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崔应元失踪!-《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

  王朝辅察觉到皇帝的不满,立刻低声建议:

  “万岁爷,奴婢的人一直在暗中盯梢那名宫女和国丈,是否要奴婢先将那宫女秘密拿下,严加审问?”

  朱由校听后,深吸几口气,将情绪压下,随后平静地回应:

  “不用了,这件事暂时搁置,时机未到。你只需让你的人继续盯紧他们便可。朕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处理。你去传杨寰和魏忠贤过来见朕!”

  即便是明君,也难以轻易裁断家事。朱由校虽贵为天子,终究也是凡人。

  若此刻因张国纪的行为便下令治罪,必然会在皇后与他之间埋下嫌隙。

  他不愿因一个微不足道之人,在这个关键时刻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宫中最忌讳的就是帝后失和。

  一旦被有心之人察觉,帝后并非同心一体,势必有人趁机从中搅动风云。

  更何况,即便无人挑拨,后宫也不会真正平静。

  那些妃嫔,谁不是盼着皇帝废后?谁不想自己登上中宫之位,母仪天下?

  朱由校之所以处处维护张嫣,甚至在大婚前就将后宫势力彻底整顿,不就是为了替张嫣铺路,让她能顺利执掌六宫?

  他就是要让所有人明白,帝后二人是一体的,牢不可破,不容动摇。

  若此时因张国纪一事与皇后产生隔阂,那么这大半年的筹谋岂不前功尽弃?他绝不会因一时之怒而影响全局。

  自从皇帝离宫后,魏忠贤与杨寰便一直驻扎在皇城外几里的御林军营中。

  半个时辰不到,两人便匆匆赶到了乾清宫。

  只是他们一头雾水,不知陛下为何突然返京。

  面圣之后,他们首先将这些时日京城内外发生的大小事务逐一禀报,总理衙门又是怎样应对处理的,叙述得条理分明。

  朱由校听罢,归结起来,目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今年税粮数目异常,其二是山东赈灾进展缓慢,甚至可以说是失败。

  “崔应元去了山东,不是去游山玩水的。一年过去,孔家与白莲教的事,为何毫无音讯传来?”

  面对皇帝的质问,魏忠贤咽了口唾沫,声音低沉地回应:

  “回万岁爷,奴婢与崔应元已经断了联系,他已经将近三个月没有消息传回京城。”

  “你说什么?”

  一向沉稳的朱由校,此刻也显出震惊神色。

  崔应元此人,他是再清楚不过。五彪之中,许显纯心狠手辣,位列其首。

  而崔应元则以心思缜密、应变机敏着称。

  正因如此,才放心派遣他前往山东。

  “到底是何缘故,给朕细细道来,一字不许遗漏!”

  “万岁爷,崔应元失踪前,曾派人送来一封信给奴婢。”

  “信中言明,关于万岁爷交代的任务,他已经掌握了不少线索,特别是孔家的情况,已经查出不少。”

  “他还提到,辽东的一些将门与孔家有利益来往。”

  “他向奴婢禀报,正准备抓捕一名孔家旁支成员,意图深入查证。”

  “那时万岁爷已赴西南,讨伐土司叛贼,奴婢考虑此事重大,恐影响万岁爷心绪,故未派人飞骑奏报。”

  听罢魏忠贤所述,朱由校心中已将崔应元失联的最大嫌疑归于孔家。

  如果崔应元真要借抓捕孔家之人来突破案件,那极有可能因此遭难。

  孔家在山东的势力,确实非同小可,甚至胜过皇权在当地的影响。

  更让他震惊的是,孔家竟然与辽东军方有所勾连。

  由此可见,正史记载未必全然可信,野史传言亦非毫无根据。

  看来,自己还是低估了孔家的影响力,他们的网络比想象中更加庞大。

  这也解释了为何崔应元耗时一年多,才挖掘出些许线索。

  “那白莲教一案,可有进展?”

  要铲除孔家这个毒瘤,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朱由校打算徐徐图之。

  孔家虽为祸一方,不过是在百姓身上剥削,与官员士绅联手吸食国库之血,终究只是图财,并未真正动摇根本。

  白莲教的威胁,在当前局势下,远超孔家。

  一旦他们正式起事,只要稍具规模,便会造成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百姓流离失所。

  更对本就脆弱的皇权与大明朝的威信,带来难以估量的冲击。

  纵观过往,此类事件只要有人起了头,后续便会有无数人效仿,不断尝试。

  “回万岁爷,白莲教在山东的关键据点,以及藏于府县之中聚集信众的场所,已经查明,只待陛下旨意,便可一举清除,将这些乱民尽数缉拿!”

  “只是陛下提及的徐鸿儒,崔应元在奏报中也提到此人,目前尚未查到其下落。”

  仅凭一个名字,要从茫茫人海中找出一个刻意隐藏之人,谈何容易。

  就像王莽当年,即便杀了无数冒充刘秀的人,又有何用?他杀的那些人,根本不是真正的刘秀。

  朱由校对此也是顺其自然的态度,一个徐鸿儒,并未被他放在心上,只是想着能否以擒贼擒王之策,速战速决。

  “朕会给你一道手谕,明早你便持此令前往城外军营,找提督张之极,命其调遣五千兵士,立即南下,于沧州待命。”

  “东厂也将挑选一批得力干员,随军南下,待朕手谕一到,立刻进入山东,清除白莲教残余势力。”

  “之后迅速向曲阜集结,控制周边府县与卫所,切断孔家与外界联系。届时,朕自会告知你们下一步行动。”

  要对付孔家这种在民间声望与影响力都极高的家族,首要之务,是掌握道德上的制高点。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其与谋逆之举挂钩。

  山东的白莲教,正好为此提供契机。

  朱由校心中也有一丝疑惑:白莲教已存在数百年,大多活动于山东,为何孔家却始终安然无恙,从未受到牵连?

  “奴婢遵旨!”

  “另外,务必继续查找崔应元,朕要活见人,死见尸。”

  “东厂与锦衣卫在山东均有密探据点,应尽快启用,设法与其手下取得联系,只要找到一人,便可顺藤摸瓜找到崔应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