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孟秋)
南津关内的防疫工作,在朱福友、木易和胡医官的主导下,逐渐从混乱走向有序。然而,朱福友很快发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许多患者和流民缺乏基本的卫生观念,随地吐痰、共用食具、甚至饮用生水的情况屡禁不止,这极大增加了交叉感染和疫情反复的风险。
看着胡医官扯着嗓子吼了半天,那些淳朴(或者说固执)的军汉和流民依旧我行我素,朱福友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一股来自现代社会的无力感油然而生。
“这要是有84消毒液和口罩就好了……”他小声嘀咕了一句,引来旁边木婉清好奇的目光:“朱大哥,八四……是何物?口寨又是何种兵刃?”
朱福友:“……呃,是一种家乡的消毒圣水和一种……面部护甲。”他强行解释了一波,赶紧转移话题。
光靠吼不行,得立规矩!朱福友骨子里那股现代人的管理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他找到韩奔和李韬,提出要制定一套详细的“南津关防疫暂行条例”。
韩奔听得一愣一愣的:“条例?朱先生,这……如何制定?”在他印象里,防疫无非就是喝药、隔离,哪有什么成文的条例。
朱福友找来纸笔,开始一条条阐述: “第一,分区管理。将关内划分为‘洁净区’、‘观察区’、‘诊疗区’和‘隔离重病区’,各区人员物资尽量不交叉,减少传播。” “第二,个人卫生条例。规定所有人必须饭前便后用流水(最好是煮沸后的温水)洗手;不准随地吐痰,需吐入专用痰盂并每日集中消毒处理;餐具个人专用,每日沸水煮烫;饮水必须煮沸……” “第三,环境消杀条例。指派专人,每日用石灰水喷洒营区地面、墙角;病患排泄物需用生石灰覆盖深埋;衣物被褥勤晾晒,病患所用需沸水煮洗……” “第四,人员流动登记。所有进出关隘者,尤其是流民,需详细记录来去方向、接触史,便于追踪……” ……
他一条条说下来,条理清晰,措施具体,虽然有些名词对韩奔等人来说很是新奇(比如“消毒”、“交叉感染”),但细想之下,无不切中要害,极有道理。
韩奔听得眼睛发亮,猛地一拍大腿:“妙啊!朱先生真乃奇才!这些法子看似琐碎,若真能严格执行,必能极大遏制疠气传播!比光喝药汤子管用多了!我这就下令,全军全区,严格执行此‘条例’,违令者军法从事!”
李韬也抚掌赞叹:“朱先生思虑之周详,远超我等粗人。此乃治本之策也!”
于是,《南津关防疫暂行条例》很快以军令的形式颁布下去。起初,军士和流民们颇不习惯,觉得太过麻烦,尤其是洗手和不准随地吐痰这两条,执行起来阻力最大。
朱福友眼珠一转,又出了个“骚主意”。他让胡医官找来几个病情较轻、恢复较好的患者,让他们以身说法,讲述自己是如何因为不注意卫生差点没了命,又是如何靠着喝药 遵守条例慢慢好起来的。这种“现身说法”效果拔群。
他还故意当着众人的面,用显微镜(并没有)般夸张的姿势观察一个没洗手的军士的手,然后煞有介事地摇头叹息:“哎呀呀,这位兄弟,你这手上怕是驻扎了一个营的‘疫鬼’啊,它们正摩拳擦掌等着你吃饭时冲进你肚子里安家落户呢!”
那军士被他说得毛骨悚然,脸都白了,以后洗手比谁都积极。众人哄笑之余,也渐渐意识到了保持卫生的重要性。
木婉清看着朱福友用这种稀奇古怪却又效果显着的方法推行条例,掩嘴轻笑:“朱大哥,你这些法子,真是……真是别开生面。”她觉得这位朱大哥不仅医术神奇,为人也风趣得很,总能想出些让人哭笑不得却又忍不住佩服的点子。
在军令和“朱氏幽默”的双重作用下,关内的卫生状况肉眼可见地改善,新增病例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朱福友甚至抽空画了个“七步洗手法”的示意图,让识字的军官教给士兵,再让士兵教给流民,搞得有模有样。李韬私下对林荣锦笑道:“我看朱先生若不从医,去当个县令,必能造福一方。”林荣锦深以为然。
月黑风高夜南津关外。
孙海兵带着三个手下,如同鬼魅般潜行至南津关外。依靠着 enhanced senses(增强的感官),他们轻易避开了外围的巡逻哨,摸到了高耸的关墙之下。
望着那灯火通明、守卫森严的关隘,一个手下有些发怵:“兵哥,这……这可是军镇要塞,咱们怎么进去?”
孙海兵舔了舔愈发干裂的嘴唇,眼中闪烁着暴躁与贪婪混合的异光:“怕什么!老子现在感觉浑身是劲!听说那姓朱的小子就在这里面,还弄出了什么救命的药方?呸!老子偏要进去看看,要是能偷到药方,或者干脆……”他脸上掠过一丝狠毒,“把他宰了,看他还怎么逞能!”
他观察良久,选中了一段相对偏僻、且有阴影可供攀爬的城墙。“就从这里上去!动作都给我麻利点!”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韩奔接受了朱福友“防疫条例”的建议后,对整个关隘的卫生和安全细节都提升了要求。其中就包括——每日用石灰水喷洒墙根角落,以驱虫杀菌,防止疫病通过鼠蚁等媒介传播。
孙海兵第一个摸到墙根,双手刚扒上冰冷的墙砖,脚下就踩到了一片滑腻腻、白乎乎的的东西——正是今日刚喷洒不久、尚未完全干透的石灰浆!
“哎哟我操!”孙海兵脚下一滑,差点摔个屁股墩儿,手上也沾满了石灰,一股呛鼻的味道直冲鼻腔。
“妈的!这什么鬼东西?”他低声骂咧着,下意识想把手往身上擦。
跟在他后面的一个手下比较机灵,隐约记得好像听流民说过关内最近搞什么“石灰消毒”,急忙低声道:“兵哥别擦!这好像是生石灰!沾水会发热烫伤!”
孙海兵吓了一跳,赶紧甩手,但已经有些许石灰粉末沾在了他之前受伤结痂的胳膊上。那紫黑色的痂痕一接触到石灰,竟传来一阵细微的、却又尖锐的刺痛感,仿佛那死痂之下有什么东西被刺激到了!
“嘶——!”孙海兵倒抽一口凉气,这痛感异常古怪,与他之前受伤和用药的感觉都不同。
更倒霉的是,他刚才那一下低呼和动静,虽然不大,却足以引起城墙上一位恰好路过、眼神极好的老哨兵的注意。
“嗯?下面什么动静?”老哨兵探头向下望去,隐约看到墙根阴影里似乎有几个鬼鬼祟祟的人影,脚下还踩着白乎乎的东西(石灰)!
“有奸细!想爬墙!快发信号!”老哨兵毫不犹豫,立刻敲响了手边的铜锣!
“铛铛铛——!”清脆急促的锣声瞬间划破夜的寂静!
“妈的!被发现了!”孙海兵脸色大变,也顾不得手上的石灰和胳膊的刺痛了,“风紧!扯呼!”
关墙上瞬间火把通明,人声鼎沸,弓弦拉动之声不绝于耳。
“放箭!别让他们跑了!”
几支警告性的箭矢嗖嗖地射在他们身边的土地上。孙海兵几人吓得魂飞魄散,连滚带爬地窜入身后的黑暗山林,狼狈不堪地逃离,哪里还顾得上什么偷药方杀朱福友的计划。
第一次夜探军镇,出师未捷身先死,还沾了一身晦气的石灰,胳膊上的旧伤也隐隐作痛起来。孙海兵气得几乎吐血,对朱福友和林家的恨意又加深了一层,却也对这南津关的戒备有了新的认识。
“姓朱的……你给老子等着!”山林里,传来他压抑着痛苦和愤怒的低吼。
关墙上,老哨兵受到嘉奖。韩奔得知有宵小试图趁夜攀墙,更加坚定了严格执行各项条例(包括城墙洒石灰)的决心。
而朱福友,对此一无所知,他刚刚结束一轮耗神的内力调息,正准备挑灯夜战,继续研究如何降低“破障散”对重症患者的风险。
危机与搞笑,往往只在一线之间。
南津关内的防疫工作,在朱福友、木易和胡医官的主导下,逐渐从混乱走向有序。然而,朱福友很快发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许多患者和流民缺乏基本的卫生观念,随地吐痰、共用食具、甚至饮用生水的情况屡禁不止,这极大增加了交叉感染和疫情反复的风险。
看着胡医官扯着嗓子吼了半天,那些淳朴(或者说固执)的军汉和流民依旧我行我素,朱福友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一股来自现代社会的无力感油然而生。
“这要是有84消毒液和口罩就好了……”他小声嘀咕了一句,引来旁边木婉清好奇的目光:“朱大哥,八四……是何物?口寨又是何种兵刃?”
朱福友:“……呃,是一种家乡的消毒圣水和一种……面部护甲。”他强行解释了一波,赶紧转移话题。
光靠吼不行,得立规矩!朱福友骨子里那股现代人的管理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他找到韩奔和李韬,提出要制定一套详细的“南津关防疫暂行条例”。
韩奔听得一愣一愣的:“条例?朱先生,这……如何制定?”在他印象里,防疫无非就是喝药、隔离,哪有什么成文的条例。
朱福友找来纸笔,开始一条条阐述: “第一,分区管理。将关内划分为‘洁净区’、‘观察区’、‘诊疗区’和‘隔离重病区’,各区人员物资尽量不交叉,减少传播。” “第二,个人卫生条例。规定所有人必须饭前便后用流水(最好是煮沸后的温水)洗手;不准随地吐痰,需吐入专用痰盂并每日集中消毒处理;餐具个人专用,每日沸水煮烫;饮水必须煮沸……” “第三,环境消杀条例。指派专人,每日用石灰水喷洒营区地面、墙角;病患排泄物需用生石灰覆盖深埋;衣物被褥勤晾晒,病患所用需沸水煮洗……” “第四,人员流动登记。所有进出关隘者,尤其是流民,需详细记录来去方向、接触史,便于追踪……” ……
他一条条说下来,条理清晰,措施具体,虽然有些名词对韩奔等人来说很是新奇(比如“消毒”、“交叉感染”),但细想之下,无不切中要害,极有道理。
韩奔听得眼睛发亮,猛地一拍大腿:“妙啊!朱先生真乃奇才!这些法子看似琐碎,若真能严格执行,必能极大遏制疠气传播!比光喝药汤子管用多了!我这就下令,全军全区,严格执行此‘条例’,违令者军法从事!”
李韬也抚掌赞叹:“朱先生思虑之周详,远超我等粗人。此乃治本之策也!”
于是,《南津关防疫暂行条例》很快以军令的形式颁布下去。起初,军士和流民们颇不习惯,觉得太过麻烦,尤其是洗手和不准随地吐痰这两条,执行起来阻力最大。
朱福友眼珠一转,又出了个“骚主意”。他让胡医官找来几个病情较轻、恢复较好的患者,让他们以身说法,讲述自己是如何因为不注意卫生差点没了命,又是如何靠着喝药 遵守条例慢慢好起来的。这种“现身说法”效果拔群。
他还故意当着众人的面,用显微镜(并没有)般夸张的姿势观察一个没洗手的军士的手,然后煞有介事地摇头叹息:“哎呀呀,这位兄弟,你这手上怕是驻扎了一个营的‘疫鬼’啊,它们正摩拳擦掌等着你吃饭时冲进你肚子里安家落户呢!”
那军士被他说得毛骨悚然,脸都白了,以后洗手比谁都积极。众人哄笑之余,也渐渐意识到了保持卫生的重要性。
木婉清看着朱福友用这种稀奇古怪却又效果显着的方法推行条例,掩嘴轻笑:“朱大哥,你这些法子,真是……真是别开生面。”她觉得这位朱大哥不仅医术神奇,为人也风趣得很,总能想出些让人哭笑不得却又忍不住佩服的点子。
在军令和“朱氏幽默”的双重作用下,关内的卫生状况肉眼可见地改善,新增病例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朱福友甚至抽空画了个“七步洗手法”的示意图,让识字的军官教给士兵,再让士兵教给流民,搞得有模有样。李韬私下对林荣锦笑道:“我看朱先生若不从医,去当个县令,必能造福一方。”林荣锦深以为然。
月黑风高夜南津关外。
孙海兵带着三个手下,如同鬼魅般潜行至南津关外。依靠着 enhanced senses(增强的感官),他们轻易避开了外围的巡逻哨,摸到了高耸的关墙之下。
望着那灯火通明、守卫森严的关隘,一个手下有些发怵:“兵哥,这……这可是军镇要塞,咱们怎么进去?”
孙海兵舔了舔愈发干裂的嘴唇,眼中闪烁着暴躁与贪婪混合的异光:“怕什么!老子现在感觉浑身是劲!听说那姓朱的小子就在这里面,还弄出了什么救命的药方?呸!老子偏要进去看看,要是能偷到药方,或者干脆……”他脸上掠过一丝狠毒,“把他宰了,看他还怎么逞能!”
他观察良久,选中了一段相对偏僻、且有阴影可供攀爬的城墙。“就从这里上去!动作都给我麻利点!”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韩奔接受了朱福友“防疫条例”的建议后,对整个关隘的卫生和安全细节都提升了要求。其中就包括——每日用石灰水喷洒墙根角落,以驱虫杀菌,防止疫病通过鼠蚁等媒介传播。
孙海兵第一个摸到墙根,双手刚扒上冰冷的墙砖,脚下就踩到了一片滑腻腻、白乎乎的的东西——正是今日刚喷洒不久、尚未完全干透的石灰浆!
“哎哟我操!”孙海兵脚下一滑,差点摔个屁股墩儿,手上也沾满了石灰,一股呛鼻的味道直冲鼻腔。
“妈的!这什么鬼东西?”他低声骂咧着,下意识想把手往身上擦。
跟在他后面的一个手下比较机灵,隐约记得好像听流民说过关内最近搞什么“石灰消毒”,急忙低声道:“兵哥别擦!这好像是生石灰!沾水会发热烫伤!”
孙海兵吓了一跳,赶紧甩手,但已经有些许石灰粉末沾在了他之前受伤结痂的胳膊上。那紫黑色的痂痕一接触到石灰,竟传来一阵细微的、却又尖锐的刺痛感,仿佛那死痂之下有什么东西被刺激到了!
“嘶——!”孙海兵倒抽一口凉气,这痛感异常古怪,与他之前受伤和用药的感觉都不同。
更倒霉的是,他刚才那一下低呼和动静,虽然不大,却足以引起城墙上一位恰好路过、眼神极好的老哨兵的注意。
“嗯?下面什么动静?”老哨兵探头向下望去,隐约看到墙根阴影里似乎有几个鬼鬼祟祟的人影,脚下还踩着白乎乎的东西(石灰)!
“有奸细!想爬墙!快发信号!”老哨兵毫不犹豫,立刻敲响了手边的铜锣!
“铛铛铛——!”清脆急促的锣声瞬间划破夜的寂静!
“妈的!被发现了!”孙海兵脸色大变,也顾不得手上的石灰和胳膊的刺痛了,“风紧!扯呼!”
关墙上瞬间火把通明,人声鼎沸,弓弦拉动之声不绝于耳。
“放箭!别让他们跑了!”
几支警告性的箭矢嗖嗖地射在他们身边的土地上。孙海兵几人吓得魂飞魄散,连滚带爬地窜入身后的黑暗山林,狼狈不堪地逃离,哪里还顾得上什么偷药方杀朱福友的计划。
第一次夜探军镇,出师未捷身先死,还沾了一身晦气的石灰,胳膊上的旧伤也隐隐作痛起来。孙海兵气得几乎吐血,对朱福友和林家的恨意又加深了一层,却也对这南津关的戒备有了新的认识。
“姓朱的……你给老子等着!”山林里,传来他压抑着痛苦和愤怒的低吼。
关墙上,老哨兵受到嘉奖。韩奔得知有宵小试图趁夜攀墙,更加坚定了严格执行各项条例(包括城墙洒石灰)的决心。
而朱福友,对此一无所知,他刚刚结束一轮耗神的内力调息,正准备挑灯夜战,继续研究如何降低“破障散”对重症患者的风险。
危机与搞笑,往往只在一线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