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义父?!-《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

  太原知府原本不过是同进士出身,且名次靠后。

  他自己心里清楚,既无才华也无背景,在官场中恐怕难以立足。就算能勉强维持,也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小吏。

  当初他在太原府辖下当知县时,偶然机会结识了已是镇守太监的曹吉祥。

  于是他果断投靠,借此在太原站稳脚跟。

  不过几年,便由知县升为通判。

  后又历任同知,调任邻近的辽州任知州三年。在万历皇帝生命的最后两年,终于坐上太原知府的位子。

  曹吉祥深受万历宠信,虽然朝中大事与人事任免无权插手,朝中文臣也不愿与之交好。

  但他有个关键优势——能随时将奏折递到皇帝面前。

  对地方小官而言,这便是飞黄腾达的捷径。

  他之所以愿意拜曹吉祥为义父,正是出于对更高权位的渴望。

  而曹吉祥本人对此事也颇为欣喜。

  一个从未受过正统教育的太监,竟能让一个正经科甲出身的官员拜入门下,称自己为义父,令他倍感荣耀,宫中同僚亦多有羡慕。

  不要说一个中进士、做官的士人,哪怕只是一个举人,也足以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在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下,读书人向来有属于自己的尊严与气节。

  历史上,即便是权势滔天如魏忠贤者,朝中官员虽愿依附,却也极少公开认其为父。

  更让朱由校觉得奇妙的是,此人竟被山西巡抚曾世近视为亲信。

  而曾世近与曹吉祥之间素有嫌隙,关系并不和睦。

  两人对此事一无所知,始终被蒙在鼓里。

  若不是朱由校今日详加盘问,恐怕他们至今仍被蒙在鼓中。

  朱由校心中也不禁生出几分佩服。

  此人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竟能游刃有余,伪装掩饰的本事确实了得。

  短短几年间,他从正七品的知县跃升至正四品知府,靠的恐怕不只是曹吉祥的力量。

  皇帝望着他,淡淡说道:“你倒是让朕见识到了另一番手段,只可惜,这般聪明脑筋没用在为百姓谋福祉、为朝廷解忧难上。”

  太原知府心知大限将至,面对皇上的这番话,并未开口回应。他心中所想,只是能否保全一副完整躯体入土为安。

  朱由校手中握有足够让三人满门抄斩的证据,他们犯下的罪行最为严重,祸害百姓、侵蚀国家根基。

  待斩首示众之日,百姓的反应恐怕不会比京城逊色多少。

  相较之下,左右布政使虽身居高位,却反倒成了最清廉的官员。

  他们虽有贪墨粮饷之嫌,却无其他重大罪行。

  至于曹吉祥与曾世近所做之事,这位布政使并未深度参与,许多情况甚至毫不知情。

  朱由校对此并不意外。

  一省之地,事务繁杂,纵然曹吉祥是镇守太监,曾世近是巡抚大员,也无法一手遮天。

  明朝的官制,时而让朱由校无言以对。说是制度森严,却又处处混乱,还不时更易变化。

  开国之初,太祖设立三司制度,分别是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一省军政要务,皆由三司分掌决断。职责清晰,各司其职。

  都指挥使统辖全省卫所与军务,按察使则主管刑法与刑狱,布政使则掌管全省民政,权力极大,官阶为从二品,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与今日相较,既有总督又有巡抚,政事军务刑名一手抓,彼此职责多有重叠冲突。

  由此可见,那些批评太祖只会杀人、不懂治国的人,也该闭嘴了。

  太祖出身寒微,眼界未必开阔,但他绝非只知杀戮之人。

  华夏大地历经数百年战乱。

  辽、金、宋混战百年,蒙古灭宋,元朝赋税沉重,战火连绵又达百年。

  太祖起兵至建国不过十余年,执政仅三十载,却将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从生死边缘拉回。虽难言富庶强盛,但百姓得以耕田、有饭可吃,心中安稳,已是不易。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能让九成以上民众免于饥饿,已属非凡成就。

  仅凭这一点,太祖便胜过百分之九十九的帝王。

  后世誉之为“大帝”的朱棣,在文治武功上,比起洪武大帝,实则相差甚远。

  朱高炽为何屡次劝阻其父远征,朱瞻基又为何改变策略,放弃关外军事,转而注重休养生息?

  朱棣频繁用兵,却始终未能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成果。原本已经渐渐恢复的社会民生,因此再度陷入动荡之中。

  直言不讳地说,他五次北征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显着。

  相比之下,太祖皇帝在位时九次出征草原,无论哪一次的成果都要比他更为可观。

  他在官制方面也进行了改动。

  当时原本已趋于完善的行政体系,并未得到有效的优化,反而是被强行添加了一些内容,例如设立东厂来监控锦衣卫这类举措。

  制度一旦发生变化,就很难再停下来。没过多久,巡抚、总督等临时职位开始出现。到了明末,巡抚已经变成正式编制,每一省都会配备一位。一旦地方发生变故,朝廷便立即设立总督来统辖一方。

  这些被任命为巡抚或总督的官员,官阶并不比布政使和按察使高,但由于他们代表的是朝廷和皇帝,地方官员出于畏惧,只能步步退让。

  表面上不敢反抗,不代表私下里不会暗中抵制。朝廷这种混乱的安排,显然难以获得地方的支持。于是,他们通常选择消极怠工,以此无声地表达不满。

  巡抚作为由朝廷和皇帝直接派遣的地方钦差,不仅手握重权,在中央也有一定影响力,这让地方官员不敢轻易得罪。

  随着权力逐渐扩张,巡抚的影响力越发强大,布政使的地位反而下降,最终成了巡抚的下属,手中原本的权力也被逐步剥夺。

  堂堂一位从二品的省级长官,竟然要听命于一位正三品的巡抚,这样的安排无疑显得荒谬。

  由此可以看出,明朝官场内部的腐败与争斗已达到何种程度。这些官员不仅试图从皇帝手中争夺权力,甚至连彼此之间的利益也不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