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缺一不可-《大唐:开局救下李二,曝光我身份》

  可长安百姓早已识破他们的把戏,哪会再上当?

  "不买!白送都不要!"

  "别说十文,三文钱也不稀罕!"

  "红薯又甜又饱肚,谁还花钱买粮食?"

  城外红薯堆积如山,田间地头皆是丰收景象。关中一带红薯遍地,连存放都成问题,谁还愿意掏钱买粮?

  世家大族本想借机甩卖,却彻底陷入困境——

  ---

  当初李沐传授李世民的不仅是打压世家的计策,更有后续的抄底收割。

  唯有如此,才能彻底瓦解世家根基。

  魏征仍被蒙在鼓里,忍不住问道:"陛下,何为抄底收割?"

  李世民难掩得意,笑道:"世家高价囤粮,如今吃不完又存不住,能怎么办?"

  "难道等着发霉?"

  眼下粮食以粟米为主,虽耐储存却也难逃腐坏。更何况红薯横空出世,粮价一蹶不振,囤粮已毫无意义。

  魏征恍然大悟:"所以世家只能贱价抛售?"

  "如今红薯风头正盛,粮价暴跌,纵使一两文也无人问津。"

  "陛下是要趁此良机低价收购?"

  李世民含笑点头。

  他早从李沐处得知,红薯虽好却不能久食。若长期以红薯果腹,必致腹胀气滞。唯有粟米方能作为日常主食。

  趁众人未察之际,低价收粮充实国库,无论储备或转售都稳赚不赔。

  魏征连连赞叹:"妙计!真乃妙计!"

  "待世家醒悟红薯不能久食,怕是悔之晚矣!"

  这场粮战,李世民已将世家算计得淋漓尽致。

  魏征忽然话锋一转:"陛下,此计想必出自李小郎君吧?"

  以他对李世民的了解,这般精妙手段绝非皇帝手笔。

  李世民毫不避讳,傲然答道:"正是!"

  改写版:

  “是李沐告诉朕的,那又怎样?”

  反正是他的血脉,李沐的本事,自然也是他李世民的能耐!

  魏征没有反驳。天下都是李世民的,谁让他是皇帝呢?

  此刻,魏征心中唯有震撼,对李沐的才华佩服得无以复加。

  “小郎君!”

  “这般大才,足以为我师!”

  李世民赞同地点头,眼中满是赞许。

  “好了,你们立刻去办!”

  “把世家手里的粮食,全部低价收回来!”

  一声令下,群臣迅速行动。

  先前朱雀大街放粮时,粮价节节攀升,朝廷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如今国库充盈,收购粮食自然毫无阻碍。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乔装成富商,前往各世家商谈。

  太原王氏的粮铺中,族长王洪听闻有大商登门,亲自迎了出来。

  “贵客从何处来?”

  “要买多少粮食?”

  长孙无忌一身华服,金玉满身,语气豪横:

  “你有多少粮食?”

  “我全要了!”

  王洪大喜过望,忙不迭奉茶招待。如今长安粮价崩盘,他正愁粮食无处可卖,遇上这样的大主顾,自然不敢怠慢。

  “好!太好了!”

  “不知贵客出价多少?”

  长孙无忌把玩着金元宝,淡淡道:

  “一文钱一斗。”

  “现在的粮价,谁都清楚。红薯亩产万斤的消息,早已传遍天下。”

  “卖,还是不卖?痛快些!”

  ---

  李世民的抄底计划大获成功。

  世家大族囤积的粮食,最终只能以近乎白送的价格贱卖。若不卖,损失只会更重!

  很快,朝廷粮仓再次满盈。

  而当一切尘埃落定,太原王氏等世家才终于得知 ——

  “什么?!”

  “买粮的……是朝廷的人?!”

  王洪听完禀报,如遭雷击,浑身颤抖。

  “朝廷……怎么会是朝廷……”

  “糟了!我们又中计了!”

  顷刻间,他恍然大悟,明白自己再次落入朝廷的圈套。怒火攻心之下,脸色骤然涨红。

  “噗——”

  一口鲜血喷出,王洪直接瘫倒在地!

  他竟被活活气到吐血!

  如今局势已明——朝廷放粮,自始至终都是李世民对世家的算计!

  世家不仅失去了民心,还亏光了粮食,更被掏空了钱财!

  连吃三记重击,几乎赔得倾家荡产。

  想通这一切,王洪双目圆睁,呼吸急促,险些昏死过去。

  “李世民……”

  “他怎会如此狡诈,将我世家玩弄于股掌……”

  “不对!这背后必有高人指点!”

  王洪心中了然,如此精妙的连环局,绝非李世民能独自谋划。幕后必有高人运筹帷幄,以粮为刃,以薯为棋,将各大世家尽数算入彀中!

  败局已定,全盘皆输!

  他眼底浮现出深深的惧意。

  "秦王帐下竟有此等奇人,吾等绝非敌手!"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唯有向朝廷俯首,方能存续血脉!"

  这位千年世家的掌舵者,此刻已看清形势,决断陡生。

  ......

  长安城内,太极宫中。

  听着长孙无忌的捷报,得知所有粮秣尽归国库,李世民龙颜大悦。

  "善!大善!"

  "此役过后,世家根基已伤!"

  难掩振奋,眸中精芒浮动。殿内众臣亦喜形于色,纷纷道贺。

  "陛下圣明!"

  臣子们的颂扬声里,李世民却心知肚明——这一切皆因李沐在深山运筹。他迫切想知道此番究竟所获几何。

  "辅机,且细说此番斩获。"

  长孙无忌掐指细数:"其一,以琼浆琉璃换取粮秣;其二,百姓感恩戴德;其三......"话音未落,房玄龄已激动出列:

  "国库现银,足有二百万贯!"

  满朝哗然。魏征失声惊叹:"这抵得十年赋税了!"李世民先是一怔,继而抚掌大笑:"妙极!妙极!"

  ......

  终南山下,茅舍小院。

  长安城内的惊涛骇浪,并未波及此处。李沐正裹着蓑衣,头戴斗笠,轻纱覆面,在蜂箱前忙碌。春华沐实,正是取蜜时节。

  "嗡嗡"蜂群环绕,却始终近不得他身。

  屋内,小翠、长乐与王婉三人透过玻璃紧张地注视着窗外,眼中交织着忧虑与期待。

  "公子当心蜜蜂!"小翠忍不住出声提醒。

  李沐不以为意地摆摆手,身上防护严实:"无妨,你们且等着品尝新鲜蜂蜜。"

  他手持利刃划开蜂巢,金黄色的蜜浆顿时顺着蜂房流淌下来,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甜香。长乐目不转睛地盯着蜂蜜,脸颊泛起兴奋的红晕:"师父,这些蜂蜜够多吗?我上次尝到蜂蜜还是几年前呢。"

  在这个甜味稀缺的年代,哪怕贵为公主也很难享用如此珍品。李沐特意留下半数蜂巢供蜜蜂继续繁衍,提着盛满蜂蜜的木桶回到屋内。

  长乐迫不及待用手指沾取蜜糖送入口中,幸福地眯起眼睛:"太甘甜了!"小翠强忍馋意,先为李沐解下防护蓑衣仔细检查,确认无碍后才松了口气:"养蜂太过危险,奴婢宁愿不吃也不想公子冒险。"

  李沐笑着揉揉她的发髻:"我自有分寸。"说着也尝了口蜂蜜,天然醇厚的滋味令他赞叹不已。众人正沉浸在甜蜜时光中,院外忽然传来马蹄声。

  "李家小子!老夫给你带好东西来了!"李二洪亮的声音响彻庭院。他指挥着程咬金搬下成堆的礼品:蜀绣、瓷器、文房四宝、珠宝玉器,更有整箱耀眼的黄金。

  李沐挑眉打量着这份厚礼:"老李这是发迹了?连黄金都论箱送。"黄澄澄的金锭在阳光下闪烁着富贵的光芒,粗略估算竟有上千两之巨。

  李二抚须大笑,意气风发:"区区薄礼何足挂齿!若非你献的妙计,我们岂能从世家大族那里讨得如此便宜?"他任由李沐亲昵地搭着肩膀,往日最计较的君臣之礼此刻早已抛诸脑后。

  “老李这不是专程来谢你啦!”

  近日粮价博弈尘埃落定,李二的账房堆满银钱,连走路都带着铜钱响。这份横财,全仗李沐指点迷津。

  李沐瞧着对方知恩图报的模样,唇角微扬。

  “甚好。”

  “且慢——”

  晶莹的蜂群不似家禽走兽,这些小生灵令人望而生畏,古往今来从未有人驯养。李二一行举着火把围在蜂箱前,橘红火光映着他们惊诧的面容。

  “李小郎君这手艺当真稀奇!不知这蜂群驯养之法可否传授?”李二搓着手笑道,“倒不是老李贪嘴,只是家中几个娃娃还没尝过蜜糖滋味。”

  李沐拨弄着蜂巢上忙碌的工蜂,笑意从容:“何难之有?每群蜂皆有蜂后,只需请它入住木箱,整群蜂自然跟来筑巢酿蜜。冬日记得防风保暖,防着蚂蚁蜘蛛便好。”

  听闻“蜂后”二字,李二瞳孔微缩。这称谓令他想起长安城里的龙椅——若他被 掳去,恐怕新帝的登基大典转眼就会办妥吧?

  “若擒了蜂后,整群蜂就俯首称臣?它们不会另立新主?”李二攥紧衣袖追问。

  李沐折断一截蜂巢,乳白蜜汁顺着指缝流淌:“蜂后实为产卵雌蜂,工蜂们各司其职——采蜜的、筑巢的、交配的雄蜂......”他指尖粘着几只急绕的工蜂,“就像朝堂六部,缺一不可。”

  长孙无忌捻断胡须上沾着的蜂蜡,啧啧称奇:“小小蜂群竟有这般章法!”

  “今日当真开了眼界!”李二望着蜂箱里金灿灿的蜜脾,忽然压低声音,“李小郎君见识广博,倒像是......天上谪仙?”

  李沐笑而不答,只捧出青瓷碗盛满琥珀色的新蜜。蜂群在夕照里飞舞,仿佛撒了一把碎金。

  “尝尝这口鲜蜜,再给你们做个蜜炙鸡。”

  灶房里很快飘出焦糖香,散养的山鸡抹着野花蜜,在柴火炙烤下滋滋作响。李二盯着厨房飘动的布帘,喉咙不停地滚动——上回那道红烧蹄髈的滋味,他在梦里回味了整整半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