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在竹篾的清香和刻刀的沙沙声中平稳流逝。朱福友已经彻底适应了篾匠铺的学徒生活。每天重复的刮青、劈篾工作不再那么吃力,甚至带上了一点肌肉记忆的味道。他那点可怜的“本源生机”似乎也习惯了这种打工节奏,每天勤勤恳恳地帮他缓解肌肉疲劳、提升一点点的操作精度,活像个任劳任怨的底层社畜……嗯,虽然他自己现在就是。
“唉,这穿越待遇,说好的系统狂炫酷霸拽呢?结果就配了个‘慢速修复 手感微调’外挂,还得自己打工赚铜板。”朱福友一边机械地刮着竹节,一边在心里默默吐槽,“这效率,放以前那个世界,怕是连电子厂都进不去。”
吐槽归吐槽,他对这份工作还是相当珍惜的。至少包一顿午饭,能省下不少钱。王老篾匠虽然话少脸冷,但为人厚道,从不克扣工钱,偶尔还会指点他一些真正压箱底的处理特殊竹材的技巧。这让朱福友不禁感慨:“这要放现代,怎么也得是个‘非遗传承人’级别的手工艺大师吧?结果在这儿,也就是个勉强糊口的老匠人。真是知识手艺不值钱啊……除非能做成奢侈品。”
想到这里,他心思又活络起来。之前那批刻花的紫竹礼盒,让他看到了那么一丢丢“附加值”的影子。他开始有意识地观察铺子里的客人,尤其是那些看起来稍微阔绰点的。
他发现,来买实用器具(箩筐、筛子、蒸笼)的,砍价砍得最狠,往往为了一两个铜板能磨半天。而偶尔来订做稍显精美物件(比如礼盒、装饰性小摆件)的,对价格的敏感度就低很多,更看重做工和样式。
“啧,果然古今中外,消费升级的套路都差不多。刚需市场卷价格,细分市场讲情怀……啊呸,讲工艺。”朱福友暗自琢磨,“要不……再‘借鉴’点现代设计?”
这个念头让他有点兴奋,又有点心虚。他尝试着在一次休息时,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极简风格的竹制笔筒草图,线条流畅,没有任何多余装饰,只在筒身做了点微妙的弧度处理。
他拿给王老篾匠看:“老伯,您看这样的笔筒,做得出来吗?会不会有人要?”
王老篾匠盯着那草图看了半天,皱紧了眉头:“这……光溜溜的,啥也没有,能好卖?读书人不都
“唉,这穿越待遇,说好的系统狂炫酷霸拽呢?结果就配了个‘慢速修复 手感微调’外挂,还得自己打工赚铜板。”朱福友一边机械地刮着竹节,一边在心里默默吐槽,“这效率,放以前那个世界,怕是连电子厂都进不去。”
吐槽归吐槽,他对这份工作还是相当珍惜的。至少包一顿午饭,能省下不少钱。王老篾匠虽然话少脸冷,但为人厚道,从不克扣工钱,偶尔还会指点他一些真正压箱底的处理特殊竹材的技巧。这让朱福友不禁感慨:“这要放现代,怎么也得是个‘非遗传承人’级别的手工艺大师吧?结果在这儿,也就是个勉强糊口的老匠人。真是知识手艺不值钱啊……除非能做成奢侈品。”
想到这里,他心思又活络起来。之前那批刻花的紫竹礼盒,让他看到了那么一丢丢“附加值”的影子。他开始有意识地观察铺子里的客人,尤其是那些看起来稍微阔绰点的。
他发现,来买实用器具(箩筐、筛子、蒸笼)的,砍价砍得最狠,往往为了一两个铜板能磨半天。而偶尔来订做稍显精美物件(比如礼盒、装饰性小摆件)的,对价格的敏感度就低很多,更看重做工和样式。
“啧,果然古今中外,消费升级的套路都差不多。刚需市场卷价格,细分市场讲情怀……啊呸,讲工艺。”朱福友暗自琢磨,“要不……再‘借鉴’点现代设计?”
这个念头让他有点兴奋,又有点心虚。他尝试着在一次休息时,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极简风格的竹制笔筒草图,线条流畅,没有任何多余装饰,只在筒身做了点微妙的弧度处理。
他拿给王老篾匠看:“老伯,您看这样的笔筒,做得出来吗?会不会有人要?”
王老篾匠盯着那草图看了半天,皱紧了眉头:“这……光溜溜的,啥也没有,能好卖?读书人不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