婶,您经验最丰富,眼力也毒,”赵北北看向她,语气带着尊重,“以后,您除了负责最关键熬糖浆的火候把控,再加一项,就是抽检。每天随机抽检咱们包装好、贴好标的产品,发现问题立刻记下来,是谁的责任就扣谁的质量分。您这岗位,不考核数量,主要看您抽检发现问题、避免损失的价值,这部分,我给单算一份津贴。”
马婶愣了一下,随即腰杆似乎挺直了些。这不仅仅是给钱,更是给了她名正言顺管理质量的权力和认可。
赵北北又把目光投向其他几个帮工,给每个人都明确了主要负责的工序和对应的考核标准。有纯计件的,有看重合格率的,也有像马婶这样综合评估的。
“咱们丑话说在前头,”赵北北神色严肃起来,“有了奖励,也得有惩罚。连续三天合格率不达标的,或者被发现故意糊弄、以次充好的,第一次警告,第二次扣钱,第三次……咱这庙小,可能就留不住了。”
屋子里安静下来,只有灯泡发出轻微的嗡嗡声。每个人都在心里盘算着这新规矩对自己是利是弊。
王嫂最先开口:“俺觉得行!干得多拿得多,天经地义!俺以后就盯着那合格率和数量干!”她性子直,喜欢这种明码标价的方式。
李姐也小声说:“俺……俺没意见,能把活干好就行。”她对自己要求高,不怕质量考核。
马婶沉吟了一会儿,看了看赵北北,又看了看其他姐妹,最后点了点头:“北北,你这法子……是挺明白。比以前光靠嘴说强。俺这把老骨头,帮你把好质量关!”
几个帮工见主心骨们都同意了,也纷纷表态支持。
新规矩,就这么磕磕绊绊地推行下去了。
头几天,难免有些混乱。王嫂为了冲量,手下偶尔还是会毛躁,被马婶抽检出来,记了一笔,她嘴上不说,心里憋着劲下次要更好。李姐更加小心翼翼,速度似乎更慢了,但贴出来的标签个个无可挑剔。马婶拿着个小本子,戴着老花镜,巡视得格外认真,俨然一副“质量总监”的派头。
赵北北也没闲着,她每天汇总数据,记录每个人的完成情况和合格率,下班前公布。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字,比空口白牙的批评或夸奖更有力。
渐渐地,变化发生了。
争吵声几乎消失了。大家各司其职,目标明确。王嫂在保证合格率的前提下,努力提升速度;李姐在确保质量的同时,也试着摸索更快更准的贴标手法;马婶的抽检不仅挑毛病,偶尔也会指点一下新来的帮工怎么包得更结实。
效率,在一种略显生硬但目标一致的氛围中,悄然提升。
半个月后,赵北北盘账时发现,同样的人手,出货量比之前混乱时期增加了近三成,而因为包装或标签问题导致的客户投诉,反而下降了一半。
她站在厂房门口,看着里面井然有序的忙碌景象,心里那块关于管理的巨石,似乎松动了一些。她明白,这粗糙的“作业指导书”和绩效考核,只是最初级的管理雏形,离正规化还差得远。
但这是一个开始。她用最直白的方式,在这片带着乡土气息的小作坊里,立起了规则的框架。这框架或许简陋,却像给奔跑的队伍划清了跑道,虽然约束了手脚,却也指明了方向,让每个人都知道该往哪儿使劲,能跑到什么位置。
管理的门,她算是笨拙地,推开了一道缝。光透进来,前路依旧漫长,但至少,不再是漆黑一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