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休怪我们不义-《大唐:开局救下李二,曝光我身份》

  "李靖何在!"

  一声怒喝,李靖精神振奋,激动出列。对付世家之念,在他心头萦绕已久!往日碍于形势处处掣肘,如今陛下终于要动真格,岂能不喜?

  他单膝跪地,声若洪钟:"臣在!"

  大唐盛世,皇权彰显。

  李靖昂首挺立,拱手应诺:"臣李靖在此,请陛下示下!"

  御座之上,李世民凛然俯视,眼中锋芒毕露。无知世家尚不知晓,如今的大唐早已腾跃九天,岂容宵小放肆?

  他要让天下世家,彻底明白谁才是这江山之主!

  "李靖听令!即率三千天策将士围困长安城外世家庄园,不得走脱一人!若有抵抗者——"李世民袍袖一挥,"杀!"

  李靖只觉热血翻涌,恍若重回金戈铁马的战场。他单膝跪地,铿锵作答:"臣领旨!定叫世家族人插翅难逃!"话音未落,已转身踏出大殿。

  长孙无忌眉头微蹙,终是上前谏言:"陛下,这些......"

  (中略)

  殿中群臣围着杜如晦的谏言赞叹不已。

  "妙计啊!让世家亲眼目睹族人伏诛,看他们日后如何自称千年清贵!"

  "这比千刀万剐更诛心!"

  李世民抚掌称善,却饶有兴致地打量着素来刚直的杜如晦:"爱卿此计精妙,倒不似平素作风?"

  房玄龄笑着打趣:"杜兄近来谋略大进,莫非要把我'房谋杜断'的名号都抢了去?"

  杜如晦连连摆手:"实不相瞒,此乃李沐小郎君的高见。他谈及律法时曾说——公审最能教化百姓。"

  "李沐?"李世民眼中精光暴涨,"速将他那些新奇说法细细道来!"

  群臣屏息凝神,听杜如晦娓娓讲述那套前所未闻的"公审"之制。殿外沐风卷起落叶,仿佛预示着千年世家的荣光,终将如这枯叶般零落成泥。

  《法治之策》

  “小郎君言,律法乃国之柱石,公平之基石。”

  “公审之上,万民围睹,可使百姓明律法、知后果。”

  “唯有教化万民知法守法,方能助推社稷前行。”

  “百姓通律,亦可制衡官吏,防其假法之名,行戕民之实......”

  此般法理新论,众人闻之振奋,如聆晨钟。

  谁曾想,竟需教导百姓明律?此举更能监察官吏滥权。

  譬如蓝田县一案,若百姓知律,何至遭县令荼毒至此?纵当场抗辩无果,亦可赴长安鸣冤。但凡恶行上达天听,蓝田县令早该伏诛!

  李二君臣闻杜如晦转述,皆击节称绝。

  “妙极!此策大智!”

  “真不愧是小郎君!”

  “若早日立此唐律威严,纵是世家官吏,亦不敢妄为!”

  李二慨然颔首,决然道: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此番公审蓝田县令,当令世家与百姓共鉴,使其恶行遗臭万年,更儆天下世家——”

  无论何等门第,触律必遭严惩!

  此举亦为大唐普法之始。

  “传令!”

  “速命李靖暂缓缉拿世家,严加看管,勿使走脱。朕要......”

  ———

  《世家困局》

  长安,崔氏别院。

  博陵崔氏族长崔宗山广发请帖,五姓七望纷至沓来。荥阳郑氏家主郑经承尤为急切。

  非他心急,实乃郑氏已至绝境!

  所谓绝境,非指无米下锅,而是族中银钱尽枯。

  造纸书肆之业,遭新唐书铺碾压;织造行当,更是惨不忍睹。

  先是长丰商行舵主顾元宝携精锐叛离,后又遇诈局,百万匹布换得黄铜伪金。

  值此危局,复遭新唐布庄贱价冲击,高价收来的民布堆积如山......

  连环重击之下,纵是百年世家亦难支撑!

  族中庶支渐生异心,欲举“推恩令”分家自立。若真施行,荥阳郑氏恐将分崩离析!

  生死存亡之际,郑经承背水一战:

  “竖子李沐,此仇必报!”

  荥阳郑氏庄园内,郑经承狠狠拍案道:"全是那姓李的小子害得我郑氏沦落至此!"

  "长丰商行百万匹布料的骗局,定是那李沐所为!"

  不出他所料,这确系李沐手笔。他偶然发现此计可报昔日之仇,便将变卖布匹所得尽数投入新唐纺织厂——可谓以郑氏之财攻郑氏之基。若郑经承知晓内情,只怕要当场呕血而亡。

  此刻郑经承正盘算着联合各大世家对抗朝廷。"博陵崔氏实力犹胜我荥阳郑氏,此次由他们牵头必能扭转乾坤。"他暗自谋划,"待我族子弟遍布关中州县,何愁不能重振家业?"

  正如古语所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郑经深信只要掌握地方权柄,搜刮民脂易如反掌。前有蓝田县令之事为证,只要不过分,自有周旋余地。

  "荥阳郑氏族长到!"随着侍从唱喝,崔宗山率众迎出。看着满座世家首领,郑经承胸有成竹。寒暄后他直入主题:"朝廷岂能离得开吾等世家?若无世家子弟,谁来治理这万里山河?"

  满座衣冠纷纷颔首——在人才垄断这件事上,他们有着绝对的自信。毕竟在这寒门难出贵子的时代,诗书礼乐始终是世家的禁脔。

  家境贫寒,求学之路遥不可及。

  在大唐这片土地上,能识文断字、通晓文理的,大多出自名门望族。

  这些世家分三六九等,顶尖的如五姓七望,末流的则没落衰败,被称作寒门。

  即便是寒门,终究还有个"门"字,寻常百姓连门槛都够不着!

  世家之人愈发得意,自觉找到了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情绪愈加高涨。

  "说得对!"

  "朝堂离了我们世家,必定寸步难行!"

  "这次若不放人,我们便集体罢官!"

  "且看那李世民如何独撑这偌大江山!"

  有了这般底气,世家众人对天子的敬畏荡然无存。

  他们越说越放肆,面容都因激动而扭曲变形。

  "李世民欺人太甚!"

  "若不还以颜色,朝廷必将得寸进尺!"

  "大不了玉石俱焚,拼个鱼死网破!"

  主持 的博陵崔氏家主崔宗山更是热血沸腾,目光灼灼。

  有这么多世家撑腰,甚至不惜与朝廷对抗,只要李世民还想维持大唐运转,就不得不屈服!

  "好极!"

  "诸位随我前往皇城,向李世民讨个说法!"

  "出发!"

  崔宗山与郑经承两位望族族长昂首阔步,率领众人气势汹汹向外走去。

  谁知刚踏出庄园大门,众人齐刷刷僵在原地,面无血色。

  只见一队披坚执锐的将士,在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带领下,已将庄园围得水泄不通。

  来人正是天子心腹,大唐军神,天策府上将——李靖!

  李靖望着这群气势汹汹的世家之人,唇边泛起讥诮的弧度。

  "诸位这是要去何处?"

  郑经承等人认得这位大唐军神,想到其赫赫威名,顿时吓得魂不附体。

  "李...李靖?!"

  "你...你怎会在此?!"

  世家众人万万没想到,尚未行动就遭大军合围。看着寒光凛冽的刀锋,众人如坠冰窟。

  李靖!

  大军!

  这是要做什么?

  难道朝廷真要撕破脸,将他们一网打尽?

  放在从前,世家何惧朝廷兵马。可如今,这份底气早已烟消云散。

  "李...李靖!"

  "我等皆是世家掌门,德高望重!"

  "你若轻举妄动,必致天下大乱!"

  "速速退兵,否则..."

  威胁之语尚未说完,李靖森然一笑,手中长剑寒光乍现。

  "否则,又能如何?"

  明晃晃的剑光刺痛了郑经承的双眼,令他心头剧颤。

  李靖冷峻的神情,仿佛刀锋般让人不敢直视。他那随时可能拔刀的姿态,令在场众人如坠冰窟,连呼吸都为之一滞。

  此刻,任何言语威胁都显得可笑。

  锋利的刀刃,胜过千言万语!

  李靖不愿再与这些不识时务之人多费唇舌。

  "统统回去!"

  "没有圣谕,谁都不准踏出府门半步!"

  "否则——"他按住刀柄的手微微用力,"休怪刀剑无眼!"

  说罢,他毫不理会众人的反应,直接转身对将士下令。

  "天策府众将士听令!"

  ----

  大军能找到世家聚会之地并不稀奇,毕竟这里是长安城。但让崔宗山等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李靖这番举动。

  崔宗山在厅内来回踱步,焦躁地扯着自己头发。

  "该死!真是该死!"

  "朝廷究竟意欲何为?"

  "哪怕李靖带兵杀进来我都能理解,可这般软禁......"

  他实在想不通!在场哪个不是世家大族的话事人?若只软禁一两人还好说,可同时软禁这么多世家掌权者,必然会激起各大家族激烈反弹。

  到那时,局面将彻底无法挽回!

  郑经承同样眉头紧锁:"李世民到底打的什么算盘?若要翻脸,为何不直接将我们拿下?如今这般不杀不抓,莫非是要以我们为筹码?"

  倒不是他们不怕死——这些养尊处优的权贵比谁都惜命。可朝廷显然另有所图。

  崔宗山沉思良久,摇头道:"荒谬!我们虽身居高位,但谁都不是不可替代的。世家千年传承,何时为保一人而妥协过?"

  自东汉末年至今,什么大风大浪世家没经历过?五胡乱华时那些胡人首领的手段比这狠多了。家族利益至上这条铁律,早已刻进骨血里。

  出身关陇贵族的李世民,岂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可若不是为人质,朝廷究竟有何图谋?"

  "李世民到底在谋划什么?"

  众人面面相觑,却怎么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世家族长们被软禁在空荡的庄园里,墙壁上跳跃的烛影映照着一张张焦虑的面容。

  "事到如今,唯有静待转机......"

  不安的情绪在人群中蔓延,精致的菜肴早已凉透,却无人动筷。夜深人静时,只能听见此起彼伏的叹息声。

  长安城忽然掀起惊涛骇浪。李靖率领禁军包围世家庄园的消息不胫而走,如同野火般席卷整个都城。留守在外的世家子弟闻讯色变,纷纷奔走相告。

  "朝廷竟敢如此放肆!"一位锦衣公子攥紧拳头,指节发白。

  "连天策府都出动了,莫非真要与我们兵戎相见?"

  各大家族连夜派出信使,快马加鞭赶往各地郡县报信。马蹄声在官道上回荡,惊起夜栖的飞鸟。

  "速速禀告家主,做好最坏打算!"

  "既然朝廷不仁,就休怪我们不义!"

  茶楼酒肆里,百姓们交头接耳。有位白发老者放下茶盏,浑浊的眼中闪过忧色:"自隋末乱世才过去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