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所为何事-《大唐:开局救下李二,曝光我身份》

  大唐的将来,定要彻底摆脱男耕女织的小农格局。

  工商兴邦,城郭繁荣,方为正道!

  然则李二面对这陌生景象,终究心存顾虑。

  "农耕乃千年基业,是立身之本!"

  "李小子,不靠田地过活......你这般变革,是否太过激进了?"

  毕竟身为 ,李二肩负着万钧重担。

  他深知有时一言可令万家流离,一策或致江山动荡。

  李二不得不小心行事。他无法像李沐这般,毫无顾忌地推行社会变革。

  何况,李二从未见识过后世工业社会的景象,难以想象其面貌。

  见李二踌躇不决,李沐心中涌起一丝不耐。

  "老李,我倒要问问,你自己下地耕种吗?"

  "工匠需要种地吗?商人需要种地吗?孙思邈那样的医者,又需要种地吗?"

  "只要田地有人耕作,粮食产量足够,你何必忧心这些!"

  李二怔了怔,李沐所言不差。即便是如今的大唐,也有许多人无须亲手耕种,照样能安稳度日。

  这些人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发挥的作用远胜过埋头种地!

  ---

  李二不得不承认,他被李沐说服了。

  未来的大唐,确实不必让每个百姓都去种地!

  在工坊劳作、经商谋生,同样能养活自己,甚至过得更加富足!

  或许,李沐设想的那种没有农田与院落的城镇,终将成为现实!

  "李小子,你说得对!"

  "有了亩产万斤的红薯,我们确实无需再让那么多人耕作!"

  "或许将来,百姓的生活,真的会翻天覆地!"

  说着,李二再度低头端详李沐规划的镇子,又一次深陷其中。

  他顺着李沐的思路揣摩:工匠领了工钱,去客栈、食肆换取衣食住行之物。

  商铺赚了银钱,部分付给伙计作工钱,部分用于采买原料,还有一部分充作税赋上缴朝廷。

  真正的利润其实不多,大多钱财都重新流入市井之中。

  这,竟又与李沐曾提过的经济流转之道不谋而合!

  李二越想,眼中光芒越盛。

  他不由再次感叹,李沐的谋划环环相扣,自成一体!

  对此,李沐早有预料。

  "老李,生产与消费本就是一体的!"

  "生产催生消费,消费反哺生产,如此方能构成完整的循环!"

  "只要不让任何一环囤积过多财富,百姓必将日益富足,社稷也会愈发繁荣!"

  工业经济的循环,才是李沐真正的意图。

  这是百姓脱离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后,更进一步的生存之道!

  在此循环中,民生将不断改善,技艺产业也将自然进步。

  它彻底打破了小农社会千年不变的困境,令世人真正掌握命运!

  唯一的缺憾,在于财富可能集中,贫富分化难免。

  不过,终将以经济危机的方式重置一切,建立新的平衡。

  虽仍有危机,但比起王朝更迭的血腥轮回,经济危机已是温和许多。

  华夏三百年一轮的改朝换代,要葬送多少性命?而一场经济危机,却鲜少致命。

  若有朝廷调控,渡过难关更是易如反掌。

  不过,这些离大唐太过遥远,远到李沐自己都不敢奢望亲眼见证。

  因此,他更不会向老李提这些了。

  李沐只是点着沙盘,继续为老李描绘未来的盛景。

  "老李,你瞧!"

  "这座小镇,随着百姓增多,终将扩展成一座城池!"

  "此地距长安甚近,可作长安辅城,为都城注入新气息!"

  "除冶炼工坊外,尚有织造、陶窑、木作诸业,皆可自成体系。"

  "此等产业足可养活大唐万民,令百姓尽享城郭之利!"

  李沐将全盘谋划细细说与老李。

  李世民愈听愈惊,心中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如此周详的产业布局,必能吸纳无数工匠。

  这些匠人又能带动更多家庭脱离农耕,过上城居生活。

  大唐的江山社稷,必将焕然一新!

  想到此处,李二不禁神往。

  "妙!妙!妙!"

  "若真能如此,我大唐子民便可更上层楼!"

  "这分明是从温饱迈向富足之路啊!"

  ——

  "如此盛世,必当光耀千沐!"

  李二已被彻底说服,对工贾之事再无怀疑。

  这般蓝图,确可实现!

  只要依照李沐之策,梦想指日可待!

  见皇帝喜形于色,李沐含笑道:

  "自然!"

  "我李沐何时妄言?"

  "不过眼下规划,尚缺关键一环......"

  李二闻言怔住:

  "尚缺?"

  "缺什么?"

  他实在想不出这般盛世还有何不足。

  李沐见状挑眉:"老李误会了。"

  "非是我贪心,实乃产业尚需补足。"

  "工贾之世不仅需要作坊,更需革新农事!"

  "譬如粮食蔬果,岂能仍靠农户零星种植?"

  "待城居者众,消耗日增,耕作之法亦当变革!"

  李二眉头紧锁:"你方才说不需人人耕田..."

  "如今怎又自相矛盾?"

  李沐这才发觉皇帝尚未悟透。

  原来他以为未来仍是城乡并立之局!

  "老李以为未来城居者几何?"

  "我直言相告:非十万百万,乃千万之众!"

  "届时大唐子民,十之 皆居城郭!"

  这番豪言惊得李二瞠目结舌。

  "都不事农耕,天下人吃甚么?"

  "莫非五谷能自己破土而出?"

  不料李沐正色颔首:

  "正是!"

  "五谷本就生于黄土!"

  这倒像是...一句大实话。

  李二误解了李沐的意图,李沐的思绪也截然不同。

  他正色凝视李二,一字一句道:

  “老李,将来耕种土地,完全无需太多农户。大唐百姓中只需十分之一,甚至更少的人手,便能养活天下人!”

  “在工业辅助下,农田产出的能力,会远超你的认知!”

  ------

  李沐这番话令李二震惊不已。

  他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急切追问:

  “李小子,究竟如何实现你说的局面?工业之力如何用于耕作?”

  李二百思不得其解,此时才猛然记起此行的初衷。

  “李小子,我原还忧虑你调集众多劳力修筑关中道路,会影响春耕。看来你早有准备?”

  李沐从容一笑,胸有成竹。

  他敢动用十万劳工修路,自然妥善安排了他们家中农事。

  在他看来,平原沃野的关中,耕种根本无需太多人力。

  “老李,还记得我先前造的八牛犁吗?如今正是它大显身手之时!”

  八牛犁!

  李二双目一亮,脑海中浮现那庞然大物。

  他去年便亲眼见过这需八头壮牛牵引的巨犁,知其效率惊人,但始终认为造价过高,百姓难以承担。

  他紧盯着李沐:“莫非你又改良出了更实用的新农具?快让我瞧瞧!”

  见李二急不可耐,李沐失笑。

  比八牛犁更精巧的农具虽存在,但他认为关中暂时无需。

  “老李,解决关中春耕,何须新发明?八牛犁足矣!关中可是千里平川啊!”

  “百姓用不起八牛犁,官府大可组建巡回耕田队,替百姓代耕!”

  官府统筹!巡回耕田队!

  这简明的主张令李二豁然开朗。

  他面泛红光,拍案叫绝:“妙啊!朝廷铸八牛犁,巡游各地助耕!”

  “百姓稍出银钱,或沐后多纳些粮,朝廷既能回本,农户又得便利,两全其美!”

  李沐望着老李激动的模样,嘴角微微上扬。

  “如何?关中春耕的困难,有办法了吧?”

  “老李你算算,朝廷投入人力财力,组建一支数百架八牛犁的耕作队伍,一日能耕种多少田地?”

  “恐怕不出十日,便能翻遍整个关中的土地!”

  “不仅如此,我还备好了播种用的耧车,紧跟在八牛犁之后,连播种一并完成!”

  “百姓后续只需除草灌溉,便能静待丰收!”

  这一构想,不过是后世机械化耕作的简化版。

  那些先进的联合耕种机,效率之高令人惊叹。美帝仅需几名农夫,便能经营数千乃至上万亩的农场!

  相较之下,华夏一户人家耕种区区十几亩地,实在相形见绌。

  若不借鉴此类先进经验,反而固守落后的手工耕作方式,岂非愚昧至极?

  若说是山地丘陵不便机械化,尚可理解。但关中乃千里沃野,若不推行机械化,未免暴殄天物。

  李沐甚至设想,未来中原的广袤平原、长江中下游一带,皆可效仿此法。

  毕竟大唐人口远不及后世,仅凭这几处沃土,便足以供养全国子民!

  李二听着李沐描绘的蓝图,心神沉醉,久久难以自拔。

  “妙!妙极!”

  “原来农耕竟能如此高效!”

  “李小子,你当真是上苍赐予我大唐的栋梁之才!”

  此刻,李二对李沐的钦佩之情无以复加。

  他完全能想象,若真能实现李沐所说的机械化耕作,大唐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变。

  届时,百姓再无需终日辛劳于田间。

  即便是最贫苦的农人,亦能丰衣足食,追逐心中所愿。

  这或许便是历代文人心驰神往的——大同之世!

  若能引领大唐至此,他李二必将超越秦皇汉武,乃至上古圣贤,成为华夏千古第一明君!

  思及此,李二热血沸腾,难掩激昂。

  他一把攥住李沐的胳膊,目光炽热:

  “李小子,务必助我!”

  “助我老李,助大唐实现今日之言!”

  “天下苍生必感念你的恩德,奉你为圣贤!”

  李沐被这番言辞惊得一愣,连忙应声:

  “老李,放宽心!”

  “我李沐言出必行,定会兑现承诺!”

  “不过此事急不得,需循序渐进。”

  于他而言,圣贤之名无关紧要,真正的愿望是为大唐、为华夏尽一份力。

  若能助神州大地率先迈入工业时代,也不枉此生了。

  为免李二继续高谈阔论,李沐话锋一转,提及眼下之事。

  “老李,推广机械化耕作还需你助力。”

  “八牛犁与耧车已打造完毕,配齐壮牛即可投入使用。”

  “朝廷那头,就劳你费心了!”

  李二满心欢喜地离开,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激动。

  他一回到宫中,立刻召见了长孙无忌与房玄龄,显然有重要的事情商议。

  两人匆匆赶到太极殿,恭敬地向李二行礼。

  “臣拜见陛下!”

  “不知陛下召见,所为何事?”

  见李二神色振奋,他们心中暗自揣测,想必是又遇上了什么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