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冬的最后一丝寒意终于被暖煦的春风彻底驱散。阳光变得明亮而富有穿透力,照在窝棚上,竟能让人感到几分真实的暖意。墙角积雪消融,露出湿润的泥土,几株顽强的野草已然探出嫩绿的尖芽。
天气转暖,篾匠铺的活计也随之变化。修补保暖器具的活儿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制作轻便的竹篮、竹席、竹帘,甚至还有人家开始预订夏天用的竹床、竹椅。王老篾匠忙得不亦乐乎,朱福友更是几乎承担了一半以上的制作任务,他的技艺已然娴熟,效率颇高。
“福友啊,这批竹席的收边,你来。”王老篾匠指着地上编好的大片竹席吩咐道。这可是考验耐心和细心的活儿,边收不好,整个席子就容易散架。
“哎,好嘞。”朱福友应声坐下,拿起专用的勾针和细篾,手指翻飞,动作又快又稳。“本源生机”在指尖流转,帮助他精确地控制着每一根篾丝的力度和走向,收出来的边角既平整又结实。
王老篾匠在一旁看着,偶尔点点头,心中暗叹这徒弟进步之神速,简直像个做了十几年的老手。他甚至开始让朱福友独立接一些要求不高的散客小订单,工钱也给他涨到了每月八十文,这在外城学徒里已算是极好的待遇。
山货的生意也因季节转换有了新变化。云菇、木耳等菌类随着气温升高渐渐难寻,但山林却慷慨地献上了新的馈赠。春雨过后,各种野菜蓬勃生长,竹林里春笋冒尖,甚至一些果树也早早开出了花,预示着未来的收获。
朱福友调整了策略。他带着陈丰兵,根据医书和民间常识,采集鲜嫩的荠菜、马齿苋、蒲公英等野菜,以及脆嫩的春笋。这些东西不如药材值钱,但需求量大,更接地气。他们清洗整理干净,捆扎成小把,由陈丰兵拿到外城的早市上售卖,或者直接送给相熟的邻里尝鲜,虽利薄,但周转快,也能补贴不少家用。
陈丰兵俨然成了一个小小“货郎”,每天清晨挎着篮子吆喝卖菜,下午则跟着朱福友进山或者打零工,日子过得充实无比,人也比以前更加机灵了些。
生活的改善是显而易见的。窝棚里偶尔能吃上鸡蛋,粥里米粒多了不少,甚至有一次朱福友还买回一小条肉,和陈丰兵包了一顿野菜猪肉馅的饺子,香得两人差点把舌头都吞下去。
总算有点奔头了。 朱福友看着陈丰兵满足的笑脸,心里也踏实了许多。他藏钱的小罐子越来越沉,距离租一间真正小屋的目标似乎不再遥远。
然而,春风带来的不只是暖意和生机,也捎来了些许不一样的讯息。
一天,朱福友去给一家小茶馆送新编的竹茶盘时,听到几个茶客正在闲聊。
“听说了吗?黑水帮最近好像不太平。” “咋了?张扒皮又琢磨着加‘份子钱’了?” “不是,好像是内斗!听说张新泉手下那个叫孙海兵的,前阵子不知道走了什么狗屎运,巴结上内城一位管事的远房亲戚,有点不服张新泉管束了,两人闹得挺不愉快……” “啧啧,狗咬狗一嘴毛!都不是好东西!”
朱福友心中一动,面上不动声色地放下茶盘,结了账,默默离开。孙海兵?内斗?这消息不知是真是假,但若是真的,或许意味着黑水帮暂时无暇来找他们这种小虾米的麻烦?这算是个好消息。
又过了几日,陈丰兵卖完菜回来,神秘兮兮地凑到朱福友耳边:“哥,俺今天听卖肉的刘屠户说,济世堂好像惹上官司了!” “哦?”朱福友挑眉,“怎么回事?” “好像是他们家卖的一种什么补药,吃坏了内城一位老爷的妾室,人家闹上门了,赔了不少钱不说,名声也臭了不少!现在好些人家抓药都不去他家了!”陈丰兵说得眉飞色舞,颇有点幸灾乐祸。
朱福友听完,沉吟片刻。济世堂倒霉,他自然乐见,但这消息也让他更加警惕——药行这碗饭,果然不是那么容易吃的,风险极大。自己那点小打小闹,幸亏早就停了。
这两条消息像春风一样,轻轻拂过,没有立即改变什么,却让朱福友感觉到,外界的局势并非一成不变。这对于处于底层的他来说,既是风险,也可能蕴含着机会。
他更加努力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白天在篾匠铺努力工作,晚上研读医书、练习体术,闲暇时则规划着山货采集和售卖。他与王老篾匠的关系愈发融洽,与郑老的走动也从未间断,时不时送去一些新鲜的山野菜或者自己做的简单吃食。与巷子里邻居的关系也更加和睦,谁家有个修修补补的小活儿,也愿意来找他,而他往往只收个材料钱或者干脆帮忙。
一张以他为中心,虽然微小却坚韧的人际网络,正在慢慢织就。
春风渐暖,窝棚前的空地上,几个孩子追逐嬉闹着,吹着朱福友做的竹哨,发出嘹亮欢快的声音。
朱福友坐在门口,就着夕阳的余晖,修补着一只破旧的木桶。陈丰兵在一旁笨拙地练习着写字——这是朱福友最近开始教他的,虽然写得歪歪扭扭,但他学得极其认真。
生活依旧清贫,前路依旧未知。 但希望,如同这春天的野草,在每一个缝隙里顽强地生长着。
也许,该考虑下一步了。朱福友看着天边绚丽的晚霞,心中默默盘算。是继续扩大山货的品类和销路?还是想办法在篾匠手艺上更进一步,做一些更精致、利润更高的东西?
春风拂过他的面庞,带来远山模糊的青黛色和泥土苏醒的气息。
天气转暖,篾匠铺的活计也随之变化。修补保暖器具的活儿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制作轻便的竹篮、竹席、竹帘,甚至还有人家开始预订夏天用的竹床、竹椅。王老篾匠忙得不亦乐乎,朱福友更是几乎承担了一半以上的制作任务,他的技艺已然娴熟,效率颇高。
“福友啊,这批竹席的收边,你来。”王老篾匠指着地上编好的大片竹席吩咐道。这可是考验耐心和细心的活儿,边收不好,整个席子就容易散架。
“哎,好嘞。”朱福友应声坐下,拿起专用的勾针和细篾,手指翻飞,动作又快又稳。“本源生机”在指尖流转,帮助他精确地控制着每一根篾丝的力度和走向,收出来的边角既平整又结实。
王老篾匠在一旁看着,偶尔点点头,心中暗叹这徒弟进步之神速,简直像个做了十几年的老手。他甚至开始让朱福友独立接一些要求不高的散客小订单,工钱也给他涨到了每月八十文,这在外城学徒里已算是极好的待遇。
山货的生意也因季节转换有了新变化。云菇、木耳等菌类随着气温升高渐渐难寻,但山林却慷慨地献上了新的馈赠。春雨过后,各种野菜蓬勃生长,竹林里春笋冒尖,甚至一些果树也早早开出了花,预示着未来的收获。
朱福友调整了策略。他带着陈丰兵,根据医书和民间常识,采集鲜嫩的荠菜、马齿苋、蒲公英等野菜,以及脆嫩的春笋。这些东西不如药材值钱,但需求量大,更接地气。他们清洗整理干净,捆扎成小把,由陈丰兵拿到外城的早市上售卖,或者直接送给相熟的邻里尝鲜,虽利薄,但周转快,也能补贴不少家用。
陈丰兵俨然成了一个小小“货郎”,每天清晨挎着篮子吆喝卖菜,下午则跟着朱福友进山或者打零工,日子过得充实无比,人也比以前更加机灵了些。
生活的改善是显而易见的。窝棚里偶尔能吃上鸡蛋,粥里米粒多了不少,甚至有一次朱福友还买回一小条肉,和陈丰兵包了一顿野菜猪肉馅的饺子,香得两人差点把舌头都吞下去。
总算有点奔头了。 朱福友看着陈丰兵满足的笑脸,心里也踏实了许多。他藏钱的小罐子越来越沉,距离租一间真正小屋的目标似乎不再遥远。
然而,春风带来的不只是暖意和生机,也捎来了些许不一样的讯息。
一天,朱福友去给一家小茶馆送新编的竹茶盘时,听到几个茶客正在闲聊。
“听说了吗?黑水帮最近好像不太平。” “咋了?张扒皮又琢磨着加‘份子钱’了?” “不是,好像是内斗!听说张新泉手下那个叫孙海兵的,前阵子不知道走了什么狗屎运,巴结上内城一位管事的远房亲戚,有点不服张新泉管束了,两人闹得挺不愉快……” “啧啧,狗咬狗一嘴毛!都不是好东西!”
朱福友心中一动,面上不动声色地放下茶盘,结了账,默默离开。孙海兵?内斗?这消息不知是真是假,但若是真的,或许意味着黑水帮暂时无暇来找他们这种小虾米的麻烦?这算是个好消息。
又过了几日,陈丰兵卖完菜回来,神秘兮兮地凑到朱福友耳边:“哥,俺今天听卖肉的刘屠户说,济世堂好像惹上官司了!” “哦?”朱福友挑眉,“怎么回事?” “好像是他们家卖的一种什么补药,吃坏了内城一位老爷的妾室,人家闹上门了,赔了不少钱不说,名声也臭了不少!现在好些人家抓药都不去他家了!”陈丰兵说得眉飞色舞,颇有点幸灾乐祸。
朱福友听完,沉吟片刻。济世堂倒霉,他自然乐见,但这消息也让他更加警惕——药行这碗饭,果然不是那么容易吃的,风险极大。自己那点小打小闹,幸亏早就停了。
这两条消息像春风一样,轻轻拂过,没有立即改变什么,却让朱福友感觉到,外界的局势并非一成不变。这对于处于底层的他来说,既是风险,也可能蕴含着机会。
他更加努力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白天在篾匠铺努力工作,晚上研读医书、练习体术,闲暇时则规划着山货采集和售卖。他与王老篾匠的关系愈发融洽,与郑老的走动也从未间断,时不时送去一些新鲜的山野菜或者自己做的简单吃食。与巷子里邻居的关系也更加和睦,谁家有个修修补补的小活儿,也愿意来找他,而他往往只收个材料钱或者干脆帮忙。
一张以他为中心,虽然微小却坚韧的人际网络,正在慢慢织就。
春风渐暖,窝棚前的空地上,几个孩子追逐嬉闹着,吹着朱福友做的竹哨,发出嘹亮欢快的声音。
朱福友坐在门口,就着夕阳的余晖,修补着一只破旧的木桶。陈丰兵在一旁笨拙地练习着写字——这是朱福友最近开始教他的,虽然写得歪歪扭扭,但他学得极其认真。
生活依旧清贫,前路依旧未知。 但希望,如同这春天的野草,在每一个缝隙里顽强地生长着。
也许,该考虑下一步了。朱福友看着天边绚丽的晚霞,心中默默盘算。是继续扩大山货的品类和销路?还是想办法在篾匠手艺上更进一步,做一些更精致、利润更高的东西?
春风拂过他的面庞,带来远山模糊的青黛色和泥土苏醒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