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正陷入沉思,可他迟迟未语,令众人不禁心头一紧。
特别是曹文诏,他此刻的心几乎跳到了嗓子眼。
“臣知罪,甘愿接受军法惩处。唯望陛下勿牵连变蛟,他还只是个年少无知的孩子!”
一旁的执法官也紧张地跪地请罪:
“羽林军有明文规定,闲杂人等不得出入军营。今日竟有孩童进入,是臣与执法队失职,臣也愿受军法严惩!”
二人的话语将朱由校从思绪中拉回。他故意沉声说道:
“你们的确有责。不过曹将军初到京师,侄儿无处安置,也是朕与英国公考虑不周。此次便从轻处理,罚三月军饷,只此一次!”
“老国公,你与后勤司清查一番,统计清楚还有多少将士家属居无定所,造册上报于朕。”
“老臣(奴婢)遵旨!”
说完,他目光投向前方。
只见十来岁的小曹变蛟手持木刀,舞得虎虎生风,气势不输战场冲阵。
“小曹,别玩那木头了,来试试真家伙!”
话音未落,几名骁骑营军士走近,其中一人笑着将一把腰刀丢了过来。
小曹变蛟立刻扔掉木刀,稳稳接住那腰刀。别看他年纪小,十几斤的刀在他手中挥舞如风,毫不逊色于在场军士。
他自幼便展现出超凡的气力,寻常人远不能及。这也是他被称为“第一猛将”的原因。至于那个被称为“明末吕布”的家伙,估计连给他提鞋都不配。
有人感叹道:“都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小曹的本事,恐怕不比他叔父差。”
小变蛟边喘气边豪气地说道:“再过两年,我也要上战场,把这些建奴的脑袋统统砍下来!”
站在远处的朱由校听到了这句话,他望着曹文诏笑道:
“你这侄儿,倒是有你当年的风采。看来你们曹家又要出一位将军了。”
曹文诏连忙应道:“陛下过奖了,孩子说说罢了,当不得真。”
朱由校却不以为然:“朕看他不仅力气惊人,言谈举止也非戏言。”
说着,脸上露出一丝笑意:“走,我们一起去瞧瞧这位‘小将军’的英姿。”
马场里还在说笑,士兵们一看到皇上来,马上跪下齐声高呼:
“恭请陛下圣安!”
曹变蛟虽然年纪不大,但基本礼节还是懂的,也跟着别人认真地跪下磕头。
朱由校走近了些,仔细看了看曹变蛟。
这孩子果然不一般,一般人见到皇上早就慌了神,可他神情自若,毫不拘谨。
虽说不是正式军籍,但他身上散发出的气场和外在条件,丝毫不比那些战场老将逊色。
刚才看他的刀法,动作熟练,可见平时训练刻苦。小小年纪就有这等功夫,估计早就跟着部队练出来了,说不定从军的时间也不比曹文诏短。
他隐约记得,曹变蛟少年时就跟叔父曹文诏去了辽东,后来靠战功升为游击将军,二十二岁便当上了参将,镇守一方。
天启和崇祯两朝皇帝都对他青睐有加。看来他和霍去病一样,十几岁就开始上战场了,是个难得的人才,值得好好培养。
“你今年多大?”
曹文诏刚想替他说,却被张维贤轻轻拉住。他明白皇上的意思,不想插话。
“臣今年十二岁。”
朱由校又问:
“那你可知我是谁?”
“知道,臣参见皇上!”
曹变蛟说完,接连磕了三个头。
站在后面的曹文诏这才松了口气,生怕这小子不懂礼数,惹恼了皇上。
朱由校听了也很满意,看出他不仅胆大,还很懂分寸。
“朕也比你大不了几岁,不用自称小子了。朕看你早早就进了军营,也算是半个军中之人,以后就和他们一样称臣吧。”
“臣知道了。”
朱由校受后世影响,对曹变蛟本就心生敬意,如今更是越看越
        特别是曹文诏,他此刻的心几乎跳到了嗓子眼。
“臣知罪,甘愿接受军法惩处。唯望陛下勿牵连变蛟,他还只是个年少无知的孩子!”
一旁的执法官也紧张地跪地请罪:
“羽林军有明文规定,闲杂人等不得出入军营。今日竟有孩童进入,是臣与执法队失职,臣也愿受军法严惩!”
二人的话语将朱由校从思绪中拉回。他故意沉声说道:
“你们的确有责。不过曹将军初到京师,侄儿无处安置,也是朕与英国公考虑不周。此次便从轻处理,罚三月军饷,只此一次!”
“老国公,你与后勤司清查一番,统计清楚还有多少将士家属居无定所,造册上报于朕。”
“老臣(奴婢)遵旨!”
说完,他目光投向前方。
只见十来岁的小曹变蛟手持木刀,舞得虎虎生风,气势不输战场冲阵。
“小曹,别玩那木头了,来试试真家伙!”
话音未落,几名骁骑营军士走近,其中一人笑着将一把腰刀丢了过来。
小曹变蛟立刻扔掉木刀,稳稳接住那腰刀。别看他年纪小,十几斤的刀在他手中挥舞如风,毫不逊色于在场军士。
他自幼便展现出超凡的气力,寻常人远不能及。这也是他被称为“第一猛将”的原因。至于那个被称为“明末吕布”的家伙,估计连给他提鞋都不配。
有人感叹道:“都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小曹的本事,恐怕不比他叔父差。”
小变蛟边喘气边豪气地说道:“再过两年,我也要上战场,把这些建奴的脑袋统统砍下来!”
站在远处的朱由校听到了这句话,他望着曹文诏笑道:
“你这侄儿,倒是有你当年的风采。看来你们曹家又要出一位将军了。”
曹文诏连忙应道:“陛下过奖了,孩子说说罢了,当不得真。”
朱由校却不以为然:“朕看他不仅力气惊人,言谈举止也非戏言。”
说着,脸上露出一丝笑意:“走,我们一起去瞧瞧这位‘小将军’的英姿。”
马场里还在说笑,士兵们一看到皇上来,马上跪下齐声高呼:
“恭请陛下圣安!”
曹变蛟虽然年纪不大,但基本礼节还是懂的,也跟着别人认真地跪下磕头。
朱由校走近了些,仔细看了看曹变蛟。
这孩子果然不一般,一般人见到皇上早就慌了神,可他神情自若,毫不拘谨。
虽说不是正式军籍,但他身上散发出的气场和外在条件,丝毫不比那些战场老将逊色。
刚才看他的刀法,动作熟练,可见平时训练刻苦。小小年纪就有这等功夫,估计早就跟着部队练出来了,说不定从军的时间也不比曹文诏短。
他隐约记得,曹变蛟少年时就跟叔父曹文诏去了辽东,后来靠战功升为游击将军,二十二岁便当上了参将,镇守一方。
天启和崇祯两朝皇帝都对他青睐有加。看来他和霍去病一样,十几岁就开始上战场了,是个难得的人才,值得好好培养。
“你今年多大?”
曹文诏刚想替他说,却被张维贤轻轻拉住。他明白皇上的意思,不想插话。
“臣今年十二岁。”
朱由校又问:
“那你可知我是谁?”
“知道,臣参见皇上!”
曹变蛟说完,接连磕了三个头。
站在后面的曹文诏这才松了口气,生怕这小子不懂礼数,惹恼了皇上。
朱由校听了也很满意,看出他不仅胆大,还很懂分寸。
“朕也比你大不了几岁,不用自称小子了。朕看你早早就进了军营,也算是半个军中之人,以后就和他们一样称臣吧。”
“臣知道了。”
朱由校受后世影响,对曹变蛟本就心生敬意,如今更是越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