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范家恐有新的举动-《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

  朱由校的想法很明确,就是要先打压这些地方官员嚣张的气焰。

  地方上违抗旨意、表面应付实则违背的行为层出不穷,皇帝的威严早已荡然无存,在他们心中,皇帝不过是个笑柄。

  更为棘手的是,文官集团已达成一致,形成合力共同抵制皇权。

  除了正式的圣旨之外,任何指令他们都拒不执行。

  不论是皇帝亲自下达的中旨,还是口头谕令,只要缺少内阁或六部的印信,立刻就会被无情驳回。

  万历皇帝当年就因此头痛不已。

  堂堂“朕即天下”的天子,却无法指挥自己的臣子,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倘若朱由校对此仍视而不见、听之任之,那这个皇帝的位置,也确实没有继续坐下去的必要了。

  若不是皇帝多次亲自叮嘱、坚定支持,他今日哪敢如此强硬地对抗这些文官。

  大明朝重文轻武的局面,他岂会不了解,所见所闻早已让他深有体会。

  还在他只是千户之时,就曾亲眼看到卫所的指挥使,面对一个七品御史时卑躬屈膝的模样,简直比犬还要驯顺。

  整个大明的武将之中,除了极少数性格刚烈或功勋卓着者,几乎没有不惧文官之人。他陈广,半年前也是如此,可如今,早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陈广。

  “我二人尚有军务待办,藩台与臬台若无要紧事务,我等便先行告退。”

  话音未落,两人已带着数十名亲兵转身离去,只留下几位文官在大堂中愣神,心中憋着一股闷气。

  此事不到一日,便传遍了西安城中的官场。

  原本对二人不屑一顾的态度顷刻间消散,但他们并不甘心认输,这里可是他们的地盘,岂能让外人轻易插足。

  秦王府得知后,依旧选择沉默,除了必要的人员往来,府中上下连门都不曾迈出一步,完全置身局外。

  太原府城是山西布政使司的治所,毫无疑问是大明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几乎掌控着整个山西的命脉。

  更关键的是,这里是晋王的封地,其军事地位与政治分量不言而喻。

  朱由校此次南下,首站便选择落脚于太原。

  他亲率五千精锐日夜赶路,从京城一路南下,因每人配备两匹战马,不到十日便已抵达千里之外的太原。

  选择在太原停留,不只是为了军队休整,更重要的是为了那些山西的商人。

  虽然短期内不会采取行动,但必须提前布控,确保日后出手时滴水不漏。

  负责调查和监视的锦衣卫指挥使许显纯,早在数日前便接到密诏,提前抵达太原,安排皇帝驾临的全部事宜。

  此刻,在一间规模宏大、装饰考究的客栈中,朱由校正于最上等的包房内,与许显纯密谈军国要事。

  “陛下,臣已依照圣旨安排妥当,两名属下也成功潜入范家,化名充当仆役。据他们近日密报,范家半月之内恐有新的举动。”

  身着儒衫、经过一番伪装的朱由校并未披甲着袍,而是以一介书生的模样静坐其中。

  听闻此言,他缓缓合拢手中折扇,低声反问:

  “具体为何动作?是否还有旁人参与?那些军中将领与官吏可有牵连?其他商贾与士族是否也有异常?”

  同样换上便装的许显纯拱手而立,恭敬答道:

  “眼下尚无新线索。近来他们行事谨慎,似乎有所察觉,未曾露出破绽。”

  “臣等这两个月奔走于山西北境,终是搜得些许罪证。虽非近日所留,多为数月乃至数年前之事,然已足以定其罪。”

  朱由校轻哼一声,并未被表象所惑。

  他心知这些人绝非真心安分,不过是伺机而动罢了。

  此时的山西商贾虽已涉足走私,向鞑虏贩卖禁物,但其势力与规模尚不及后世崇祯年间。他们行事仍小心翼翼,虽与边镇将官、地方官员有勾结,却依旧对朝廷心存忌惮。

  其贸易对象多为草原蒙古各部,至于辽东的建奴,则尚无直接往来。

  原因无他——一块利益蛋糕,只能由一方势力瓜分。

  彼时辽东局势尚稳,当地商人仍占据主导地位,山西之人怎敢轻易染指。

  真正与建奴建立联系,要等到后金攻占辽沈重镇,扩展疆域数百里,声势大振之时,这些商人才与努尔哈赤搭上线。

  待皇太极继位后,双方往来日益频繁。加之皇太极击败林丹汗,统合漠南蒙古,与山西接壤,方使局势愈发严峻。

  再加之地方贪腐成风,边军松懈无备,以范家为首的山西豪商,愈发肆无忌惮,几乎不再顾忌朝廷威严。

  这些商贾诡计多端,轻易不动手,若非范家带头,借他们十个胆子也不敢妄动。

  如今若要彻底铲除,还需一番谋划。

  若得其通敌之确凿证据最佳,纵无证据,也绝不会阻碍朱由校将其满门诛灭。

  “此事暂且搁置,你继续密切监视,待朕自北地回京之时,定会亲自处置,眼下尚非动手良机。”

  “这段时间你绝不能松懈,必须更加密切地关注他们的动向,把他们的背景和背后的关系彻底查清楚。朕想看看,这山西究竟败坏到了什么程度。”

  “像派人打入他们内部这样的事,要全力推进,这对你们今后的查访和情报收集有极大帮助,等动手时也会更顺利。”

  “臣明白,但要盯的人实在太多,臣手头实在抽不出足够的人来。”

  朱由校抿了抿嘴,这事确实棘手。可用的锦衣卫人数有限,他这次还特意留下一半在京师,用来守护皇宫、监察百官。

  其余的人不是派去了辽东,就是分散到各地调查万历年间在户部任职过的退休官员。

  许显纯手里的力量虽强,可要布这么大的一张网,还是显得捉襟见肘。

  思来想去,朱由校最终决定,从京师的叛军中再调一批人到山西,又给许显纯一道手谕,让他在需要时,可以凭此谕前往宣府镇通知满桂,让他协助锦衣卫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