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解剖,便能洞察如此之多,假以时日,必能参透生命真谛,为大唐百姓解除病痛!”
短短时间内,孙思邈不仅熟悉了猪的构造,更由此推及人体病痛之源,如此天赋,无愧神医之名。
然而,李沐不便久留,再谈下去恐有疏漏。于是,他话锋一转,道明来意:
“孙神医,先前提及的医院已建成,可随时入驻。”
“那里设施完善,设有手术室、解剖室及病理标本间等。望您能率众医者前往熟悉,为正式接诊准备。”
李沐计划让孙思邈带领医师们在新唐医院行医研习,并依照现代标准打造了诸多设施与工具,如手术刀、纱布及酒精等。
他相信,凭借这些条件,孙思邈必能更进一步,推动大唐医术发展。
果然,听闻医院详情,孙思邈兴致勃勃,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
“新唐医院竟已落成?”
“还有这些闻所未闻的设施……”
“好!我即刻召集人手,前往医院!”
孙思邈雷厉风行,迅速带领一众医师随李沐抵达新唐医院。
“哇!”
“如此宏伟的建筑!真是巧夺天工!”
“华美绝伦,实在令人惊叹!”
崭新医院令众人瞠目结舌。光洁的地砖、雪白的墙壁、整齐的布局,无不令医师们欣喜若狂。
能在如此环境中行医,实乃幸事!
即便见多识广的孙思邈,亲眼目睹这钢筋铁骨的高楼,亦难掩震撼。
“这高楼便是新唐医院?我等日后便在此坐诊?”
“如此恢宏奢华,百姓如何负担得起?”
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并非自身,而是担忧高昂诊费让贫苦百姓望而却步。
李沐的慷慨胸怀与仁厚之心,让孙思邈深受触动。见老道长神情动容,李沐轻笑着宽慰道:
"孙道长果然不愧是医者典范,始终将百姓疾苦放在心上。"
"但我李沐也并非贪财逐利之辈,建这所医院本就不是为了牟利。一来想为道长及诸位同仁提供潜心钻研的场所,二来更是要为大唐子民谋福祉。"
"因此这医院将以低廉的诊金为准则,遇上实在贫苦的病患,让他们在院中帮工抵偿药费也是使得的。"
这正是李沐始终秉持的理念——创办惠及大众的平价医馆。
孙思邈闻言面露惭色,正色整理衣冠要向李沐行大礼:"是老道浅薄了,李公子这般悲天悯人,请受老朽一拜。"
李沐连忙搀住老道长手臂。这些古人什么都好,唯独这动辄揖拜的礼数总让他无所适从。
"使不得!孙道长快快请起。"他诚恳地说道,"不过是出些银钱盖了座楼宇,真正救死扶伤的还是您这样的仁心医者啊。"
见孙思邈仍固执己见,李沐转念笑道:"其实减免贫苦患者的诊金,未必就会让医馆亏损,说不定反倒能赚得更多呢。"
老道长顿时困惑地捋须:"这却是什么道理?"
"您想啊,"李沐眼中闪过狡黠的光芒,"对那些钟鸣鼎食的世家权贵,我们大可以收取重金。他们最恐惧的,不就是万贯家财还没享尽就要撒手人寰么?"
这番话说穿了世族的软肋。那些膏粱子弟为了续命,一掷千金亦在所不惜。穷人的铜板要省着用,富人的银钱却专为买命而备。这世道向来如此,有人为三餐发愁,就有人为长生挥金如土。
李沐深知可以利用这个策略,从豪门望族和富裕阶层身上获取丰厚收益,再将所得用于救济贫苦百姓的医疗开销。
在这般不公的世道里,总算能稍作平衡......
孙思邈听完李沐的构想,不禁击节赞叹:
"取富济贫......"
"妙!实在是妙!"
"莫非这就是《道德经》所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道长轻捋银须,眼中闪过顿悟的光芒。
李沐闻言微怔,不曾想道家经典还能这般诠释?
"正是如此!"
孙思邈的这番经 读,让李沐深受触动。
他更加确信这种取富济贫的做法暗合天道,决心将其贯彻到底。
更何况那些世家大族本就是他计划中要遏制的目标!
诊疗时多收诊金算什么?没将他们拒之门外已是仁至义尽!
这些医术革新本就是他指点、孙思邈实践所得。
若真有骨气,大可不来新唐医院求医!
收敛思绪,李沐转向孙思邈和众位医者:
"诸位不必驻足观望,随我入内看看这座医馆可合心意!"
"其中还有诸多新式器具,需向各位演示用法。"
听闻此言,孙思邈等人顿时精神抖擞,面露期待。
如此气派的医馆,实在令人心驰神往。
"小友先请!"
"老朽正想见识所谓科室划分的奥妙。"
一行人步入崭新的医馆,开始细致参观。
与先前走马观花不同,这次李沐要详尽解说每个区域的功能。
他指着宽敞的前厅介绍:
"此处为分诊大堂,负责导引病患至相应科室......"
"譬如腹痛者引导至消化科,若诊断有误再行转科。"
"外伤患者则直接送往外科处置,避免延误。"
"如此分门别类,既提高诊治效率,又能维持秩序。"
孙思邈频频颔首,对这精心设计的流程赞叹不已。
随后他们逐一参观了各科诊室、手术间、休养区域。
众人如同初见世面般,对每处设计都充满新奇。
当李沐带他们登上升降梯时,所有人更是震惊不已。
银发飘扬的孙思邈难掩惊讶:
"神乎其技!"
"这方寸之间竟能载人升降,究竟是何原理?"
"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李沐早料到这精巧机关定会引发惊叹——
即便是见多识广的老道长,此刻也难掩震撼之色。
大唐之人初次见到电梯这等跨时代的物件,自然惊诧不已。
这情形让李沐灵光一闪,察觉到自己先前疏忽之处。
"倒是忘了!"
"寻常百姓不懂如何操控这电梯,难免惊慌,得安排专人负责才是。"
"不如增设一名电梯侍者,专司启闭之职,兼安抚众人情绪。"
——这便是电梯侍者的由来。
看似只需按键开关的简单差事,实则责任重大。即便是后世科技昌明之时,许多大医馆仍保留此职,足见其必要性。
思及此处,李沐愈发觉得医馆人员尚有许多空缺。
"除医师、护工外,清扫杂役等人手亦不可少。"
"看来正式开张前,还需培训各类人手。"
他这才发现筹备工作远未完善。
好在当下对护工要求不高,只需懂得照料病人即可,不似后世还需掌握扎针、测体温等技艺,培训起来倒也容易。
这正合李沐推广女子立业的心思,护工一职便是个好开端。不过他还是有些顾虑,便向孙思邈征询意见:
"道长请看,这医馆设施齐备,病患在此疗养定比家中更见效。只是若雇佣女子照料病患,不知是否妥当?"
显然,这位医道大家并非迂腐之人。
------------
李沐计划大规模培养医者,更欲创办专门医学院广收学徒!
只因大唐医事实在艰难,医者稀缺至极,往往万千百姓难求一医。多少贫苦病患求医无门,只能卧榻等死!
欲改变大唐,必先扭转此等惨状。医者,自是多多益善!
孙思邈闻言也是怔然。他虽医术通神,却从未想过广授门徒之事,至今连个正经徒弟都未收过。
故而老道长不免迟疑:"李小友,医者岂是说有就有?纵使老道日夜不休地 ,也教不出几个啊!"
李沐却从容笑道:"道长这是思路未开!若按您从前带徒的法子,一人至多教导三五 ,自然难成气候。"
"但若设立专门学堂,建立体系传授医道,莫说十人八人,便是培养十万医者也非难事!"
随着李沐讲述后世万人医学院的规模教学之法,孙思邈惊得白须微颤,双目圆睁:
"建大学堂,批量培养医者?"
"若真如此...往后大唐岂非遍地良医?"
"哪来这么多病人?这些医者岂不要喝西北风了?"
在孙思邈的认知里,医者向来是受人尊敬的职业。
无论是医术医德,还是社会声望,都享有崇高地位。有真才实学的医者,不仅能悬壶济世,更能赢得世人敬重。就像他孙思邈,连唐太宗李世民都曾亲自延请。
但若依李沐所言,广设医馆培养学徒,医者的尊贵地位恐怕难以为继。这尚在其次,最令人忧心的是培养出的医者无病可医,岂不误人子弟?
李沐对此论调嗤之以鼻:
"孙道长多虑了!医者怎会无用武之地?大唐三千万子民,按百人配一医,需三十万之众。这尚且不足,未来人口更增,我唯恐良医不够,何来过剩之忧?"
他心知后世科技昌明之国,每年培养十万医师,仍供不应求。大唐医者稀缺,实因百姓无钱求医的假象使然。正如那句箴言:世间百病,穷病最苦。
百姓发热头痛、鱼鲠在喉、手足生疮时,当真甘愿硬撑?非不愿也,实不能也。只能求神问卜,或寻偏方自医。若医馆林立,诊金低廉,谁人不愿及时就医?
李沐不愿见大唐繁荣昌盛,百姓却依旧病无所医。他要让国库充盈,更要培养良医,使黎民看得起病!这才是真正的盛世气象。
他正色对孙思邈道:"孙道长纵有妙手,能救百人千人,难济万众。唯有多育良医,方能使天下疾患皆得救治。我要救的,是整个大唐!"
这番宏愿令在场医者热血沸腾。众人齐声应和:"愿随孙神医共襄盛举!医者当济世,更要医国!"鼎沸之声中,李沐看见众人眼中燃起前所未有的光芒。
起初,他们只是为能在条件如此优越的医院行医而感到欣喜满足。
可当李沐说完那番话后,众人忽然感到一股沉甸甸的责任,一种神圣而崇高的使命,悄然落在了他们肩上。
这非但没有让人感到压抑,反而让所有人热血沸腾!
仿佛身为大唐医者,本就该如此!
李沐对他们的高昂斗志十分满意。
“很好!”
“胸怀天下苍生,才是我大唐医者应有的气魄!”
“我看好你们!”
李沐相信,有这样一群心怀崇高理想的医者,大唐的未来必定无可限量!
而他所能做的,就是为这些践行理想的人,提供最坚实的后盾。
“孙道长,诸位医师,请放心!”
“新唐医院设有专门的食堂,后方还建了家属院,薪酬待遇也是最优厚的!”
“我李沐能力有限,但定会替你们解决一切后顾之忧,让你们安心行医!”
“至于后续需要培养的护士和医师,我都会安排妥当,你们只需按部就班即可。”
短短时间内,孙思邈不仅熟悉了猪的构造,更由此推及人体病痛之源,如此天赋,无愧神医之名。
然而,李沐不便久留,再谈下去恐有疏漏。于是,他话锋一转,道明来意:
“孙神医,先前提及的医院已建成,可随时入驻。”
“那里设施完善,设有手术室、解剖室及病理标本间等。望您能率众医者前往熟悉,为正式接诊准备。”
李沐计划让孙思邈带领医师们在新唐医院行医研习,并依照现代标准打造了诸多设施与工具,如手术刀、纱布及酒精等。
他相信,凭借这些条件,孙思邈必能更进一步,推动大唐医术发展。
果然,听闻医院详情,孙思邈兴致勃勃,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
“新唐医院竟已落成?”
“还有这些闻所未闻的设施……”
“好!我即刻召集人手,前往医院!”
孙思邈雷厉风行,迅速带领一众医师随李沐抵达新唐医院。
“哇!”
“如此宏伟的建筑!真是巧夺天工!”
“华美绝伦,实在令人惊叹!”
崭新医院令众人瞠目结舌。光洁的地砖、雪白的墙壁、整齐的布局,无不令医师们欣喜若狂。
能在如此环境中行医,实乃幸事!
即便见多识广的孙思邈,亲眼目睹这钢筋铁骨的高楼,亦难掩震撼。
“这高楼便是新唐医院?我等日后便在此坐诊?”
“如此恢宏奢华,百姓如何负担得起?”
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并非自身,而是担忧高昂诊费让贫苦百姓望而却步。
李沐的慷慨胸怀与仁厚之心,让孙思邈深受触动。见老道长神情动容,李沐轻笑着宽慰道:
"孙道长果然不愧是医者典范,始终将百姓疾苦放在心上。"
"但我李沐也并非贪财逐利之辈,建这所医院本就不是为了牟利。一来想为道长及诸位同仁提供潜心钻研的场所,二来更是要为大唐子民谋福祉。"
"因此这医院将以低廉的诊金为准则,遇上实在贫苦的病患,让他们在院中帮工抵偿药费也是使得的。"
这正是李沐始终秉持的理念——创办惠及大众的平价医馆。
孙思邈闻言面露惭色,正色整理衣冠要向李沐行大礼:"是老道浅薄了,李公子这般悲天悯人,请受老朽一拜。"
李沐连忙搀住老道长手臂。这些古人什么都好,唯独这动辄揖拜的礼数总让他无所适从。
"使不得!孙道长快快请起。"他诚恳地说道,"不过是出些银钱盖了座楼宇,真正救死扶伤的还是您这样的仁心医者啊。"
见孙思邈仍固执己见,李沐转念笑道:"其实减免贫苦患者的诊金,未必就会让医馆亏损,说不定反倒能赚得更多呢。"
老道长顿时困惑地捋须:"这却是什么道理?"
"您想啊,"李沐眼中闪过狡黠的光芒,"对那些钟鸣鼎食的世家权贵,我们大可以收取重金。他们最恐惧的,不就是万贯家财还没享尽就要撒手人寰么?"
这番话说穿了世族的软肋。那些膏粱子弟为了续命,一掷千金亦在所不惜。穷人的铜板要省着用,富人的银钱却专为买命而备。这世道向来如此,有人为三餐发愁,就有人为长生挥金如土。
李沐深知可以利用这个策略,从豪门望族和富裕阶层身上获取丰厚收益,再将所得用于救济贫苦百姓的医疗开销。
在这般不公的世道里,总算能稍作平衡......
孙思邈听完李沐的构想,不禁击节赞叹:
"取富济贫......"
"妙!实在是妙!"
"莫非这就是《道德经》所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道长轻捋银须,眼中闪过顿悟的光芒。
李沐闻言微怔,不曾想道家经典还能这般诠释?
"正是如此!"
孙思邈的这番经 读,让李沐深受触动。
他更加确信这种取富济贫的做法暗合天道,决心将其贯彻到底。
更何况那些世家大族本就是他计划中要遏制的目标!
诊疗时多收诊金算什么?没将他们拒之门外已是仁至义尽!
这些医术革新本就是他指点、孙思邈实践所得。
若真有骨气,大可不来新唐医院求医!
收敛思绪,李沐转向孙思邈和众位医者:
"诸位不必驻足观望,随我入内看看这座医馆可合心意!"
"其中还有诸多新式器具,需向各位演示用法。"
听闻此言,孙思邈等人顿时精神抖擞,面露期待。
如此气派的医馆,实在令人心驰神往。
"小友先请!"
"老朽正想见识所谓科室划分的奥妙。"
一行人步入崭新的医馆,开始细致参观。
与先前走马观花不同,这次李沐要详尽解说每个区域的功能。
他指着宽敞的前厅介绍:
"此处为分诊大堂,负责导引病患至相应科室......"
"譬如腹痛者引导至消化科,若诊断有误再行转科。"
"外伤患者则直接送往外科处置,避免延误。"
"如此分门别类,既提高诊治效率,又能维持秩序。"
孙思邈频频颔首,对这精心设计的流程赞叹不已。
随后他们逐一参观了各科诊室、手术间、休养区域。
众人如同初见世面般,对每处设计都充满新奇。
当李沐带他们登上升降梯时,所有人更是震惊不已。
银发飘扬的孙思邈难掩惊讶:
"神乎其技!"
"这方寸之间竟能载人升降,究竟是何原理?"
"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李沐早料到这精巧机关定会引发惊叹——
即便是见多识广的老道长,此刻也难掩震撼之色。
大唐之人初次见到电梯这等跨时代的物件,自然惊诧不已。
这情形让李沐灵光一闪,察觉到自己先前疏忽之处。
"倒是忘了!"
"寻常百姓不懂如何操控这电梯,难免惊慌,得安排专人负责才是。"
"不如增设一名电梯侍者,专司启闭之职,兼安抚众人情绪。"
——这便是电梯侍者的由来。
看似只需按键开关的简单差事,实则责任重大。即便是后世科技昌明之时,许多大医馆仍保留此职,足见其必要性。
思及此处,李沐愈发觉得医馆人员尚有许多空缺。
"除医师、护工外,清扫杂役等人手亦不可少。"
"看来正式开张前,还需培训各类人手。"
他这才发现筹备工作远未完善。
好在当下对护工要求不高,只需懂得照料病人即可,不似后世还需掌握扎针、测体温等技艺,培训起来倒也容易。
这正合李沐推广女子立业的心思,护工一职便是个好开端。不过他还是有些顾虑,便向孙思邈征询意见:
"道长请看,这医馆设施齐备,病患在此疗养定比家中更见效。只是若雇佣女子照料病患,不知是否妥当?"
显然,这位医道大家并非迂腐之人。
------------
李沐计划大规模培养医者,更欲创办专门医学院广收学徒!
只因大唐医事实在艰难,医者稀缺至极,往往万千百姓难求一医。多少贫苦病患求医无门,只能卧榻等死!
欲改变大唐,必先扭转此等惨状。医者,自是多多益善!
孙思邈闻言也是怔然。他虽医术通神,却从未想过广授门徒之事,至今连个正经徒弟都未收过。
故而老道长不免迟疑:"李小友,医者岂是说有就有?纵使老道日夜不休地 ,也教不出几个啊!"
李沐却从容笑道:"道长这是思路未开!若按您从前带徒的法子,一人至多教导三五 ,自然难成气候。"
"但若设立专门学堂,建立体系传授医道,莫说十人八人,便是培养十万医者也非难事!"
随着李沐讲述后世万人医学院的规模教学之法,孙思邈惊得白须微颤,双目圆睁:
"建大学堂,批量培养医者?"
"若真如此...往后大唐岂非遍地良医?"
"哪来这么多病人?这些医者岂不要喝西北风了?"
在孙思邈的认知里,医者向来是受人尊敬的职业。
无论是医术医德,还是社会声望,都享有崇高地位。有真才实学的医者,不仅能悬壶济世,更能赢得世人敬重。就像他孙思邈,连唐太宗李世民都曾亲自延请。
但若依李沐所言,广设医馆培养学徒,医者的尊贵地位恐怕难以为继。这尚在其次,最令人忧心的是培养出的医者无病可医,岂不误人子弟?
李沐对此论调嗤之以鼻:
"孙道长多虑了!医者怎会无用武之地?大唐三千万子民,按百人配一医,需三十万之众。这尚且不足,未来人口更增,我唯恐良医不够,何来过剩之忧?"
他心知后世科技昌明之国,每年培养十万医师,仍供不应求。大唐医者稀缺,实因百姓无钱求医的假象使然。正如那句箴言:世间百病,穷病最苦。
百姓发热头痛、鱼鲠在喉、手足生疮时,当真甘愿硬撑?非不愿也,实不能也。只能求神问卜,或寻偏方自医。若医馆林立,诊金低廉,谁人不愿及时就医?
李沐不愿见大唐繁荣昌盛,百姓却依旧病无所医。他要让国库充盈,更要培养良医,使黎民看得起病!这才是真正的盛世气象。
他正色对孙思邈道:"孙道长纵有妙手,能救百人千人,难济万众。唯有多育良医,方能使天下疾患皆得救治。我要救的,是整个大唐!"
这番宏愿令在场医者热血沸腾。众人齐声应和:"愿随孙神医共襄盛举!医者当济世,更要医国!"鼎沸之声中,李沐看见众人眼中燃起前所未有的光芒。
起初,他们只是为能在条件如此优越的医院行医而感到欣喜满足。
可当李沐说完那番话后,众人忽然感到一股沉甸甸的责任,一种神圣而崇高的使命,悄然落在了他们肩上。
这非但没有让人感到压抑,反而让所有人热血沸腾!
仿佛身为大唐医者,本就该如此!
李沐对他们的高昂斗志十分满意。
“很好!”
“胸怀天下苍生,才是我大唐医者应有的气魄!”
“我看好你们!”
李沐相信,有这样一群心怀崇高理想的医者,大唐的未来必定无可限量!
而他所能做的,就是为这些践行理想的人,提供最坚实的后盾。
“孙道长,诸位医师,请放心!”
“新唐医院设有专门的食堂,后方还建了家属院,薪酬待遇也是最优厚的!”
“我李沐能力有限,但定会替你们解决一切后顾之忧,让你们安心行医!”
“至于后续需要培养的护士和医师,我都会安排妥当,你们只需按部就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