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回长安从长计议-《大唐:开局救下李二,曝光我身份》

  "也罢,今日是我们叨扰了!"

  "小郎君保重,我们这就回长安了!"

  "改日再来拜访,给你带些长安的新奇玩意儿!"

  李二会意地顺着长孙皇后的心思,留下了改日再访的借口。

  李沐微微颔首,正要送客出门,忽然想起一事。

  "且慢!"

  他转身朝里屋招了招手,对小丫鬟小翠交代:"去把我书房墙上挂着的那把剑拿来。"

  小丫头应声而去,不多时便捧着一柄长剑回来。

  李沐接过长剑,递给李二:"老李,先前失手用锄头毁了你的亢龙锏,实在过意不去。"

  "这剑是用上等精钢锻造,经过特殊淬火工艺处理,可比那锄头强多了。"

  "我是个不善使剑的,不如赠予你。"

  这剑原是李沐试验炼钢技法时随手所铸。

  他自幼向往白衣剑客行走江湖的潇洒,便打造了这柄宝剑。

  可惜尚未习得高明剑术,只能将它悬挂于书房作为摆设。

  念及老李携礼登门致谢,自己却毁了他的兵器,心中着实愧疚。

  以剑相赠,权当回礼。

  李二接过长剑,拇指轻推剑鞘卡簧。

  "铮——"

  一声清越龙吟乍响,寒光如水,映得人眼前骤亮。

  "音若龙吟,光似沐水!"

  "好一柄宝剑!"

  李二眸中精光闪动,对这剑喜爱非常。

  他轻抚剑鞘,如同对待至宝。身为马上得天下的君王,岂能不珍视如此神兵?

  "这般宝物,在长安城中怕是要价值千金吧?"

  "当真送我?"

  李沐洒脱地挥挥手:"宝剑自当赠与英雄。"

  "我看老李你器宇不凡,定是位真豪杰。"

  "此剑正合你用。"

  这番话听得李二心头大悦。

  他紧紧抱住宝剑,胸中豪情顿生:"哈哈哈!小子好眼力!"

  临别之际,众人依依不舍。长孙皇后泪眼婆娑地从车窗探身,不住地向李沐挥手:"记得穿我给你做的衣裳。"

  李沐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应答。

  他隐约察觉,老李的夫人对自己似乎怀有异乎寻常的慈爱。

  "莫不是舐犊情深?"

  "莫非老李膝下无子?"

  面对这般情意,李沐颇觉尴尬,只得僵硬点头

  ------

  杜如晦的话让李二一行人纷纷从马车里探出身来。

  "有何不妥?"

  "我看没什么异常啊?"

  程咬金粗声粗气地转着脑袋张望,没发现任何异状。

  "屋舍整齐,百姓安乐,也没有可疑之人。"

  "哪里有问题?"

  李二同样疑惑不解。倒是长孙皇后蹙起眉头,若有所觉。

  "确有古怪。这村子与我印象中的寻常村落大不相同。"

  "此地......"

  "未免太过整洁了。"

  长孙皇后虽出身显贵,却也见识过市井百态,并非足不出户的深闺妇人。

  她心思细腻,很快发现了端倪。

  经她提点,众人再细看时,果然察觉异样。

  "是啊!这村子怎会如此干净?"

  村落风光

  “这房舍排列怎如此齐整?道路也这般平坦笔直!”

  “连路旁的树木都栽得一丝不苟!”

  不细看不觉,仔细端详才知震撼。

  寻常村落,皆随地势自然生长。屋舍路径,依山水走向随意分布。

  即便大户族居之地,至多砖瓦考究些,何曾见过这等规整气象?

  若在田地金贵之处,为一条沟渠、半棵果树,邻里常要争得面红耳赤。

  哪会像此处,竟似有人精心谋划?

  “实在蹊跷!”

  “速寻人问个明白!”

  李世民当即勒马停车,欲寻人解惑。

  偏巧程咬金眼尖,又认出上次指路的乡民。

  “呔!那汉子留步!”

  程咬金一声雷吼,惊得那人险些跌进田埂。

  正要逃窜,早被虬须大汉铁钳般的大手攥住后襟。

  “跑甚跑?”

  “问你几句话!”

  看着揪住粗布衣那只筋肉虬结的臂膀,再觑程咬金那黑塔似的面孔,乡民顿时软了腿,连连作揖告饶。

  “好汉饶命!”

  “小的安分守己,从未作奸犯科啊!”

  杜如晦赶忙上前解救,温言抚慰。

  “得罪得罪!”

  “这黑厮是个莽夫,兄台莫与他计较。”

  说着塞过一锭碎银,那乡民捏着银子,神色稍安。

  将银两揣进怀里,语气顿时活络:

  “贵人但问无妨!”

  “这方圆几十里,没小的不知晓的事。”

  他早瞧出这几人来历不凡——华盖马车,随手便是银钱打赏,岂是寻常人物?

  自然不敢怠慢。

  李世民指向村落道路,满目疑惑:

  “敢问这位兄弟,贵村为何这般整洁?”

  “连乡间土路都修得笔直如尺,更有绿树成行。”

  “这般规制,倒比官道还要齐整!”

  大唐确有官道制度,按律当植树为标。

  奈何天下初定,政令难达四方。多处的官道,仍如蜈蚣爬泥般歪斜。

  听问及此,乡民不由挺直腰板,面露得色。

  “哈哈!”

  “贵客有所不知,这全是李公子手笔!”

  听到“李沐”二字,众人相顾愕然。

  “李沐?”

  “又是他?”

  “莫非这村落道路,皆由他一手改造?”

  乡民见贵人惊讶,愈发兴起。

  “正是!”

  “从前俺们村破败不堪,茅屋漏雨,土路成潭。”

  “后来李公子说什么‘有碍观瞻’,出资购料,率领全村烧窑制砖,将屋舍道路统统翻新!”

  “还立下诸多规矩——靠右行走、挖掘排水渠、栽树固水土......”

  “自那以后,俺们村便换了天地!”

  李世民与杜如晦交换眼神,俱看出对方眼中震撼。

  二人深谙治世之道,如何不懂这其中的筹谋之妙?

  村夫的话令人震撼。

  连李二也一时失了从容。

  “嘿嘿!”

  “这下见识到李公子的本事了吧?”

  村夫见贵人这般反应,心中那股因黑汉威吓而生的闷气,总算消散了几分。

  李二顾不得这些,急急追问。

  “快细说,究竟怎么回事?”

  “出钱建村,竟还能赚回来?你们怎会如此乐意?”

  村民脸上全无怨色,唯有敬服,足见李沐手段高明,绝非强取豪夺。

  可越是如此,越叫人想不通。

  面对李二几人的追问,村夫不敢怠慢,一五一十道来。

  “起初,李公子拿出几百贯钱,雇我们挖土烧窑、砍树修路,还免费替我们翻新房屋。”

  “砖窑瓦窑,连同修路腾出的空地,自然归了李公子。”

  李二颔首,这算是置换,资源周转间,他得了部分利。

  但仅此尚不足以回本。他目光灼灼,等着村夫继续。

  村夫愈发得意,眉飞色舞。

  “路修好后,我们拿了工钱。兜里有钱,心思活络,便想着把屋子盖得宽敞些。”

  “这么一来,砖瓦木料,不就得向李公子买?”

  “他发出去的工钱,转眼又收了回来,本钱差不多填平了。”

  李二与杜如晦眸光骤亮,几乎要击掌喝彩。

  “妙啊!”

  本钱收回,却凭空得了砖窑,还造出个齐整村落!

  这般手段,几近无中生有,更叫人人得益!

  村夫咧嘴一笑。

  “还没完呢!”

  “后来,李公子的砖窑日夜赶工,砖瓦卖到外村,可不就开始盈利了?”

  “再说村里的路,道旁树木皆属李公子,腾出的空地还建了座私塾,娃娃们如今都在里头念书哩!”

  “私塾?!”

  李二听到此处,猛然起身。

  “李沐在村中办了私塾,教人读书识字?”

  “此乃教化之功,德被乡里啊!”

  他不禁慨叹,心潮翻涌。

  大唐初立,最缺的便是读书人。

  兴办私塾,育才传道,这是煌煌正道,为国储才,岂不令人叹服?

  一旁的杜如晦早已听得痴了。

  他贵为当朝丞相,总理天下事务,却也未曾见过如此手腕。

  “陛下!”

  “这般经世之才,教化之德,真如圣贤现世!”

  “老臣……自愧弗如!”

  房谋杜断,名垂千古,其能自不必说。

  可连他亦为李沐之策倾倒,心悦诚服。

  “陛下这位公子,实乃天纵之才,尽承陛下英明!”

  “当真为人中龙凤!”

  “若他日能回长安……”

  长孙皇后眸中盈满光彩,又是欢喜,又是骄傲。

  她眼泛泪光,指尖紧紧攥住李二的衣袖。

  “像!太像了!”

  “这孩子,果真是陛下的骨血!”

  李二亦满心激荡,再度为李沐所震。

  得子如此,实乃大幸!

  “好!好!”

  “青出于蓝,更胜于蓝啊!”

  这里有一段改写后的文字,保持原意但调整了表达方式:

  "此子日后造诣必远胜于我!"李二胸怀宽广,对李沐才干超越自己非但毫无芥蒂,反觉欣喜万分。

  只是想到相认之事尚无良策,他不禁暗自平复心绪,与长孙皇后十指相扣。四目相对间,二人心意更坚——定要让天下皆知此乃皇家血脉。

  然则他们亦深知,亲情需细水长流。越是珍视李沐这般经天纬地之才,越不可操之过急。若换作寻常人等,厚赐金银爵位便足矣;但面对这等旷世奇才,惟有慎之又慎,方不致令其心生抵触。

  "启程!"李二振袖道,"回长安从长计议,为他铺就..."

  圣旨传出不久,两位重臣已候在太极宫外。少府监丞窦德素与工部侍郎段纶躬身行礼:"臣等叩见陛下。"

  李二反复端详案上三件器物,最终执剑而起。只听"铮"的一声龙吟,寒芒乍现,惊得二位大臣神色骤变。

  "尔等乃我朝冶铸行家,且看此剑如何?"天子将宝剑递出时,不怒自威。

  段纶接过细观,只见剑身如沐水,刃口似霜雪。他忽捻断青丝置于刃上,轻吹之气竟使发丝应声而断。

  "吹毛立断!"窦德素失声惊呼,几乎跳将起来,"当真神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