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般循环,朝廷是否能源源不断征税?”
这番话说得李二沉思良久,猛然击掌:
“妙哉!”
他突然想起长孙皇后曾提过的银钱周转之理。
“李小郎君,这便是你说的‘银钱如水’?”
“朝廷惠泽万民,以银钱流通市井,此乃上策!”
“民生得以改善,百业俱兴,官道修筑亦能如期竣工,实乃一举多得!”
“妙计!当真绝妙!”
李二对李沐钦佩至极,如此奇思妙想,竟能信手拈来,真不知他如何想出的!
长孙无忌与魏征更是震撼不已,稍作怔愣后,愈发欣喜若狂。
“此策甚善!”
“若依李郎君所言,国库拨银,民皆受益,银钱终又回流朝廷,精妙绝伦!”
“治国大道,莫过于此!”
长孙无忌与杜如晦心服口服,望向李沐的目光愈发崇敬。
“老夫甘拜下风!李郎君,请受我一拜,愿随左右,习治国之术!”
“李郎君之才,堪比姜尚、子房!”
李沐听得夸赞,心中自然欢喜,却仍收敛傲色,谦逊回礼。
“二位大人虚怀若谷,勤学不倦,李某反倒该向诸位请教。”
“愿与诸君共论国策,同求进益!”
见他如此谦逊,长孙无忌不由抚须颔首……
李沐闻言,眉头微皱。
这不就是童养媳?他岂能接受这般陋习!
“老李,莫再提此事!”
“难道我李沐还愁娶妻不成?”
“言归正传,修路之策,若无异议,便依我所言行事?”
既已将利弊阐明,李二自无反对之理。先前几番算计世家,如今国库充盈,他底气十足。
“准了!”
“便依你之计,招工修路!”
决议既定,迅即施行。李二携长孙无忌、魏征等人返京,督办官府事宜。
他下旨命长安令全力配合李沐,疏导百姓,为筑路铺平前路。又密令李靖调遣天策军护卫李沐周全,既保其安危,亦震慑宵小。
后世修路,征地迁户皆为难题,而大唐天子一道诏令,无人敢阻。得天独厚,李沐自当竭力而为。
他率领工匠押送水泥入长安,直抵朱雀大街。若要众人瞩目,自当从皇城通往城门的主干道修起。
街市最繁华处,告示牌高高立起。李沐朗声向川流人群喊道——
“朝廷征工,速来 !”
“奉旨修筑长安首条水泥官道,急需壮丁!”
“凡体魄强健、吃苦耐劳者,每日供三餐,另付十文工钱!”
“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朱雀大街上人潮涌动,吆喝声顷刻引来围观。百姓纷纷挤上前,七嘴八舌追问。
“一日管三顿饭,还给十文钱?”
“这般优厚的差事,当真不是骗人?”
“家中平日只吃两餐,工地上竟有三顿?算我一个!”
"兄弟,您瞧瞧咱这膀子力气,能派上用场不?"
李沐抬眼打量,眼前这汉子确实是个干活的好手,古铜色的肌肤下鼓着结实的肌肉。
这还用挑?本就是招苦力的活计,但凡有把子力气的,统统来者不拒。
"成!算你一个!"
"去后头登个记,领了竹牌就给你编组。"
汉子跟着工头绕到后堂,在名册上写下籍贯年岁,领到块烫着号码的竹牌。这木牌往后便是他领工钱、派活计的凭证。
围观的人群见当真给现钱,流程又爽快,顿时炸开了锅。
"长安城里修路还给这般工钱,不干是憨大!"
"加我一个!"
"我这两膀子力气,能抵三个人使!"
眨眼功夫,几百号青壮就挤满了招工棚。连原本蹲在墙根观望的老汉们都坐不住了,搓着手往前凑。
"水泥路是啥玩意儿?"
"管他呢!官家立的项目,横竖坑不了咱!"
"在家门口赚银钱,傻子才不干!给我报上!"
李沐眼见场面火爆,招了几百人便撒手交给账房先生。这老管事拨得动算盘,写得清名册,眼神又毒,最是合适。
"记着:胳膊腿结实的全要!"
"先招一万之数,你且盯着。"
嘱咐完便转身去调派人手。新来的工人二十人编作一组,百人成队,五百人为一大队,两千五百人合成一团。组队按"天地玄黄"排号,四个团干脆取名"长安建设"各取一字。
这般安排倒是清爽,众人转眼就摸清了自己归哪队、该做甚。不会干的活计?自有老师傅领着上手。
"建字团的队长都来看真着!"
老师傅抡起铁锨示范:"三份砂子配五份碎石,掺两成水泥,水要加到能攥成团——这便是混凝土了!"
"可都记下了?没看清的再瞧一遍!"
这活计本就不难,纵是生手多试几回也能摸出门道。
"原来这般简单!"
"不过这灰浆真能铺路?别踩两脚就塌了..."
工匠们早忙得脚不沾地,哪顾得上答疑解惑?
道路施工如火如荼,工人们挥汗如雨地铺设水泥路面。李沐站在工地边缘,望着迅速延伸的灰色路面,满意地点了点头。
"东家,这路面真的会变硬吗?"一个年轻工匠忍不住问道。
李沐拍拍他的肩膀:"等着瞧吧,用不了几天就会坚硬如石。"
工人们半信半疑,但想到丰厚的工钱,手中的活计做得更加卖力。材料充足,人手充沛,几处工地同时开工,工程进展神速。
长安街头巷尾,百姓们三三两两地议论纷纷。
"听说这水泥路面比石板还平整?"
"李公子主持的工程,肯定错不了。"
"可封路这么久,实在不方便......"
官府派人维持秩序,疏导行人。虽然给日常出行带来困扰,但想到日后平坦的道路,大多数人都抱以理解。
茶楼雅间里,几位世家家主聚在一起。
"这水泥路究竟是何物?"有人皱眉。
"李沐那小子又在搞什么名堂?"另一人攥紧拳头。
众人面面相觑,却无人敢轻举妄动。前车之鉴犹在,谁都不愿重蹈郑氏、王家的覆辙。
"静观其变吧。"最终有人提议,获得一致赞同。
工程昼夜不停,不出数日,一条崭新的灰色大道横贯长安。百姓们好奇地围在路边,等待禁令解除的那一刻。
人群中有质疑的目光,也有探究的视线,更不乏轻蔑的表情。
无论外界如何纷扰,李沐始终专注地执行着既定方案,调派人力,加速道路修筑。
这一切都没能逃过时刻关注进展的李世民的眼睛。
长安城内,太极宫殿中。
杜如晦正向端坐的李世民详细汇报近日监察所得。
"启禀陛下,李沐征调万余工匠,以'长安建设'为号,编列施工队伍,分工作业,推进水泥路铺设。"
"各项开支皆有管控,整个工程井然有序,未出现任何混乱。"
"依臣之见,这条贯穿长安城的要道很快就能竣工通行了!"
李世民凝神倾听,眼底写满赞许。
素来寡言少战的李靖突然出列。
"统御万人,分级管理,调度有方......"
"此乃...此乃用兵之道啊!"
"不想李公子除了天资卓绝,竟还深谙兵法!"
从军事角度观事的李靖这番言论,让满朝文武恍然大悟。
李世民同样震惊,稍加思索便窥见其中玄机。
"用兵之道,重在编列队伍,排兵布阵,令行禁止......"
"李公子这番举措,确实暗合兵法精髓!"
"他不仅通晓兵法,更能将其活用于工程管理,实在令人叹服!"
"朕戎马半生,竟不知兵法还能如此运用!"
李世民内心的震撼难以言表。
他原以为李沐只是才智超群,精通杂学,文采斐然。
这些已足够惊艳,但万万没料到对方竟还精通兵法!
更难得的是能将兵法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
长孙无忌等重臣同样惊叹不已。
"文武兼备,出将入相,治军安民......"
"这些赞誉用在李公子身上再贴切不过!"
"天佑大唐,得此栋梁之才!"
李世民深以为然,眼中的骄傲几乎要化为实质。
他险些按捺不住要道破李沐身世的冲动。
"这是朕的骨血!"
"如此惊才绝艳之人,是朕李世民的子嗣!"
"哈哈!我李家血脉,果然不凡!"
得子如此,夫复何求!
所幸 城府让他守住了这个秘密。
但心底某个念头愈发强烈:
"这般人才不继承大统,实在可惜!"
"若将江山交予李沐,大唐会达到何等高度?"
越是比较,李世民对太子李承乾就越是失望。
自幼得名师指点,自己更是倾囊相授的太子,与李沐相比竟如萤火之于皓月!
这让他如何甘心将浴血奋战夺来的江山交给平庸的嫡子?
"镇定!此事关系国本,必须慎之又慎!"
李世民不断告诫自己,总算压下这个危险的念头。
但对李沐的欣赏,却愈发深厚了。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殿中文武百官。
朝堂上,李二环视群臣,朗声道:"诸位爱卿,没想到李沐不仅通晓兵法,更有领兵之才。依诸位看,朕是否该派他出征沙场,建功立业?"
"朕登基以来,想再亲征已非易事。不如让李沐代朕远征大漠,一雪渭水之盟的耻辱!"
此言一出,众臣皆惊,面面相觑。
这番话说得李二沉思良久,猛然击掌:
“妙哉!”
他突然想起长孙皇后曾提过的银钱周转之理。
“李小郎君,这便是你说的‘银钱如水’?”
“朝廷惠泽万民,以银钱流通市井,此乃上策!”
“民生得以改善,百业俱兴,官道修筑亦能如期竣工,实乃一举多得!”
“妙计!当真绝妙!”
李二对李沐钦佩至极,如此奇思妙想,竟能信手拈来,真不知他如何想出的!
长孙无忌与魏征更是震撼不已,稍作怔愣后,愈发欣喜若狂。
“此策甚善!”
“若依李郎君所言,国库拨银,民皆受益,银钱终又回流朝廷,精妙绝伦!”
“治国大道,莫过于此!”
长孙无忌与杜如晦心服口服,望向李沐的目光愈发崇敬。
“老夫甘拜下风!李郎君,请受我一拜,愿随左右,习治国之术!”
“李郎君之才,堪比姜尚、子房!”
李沐听得夸赞,心中自然欢喜,却仍收敛傲色,谦逊回礼。
“二位大人虚怀若谷,勤学不倦,李某反倒该向诸位请教。”
“愿与诸君共论国策,同求进益!”
见他如此谦逊,长孙无忌不由抚须颔首……
李沐闻言,眉头微皱。
这不就是童养媳?他岂能接受这般陋习!
“老李,莫再提此事!”
“难道我李沐还愁娶妻不成?”
“言归正传,修路之策,若无异议,便依我所言行事?”
既已将利弊阐明,李二自无反对之理。先前几番算计世家,如今国库充盈,他底气十足。
“准了!”
“便依你之计,招工修路!”
决议既定,迅即施行。李二携长孙无忌、魏征等人返京,督办官府事宜。
他下旨命长安令全力配合李沐,疏导百姓,为筑路铺平前路。又密令李靖调遣天策军护卫李沐周全,既保其安危,亦震慑宵小。
后世修路,征地迁户皆为难题,而大唐天子一道诏令,无人敢阻。得天独厚,李沐自当竭力而为。
他率领工匠押送水泥入长安,直抵朱雀大街。若要众人瞩目,自当从皇城通往城门的主干道修起。
街市最繁华处,告示牌高高立起。李沐朗声向川流人群喊道——
“朝廷征工,速来 !”
“奉旨修筑长安首条水泥官道,急需壮丁!”
“凡体魄强健、吃苦耐劳者,每日供三餐,另付十文工钱!”
“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朱雀大街上人潮涌动,吆喝声顷刻引来围观。百姓纷纷挤上前,七嘴八舌追问。
“一日管三顿饭,还给十文钱?”
“这般优厚的差事,当真不是骗人?”
“家中平日只吃两餐,工地上竟有三顿?算我一个!”
"兄弟,您瞧瞧咱这膀子力气,能派上用场不?"
李沐抬眼打量,眼前这汉子确实是个干活的好手,古铜色的肌肤下鼓着结实的肌肉。
这还用挑?本就是招苦力的活计,但凡有把子力气的,统统来者不拒。
"成!算你一个!"
"去后头登个记,领了竹牌就给你编组。"
汉子跟着工头绕到后堂,在名册上写下籍贯年岁,领到块烫着号码的竹牌。这木牌往后便是他领工钱、派活计的凭证。
围观的人群见当真给现钱,流程又爽快,顿时炸开了锅。
"长安城里修路还给这般工钱,不干是憨大!"
"加我一个!"
"我这两膀子力气,能抵三个人使!"
眨眼功夫,几百号青壮就挤满了招工棚。连原本蹲在墙根观望的老汉们都坐不住了,搓着手往前凑。
"水泥路是啥玩意儿?"
"管他呢!官家立的项目,横竖坑不了咱!"
"在家门口赚银钱,傻子才不干!给我报上!"
李沐眼见场面火爆,招了几百人便撒手交给账房先生。这老管事拨得动算盘,写得清名册,眼神又毒,最是合适。
"记着:胳膊腿结实的全要!"
"先招一万之数,你且盯着。"
嘱咐完便转身去调派人手。新来的工人二十人编作一组,百人成队,五百人为一大队,两千五百人合成一团。组队按"天地玄黄"排号,四个团干脆取名"长安建设"各取一字。
这般安排倒是清爽,众人转眼就摸清了自己归哪队、该做甚。不会干的活计?自有老师傅领着上手。
"建字团的队长都来看真着!"
老师傅抡起铁锨示范:"三份砂子配五份碎石,掺两成水泥,水要加到能攥成团——这便是混凝土了!"
"可都记下了?没看清的再瞧一遍!"
这活计本就不难,纵是生手多试几回也能摸出门道。
"原来这般简单!"
"不过这灰浆真能铺路?别踩两脚就塌了..."
工匠们早忙得脚不沾地,哪顾得上答疑解惑?
道路施工如火如荼,工人们挥汗如雨地铺设水泥路面。李沐站在工地边缘,望着迅速延伸的灰色路面,满意地点了点头。
"东家,这路面真的会变硬吗?"一个年轻工匠忍不住问道。
李沐拍拍他的肩膀:"等着瞧吧,用不了几天就会坚硬如石。"
工人们半信半疑,但想到丰厚的工钱,手中的活计做得更加卖力。材料充足,人手充沛,几处工地同时开工,工程进展神速。
长安街头巷尾,百姓们三三两两地议论纷纷。
"听说这水泥路面比石板还平整?"
"李公子主持的工程,肯定错不了。"
"可封路这么久,实在不方便......"
官府派人维持秩序,疏导行人。虽然给日常出行带来困扰,但想到日后平坦的道路,大多数人都抱以理解。
茶楼雅间里,几位世家家主聚在一起。
"这水泥路究竟是何物?"有人皱眉。
"李沐那小子又在搞什么名堂?"另一人攥紧拳头。
众人面面相觑,却无人敢轻举妄动。前车之鉴犹在,谁都不愿重蹈郑氏、王家的覆辙。
"静观其变吧。"最终有人提议,获得一致赞同。
工程昼夜不停,不出数日,一条崭新的灰色大道横贯长安。百姓们好奇地围在路边,等待禁令解除的那一刻。
人群中有质疑的目光,也有探究的视线,更不乏轻蔑的表情。
无论外界如何纷扰,李沐始终专注地执行着既定方案,调派人力,加速道路修筑。
这一切都没能逃过时刻关注进展的李世民的眼睛。
长安城内,太极宫殿中。
杜如晦正向端坐的李世民详细汇报近日监察所得。
"启禀陛下,李沐征调万余工匠,以'长安建设'为号,编列施工队伍,分工作业,推进水泥路铺设。"
"各项开支皆有管控,整个工程井然有序,未出现任何混乱。"
"依臣之见,这条贯穿长安城的要道很快就能竣工通行了!"
李世民凝神倾听,眼底写满赞许。
素来寡言少战的李靖突然出列。
"统御万人,分级管理,调度有方......"
"此乃...此乃用兵之道啊!"
"不想李公子除了天资卓绝,竟还深谙兵法!"
从军事角度观事的李靖这番言论,让满朝文武恍然大悟。
李世民同样震惊,稍加思索便窥见其中玄机。
"用兵之道,重在编列队伍,排兵布阵,令行禁止......"
"李公子这番举措,确实暗合兵法精髓!"
"他不仅通晓兵法,更能将其活用于工程管理,实在令人叹服!"
"朕戎马半生,竟不知兵法还能如此运用!"
李世民内心的震撼难以言表。
他原以为李沐只是才智超群,精通杂学,文采斐然。
这些已足够惊艳,但万万没料到对方竟还精通兵法!
更难得的是能将兵法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
长孙无忌等重臣同样惊叹不已。
"文武兼备,出将入相,治军安民......"
"这些赞誉用在李公子身上再贴切不过!"
"天佑大唐,得此栋梁之才!"
李世民深以为然,眼中的骄傲几乎要化为实质。
他险些按捺不住要道破李沐身世的冲动。
"这是朕的骨血!"
"如此惊才绝艳之人,是朕李世民的子嗣!"
"哈哈!我李家血脉,果然不凡!"
得子如此,夫复何求!
所幸 城府让他守住了这个秘密。
但心底某个念头愈发强烈:
"这般人才不继承大统,实在可惜!"
"若将江山交予李沐,大唐会达到何等高度?"
越是比较,李世民对太子李承乾就越是失望。
自幼得名师指点,自己更是倾囊相授的太子,与李沐相比竟如萤火之于皓月!
这让他如何甘心将浴血奋战夺来的江山交给平庸的嫡子?
"镇定!此事关系国本,必须慎之又慎!"
李世民不断告诫自己,总算压下这个危险的念头。
但对李沐的欣赏,却愈发深厚了。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殿中文武百官。
朝堂上,李二环视群臣,朗声道:"诸位爱卿,没想到李沐不仅通晓兵法,更有领兵之才。依诸位看,朕是否该派他出征沙场,建功立业?"
"朕登基以来,想再亲征已非易事。不如让李沐代朕远征大漠,一雪渭水之盟的耻辱!"
此言一出,众臣皆惊,面面相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