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可立镇守登莱三年,便创下辉煌战绩,收复辽南千里失地,斩敌无数,解救百姓不计其数。
他所训练的水陆大军从登莱出发,与皮岛毛文龙配合,四处出击,打得建奴疲于奔命。毛文龙更屡次深入敌后,兵锋直逼建奴老巢。
在他镇守登莱的三年间,建奴再不敢轻易犯边,只能龟缩城中,如同辽军当年一般。
在他的治理下,登莱两镇兵力达五万余,战船四千艘,一时成为大明支柱。
他麾下将领沈有容、张度,再加上毛文龙,简直成了建奴的噩梦。
三将之名,令敌军闻风丧胆,不敢迎战。
原本只是策应辽地的登莱战区,竟被他打造成了主力战场。
当时人称:“地方豪杰皆聚于袁公帐下,士气倍增,人心归附。”
军容之盛,蔚为壮观:“城墙一面,战舰出没,黄龙青雀首尾相连,万橹千帆密布其中。”
他用反间计策反刘爱塔,令一向自负的努尔哈赤措手不及,辽南失地千里,损失惨重。努尔哈赤受此重创,甚至一度病倒。
在那段最黑暗的岁月里,是他点燃了大明的希望,用行动证明,建奴并非不可战胜。
袁可立屡建奇功,却引来朝中同僚的不满。
这些人联手对他进行打压。因袁可立功勋卓着,皇帝也对他寄予厚望。
正因如此,朝中一干人等抓住皇帝重视袁可立的心理,联名上奏,表面上是提拔他,实则将他调离登莱。
天启四年,魏忠贤一党策划并发动了针对东林党人的大清洗,袁可立被牵连其中,无奈之下,只得辞官归隐。(如有看官老爷觉得魏忠贤是救世主的,可以去多查查史料。)
他手下大将沈有容得知此事后,果断辞去总兵之位,离开登莱。
毛文龙也因此失去了最大的靠山,无论是新任巡抚,还是朝廷中的阉党或东林党,都视他为边缘人物,几乎成了孤家寡人。
后来在与建奴的战斗中,大将张度战死,至此,登莱东江三镇三大将已折其二。身处敌后的毛文龙,只能靠做些买卖勉强度日。
袁可立的离职,使刚刚稳定下来的局势迅速恶化。
建奴失去了牵制,重新将战略重点转向山海关,辽军接连大败,关外形势愈发危急。
此时,朝中终于有人想起袁可立,并提议是否重新启用他,继续担任登莱巡抚。
然而,这一提议遭到阉党与东林党的共同反对。
为了彻底断绝他复出的可能,两派在廷推中一致推荐他前往南京担任户部尚书。皇帝批准了这一建议,袁可立自此远离边疆。
又过了三年,东江镇总兵、平辽将军毛文龙被袁崇焕假传圣旨杀害,东江军民彻底心灰意冷。
至此,袁可立复辽时期的三大将全部落幕。
曾威名远扬的登莱东江三镇彻底瓦解,不复往日盛况。袁可立苦心经营三年的防线,转眼之间土崩瓦解。
而此时的袁可立早已辞官归隐。
听闻此事后,他身心俱疲,病情加重,不久后便去世。
后来,皇太极称帝建国,震惊天下。
一位官员曾如此评价:
“袁可立未出,金人接连攻陷沈阳、辽阳、广宁,京师戒严,朝野震动。”
“袁可立出镇登莱,修战舰、练强兵、联诸岛、收辽南,策反降将,主动出击,将敌人拒于千里之外。狡虏蜷缩一隅,三年不敢妄动。”
“上兵伐谋,良将不战。袁可立的战争之道,贵在主动出击,贵在以战养威,以战止战。”
“战船列阵,奴酋胆寒。”
“袁可立去职,张度战死,柳河兵败,阁老无力稳住辽局。”(这个阁老,说的就是孙承宗,一个徒有虚名的老臣!)
“金人无所畏惧,劳师远征,攻占觉华、进犯宁远,一边谈‘议和’,一边断邦交,将大明玩弄于股掌之间。”
“毛文龙一死,登莱崩溃,朝鲜遭殃,大明再无稳固防线。”
“袁可立在与不在,局势天差地别。”
“人为夺其权,天夺大明国运。”
可悲!可叹!
“早就听闻你的大名,百姓都称你是当今的清官典范,朝中同僚也都对你推崇备至。朕一直好奇,能让先帝也称赞的人,到底是何等人物。”
袁可立立即拱手回应:
“陛下过奖了,这些不过是民间误传罢了。臣只是个普通人,尽职尽责,做了该做的事。为官一任,自当为民做主,维持公道。”
“你越是谦逊,越显得那些无所作为、欺压百姓之人面目可憎。你这番话,倒叫朕觉得他们羞愧难当。”
“那些自诩才高八斗的文臣,在朕面前总是夸夸其谈,吹嘘自己的功绩。今日见你,才知何为真正担当。若让他们知道朕如此评价你,恐怕脸都要丢尽了。”
正如后世所知,袁可立的品行与见识,远胜那些只会空谈的庸官。他从不以帝师自居,也不靠弹劾他人来抬高自己,不像某些人,仗着曾是帝师便目中无人,四处树敌,仿佛自己真是救国之臣。(此人所指正是孙承宗,若无他胡搅蛮缠,大明国运至少再延十年。)
“陛下厚爱,臣实不敢当。但陛下所言极是,如今朝廷风气不正,上至皇亲国戚,下至文武百官,都在攀比权势,臣对此也是深感厌恶。”
朱由校感叹道:
“爱卿能在这浑浊之中守住本心,实在难得。你比朝中多数人强太多了。”
……
朱由校与袁可立谈了许久,对他的敬佩之情与日俱增。他仿佛是这乱世之中,一缕难得的清风。
“爱卿如何看待辽东局势?”
虽说袁可立是掌管玉玺的尚宝司官员,但他一直关注边关战事,对辽东形势也早有思考,心中早有谋划。
他从容答道:
“回陛下,臣认为陛下目前的战略非常明智。熊廷弼的意见与臣不谋而合。眼下辽东应以守为主,不可轻举妄动。”
“但也不能死守,应当训练一支灵活机动的精兵,寻找敌军薄弱之处,逐步消耗其力量,以稳中求胜。”
“朕今日召你前来,正是要谈此事。”
他所训练的水陆大军从登莱出发,与皮岛毛文龙配合,四处出击,打得建奴疲于奔命。毛文龙更屡次深入敌后,兵锋直逼建奴老巢。
在他镇守登莱的三年间,建奴再不敢轻易犯边,只能龟缩城中,如同辽军当年一般。
在他的治理下,登莱两镇兵力达五万余,战船四千艘,一时成为大明支柱。
他麾下将领沈有容、张度,再加上毛文龙,简直成了建奴的噩梦。
三将之名,令敌军闻风丧胆,不敢迎战。
原本只是策应辽地的登莱战区,竟被他打造成了主力战场。
当时人称:“地方豪杰皆聚于袁公帐下,士气倍增,人心归附。”
军容之盛,蔚为壮观:“城墙一面,战舰出没,黄龙青雀首尾相连,万橹千帆密布其中。”
他用反间计策反刘爱塔,令一向自负的努尔哈赤措手不及,辽南失地千里,损失惨重。努尔哈赤受此重创,甚至一度病倒。
在那段最黑暗的岁月里,是他点燃了大明的希望,用行动证明,建奴并非不可战胜。
袁可立屡建奇功,却引来朝中同僚的不满。
这些人联手对他进行打压。因袁可立功勋卓着,皇帝也对他寄予厚望。
正因如此,朝中一干人等抓住皇帝重视袁可立的心理,联名上奏,表面上是提拔他,实则将他调离登莱。
天启四年,魏忠贤一党策划并发动了针对东林党人的大清洗,袁可立被牵连其中,无奈之下,只得辞官归隐。(如有看官老爷觉得魏忠贤是救世主的,可以去多查查史料。)
他手下大将沈有容得知此事后,果断辞去总兵之位,离开登莱。
毛文龙也因此失去了最大的靠山,无论是新任巡抚,还是朝廷中的阉党或东林党,都视他为边缘人物,几乎成了孤家寡人。
后来在与建奴的战斗中,大将张度战死,至此,登莱东江三镇三大将已折其二。身处敌后的毛文龙,只能靠做些买卖勉强度日。
袁可立的离职,使刚刚稳定下来的局势迅速恶化。
建奴失去了牵制,重新将战略重点转向山海关,辽军接连大败,关外形势愈发危急。
此时,朝中终于有人想起袁可立,并提议是否重新启用他,继续担任登莱巡抚。
然而,这一提议遭到阉党与东林党的共同反对。
为了彻底断绝他复出的可能,两派在廷推中一致推荐他前往南京担任户部尚书。皇帝批准了这一建议,袁可立自此远离边疆。
又过了三年,东江镇总兵、平辽将军毛文龙被袁崇焕假传圣旨杀害,东江军民彻底心灰意冷。
至此,袁可立复辽时期的三大将全部落幕。
曾威名远扬的登莱东江三镇彻底瓦解,不复往日盛况。袁可立苦心经营三年的防线,转眼之间土崩瓦解。
而此时的袁可立早已辞官归隐。
听闻此事后,他身心俱疲,病情加重,不久后便去世。
后来,皇太极称帝建国,震惊天下。
一位官员曾如此评价:
“袁可立未出,金人接连攻陷沈阳、辽阳、广宁,京师戒严,朝野震动。”
“袁可立出镇登莱,修战舰、练强兵、联诸岛、收辽南,策反降将,主动出击,将敌人拒于千里之外。狡虏蜷缩一隅,三年不敢妄动。”
“上兵伐谋,良将不战。袁可立的战争之道,贵在主动出击,贵在以战养威,以战止战。”
“战船列阵,奴酋胆寒。”
“袁可立去职,张度战死,柳河兵败,阁老无力稳住辽局。”(这个阁老,说的就是孙承宗,一个徒有虚名的老臣!)
“金人无所畏惧,劳师远征,攻占觉华、进犯宁远,一边谈‘议和’,一边断邦交,将大明玩弄于股掌之间。”
“毛文龙一死,登莱崩溃,朝鲜遭殃,大明再无稳固防线。”
“袁可立在与不在,局势天差地别。”
“人为夺其权,天夺大明国运。”
可悲!可叹!
“早就听闻你的大名,百姓都称你是当今的清官典范,朝中同僚也都对你推崇备至。朕一直好奇,能让先帝也称赞的人,到底是何等人物。”
袁可立立即拱手回应:
“陛下过奖了,这些不过是民间误传罢了。臣只是个普通人,尽职尽责,做了该做的事。为官一任,自当为民做主,维持公道。”
“你越是谦逊,越显得那些无所作为、欺压百姓之人面目可憎。你这番话,倒叫朕觉得他们羞愧难当。”
“那些自诩才高八斗的文臣,在朕面前总是夸夸其谈,吹嘘自己的功绩。今日见你,才知何为真正担当。若让他们知道朕如此评价你,恐怕脸都要丢尽了。”
正如后世所知,袁可立的品行与见识,远胜那些只会空谈的庸官。他从不以帝师自居,也不靠弹劾他人来抬高自己,不像某些人,仗着曾是帝师便目中无人,四处树敌,仿佛自己真是救国之臣。(此人所指正是孙承宗,若无他胡搅蛮缠,大明国运至少再延十年。)
“陛下厚爱,臣实不敢当。但陛下所言极是,如今朝廷风气不正,上至皇亲国戚,下至文武百官,都在攀比权势,臣对此也是深感厌恶。”
朱由校感叹道:
“爱卿能在这浑浊之中守住本心,实在难得。你比朝中多数人强太多了。”
……
朱由校与袁可立谈了许久,对他的敬佩之情与日俱增。他仿佛是这乱世之中,一缕难得的清风。
“爱卿如何看待辽东局势?”
虽说袁可立是掌管玉玺的尚宝司官员,但他一直关注边关战事,对辽东形势也早有思考,心中早有谋划。
他从容答道:
“回陛下,臣认为陛下目前的战略非常明智。熊廷弼的意见与臣不谋而合。眼下辽东应以守为主,不可轻举妄动。”
“但也不能死守,应当训练一支灵活机动的精兵,寻找敌军薄弱之处,逐步消耗其力量,以稳中求胜。”
“朕今日召你前来,正是要谈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