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必是朝廷鹰犬-《大唐:开局救下李二,曝光我身份》

  "李公子,请务必指点迷津!"

  "这奇妙变化究竟从何而来?"

  李沐收起玩笑之色,肃然开讲:

  "此乃'经济流动'之理。"

  "财富并非攒出来的,而是靠生产与流动创造。"

  "好比人之血脉,唯有循环不息,方能令大唐子民日渐富足!"

  他言简意赅,将经济之道剖析得透彻明了。

  "经济之道,看似高深,实则随处可见。"

  两位听众眼中闪着求知的光芒,李沐不由暗自欣喜。

  尤其罗贞那崇拜的眼神,让他身心舒畅。

  而说与李夫人知晓,也算是间接为老李分忧了。

  末了,李沐不忘痛陈弊端:

  "往后莫再说我挥霍。真正阻碍大唐富强的,是那些把铜钱埋在地底的世家大族!"

  "他们犹如附骨之疽,吸尽民脂民膏,令百姓日益穷困,使大唐难以强盛。"

  "该被唾弃的,从不是大方花钱之人,而是这些只进不出的世家!"

  长孙皇后原本对世家无甚恶感。

  可听完这番言论,顿时对所有世家的印象跌至谷底。

  "世家!"

  "原来我大唐的心腹之患在此!"

  "我明白了!"

  改写版:

  长孙皇后回到宫中,将李沐所言一五一十告诉了李二。

  话已说完,众人便返回院中。李沐带着两人,看着王婉和罗通正玩得热闹,两个孩子笑容灿烂,他眼中满是慈爱,低声感叹:“孩子们倒投缘,这么快就玩到一块儿了。”

  罗贞见弟弟如此活泼,心中欣慰。罗通常常稳重得不像个孩子,如今终于有了几分天真模样。她轻声道:“确实很久没见他笑得这么开心了。”

  长孙皇后站在后方,望着李沐与罗贞并肩而立,孩子们嬉戏打闹的画面,不由心生触动。这场景,宛如一家和睦,夫妻恩爱,儿女绕膝,而她则是安享天伦的老夫人。她眼中微湿,多年遗憾似在此刻弥补。

  “两人倒是般配,不如早些促成婚事,也好早日抱上孙儿……”她暗自盘算,笑意更深。

  此行,罗贞与长孙皇后皆心满意足。回府后,罗贞向母亲说起罗通的学业,又提及李沐的才学,言语间满是钦佩。忽而想起长孙皇后的调侃,她耳尖微红,思绪飘远——若真嫁给他……

  罗母见女儿话到一半,神情恍惚,脸颊泛红,心中了然。这般情态,她再熟悉不过,分明是少女怀春。她不动声色,只在心里暗暗思量……

  ---

  长安,太极宫。

  长孙皇后将今日所见细细道来,李二起初不以为意,直到听闻沙滩泳池时,才略感不屑。可当提及陶瓷地砖与自来水时,李二骤然变色。

  “用陶瓷铺地?还拿铜管引水?简直是挥霍无度!”他怒拍桌案,“这小子竟学得如此奢靡,朕非得教训他不可!”

  长孙皇后却笑而不语,伸手拦住他。

  “陛下且慢,李沐对此自有道理。”

  李二冷哼:“浪费还有理了?朕倒要听他如何狡辩!”

  皇后神色一肃,将李沐所言尽数转述,从经济流转到世家之弊,无一遗漏。李二起初愠怒,渐而凝神沉思,最终沉默不语。

  "财富流动不息,只是更换了归属......"

  这番洞见已超越寻常算计,直指天地至理。以钱帛为脉络,将天下兴衰尽收眼底。

  自幼浸淫权术的李二,对此尤为敏锐。待听完论述,他恍若醍醐灌顶,不禁击节赞叹:"这李小郎君,竟藏如此学问!此等经纶,足可另立门户,与诸子百家比肩!"

  往昔李沐所献之物,虽精巧却零散。不论是亩产惊人的红薯,还是精炼钢铁之术,终究只是奇技淫巧。而今日这番经济之道的阐发,却让李二窥见其中包罗万象的学问体系。

  "好个经世济民之道!"

  "运转国脉,调理民生,竟有如此玄机!"

  "这门学问,朕定要习得!"

  慧眼如炬的李二当即决意求学。即便屈尊向子侄辈请教又何妨?但凡对大唐有利,他从不拘泥虚礼。

  "朕这就去寻李小郎君!"

  "拜师求学!"

  见夫君抬脚就要出宫,长孙皇后急忙拽住龙袖:"陛下三思!您乃九五之尊,岂能如此仓促?那李小郎君又不会遁走,何必急在这一时?"

  李二虽被劝住,心绪却难平复。长孙皇后见状,话锋陡转:"世家大族盘踞朝野,如附骨之疽蚕食国本。不知陛下可有良策?"

  若换作半年前,李二或许还要忌惮三分。但此刻,这位 嘴角扬起笃定的弧度:"爱卿且看,朕的布局早已展开。那王孝远这颗棋子,怕是快要逼得世家跳墙了!"

  说罢即传唤杜如晦入宫。不多时,这位心腹大臣便捧着一叠密报前来复命:"启禀陛下,王孝远已搅动风云。各世家如今......"

  这正是:

  【李二所料不差,五姓七望的耆老们,此刻正如坐针毡。太原王氏祖祠内,新任族长王沣正对着一叠家书暴跳如雷。前族长王洪被活活气死后,他这个继任者接手的,是满目疮痍的烂摊子。

  "逆子!都是逆子!"

  "先是孝远叛门,接着孝章分家,如今连孝基也要另立门户!"

  "这帮孝字辈的庶出子嗣,哪还有半点孝道可言!"

  王沣怒不可遏,猛然掀翻案几,额角青筋直跳。

  太原王氏传承千年,按祖制取名分辈。王洪、王沣这辈属水字辈,王孝远等人则是孝字辈。

  先祖择字辈本取吉兆,上善若水,百善孝为先。水与孝皆属佳字,偏生王洪、王沣个个暴烈如雷,王孝远这辈更甚,顶着孝字闹分家,堪称"孝感动天"!

  "王孝远!王孝远!"

  王沣握剑的手青筋暴起,"家门不幸出此逆子,真是贻笑大方!借着推恩令的名头 宗族,罪该万死!"

  这场分家风潮确由王孝远挑起。如今这庶子俨然成了旗帜,引得众多庶出子弟纷纷效仿。若换作外人,早被家丁处置干净,偏偏这些都是族中骨血。

  王沣胸中怒火愈炽,决意不再拖延:"必须斩断这分家歪风!王孝远非死不可!"当下喝令家丁:"速将王孝远押往祠堂!我要在祖宗灵前正家法!"

  此时王孝远已在房中得讯。他不惊反笑,转向阴影处拱手:"请密卫大人相助。"黑衣人影无声浮现,漠然颔首。

  这正是李二所派密卫。当初与杜如晦定计时,便料到要用武力 世家。王孝远心知肚明,却已无退路。

  "族长要开祠堂行刑?"王孝远抚剑冷笑,"且看是家法森严,还是王法无情!"话音未落,院外已传来家丁的脚步声。

  族中恶仆凶神恶煞,狠命砸门。

  "咚咚咚!"

  "王孝远,滚出来!"

  "族长命你即刻去祠堂回话,休要磨蹭!"

  这些狗仗人势的奴才平日横行无忌,如今得了王沣授意,越发肆无忌惮。

  在他们眼中,王孝远不过是个痴傻疯癫的废物,迟早要命丧黄泉。

  谁曾想接下来的变故,吓得众人魂飞魄散。

  ------------

  王孝远暗中调遣皇城禁卫,将太原王氏的爪牙屠戮殆尽,遍地血污刺目惊心。

  祠堂内的王沣尚在等候佳音。忽见族人连滚带爬闯进来,面如土色地嘶喊:

  "族长!祸事了!"

  王沣正要饮茶,见状眉心紧锁,厉声呵斥:

  "大呼小叫成何体统!"

  "半点世家风范都没有,回去把《周礼》抄十遍!"

  那族人哪里顾得上责罚,牙齿打战地喊道:

  "族长!"

  "派去捉拿孝远少爷的家丁......全被杀了!"

  "不知他从何处寻来一群煞神,砍人如割草,府门外血流成河啊!"

  王沣手中茶盏砰然坠地,却顾不得心疼。

  他猛地站起身,眼珠几乎瞪出眼眶:

  "胡说八道!"

  "三十多个练家子,不是三十只待宰的鸡鸭!"

  王沣无论如何不能相信这批精锐竟全军覆没。

  震怒之下刚要亲自查看,忽觉背脊发凉:

  "万一......是真的?"

  莫名的恐惧自脚底窜上头顶,令他遍体生寒。

  若连这么多家丁都惨遭毒手,他这把老骨头岂能冒险?享惯荣华的王氏族长最是惜命。

  "快派人详查!"

  "我倒要看看那孽障哪来的帮手!"

  王沣加派更多仆从打探,自己在祠堂里如坐针毡。

  这惊天变故根本遮掩不住。

  不多时便有仆役面无人色地回报:

  "族......族长,千真万确!"

  "家丁们的尸首都堆成山了!"

  "是群穿黑衣的活 动的手!"

  描述那些黑衣人模样时,王沣如坠冰窟。

  "黑衣,面如生铁, 如麻......"

  "这般狠角色,定是沙场滚出来的刽子手!"

  "朝廷!必是朝廷鹰犬!"

  "王孝远投靠了皇帝!"

  王沣瘫坐椅中,又惊又怒。

  要他咽下这口恶气绝无可能,但要直面那群杀神,他更是肝胆俱裂。

  "可恨!可恨!"

  "李世民这奸贼竟敢干预我王氏家事,庇佑那逆子!"

  "这是要断送我太原王氏的根基啊!"

  “歹毒!何其歹毒!”

  得知投靠朝廷便能保全自身,甚至可自立门户,太原王氏内部便暗流涌动。但凡流着王氏血脉的族人,皆蠢蠢欲动,恨不能效仿此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