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季冬)
王公公查账风波过后,南津关内短暂地恢复了表面的平静,但空气里却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感。谁都清楚,税监高起潜绝不会就此罢休。
朱福友深知时间紧迫,将“开源节流”计划提到了最高优先级。他几乎化身成为“南津关项目总监”,每天在各个“生产车间”之间连轴转。
“保健药茶”的“生产线”率先步入正轨。胡医官带着几个学徒,按照朱福友提供的“标准化流程”(其实就是控制火候、时间和基本配比),日夜不停地熬制。药效经过稀释和调整,主打一个温和滋补、预防风寒,朱福友还给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南津御寒正气饮”。第一批成品出来后,他让侯三带着几个机灵的士兵,拿着样品去关隘附近的官道,免费赠送给过往的小股商队试喝。
起初,商旅们还将信将疑,但喝了几次后,发现确实能驱寒暖身,缓解旅途疲劳,而且价格十分公道(朱福友定的价几乎是成本价微利,重在打开市场和建立口碑),订单便渐渐多了起来。虽然单量不大,但细水长流,总算见到了回头钱,让负责账目的老文书激动得老泪纵横。
流民手工业也初见成效。编织队用收集来的芦苇、蒲草编成的草鞋、席子虽然粗糙,但胜在便宜耐用,关内士兵和流民自己就能消化大部分。木工队则修复了一些破损的器械,还尝试制作一些简单的家具。朱福友甚至异想天开,试图教他们搞“标准化生产”,比如统一尺寸的板凳、木碗,可惜受限于工具和手艺,效果一般,但这种思路让负责的赵干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节流方面,朱福友优化了药材采购清单,用大量廉价的艾草、苍术等替代部分昂贵药材,并通过改进符文绘制方法(主要是简化流程,提高成功率),使得“培元清瘴汤”的成本下降了近三成。他还真去炊事班指导了一番,引入了“大锅菜分层下料”、“骨头熬汤底”等现代食堂基本操作,虽然被炊事班长吐槽“穷讲究”,但确实让饭菜的味道和营养提升了一点点,赢得了底层士兵们无声的感激。
关内的生活气息渐渐浓了起来,流民们有了活计,脸上不再是麻木和绝望,士兵们伙食改善,训练也更有干劲。韩奔看着关内蒸蒸日上的景象,对朱福友更是刮目相看,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福友啊,你小子真是个大宝贝!等这关过去了,老子一定向朝廷给你请功!”韩奔拍着朱福友的肩膀,哈哈大笑。
朱福友却不敢松懈:“将军,咱们这只是刚起步,赚的钱还不够塞牙缝的。真正的难关还在后头。而且,孙海兵那边……”
提到孙海兵,朱福友眉头微蹙。那晚的呓语之后,孙海兵又陷入了沉寂,但朱福友能感觉到,他体内那种脆弱的平衡似乎更加稳定了,甚至那残存的意识偶尔会流露出一丝微弱的、类似观察外界的精神波动。朱福友尝试了几次用精神力进行温和的接触和引导,但都如同石沉大海,没有得到明确回应,仿佛对方还在谨慎地观察和积蓄力量。
【青州城·黑水帮】
张新泉听着手下关于南津关近况的汇报,眼神闪烁。 “卖药茶?组织流民生产?优化后勤?这个朱福友,倒是有些经营奇才。”他指尖敲着桌面,若有所思,“看来,他比我们想象的更难对付。武力、医术、口才,如今还要加上一个经营能力……这样的人,为何之前籍籍无名?”
他对朱福友的兴趣越发浓厚。“继续观察,重点记录他那些‘新奇’的管理方法和所谓的‘药茶’配方。另外,关于古碑和‘天倾之祸’的调查,加快速度。”
“帮主,高起潜那边又派人来催问,问我们何时能拿下南津关的‘孝敬’。” “告诉高公公,韩奔态度强硬,且有关隘军民支持,强攻不易,需从长计议。建议他先从朝廷层面施压,断其粮饷,待其内部生变,我们再伺机而动。”张新泉轻描淡写地将皮球踢了回去,他现在更愿意坐山观虎斗,同时积蓄自己的力量。
【南津关外·十里坡】
夜色如墨,寒风呼啸。一队约二十人的精悍骑兵,护送着一辆看似普通的马车,悄然抵达了南津关外十里的一处避风坡地。骑兵们纪律严明,动作矫健,一下马便自动散开警戒,眼神锐利地扫视着四周,显然都是百战精锐。
马车车厢帘子掀开,先下来一个穿着朴素棉袍、面容清癯、眼神温润的中年文士。他抬头望了望远处南津关模糊的轮廓,轻轻叹了口气,眉宇间带着一丝忧虑和疲惫。
接着,一个穿着火红色劲装、年纪约莫十六七岁的少女跳了下来。她身姿挺拔,眉眼如画,肌肤是健康的小麦色,腰间佩着一柄装饰华丽的短剑,顾盼间自带一股飒爽英气,但此刻小嘴却微微噘着,显得有些不满。
“郑叔叔,我们干嘛要这么偷偷摸摸的?直接亮明身份进关不行吗?这荒郊野岭的,冻死人了!”少女搓着手抱怨道,声音清脆如玉珠落盘。
那被称作郑叔叔的中年文士温和地笑了笑:“菱纱,稍安勿躁。如今南津关局势微妙,我们不明底细,贸然亮明身份,未必是好事。先在此歇息一晚,明日我亲自去关前探探风声再说。”
名叫郑学寿的文士,正是朝廷派往青州巡查吏治、安抚地方的钦差副使之一,为人刚正不阿,学识渊博,尤其精通医道和民生经济。而那红衣少女韩菱纱,则是他的故人之女,偷偷跟着他出来“见世面”的。
郑学寿此次奉命暗访青州,特别是南津关疫情和流民安置情况,本就肩负着查清真相、稳定局面的重任。他早已风闻青州官场腐败、税监高起潜与地方势力勾结之事,因此行事格外谨慎。
“希望这南津关,真如传闻中所说,已被一位奇人稳定住了局面吧。”郑学寿望着关隘方向,低声自语。他口中的“奇人”,自然指的是最近名声鹊起的“游方郎中”朱福友。
他们并未察觉,在远处更高的山崖阴影中,一双冰冷的金色竖瞳,正无声地注视着这支突然出现的小队伍。那庞大的存在似乎对这支队伍并无太大兴趣,它的注意力,始终牢牢锁定在南津关内某个特定的方向。
夜更深了,风雪似乎更急了些。南津关的平静之下,暗流愈发汹涌。钦差的暗访、古老存在的窥视、税监的阴谋、黑水帮的蛰伏、以及关内那个仍在与命运抗争的孙海兵……所有线索和人物,都在这庚子年季冬的寒夜里,悄然汇聚。
王公公查账风波过后,南津关内短暂地恢复了表面的平静,但空气里却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感。谁都清楚,税监高起潜绝不会就此罢休。
朱福友深知时间紧迫,将“开源节流”计划提到了最高优先级。他几乎化身成为“南津关项目总监”,每天在各个“生产车间”之间连轴转。
“保健药茶”的“生产线”率先步入正轨。胡医官带着几个学徒,按照朱福友提供的“标准化流程”(其实就是控制火候、时间和基本配比),日夜不停地熬制。药效经过稀释和调整,主打一个温和滋补、预防风寒,朱福友还给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南津御寒正气饮”。第一批成品出来后,他让侯三带着几个机灵的士兵,拿着样品去关隘附近的官道,免费赠送给过往的小股商队试喝。
起初,商旅们还将信将疑,但喝了几次后,发现确实能驱寒暖身,缓解旅途疲劳,而且价格十分公道(朱福友定的价几乎是成本价微利,重在打开市场和建立口碑),订单便渐渐多了起来。虽然单量不大,但细水长流,总算见到了回头钱,让负责账目的老文书激动得老泪纵横。
流民手工业也初见成效。编织队用收集来的芦苇、蒲草编成的草鞋、席子虽然粗糙,但胜在便宜耐用,关内士兵和流民自己就能消化大部分。木工队则修复了一些破损的器械,还尝试制作一些简单的家具。朱福友甚至异想天开,试图教他们搞“标准化生产”,比如统一尺寸的板凳、木碗,可惜受限于工具和手艺,效果一般,但这种思路让负责的赵干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节流方面,朱福友优化了药材采购清单,用大量廉价的艾草、苍术等替代部分昂贵药材,并通过改进符文绘制方法(主要是简化流程,提高成功率),使得“培元清瘴汤”的成本下降了近三成。他还真去炊事班指导了一番,引入了“大锅菜分层下料”、“骨头熬汤底”等现代食堂基本操作,虽然被炊事班长吐槽“穷讲究”,但确实让饭菜的味道和营养提升了一点点,赢得了底层士兵们无声的感激。
关内的生活气息渐渐浓了起来,流民们有了活计,脸上不再是麻木和绝望,士兵们伙食改善,训练也更有干劲。韩奔看着关内蒸蒸日上的景象,对朱福友更是刮目相看,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福友啊,你小子真是个大宝贝!等这关过去了,老子一定向朝廷给你请功!”韩奔拍着朱福友的肩膀,哈哈大笑。
朱福友却不敢松懈:“将军,咱们这只是刚起步,赚的钱还不够塞牙缝的。真正的难关还在后头。而且,孙海兵那边……”
提到孙海兵,朱福友眉头微蹙。那晚的呓语之后,孙海兵又陷入了沉寂,但朱福友能感觉到,他体内那种脆弱的平衡似乎更加稳定了,甚至那残存的意识偶尔会流露出一丝微弱的、类似观察外界的精神波动。朱福友尝试了几次用精神力进行温和的接触和引导,但都如同石沉大海,没有得到明确回应,仿佛对方还在谨慎地观察和积蓄力量。
【青州城·黑水帮】
张新泉听着手下关于南津关近况的汇报,眼神闪烁。 “卖药茶?组织流民生产?优化后勤?这个朱福友,倒是有些经营奇才。”他指尖敲着桌面,若有所思,“看来,他比我们想象的更难对付。武力、医术、口才,如今还要加上一个经营能力……这样的人,为何之前籍籍无名?”
他对朱福友的兴趣越发浓厚。“继续观察,重点记录他那些‘新奇’的管理方法和所谓的‘药茶’配方。另外,关于古碑和‘天倾之祸’的调查,加快速度。”
“帮主,高起潜那边又派人来催问,问我们何时能拿下南津关的‘孝敬’。” “告诉高公公,韩奔态度强硬,且有关隘军民支持,强攻不易,需从长计议。建议他先从朝廷层面施压,断其粮饷,待其内部生变,我们再伺机而动。”张新泉轻描淡写地将皮球踢了回去,他现在更愿意坐山观虎斗,同时积蓄自己的力量。
【南津关外·十里坡】
夜色如墨,寒风呼啸。一队约二十人的精悍骑兵,护送着一辆看似普通的马车,悄然抵达了南津关外十里的一处避风坡地。骑兵们纪律严明,动作矫健,一下马便自动散开警戒,眼神锐利地扫视着四周,显然都是百战精锐。
马车车厢帘子掀开,先下来一个穿着朴素棉袍、面容清癯、眼神温润的中年文士。他抬头望了望远处南津关模糊的轮廓,轻轻叹了口气,眉宇间带着一丝忧虑和疲惫。
接着,一个穿着火红色劲装、年纪约莫十六七岁的少女跳了下来。她身姿挺拔,眉眼如画,肌肤是健康的小麦色,腰间佩着一柄装饰华丽的短剑,顾盼间自带一股飒爽英气,但此刻小嘴却微微噘着,显得有些不满。
“郑叔叔,我们干嘛要这么偷偷摸摸的?直接亮明身份进关不行吗?这荒郊野岭的,冻死人了!”少女搓着手抱怨道,声音清脆如玉珠落盘。
那被称作郑叔叔的中年文士温和地笑了笑:“菱纱,稍安勿躁。如今南津关局势微妙,我们不明底细,贸然亮明身份,未必是好事。先在此歇息一晚,明日我亲自去关前探探风声再说。”
名叫郑学寿的文士,正是朝廷派往青州巡查吏治、安抚地方的钦差副使之一,为人刚正不阿,学识渊博,尤其精通医道和民生经济。而那红衣少女韩菱纱,则是他的故人之女,偷偷跟着他出来“见世面”的。
郑学寿此次奉命暗访青州,特别是南津关疫情和流民安置情况,本就肩负着查清真相、稳定局面的重任。他早已风闻青州官场腐败、税监高起潜与地方势力勾结之事,因此行事格外谨慎。
“希望这南津关,真如传闻中所说,已被一位奇人稳定住了局面吧。”郑学寿望着关隘方向,低声自语。他口中的“奇人”,自然指的是最近名声鹊起的“游方郎中”朱福友。
他们并未察觉,在远处更高的山崖阴影中,一双冰冷的金色竖瞳,正无声地注视着这支突然出现的小队伍。那庞大的存在似乎对这支队伍并无太大兴趣,它的注意力,始终牢牢锁定在南津关内某个特定的方向。
夜更深了,风雪似乎更急了些。南津关的平静之下,暗流愈发汹涌。钦差的暗访、古老存在的窥视、税监的阴谋、黑水帮的蛰伏、以及关内那个仍在与命运抗争的孙海兵……所有线索和人物,都在这庚子年季冬的寒夜里,悄然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