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待熟练后再提速-《大唐:开局救下李二,曝光我身份》

  “我要叫那些穷鬼,一块铁都买不着!”

  众人领命而去,继续大肆收购铁料。

  第一天,价格稳定在六七十文,第二天便涨到八十文。第三天九十文,第四天一百文。

  到了第五天,铁价已突破一百文!

  王洪和其他世家之人喜形于色,愈发得意。

  “哈哈!这回朝廷可要吃大亏了!”

  “虽说贵了点,但铁料全落在咱们手里,那些穷鬼一块都买不到!”

  “今年沐收,怕是彻底完蛋了!”

  众人满心恶毒,幻想着百姓再次陷入 ,只能向世家低头卖身为奴的景象。

  然而,事情并未如他们所愿发展。

  铁价涨到一百文后,便再难攀升。

  长安市面上,卖铁的铺子越来越多,供应量也大幅增加。

  价格一天比一天低,甚至跌回六十文。

  王洪察觉不妙,立刻召集世家众人,脸色阴沉至极。

  “诸位,你们总共买了多少铁?什么价钱?”

  众人也意识到异常,迅速汇总数据。

  “均价八十文,总计两万八千斤?”

  “这不可能!”

  “哪来这么多铁?!”

  价格尚可接受,但铁料的总量却让世家众人彻底傻眼。

  按他们以往的产量,一年顶多一两万斤。

  可如今,不仅从朝廷手中拿到一万三千斤,还从市面上收购了两万八千斤!

  “不对!全都不对!”

  “这么多铁,难道真是石头变的不成?”

  王洪瞬间慌了,脸色涨红,青筋暴起。

  他隐约觉得,这一幕似曾相识。

  “不好!”

  ---

  太原王氏族长当众气绝身亡,引发轩然 。

  “王族长!您怎么了?”

  众人乱作一团,有人颤抖着伸手探了探王洪的鼻息,随即惊恐缩回。

  “没……没气了!”

  “糟了!王族长暴毙了!”

  太原王氏上下乱成一锅粥,有人哀嚎痛哭,有人呆若木鸡,还有人满眼愤恨。

  一名年轻人冲上前,抱住王洪渐渐冰冷的身体,放声大哭。

  “族长!族长!您怎么就这样走了!”

  泪水如决堤般涌出,浸湿了他的脸庞。

  他满面悲愤,眼中含泪,猛然起身朝着长安方向厉声嘶吼,将脚下泥土踏得四溅。

  "李世民!老族长是被这奸贼活活害死的!"

  "从今日起,太原王氏与你不死不休!"

  "叔父,侄儿必为您讨回公道!"

  王孝远嘴上骂得字字泣血,可若细看,那双眸底分明闪着寒光。他暗自在心底冷笑:

  这老东西总算咽气了!

  此刻定要演得撕心裂肺,才能让族人们都信服——只要得了人心,还怕分不到产业?

  原来这庶子早存了心思。昔年因着推恩令的诏书,他便日夜盼着这天。只是王洪素来威重,无人敢动妄念。如今老族长归天,恰是千载难逢的时机!

  "从前连正厅都进不得的庶子,如今倒要叫你们瞧瞧......"

  他掐着掌心逼出泪来,周围族人无不动容。几个年长的拍着他肩膀叹道:"孝远至孝,当为族中表率。"

  不过半日功夫,王孝远已借着操办丧仪之机,将库房钥匙、田契账本都握在手中。族老们见他行事妥帖,反倒主动将些事务交托与他。照这般下去,怕是不出半月,他真能借推恩令之名另立门户。

  推恩令这把软刀子,正一寸寸剖开裂痕。

  这边厢王氏灵堂香烟未散,那边坊间已炸开锅。卖炊饼的汉子甩着汗巾大笑:"老匹夫也有今日!"酒肆里更有人敲着碗唱起小调。

  最奇的是铁铺掌柜们——前日还空空如也的货架,今晨竟堆满锃亮的新犁头。老匠人眯眼端详半晌,忽然倒吸凉气:"这纹路,这成色......莫非是......"

  话未说完就被旁人扯住:"管他哪来的?三百文一把的好货,买就是!"

  谁也没注意几个青衫账房悄悄离去,袖中露出"渭水"二字的朱印。

  李沐倾注大量心血修筑高炉,精心布局,其用意远不止于冶炼生铁。

  他将后续的钢器锻造流程也纳入规划。

  如今渭水铁厂的锻造车间每日可产出数千件农具,锄镰之类以惠民价格源源不断运往市集。

  杜如晦始终密切关注着铁厂动态,很快便将最新进展呈报御前。

  李世民龙颜大悦,连声赞叹。

  王洪被活活气死,注定要成为街头巷尾的笑谈,这比亲手诛杀更令人痛快。

  "莫非是天意要助那小子..."

  对李沐的评价又添几分玄妙。

  转念想到渭水铁厂,他眸光更亮:"区区炼铁坊竟有如此妙用?将精钢直接铸成农具,倒省了诸多周折,果然还是那小子机敏。"

  铁厂惊人的产能令天子惊叹,原以为只是座炼铁炉,不想竟暗藏玄机。

  "今岁沐收,必见仓满廪实!"

  "大唐子民都该记着那小子的恩德。"

  杜如晦抚须而笑,眼中满是激赏。对那位少年郎君的钦佩已无以复加。

  "陛下明鉴,此中好处还不止于此。"

  "铁厂量产农具腾出大批铁匠,正好召集他们为朝廷锻造兵甲。"

  "有了这等精钢产能,再加上充足匠人,很快就能让全军换上精良装备。便是陛下心心念念的重骑兵,也指日可待。"

  这位素来稳重的文臣此刻也难掩豪情。李沐所为不仅强盛国本,更让唐军战力脱胎换骨。

  "或许不需多久,我们就能一雪前耻..."

  李世民闻言精神大振。军力建设本就是他夙夜牵挂之事,此刻再也按捺不住。

  "传朕旨意,即刻征调铁匠,昼夜赶制兵甲!"

  随着诏令下达,工部与少府监立即全力运转。用不了多久,寒光凛冽的刀枪铠甲就会充盈武库。

  兴奋之余, 却陷入新的思虑。

  "杜卿,你说这次该如何封赏那小子?"

  想到李沐屡次婉拒官职,又对金银兴致缺缺,天子不禁犯难。

  李二等待着杜如晦的答复,以便做出最终决断。

  杜如晦沉吟良久,面露难色。

  “陛下,寻常之物对小郎君并无吸引力,此事确实棘手。”

  “既然他不愿受封官职,不如赐予爵位如何?”

  “昔日霍去病大破匈奴,年仅十七便被封为冠军侯。”

  “以臣之见,小郎君之功勋,丝毫不逊于他!”

  霍去病之名,天下无人不晓。

  冠军侯之号,取自“勇冠三军”之意,乃是极难得的殊荣。

  杜如晦将李沐与霍去病相提并论,李二深以为然。

  “封爵?”

  “甚好!李小郎的功绩,确当得起封侯之赏!”

  “若非顾虑其年纪尚小,日后恐再立功勋无爵可封,朕甚至想直接赐他公爵之位!”

  认可封侯之赏后,接下来便是确定爵号。

  此事不容马虎,既关乎名号是否雅正,亦涉及朝廷规制。

  大唐虽不似秦朝设二十一级爵位,但亦有相应章法。

  李二对爵位一事极为慎重。

  “该赐李小郎何等爵号为佳?”

  他沉思良久,终得答案。

  “李小郎天赋超绝,文采斐然,更有‘书圣’之美誉,不如封为文贤侯!”

  李二审阅已拟好的圣旨,却未急于下达。

  封爵,尤其是侯爵这等要位,乃国之大事。

  除圣旨外,尚需金印、官服、玉册等物,礼制不可或缺。

  这些自有专人操办,无需李二费心。

  “对了,朕此前为李小郎择选的贴身侍女,亦已选定,可一并带去。”

  “只是不知,封侯之事能否合他心意……”

  李二不确定李沐是否愿受爵位,亦不想张扬,引人注目。

  故决定低调行事。

  “可先将圣旨带去,探问李沐之意。”

  “若他愿受封,一切顺理成章;若不愿,亦给他回绝之机。”

  唯有李沐方能得此殊遇。

  对其他臣子而言,君命不可违,赏罚皆须受之。

  而李二却因重视李沐,予其选择之权,足见李沐在其心中分量。

  他将诸事详嘱杜如晦,唯恐生出不快。

  杜如晦暗自讶异,却不敢怠慢。

  “臣谨遵陛下之命!”

  “陛下放心,臣必先问明小郎君之意,再行定夺。”

  杜如晦领命而去,出长安城时,不仅携有圣旨,还带了一位神秘女子——李二为李沐挑选的贴身侍女梅雪。

  长安城外,渭水铁厂。

  李沐正指导工匠以精钢打造一具庞大而锋利的器械。

  如今已然完工,即将试其效用。

  “速寻八头牛来,另备绳索马鞍等物,我要用!”

  “铁厂外有空地,正适试验此物!”

  他一边吩咐众工匠,一边仔细检视那铁铸的庞然大物。

  这段铁器上方用金属管相连,底部则分为四片闪亮的巨型犁片,寒光逼人。

  很快,八头健壮的黄牛被牵来,李沐指挥众人为它们套上挽具,固定好绳索,仔细调试每个部件。

  渭水河畔的滩涂上,野草丛生的荒原正等待着被开垦。

  李沐刚要下令驱牛试验,杜如晦的马车便疾驰而至。

  "李小郎,这是在做什么?"

  杜如晦刚下车就看见李沐不同寻常的举动,满脸惊讶。待看清地上器具,眼中突然闪过异彩。

  "这......莫非是犁具?"

  "竟要用八头牛牵拉?该有多重啊!"

  虽见过农具,但这个庞然大物仍令杜如晦震惊不已。仅是八牛拉犁的阵势就足够骇人。

  李沐没料到杜如晦会突然出现。

  "杜公怎会来此?"

  "来得正好,不妨一起看看这'八牛犁'的效果。"

  李沐毫不避讳,打算让这位朝臣看个真切。

  "八牛犁?"

  "倒是贴切的称呼。"

  杜如晦微微颔首,眼底燃起兴奋的火花。他深知这少年拿出的物件从未让人失望,今日这八牛犁必有不凡之处。

  望着地上寒光凛冽的犁具,杜如晦充满期待。他暂将宣旨之事搁置,准备细细观摩再向圣上禀报。

  "请开始吧,老夫也很好奇这犁具究竟有何等威能。"

  李沐当即挥手示意。

  "驱牛缓行,待熟练后再提速!"

  前方执鞭的工匠兴奋应诺。鞭梢轻扬,八牛齐动。

  "哞——"

  雄浑的牛吼声中,沉重的犁具缓缓前移。精钢打造的犁刃如入无物般破开板结的土层,黑褐色的泥土如浪花翻卷,在草地上划出宽阔的轨迹。

  杜如晦身躯剧震,双目圆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