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世家已成过街老鼠-《大唐:开局救下李二,曝光我身份》

  当世木匠,绝非寻常匠人。

  古时木作极少用钉,全凭榫卯接合,坚固耐用。但凡请得起木匠的,必求精细雕刻、彩绘上漆,方可制成精美器具。

  木工不仅考验手艺数算,更需沉稳绘技,堪称半艺之人。

  而李沐寻他们,正为借其技艺。

  “甚好!”

  “有这些匠人,雕版之策不日可成!”

  没错,李沐召集木匠,正是要刻制雕版,印刷书籍!

  至于为何不造活字印刷?后世常存误解。

  活字适于大批量快速印制不同文字,如报刊时效之物,但品质远逊雕版。

  上乘典籍,雕版印刷更胜数筹!且可刻图套色,成品清晰华美,足为传世珍本。

  此番李沐便要以雕版之法,广印书籍,低价流传,彻底粉碎世家对知识的垄断!

  “去将各位师傅请来——切记礼数周全!”

  李沐一声令下,小翠立刻前去安排。

  八十四

  不多时,二十余名手掌粗砺的木匠齐聚李沐跟前。

  "见过公子!"

  "不知召集我等有何要务?"

  这些匠人虽非宗师之列,却也技艺不凡。他们望着眼前这位俊朗的年轻公子,心中暗自揣测此次召集的缘由。

  李沐不多言语,径直领着众人来到事先备妥的工坊。作坊内整齐码放着各类木料,至于工具,匠人们都随身携带。

  他抱来一摞书册置于案前。

  "诸位都是精于雕琢的能工巧匠,李某就不班门弄斧了。"

  "只需依照书中文字,刻作反式阳文即可。"

  匠人们闻言会意,这阳文便是凸起之字,反刻则是印章之法。

  "公子莫忧,这活计我们明白。"

  "莫非是要做雕版印书?"

  这些匠人果然眼力不凡,一语道破天机。

  李沐并不遮掩,许下重诺:"只要按期完工,另有赏赐。"

  "三餐皆备,顿顿有肉。"

  "工钱翻倍,但求字迹工整。"

  匠人们闻言喜形于色:"竟有肉食?多谢公子!"

  "这字迹包您满意,我们雕的瑞兽..."

  八十四回

  雕版之法原非难事。

  匠人们手艺精湛,很快便呈上样品。版上文字取魏碑风骨,刚劲中透着灵动,较之呆板的宋体更胜一筹。

  李沐特意添了句读标点,更备下特制油墨。这油墨以动植物油脂调制,印迹清晰不晕染。

  最妙的是所用纸张,正是李家纸坊所产雪白宣纸。

  当第一页样书印就时,侍立一旁的小丫鬟瞪圆了眼睛。

  "公子,这真是我们印的书?"

  "字迹这般清晰,行款如此齐整!"

  "简直精美绝伦!"

  在李沐改良的工艺下,这书册品质已不逊后世精刊,唯行文仍循古制自上而下。

  这种印本,足以傲视当世所有书籍。

  李沐目露精光,颔首道:"甚好!比预想更佳!"

  "如此雕版书籍,必令天下文士倾心。"

  "更妙的是成本低廉,待我薄利多销,定能打破世家对学识的桎梏!"

  这雕版印刷还有个妙处——印量愈大,成本愈低。恰似后世工业,规模愈巨,成本愈薄。

  精雕细琢的印版,能传承数十年不坏!

  更妙的是,造纸作坊同样掌控在李沐手中。这般得天独厚的条件,让他的印刷成本低得令人咋舌。

  他镌刻的多是《论语》《孟子》等经典,以及《道德经》《庄子》这类典籍。无论印量多大,总能销售一空。

  须知大唐此时尚未形成"四书五经"之说,隋唐科举更不以此取士。

  反倒因李唐皇室自诩老子后裔,科举多侧重道家经典!

  "如此甚好!"

  "那些刻板的经义,将科举变作八股牢笼,禁锢世人思想,不如没有!"

  "待大唐开科取士,定要劝谏老李他们,莫要独尊儒术!"

  "除道家外,法家、墨家皆可入题,甚或算学知识也该纳入!"

  李沐思绪如野马奔腾,愈想愈觉振奋。

  既然穿越至此,恰逢科举初兴未定,正该拨乱反正,避免大唐重蹈八股取士之覆辙。

  免得将来满朝尽是迂腐书生,酸臭儒生!

  他不知这番改革设想,将令多少考生在算学题海中哀嚎不已。

  题海战术带来的考试阴影,竟要提前千余年降临人间!

  不过此时李沐,自是浑然不觉。

  "进献这般多奇物于朝廷,讨个官职岂非易如反掌?"

  "横竖不必再受科场煎熬了!"

  李沐抚掌大笑,志得意满。

  ......

  此刻李沐正加紧刊印书籍,预备一举击溃世家对知识的垄断。

  与此同时,李世民已返回太极宫。

  他当即召集心腹重臣,共商对付世家大计。

  "辅机,世家底蕴几何?"

  "其掌控的矿藏数目,速速报来!"

  李世民最关心的,莫过于世家掌控的矿产。

  早有准备的长孙无忌呈上厚厚一册密折。

  "陛下,天下铁矿十之 尽在世家之手!"

  "此册详载各矿方位、产量及开采难度。"

  "至于石炭矿,世家虽占山林,却未善加利用,臣所知有限。"

  李世民细阅密折,面色渐沉,眼中寒芒闪烁。

  "砰!"

  御案剧震,天子怒不可遏。

  "好个世家!"

  "竟隐匿如许铁矿!"

  "去岁 兵临城下,逼朕签下渭水之盟,这些世家还

  李二思索片刻,决定将谈判的要务交给房玄龄和杜如晦办理。

  "房卿,杜卿!"

  "持朕的手谕,去与各大世家的掌权者会面!"

  "铁矿之事,可有把握?"

  房玄龄与杜如晦毫不迟疑,立即躬身行礼。

  "陛下,臣等必当竭尽全力!"

  房玄龄谋略过人,杜如晦行事果断,二人配合默契,定能胜任。

  李二满意点头,有这样一批能干的臣子,是他最大的倚仗。

  "还有推恩令的诏书,一并颁布吧!"

  "世家必因推恩令而生内乱,朕夺取铁矿也能少些阻碍。"

  李二当即命人拟旨,亲自加盖玉玺。

  一份大唐诏书就此成型。

  李二看着诏书上的玺印,略感遗憾。

  "可惜传国玉玺早已不知所踪。"

  "少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终觉缺了分量!"

  传国玉玺乃秦始皇以和氏璧所制,为 权威的至高象征。

  自两汉至隋朝,皆视为正统之证。

  这件象征华夏气运的至宝,隋末时被萧后携往草原,就此失落。

  李靖神色一凛,上前进言。

  "陛下,传国玉玺既在草原,或许能为臣所得。"

  "待臣平定边患,定为陛下寻回玉玺!"

  李二微微颔首,平定边陲的理由又添一条。

  不过当下大唐尚未准备周全,还是先处理好眼前事务。

  房玄龄接过诏书,行礼告退。

  "陛下,臣这就去宣旨。"

  李二正欲应允,突然想到一事。

  眼中寒光乍现。

  "慢着!"

  "先去大理寺,将荥阳郑氏那厮提出,当庭审判,押赴午门斩首。"

  "带着首级去宣旨。"

  众臣闻言,纷纷赞同。

  都是见惯生死之辈,一个小人物的性命不足挂齿。

  "陛下圣明!"

  "血淋淋的首级最能震慑世家,让他们认清形势。"

  "臣这就去办。"

  房玄龄领命,与杜如晦快步离去。

  二人直抵大理寺,命人提出郑少成。

  "郑少成,提审定罪!"

  "走吧!"

  狱卒押着郑少成来到大堂。

  这郑家公子被囚多时,不知外界变故,茫然四顾。

  见堂上是两位文官,暗自松了口气。

  "两位大人,可是来放我的?"

  "待我出去,荥阳郑氏必有重谢!"

  房玄龄冷笑摇头。

  死到临头还不自知,当真可笑。

  "郑少成,你命在旦夕,犹在做梦!"

  "可悲可叹!"

  荥阳郑氏的显赫门第似乎给了你过分的底气!

  “郑少成,且借你项上头颅一用!”

  郑少成闻言瞳孔骤缩,面无血色。

  他无论如何都想不通,局势为何会急转直下至此。

  ------------

  刑台之上,郑少成被五花大绑。台下人潮汹涌,将刑场围得密不透风。

  这位向来眼高于顶的贵公子,在长安城素来张扬,此刻终于有人认出了他。

  “天呐!这不是荥阳郑家的公子吗?”

  “他怎会被押上断头台?”

  此言一出,人群顿时沸腾如滚水。

  “荥阳郑氏!”

  “就是那个哄抬粮价,要饿死我们的郑家?”

  “这等奸佞,死有余辜!”

  百姓们并非健忘之辈,早将仇雠牢记于心。

  眼见仇敌伏诛,无不拍手称快。

  “斩了他!斩了他!”

  “陛下圣明,为民除害!”

  “杀!杀!杀!”

  恍惚中的郑少成被震天喊杀声惊醒,霎时汗如浆出。

  他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死神将至。

  “不!不可!”

  “我乃荥阳郑氏嫡子,岂能就此赴死!”

  “饶命啊......”

  郑少成哭嚎哀求,声嘶力竭。

  高台上,房玄龄与杜如晦面若冰霜。

  只见房玄龄执令箭重重掷下:

  “行刑!”

  刽子手刀光闪过,血溅三尺。

  那颗戴冠首级滚落刑台时,百姓的欢呼声直冲云霄。

  “杀得好!”

  “这些世家蛀虫都该千刀万剐!”

  “谢陛下为草 持公道!”

  “陛下 !”

  房玄龄听着山呼海啸般的喝彩,暗自诧异。

  未料诛杀一个世家子弟,竟能收获如此民心。

  这意外之喜让他嘴角微扬:

  “看来在百姓眼中,世家已成过街老鼠。”

  “此后陛下整顿世家,更是名正言顺。”

  随即吩咐左右:

  “将首级装匣,本官要亲自送给各位世家大人。”

  侍从立即用锦缎包裹那颗怒目圆睁的头颅。

  房玄龄捧着木匣,与杜如晦携圣旨前往世家聚集处。

  ......

  与此同时,太原王氏宅邸内。

  自郑太公血溅朝堂,各世家便以王氏族长王洪马首是瞻。

  此刻满座衣冠皆神色惶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