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这龙椅朕坐定了!-《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

  京营。

  英国公张维贤一接到朱由校的密信,立刻亲自前往京营挑选精锐。

  信中写道:“父皇病危,郑贵妃与李选侍勾结外臣,现已将我与父皇软禁,意图迎立福王入京,望国公助我一臂之力。”

  张维贤一读完信就知道,张家又迎来一次天大的机会。他立马召集家丁,挑出精锐,整军待发。军队一集合,他亲自率队进宫护驾。

  北镇抚司

  许显纯看完信,心里立刻明白自己翻身的机会来了。他马上派人叫来心腹,准备一同入宫。

  田尔耕却还坐在案前,眉头紧锁,反复思量是否应该出手。

  许显纯已经出发。

  田尔耕想通后也决定进宫,只是比许显纯晚走了不到一刻钟。

  皇宫

  朱由校身边围着十几个太监宫女,李选侍则在旁絮絮叨叨,劝他听自己的话,保证皇位坐得稳稳的,还说登基后要他封自己为太后,把郑贵妃奉为太皇太后。

  朱由校心中冷笑。果然,郑贵妃和李选侍早就串通一气。否则一个小小的选侍,哪来的胆子如此放肆?这些太监宫女,想必也都是郑贵妃安插的人。

  “娘娘,司礼监有个小太监来问陛下身子可好,说内阁有急事要奏。”

  门外宫女低声禀报。

  “你就说陛下病得不轻,需要休养,政务暂且搁下。”李选侍冷冷回应。

  没过多久,宫女又来通报:

  “娘娘,三位辅臣求见,说非要亲眼见到陛下才行。”

  “没有陛下亲口下旨,谁也不准进乾清宫!他们敢闯,你就担得起这罪?”李选侍提高了嗓门。

  “我手上有皇长子殿下的亲笔信,你们谁敢拦我?要是陛下和殿下出事,你们这些太监吃罪得起吗?”

  许显纯在宫门前被禁军拦住,声音穿透宫墙。

  “能不能担得起,不是你们外臣说了算!没有旨意,谁也不能进!”李选侍语气强硬,但心底已经有些发虚。她知道自己不过是个小小的选侍,若不是郑贵妃撑腰,哪敢如此行事?

  “今天,我还真要闯一闯!”

  身后传来马蹄声,张维贤骑马赶到,语气毫不客气。

  “参见老国公!”

  众人纷纷行礼。

  朱由校坐在殿内,神色平静,与李选侍的焦虑形成鲜明对比。他心里有底,锦衣卫可能不会来,但张家一定会来。张家世代忠于皇室,忠于皇帝,从不动摇,是勋贵中最让人放心的一支。

  至于为何要给许显纯和田尔耕传信,他只是想从两人中挑出一个,能真正掌控锦衣卫的人。

  如今的锦衣卫,早已不是洪武年间那支令人闻风丧胆的队伍,甚至连当年的影子都比不上。朱由校需要一个够硬够狠的人,来重塑这支队伍。

  紫禁城看似威严,实则早已成了漏风的屋子。皇帝的一举一动,不出一顿饭的功夫,外面就知道得一清二楚。住在这里,连个安稳觉都睡不了。

  他之所以要给英国公送信,是因为不想让“移宫案”发生。

  历史上那件“移宫案”,是李选侍带着朱由校躲了起来。没过多久,这事就被几位大臣察觉,朝中官员空前团结,一齐冲进宫里要见皇帝。

  事情闹得满城风雨,皇家的脸面荡然无存。从此以后,文官们更加肆无忌惮,因为他们有拥立朱由校登基的大功,一个个觉得自己功高盖世。

  而朱由校当时只能低头,文官们的手段滴水不漏,刚即位的他只能妥协,毫无办法。

  如今的朱由校,却打算彻底摆脱这群人的控制。把他们踢得远远的,将来收拾起来也更轻松。

  乾清宫外。

  “国公为何带兵闯宫,难道你想反吗?”

  刘一燝大声喝问英国公。

  “辅臣误会了,本国公是奉皇长子殿下的命令而来。”

  英国公沉声回应,并将朱由校写的纸条递给了三位辅臣看。

  许显纯也拿出了自己那一张。

  “岂有此理,一个小小的选侍,竟敢如此胆大妄为!”

  韩爌怒不可遏。

  “难怪陛下迟迟不肯见我们,原来是李选侍在中间作祟!”

  刘一燝语气激动。

  英国公抱拳道:“还请三位辅臣与本国公一同入宫见驾,否则陛下和殿下恐有危险。”

  “我们当然要同去!”

  三人异口同声地回应。

  宫内,一个小太监慌张地跑了进来。

  “娘娘,不好了!外面来了好多兵,正往乾清宫赶来!”

  “你说什么?哪来的军队?这怎么可能?”

  李选侍满脸惊恐。

  “奴婢也不清楚,但看见三位辅臣和英国公来了,还有锦衣卫的人!”

  朱由校听后,嘴角微微上扬,终于来了。

  李选侍正好转头看向他。

  “是你?”

  她咬牙切齿地说道。

  “你没听错,本宫不是太子。可惜你忘了,本宫虽不是太子,却是先皇亲封的皇太孙。本宫能不能继位,难道还要看你的脸色?”

  说完,他看了一眼神情恍惚的李选侍,朝门口走去。

  “开门!”

  他冷冷下令。

  “臣张维贤奉旨见驾,参见皇长子殿下!”

  “臣等参见皇长子殿下!”

  “诸位平身。”朱由校温言道。

  “三位师傅,父皇已经驾崩了。”

  “什么?陛下前两天不是还好好的嘛,怎么会突然……”

  韩爌声音哽咽。

  “李选侍与郑皇贵妃勾结,害死父皇,又假借父皇名义召本宫入宫。谁知父皇早已仙逝,之后更是将本宫软禁,想迎福王入京称帝。”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郑皇贵妃竟还不死心!”

  刘一燝愤愤说道。

  “三位师傅,还是赶紧通知百官吧。有英国公和锦衣卫在此,本宫无碍。”

  “臣等告退!”

  待三位内阁大臣离开后,朱由校目光落在英国公张维贤身上。

  “你这次带了多少兵士进宫?”

  张维贤低头答道:“臣调京营兵士三千四百人,家中护卫一百人。”

  “锦衣卫那边如何?”

  朱由校转向许显纯与田尔耕。

  “回殿下,臣与田千户共带两百四十人入宫。”

  这些便是今后重整锦衣卫与京营的根基。

  朱由校心中暗想。

  “那就烦请老国公立刻带兵接管皇宫所有关口,严禁任何人出入!”

  正要再下令时……

  “殿下,殿下,奴才糊涂啊,求殿下念在先帝份上,饶奴才一命吧!”

  王安突然冲过来,抱着朱由校的大腿哭喊求饶。

  朱由校一脚将他踢开,许显纯立即将王安拿下。朱由校冷冷问道:“先帝待你不薄,你竟如此回报?”

  “立刻带人控制翊坤宫,将乾清宫所有人带到那里看管!”

  朱由校怒了!

  “是!”

  两人领命而去。

  ……

  此时的朱由校,望着夜空发怔。

  皇宫笼罩在一片肃杀之中。

  乾清宫……

  这座矗立了两百余年的宫殿,将迎来它的新主人。

  而朱由校,也将成为这个古老帝国的新主宰。

  大明,将因他而焕发新的生机!

  ------

  九月初一

  戌时

  内阁三位辅臣与六部尚书已齐聚文华殿,等候皇长子朱由校。

  皇上传来死讯,短短一个月,接连两位皇帝驾崩,这等变故前所未有。众臣心急如焚,急盼见皇长子一面。

  方才,三位内阁辅臣紧急召集百官,称先帝驾崩,皇长子又被李选侍扣押,群臣震惊万分。平日各执己见的大臣,今日空前一致,皆认为应尽快迎立皇长子登基,以防再起祸端。

  “皇长子殿下到!”

  守在殿外的小太监高声通报。

  九位重臣站定,朱由校快步走入。

  众人行礼:“参见皇长子殿下!”

  朱由校看着这群向他躬身的大臣,目光扫过前排左侧的内阁首辅方从哲,其后依次是:

  内阁次辅韩爌、吏部尚书周嘉谟、礼部尚书孙慎行、刑部尚书黄克赞;

  右侧依次是:

  内阁辅臣刘一燝、户部尚书汪应蛟、兵部尚书张鹤鸣、工部尚书王佐。

  “诸位大人请起。”

  “诸位深夜召见,所为何事?”

  内阁首辅方从哲上前奏道:“殿下,臣等所求,惟愿殿下早日登基,以安天下。”

  王朝辅应声而入,跪地听命。

  朱由校缓缓开口:“让许显纯记住,我要的是活人,不是尸体。他若敢擅自动刑,那就让他自己去顶那个位置。”

  王朝辅低声应是,退下传达命令。

  朱由校靠在椅背上,目光沉静,心中已有盘算。

  宫中局势复杂,内廷与外臣之间暗流涌动,必须一一剪除隐患,方可安稳登基。

  他已命人调查宫中往来频繁的太监与宫女,凡是与外臣私通者,一个不留。

  至于郑贵妃和李选侍,一个是神宗宠爱至极的妃子,一个是名义上的母妃,处置需谨慎,但不代表可以放任不管。

  他打算登基之后,先将二人迁往别宫,再慢慢清算旧账。

  内阁六部已经退下,朱由校独自坐在偏殿,思绪万千。

  登基大典定于三日后举行,年号“天启”已定,象征着新的开始。

  大臣们虽表面守礼,实则早已急不可耐。若非祖制尚在,恐怕昨日就将他推上皇位。

  他并不反感这种急切,反倒认同。

  辽东战事吃紧,朝廷若无主,局势只会更加失控。

  “天启……”他低声念着年号,嘴角微扬。

  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也是旧账清算的开始。

  他已不再是那个只会在东宫读书的太子。

  锦衣卫那边,他已有安排。许显纯可用,但需压制;田尔耕可派往南京,作为后手。

  魏忠贤也该登场了,东厂与锦衣卫相互制衡,才不会让任何一方坐大。

  朱由校闭目沉思,脑中浮现后世那段历史。

  大明的败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层层腐烂,无人能救。

  如今他坐上这个位置,就要用最狠的手段,把腐肉剜掉。

  东林党也好,清流也罢,只会空谈仁义道德,却无一人能挽狂澜于既倒。

  他不再需要这些只会清议的文官。

  他需要的是能办事、敢下手的人。

  严刑峻法,是他唯一的武器。

  他这一个月来熟读《皇明祖训》,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为了掌握合法的杀伐之权。

  朱元璋当年能杀尽贪官,自己为何不能?

  只要手中有刀,何惧无人听话?

  想到这里,他睁开眼,目光如电。

  “王朝辅!”

  “奴婢在!”

  “传话给东厂提督,让他密切注意京中动静,凡是妄议朝政者,一律拿下审问。”

  “是!”

  王朝辅低头退出。

  朱由校缓缓起身,望向窗外。

  九月初四,奉天殿。那里,将是他真正掌权的起点。

  数百名官员从两边快步进入皇宫,左边是内阁元辅带领的文臣,右边是英国公率领的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