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结束后的第一天,内阁及六部的大臣早早入宫。这几天积压的政务不少,亟需尽快批复,才能落实下去。
“陛下,这份是熊廷弼呈递的捷报。沈阳战事期间,辽阳练兵游击毛文龙带领八百精兵渡海深入敌境,攻陷鸭绿江畔的重要据点镇江堡。”
“此役毛文龙以弱胜强,斩敌首八百余人,并俘虏了敌将佟养真。紧接着,他在镇江发布讨敌檄文,招抚了不少百姓与流散士兵。”
“不久后,他得知老奴大举南下,立即率部直扑敌后,趁着老奴防线空虚之际,直逼其老巢,再斩敌首近两千,俘获老奴之子八布海,焚毁七座敌军粮仓,解救出数千名被俘百姓。”
“目前,佟养真等降将与老奴的三名儿子已押送至京城,请陛下定夺。”
王在晋一口气将这些全讲了出来,而朱由校甚至还没来得及翻看奏报。
镇江堡的胜利他早有耳闻,虽比记忆中早了几个月,但结果相差无几。
这场战役是这几年来大明对建奴作战中的首次大捷,毛文龙也因此一战成名,在辽地声望极高,投奔他的人络绎不绝。
也正是此战,让毛文龙被天启帝注意,并将此战果大加宣扬,从此“毛帅”之名响彻北方。
朱由校一直很欣赏毛文龙,他有胆识、有能力,是难得的将才。
就连敌酋也曾说,毛文龙不死,我便不敢远征,可见他对建奴的震慑力。
他的性格也令人敬佩。
虽出身辽东军伍,却从不与那些辽东世家同流合污,他内心始终与那些腐朽势力格格不入。
他刚直不阿、疾恶如仇、清廉自律、不积私财。
每逢作战,他总身先士卒,成为全军榜样。
他在军中极有威信,治军有方,赏罚分明,言出必行。
他以诚待兵,士兵亦以忠心回报,甘愿为他赴死。
当毛文龙被袁崇焕所杀的消息传到东江镇时,无论男女老少、军民百姓,皆伏地痛哭,齐呼“毛帅”。
他从不依附权臣,即便在魏忠贤权势滔天之时,也未曾低头。
当时连袁崇焕这样的重臣都在奏章中称颂魏忠贤,“功在社稷,古之内臣无人能及”,可见魏忠贤权势之盛,朝野无不畏惧。
而毛文龙却始终不为所动,如同局外人一般。
曾有一位辽东屯田官如此评价他:“当魏忠贤专权之时,各地督抚皆争先建祠颂德,唯有毛文龙洁身自守,从未沾染半点污迹,可称得上当今天下第一奇男子。”
能在辽东这片浑水中守住本心、不改初衷,这种品格尤为可贵。
他还深谙游击战术,战术灵活,敌进我退、敌退我进,频频出击,使敌人疲于应付,防不胜防。
这样的人才必须重点使用。
历史上,他曾孤军奋战,让老奴与其子夜不能寐。
只要给予充分支持,他定能成为悬在敌人头上的利刃。
镇江堡与皮岛地理位置极为关键,东连朝鲜,北接黑龙江流域,西邻辽东平原,具备进退自如的战略优势。
朱由校放下奏折,缓缓开口:
“这毛文龙确实是将才,仅率几百人便敢直捣敌营,如今的大明,正缺这样的将领!”
王在晋是皇帝极为信任的重臣,深知皇上对边将早已不满。
他自己对那些贪生怕死的将领同样心存不满。自从担任兵部尚书以来,他对大明军备的真实状况有了更深的了解。
“陛下所言极是,熊廷弼也在奏折中多次推荐此人。能得熊经略如此肯定,若无真才实学,恐怕也难以做到。”
熊廷弼的脾气是出了名的暴烈。此人性格刚直,无论谁犯了错,都敢直言上奏,素有嫉恶如仇之名,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
“大司马,你身为兵部尚书,觉得毛文龙立下此功,该如何封赏?”
王在晋躬身答道:
“臣以为,既然毛文龙已在镇江堡打开局面,不如让他继续领兵驻守此地,与辽沈形成夹击之势,对敌压力更大。”
“大司马所言,正合朕意!”
朱由校面露笑意。
王在晋的军事判断力与战略眼光向来无可争议。
“拟旨,升毛文龙为辽东镇江堡分守参将,赐精甲两副,赏银五百两!”
“兵部尽快核实此战军功,凡立功将士务必依功行赏,拿出具体方案,户部也要尽快筹备赏银事宜!”
一听皇帝要户部拨款,程国祥脸色顿时变了,恨不得立刻开口:陛下,国库早已空虚!
朱由校却视而不见,国库无银,并不关他的事。
他又补充道:
“告知毛文龙与熊廷弼,镇江堡所辖兵马,暂不受辽镇文武官员节制,归兵部直接调遣!”
“再传朕谕令给毛文龙,朕给他充分的行动自由,但目标明确……只要有机会打击敌人,务必果断出击,不得延误!”
熊廷弼与毛文龙性情皆刚烈,理念也不同,若共事,极易生出冲突。一旦矛盾激化,对战局影响极大。
更何况,朱由校目前对关外的策略仍以防守为主。虽然沈阳一战敌人败退,但己方损失也不小,仍是惨胜。
守住沈阳和辽阳这两座辽东重镇,哪怕努尔哈赤再有手段,也只能困在山林里,望着城池干着急。
毛文龙的任务,就是在外围找机会出击,一旦出现空档,便突袭敌后,深入敌境搅乱局势。
辽东这地方粮食一向紧张,他们自己种的那点粮食勉强够吃,如果毛文龙能在粮食上做文章,定能打到敌人痛处。
想剿灭毛文龙却没那么容易,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朱由校随即下令户部和兵部准备一批粮草布匹和武器盔甲,由羽林军与锦衣卫护送,从天津出海,运送至皮岛。
“陛下,这份是熊廷弼呈递的捷报。沈阳战事期间,辽阳练兵游击毛文龙带领八百精兵渡海深入敌境,攻陷鸭绿江畔的重要据点镇江堡。”
“此役毛文龙以弱胜强,斩敌首八百余人,并俘虏了敌将佟养真。紧接着,他在镇江发布讨敌檄文,招抚了不少百姓与流散士兵。”
“不久后,他得知老奴大举南下,立即率部直扑敌后,趁着老奴防线空虚之际,直逼其老巢,再斩敌首近两千,俘获老奴之子八布海,焚毁七座敌军粮仓,解救出数千名被俘百姓。”
“目前,佟养真等降将与老奴的三名儿子已押送至京城,请陛下定夺。”
王在晋一口气将这些全讲了出来,而朱由校甚至还没来得及翻看奏报。
镇江堡的胜利他早有耳闻,虽比记忆中早了几个月,但结果相差无几。
这场战役是这几年来大明对建奴作战中的首次大捷,毛文龙也因此一战成名,在辽地声望极高,投奔他的人络绎不绝。
也正是此战,让毛文龙被天启帝注意,并将此战果大加宣扬,从此“毛帅”之名响彻北方。
朱由校一直很欣赏毛文龙,他有胆识、有能力,是难得的将才。
就连敌酋也曾说,毛文龙不死,我便不敢远征,可见他对建奴的震慑力。
他的性格也令人敬佩。
虽出身辽东军伍,却从不与那些辽东世家同流合污,他内心始终与那些腐朽势力格格不入。
他刚直不阿、疾恶如仇、清廉自律、不积私财。
每逢作战,他总身先士卒,成为全军榜样。
他在军中极有威信,治军有方,赏罚分明,言出必行。
他以诚待兵,士兵亦以忠心回报,甘愿为他赴死。
当毛文龙被袁崇焕所杀的消息传到东江镇时,无论男女老少、军民百姓,皆伏地痛哭,齐呼“毛帅”。
他从不依附权臣,即便在魏忠贤权势滔天之时,也未曾低头。
当时连袁崇焕这样的重臣都在奏章中称颂魏忠贤,“功在社稷,古之内臣无人能及”,可见魏忠贤权势之盛,朝野无不畏惧。
而毛文龙却始终不为所动,如同局外人一般。
曾有一位辽东屯田官如此评价他:“当魏忠贤专权之时,各地督抚皆争先建祠颂德,唯有毛文龙洁身自守,从未沾染半点污迹,可称得上当今天下第一奇男子。”
能在辽东这片浑水中守住本心、不改初衷,这种品格尤为可贵。
他还深谙游击战术,战术灵活,敌进我退、敌退我进,频频出击,使敌人疲于应付,防不胜防。
这样的人才必须重点使用。
历史上,他曾孤军奋战,让老奴与其子夜不能寐。
只要给予充分支持,他定能成为悬在敌人头上的利刃。
镇江堡与皮岛地理位置极为关键,东连朝鲜,北接黑龙江流域,西邻辽东平原,具备进退自如的战略优势。
朱由校放下奏折,缓缓开口:
“这毛文龙确实是将才,仅率几百人便敢直捣敌营,如今的大明,正缺这样的将领!”
王在晋是皇帝极为信任的重臣,深知皇上对边将早已不满。
他自己对那些贪生怕死的将领同样心存不满。自从担任兵部尚书以来,他对大明军备的真实状况有了更深的了解。
“陛下所言极是,熊廷弼也在奏折中多次推荐此人。能得熊经略如此肯定,若无真才实学,恐怕也难以做到。”
熊廷弼的脾气是出了名的暴烈。此人性格刚直,无论谁犯了错,都敢直言上奏,素有嫉恶如仇之名,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
“大司马,你身为兵部尚书,觉得毛文龙立下此功,该如何封赏?”
王在晋躬身答道:
“臣以为,既然毛文龙已在镇江堡打开局面,不如让他继续领兵驻守此地,与辽沈形成夹击之势,对敌压力更大。”
“大司马所言,正合朕意!”
朱由校面露笑意。
王在晋的军事判断力与战略眼光向来无可争议。
“拟旨,升毛文龙为辽东镇江堡分守参将,赐精甲两副,赏银五百两!”
“兵部尽快核实此战军功,凡立功将士务必依功行赏,拿出具体方案,户部也要尽快筹备赏银事宜!”
一听皇帝要户部拨款,程国祥脸色顿时变了,恨不得立刻开口:陛下,国库早已空虚!
朱由校却视而不见,国库无银,并不关他的事。
他又补充道:
“告知毛文龙与熊廷弼,镇江堡所辖兵马,暂不受辽镇文武官员节制,归兵部直接调遣!”
“再传朕谕令给毛文龙,朕给他充分的行动自由,但目标明确……只要有机会打击敌人,务必果断出击,不得延误!”
熊廷弼与毛文龙性情皆刚烈,理念也不同,若共事,极易生出冲突。一旦矛盾激化,对战局影响极大。
更何况,朱由校目前对关外的策略仍以防守为主。虽然沈阳一战敌人败退,但己方损失也不小,仍是惨胜。
守住沈阳和辽阳这两座辽东重镇,哪怕努尔哈赤再有手段,也只能困在山林里,望着城池干着急。
毛文龙的任务,就是在外围找机会出击,一旦出现空档,便突袭敌后,深入敌境搅乱局势。
辽东这地方粮食一向紧张,他们自己种的那点粮食勉强够吃,如果毛文龙能在粮食上做文章,定能打到敌人痛处。
想剿灭毛文龙却没那么容易,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朱由校随即下令户部和兵部准备一批粮草布匹和武器盔甲,由羽林军与锦衣卫护送,从天津出海,运送至皮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