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鸳鸯阵!明军战术之威!-《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

  彝兵从未见过如此精妙战术,连部分兵器都不曾见识,还以为是官军施展法术,于是纷纷持刀举枪猛冲而上。

  结果还未近身,便纷纷倒在官军阵前,连反击的机会都没有。

  连续几轮冲锋损失惨重后,彝兵终于感到恐惧,脸上浮现惊慌之色,紧握武器却不敢再向前一步。

  此前他们敢于顶着炮火冲锋,是因为认为官军只是凭借火器逞强,并无过人之处。

  每人心中都存着希望:只要能冲过去,便能一展身手,击溃敌军。

  如今真正冲到了阵前,却刚刚交手便已胆寒。

  而明军后方火炮仍在不断发射,对叛军后阵造成巨大破坏。两侧明军亦用火铳持续射击,形成半包围之势。

  幸好奢崇明的后援部队及时赶到,否则再给秦邦屏一点时间,这支叛军恐怕就已被全歼于此。

  秦邦屏迅速调整部署,以“鸳鸯阵”为核心支点,保护后方火炮阵地,使神机营炮手能安心持续轰击奢崇明的后军,造成杀伤,动摇其军心。

  再以重甲兵为前锋,虎贲军士紧随其后,向数倍于己的敌军发起进攻。

  一向稳重的秦邦屏之所以敢于以寡敌众,是因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加上士气高昂与武器优势。

  皇上曾讲述过许多以少胜多、绝地反击的经典战例。

  陛下亲口所说:以寡敌众绝非易事,首先必须自身过硬,军队要有强悍的战斗力,士兵要有视死如归、以一当十的勇气。

  如今的羽林军虽远未达此境界,但仍属精锐之列。而敌军无论在哪一方面,皆远不如明军。

  古人在战场上总会提及天时、地利、人和,这并非虚言。即便到了后世,发动一场小规模战事,也要权衡多个方面,力求己方圣算更大。

  秦邦屏正是如此行事。他目前所处的位置极佳,向前可调动重兵展开决战,退后也能依仗武器的优势与地形的便利固守阵地。

  然而,他从军二十余年,虽屡经战阵,却始终未得显赫名声,官职也不高,这是他心中长久的遗憾。

  作为将领,谁不渴望名扬天下,震慑四方?如今,机遇就在面前,他必须牢牢抓住。

  他们所处的这片盆地,最多只能容纳三四万人混战。

  两旁的山林从未开发,放眼望去,满是树木与茂密的野草,人数一多,根本无法展开。

  可笑那奢崇明仅有如此的军事能力,竟也敢起兵反叛,实在是不知天高地厚。

  “众将士听令,叛贼首领奢崇明就在眼前,谁能将其斩杀或活捉,本将必向陛下奏请,为其加官进爵,光耀门楣,享尽荣华富贵!”

  羽林军士听后,三次将手中武器高举向天,齐声高呼三声:

  “虎、虎、虎!”

  秦邦屏挥动长刀,盾阵后方,身披重甲、手持精良砍刀的泰山营士卒如猛兽般冲出。

  他们脸上佩戴鬼面,彝兵从未见过此等阵仗,一时之间竟被吓得心生畏惧。

  叛军再次体会到武器的差距。

  他们的刀枪,少有能击穿重甲的。即便拼尽全力砍上一刀,也只是在精铁打造的盔甲上留下些许刮痕,再无其他作用。

  而他们身上仅覆盖胸背的简易护具,根本无法抵挡官军的利器,只要被击中,轻则重伤,重则毙命。

  官军不断冲击着叛军的士气与意志,如同魔鬼降临人间。

  然而,奢崇明此次也下了死志,今日一战,不是官军覆灭,便是自己失败,他绝不会后退半步。

  战斗至此,已是在比拼耐力,看谁能坚持得更久,谁能在伤亡中继续奋战,直至最后一刻。

  他拔出长刀,对军中高声喊道:

  “凡冲锋在前、斩杀敌军主将者,战后本王将封其为我大梁国第一位公侯,给我杀!”

  为了激发士气,奢崇明还许下多重赏赐,凡有战功者,皆视为开国功臣。

  金银赏赐、土地封赏,凡他所能想到的,一应承诺,毫无遗漏。

  显然,他对这场战事并无十足把握。官军的战力摆在眼前,他的数万兵马根本难以抗衡。

  奢崇明心中还存有另一念头——这些承诺不过是嘴上说说,无需立刻兑现,只要能驱使士兵为自己拼命即可。

  在这等血战之中,能真正斩杀官军士卒并割下首级的本就不多,更别说活着回来邀功请赏了。

  眼前最关键的任务,是赢得这场艰苦的战斗。

  秦邦屏与奢崇明心里都很明白,这一战将决定整个川蜀的归属。

  倘若明军落败,朝廷的周密部署便会彻底落空,数月来的苦心经营也将化为乌有。

  如果奢军战败,那不仅重庆难保,泸州、合江等地也会陷入无法防守的境地。届时奢崇明只能退回永宁,固守老巢,重整兵力,静候安邦彦的援军。

  在叛军之中,最为骁勇的将领,是奢崇明的亲信张彤。

  他骑着高头大马,手握长刀,于战场上来回冲杀,气势如虹,无人能挡。

  可是一人的勇猛改变不了战局。

  战场太过狭窄,使得奢崇明手中的六万大军无法全面展开。

  这六万人马,几乎派不上用场,后方士兵甚至未曾见到官军,只能听到前方传来的厮杀声和战鼓声。

  大多数士兵根本接触不到敌人,站在原地茫然无措,如同虚设。

  这让奢崇明倍感焦灼。

  他原以为凭借人数上的优势能够压倒明军,这才出营寻求决战,却不曾料到地形竟成了掣肘。

  此时的六万大军,作用仅相当于两万,指挥更是混乱不堪。手底下能统御数万兵马的,除了张彤,就只有他那年轻气盛的儿子奢寅了。

  本就实力不足,如今人数优势也荡然无存,前线与明军交锋的叛军打得极为艰难。

  明军战术井然有序。

  重甲兵多以三至五人为一组,专门冲入敌阵密集之处,破坏敌方阵型。

  而虎贲军则结成某种阵型,紧随其后,负责防守与反击,步步推进,让叛军找不到任何可乘之机。

  为了打破僵局,张彤召集了自己的一百亲兵,并收拢了一些彝兵,打算亲自带领这支数百人的队伍,撕开官军防线。

  为避免成为目标,张彤弃马步行,高举大刀,怒吼一声:

  “杀官军!”

  话音未落,他已冲向明军重甲兵,一刀劈下,当场将一名士兵斩于马下。

  不过那士兵的盔甲未被劈开,这一幕让张彤略显错愕。

  见敌军之中竟有如此猛将,明军不敢再轻敌,迅速调派人手,迅速布起一道防线。

  双方陷入混战,局势一时难分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