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演技高超-《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

  “所谓‘自古以来’,皇帝是否临朝,文臣是否执掌国事,轮得到你们来指点?”

  “既然你们搬出汉唐旧事,那朕也正好用汉唐的事来回敬你们。”

  “你们只知道梁冀、安禄山作乱,却不知历史上也有卫青、李绩、苏定方、岳飞这样的忠良名将?”

  “我朝同样有徐达、常遇春,他们的战功,放眼千秋,又有几人能够比肩?”

  “武将权势过重,固然可能滋生野心,但归根结底,还是看君主如何驾驭。”

  “朕不是汉代年幼的帝王,也非晚年昏庸的唐玄宗。你们天天拿这些旧事说事,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罢了,以为朕看不出?”

  “难道文臣就没有野心?”

  “宋朝的秦桧,本朝的胡惟庸,又比武将强在哪里?这种事,关键在人,不在其身份是文是武。”

  “你们今天句句锋芒,到底意欲何为?”

  “是要提醒朕别忘了查办你们,还是暗示朕该对你们下手了?”

  “如今人证物证确凿,你们还敢颠倒黑白,真是脸皮厚到极点。天天嘴上说着圣人之道,朕倒要问一句,圣人之道就是教你们欺上瞒下、信口开河的吗?”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们比起朕在京师时查抄的那些贪官污吏,有什么分别?”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官官相护,与地方士绅商人勾结盘剥百姓,你以为这些事没人知道?”

  “嘴上说着为国为民,可真要论起巧言令色和脸皮厚度,你们堪称我大明第一。”

  吴一中神情平静地回应:

  “陛下执意如此,臣等也无能为力。臣自幼研习圣贤之书,入仕为官,一心辅佐陛下安定社稷,恩泽百姓,从未懈怠,始终盼望国运昌隆。”

  朱由校起身,笑着鼓掌:

  “说得真好,仁义道德四个字被你们演绎得滴水不漏。可你们天天喊着忧国忧民,西安府的百姓却连温饱都成问题,你们的治理成效何在?”

  众官员对皇帝这番话语并无触动,吴一中依旧以一副公正无私的语气说道:

  “非臣等不尽力,而是国中如秦邦屏、陈广之类的人太多,才致如此。”

  “臣深知陛下的仁民爱物与振兴社稷之心,但若要根除此类现象,唯一的办法便是将这般人等尽数铲除,此亦为天下万民之共同期盼。”

  吴一中这番言论当即引起了殿中御林军将士的强烈愤慨。依他所言,凡投身军旅、领取军饷之人,岂不都该押赴刑场?

  尤其御林军统领马祥麟,此时已然怒不可遏。

  往昔,那位监军太监邱乘云,也是用这般口吻与其父对话。仅仅因为接待稍显怠慢,便遭其狠手。

  在马祥麟眼中,宦官与文臣本无二致,皆是利欲熏心之辈,只不过文臣声势更大、权力更盛罢了。

  他最为厌恶者,便是吴一中这类人,整日尔虞我诈,图谋私利,置国家大局于不顾。

  朱由校自然察觉到马祥麟的愤怒。此言确属偏激,几近一网打尽之意。

  他从一旁侍卫手中接过一柄长刀,一手握刀柄,一手持刀鞘,环顾四周,缓缓说道:

  “朕在京师时,那些朝臣也常如此言辞,动辄以百姓、朝廷、朕为名,可到头来如何?”

  “待朕派人彻查抄没之时,谁家不是金银满屋?不必言他处,单看他们原籍之地,百姓有几个不对其恨之入骨?”

  “表面上冠冕堂皇,似是只为公而无私,可背后那些肮脏勾当,又岂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百姓受其荼毒,已非一日。”

  “朕曾多次劝诫你们,奈何你们从不放在心上。难道在你们心中,天子之言竟无足轻重?”

  “在朕面前,你们竟敢诋毁功臣、诬陷将领,其罪本已难赦,非但不知悔改,还装模作样、信口开河。”

  按察使武洪顿时泪流满面,痛哭跪地,说道:

  “臣等所言皆出自为陛下、为百姓、为天下苍生之计。倘若放任此等之人执掌兵权,将来必致生灵涂炭,悔之晚矣,恳请陛下三思。”

  “兵权若落入心怀异志之人之手,乃国之大患。陛下若执意独行,恐两百年国祚毁于一旦。”

  这群人当真个个演技高超。明末文臣,仅凭口舌之能与虚伪表象,便远胜其他朝代同僚不知凡几。

  朱由校将长刀顿地而立,双手按在刀柄之上,威严凛然地说道:

  “朕的将领,朕自有判断,莫以为朕不知你们心中所图。朕奉劝诸位一句,如今已非万历年间,岂能再凭巧言令色博取名声?”

  “还有你这老东西,口出狂言毫无顾忌,事到如今仍在搬弄是非,真是不知死活。”

  “朕言出法随,从不食言。来人!按察使武洪肆意污蔑,散布流言,在任期间假公济私,身为一省司法要员,竟胆敢以身试法,罪加一等!”

  “依《大明律》,判处腰斩,尸体悬挂府衙三日,并诛三族!”

  不待旁人开口求情,侍卫已迅速将武洪拖出。途中他嘶声喊冤,自诩无罪,却无人能救。

  众臣见皇帝真要动刀,顿生寒意。

  方才还在堂上高谈阔论之人,此刻皆噤若寒蝉。

  待武洪的哭喊声渐渐消失,大殿中恢复了平静。

  众官伏地,不再为同僚辩解,也无人如京中旧臣般指责皇帝决断。

  朱由校端坐御座,静静凝视群臣,未急着宣判。

  沉默终被吴一中打破,他挺身而出,高声质问:

  “陛下仅凭一本无名账册与刁民一面之词,便施以重刑,岂非有意袒护二将?”

  “此事若传扬出去,民心将作何想?若激起民怨,陛下又将如何收场?”

  朱由校冷声一笑,语气中带着讥讽:

  “无名账册?”

  “至少比你们信口雌黄、颠倒是非来得可信。”

  自他们在皇帝劝诫之下仍出言诋毁,他们的结局便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