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局势-《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

  “大司马,你是兵部尚书,你来谈谈辽东与草原的局势。”

  “老奴已经吞并漠南数百里土地,还有十多万部众,实力比起上一次辽沈之战,甚至还有所增长。”

  “眼下我大明应如何应对?是否要调整对林丹汗的策略?”

  “朕的意思是,绝对不能放任老奴继续扩张。朕也清楚,现在想要一举铲除奴患并不现实。”

  “所以想听听你们的意见,是否要通知熊廷弼与洪承畴,根据局势变化灵活应对,主动出击,挫挫老奴的锋芒。”

  王在晋早已准备好对策,只等皇帝发问。

  “陛下,微臣以为,辽东仍应以防守为主。今年虽多次与建奴交战,且都取得胜利,斩敌无数,但整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辽东经略熊廷弼呈上了一份奏折,总结了全年的战况,统计了双方损失。综合来看,熊廷弼也主张防守。”

  “第一,辽东局势尚未稳固,军民人心不稳,将领之间更是矛盾重重,彼此对立。”

  “本地出身的将领与来自关内的将领,以及朝廷调来的将领之间,经常发生争执。”

  “第二,因整顿军纪、裁减冗兵,导致大量底层士兵被撤,将领心中积怨颇深。虽畏惧朝廷威严不敢公开表达,但对军令的执行已大打折扣,甚至有将领公然抗命,向朝廷讨价还价。”

  “第三,虽然我军多次击败建奴,但大多是在守城战中,野战虽有斩获,损失也极为惨重。”

  “老奴首次大举进攻沈阳时,熊廷弼亲自率领数万骑兵迎战敌军两黄旗,虽取得战果,但辽阳骑兵损失惨重,至今未恢复元气。”

  “微臣认为,平定老奴应当稳步推进。目前敌我形势已清晰,老奴已无力南下,眼下应先稳固辽沈防线。”

  “同时抓紧整顿辽东军备,若有可能,陛下还可考虑从羽林军中抽调部分兵力前往辽东驻防。”

  朱由校没想到王在晋会提出这样的建议。调羽林军前往辽东,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话。

  这不仅涉及辽东的军事部署,更牵动整个朝廷的格局。

  羽林军直属皇帝,不受兵部节制。

  粮饷由户部直接划拨给后勤司,

  再由执法队发放至军士手中,整个过程完全绕过兵部。

  调遣羽林军前往辽东,意味着皇权进一步延伸,对辽东地区的掌控力也随之增强。

  皇权的集中,势必对内阁和六部的权力形成挤压。

  王在晋能够产生这样的思路,并且敢于在众人面前提出,实属不易。

  当下的大明,确实正面对着一个棘手的问题。

  自从上一次朱由校果断处置了一批不服从调遣、不受约束的将领后,无论是辽东本地的将官,还是前来支援的统兵者,在作战时都开始消极应对,实力明显保留。

  朱由校清楚,内阁与六部的大臣也明白,这些将领是被朝廷那次果决之举震慑住了,担心战后遭到清算。

  因此他们选择保存自身力量,甚至放任建奴势力坐大,不惜损害自身利益,暗中协助敌军。

  他们的目的,是通过这种手段凸显自身的重要性,迫使朝廷不得不依赖他们来对抗建奴。

  如此一来,不仅能保全自己,甚至还能反过来要挟朝廷,谋取更多好处。

  这套策略最早由李成梁开启,经过数十年的演化,早已成为辽东将领们的惯用手法。

  多年来,朝廷和皇帝始终拿他们没办法,因为外敌当前,只能选择妥协。

  然而,这套把戏到了朱由校这一代,已经不再奏效。皇帝不再软弱退让,内阁与六部也不再听之任之。

  更关键的是,皇帝如今拥有能打硬仗的精锐部队,以及一众忠诚骁勇的将领。

  在军事上,朝廷终于摆脱了被将领牵制的局面。

  现在,主动权已经易位,轮到那些将领们忌惮朝廷了,而非朝廷一味依赖他们。

  到了关键时刻,朝廷随时可以换人,毫不畏惧。

  王在晋正是看清了这一点,才会建议再次调动羽林军进驻辽东。

  目的就是削弱这些将门世家的影响力。

  如果是旁人,绝不会提出这种意见。

  但王在晋不同,他如今是坚定支持皇权的一派。

  他非常清楚,只要皇帝的权威稳固,他们这些忠于皇室之人的地位就不会被动摇。

  而且,他本人也有建功立业的大抱负。唯有紧跟皇帝步伐,才能进一步稳固地位,或许还能在史册中留下名声。

  “这段时间,陛下可下旨令毛文龙所部行动,从侧翼牵制努尔哈赤兵力,择机出击,就像辽沈之战时那样,抓住机会直插敌军后方。”

  “在辽沈正面战场,也可派出小股精锐骑兵,由勇猛善战的将领带领,前往抚顺、萨尔浒等靠近建奴势力的区域,吸引敌军注意,迫使其抽调重兵防守前线。”

  “如此安排,可令老奴的部队疲于应对,难以专心扩充实力。长期下来,他的力量会被削弱,我方才能以最小的损失赢得最终胜利。”

  “登莱地区的军队已经训练了半年时间,陛下可以下令巡抚袁可立,让他从中挑选精锐,交由有胆略、懂谋略的将领统率。”

  “由登莱出发,走海路抵达毛文龙驻守的皮岛,再向北封锁鸭绿江,使老奴无法进入朝鲜境内劫掠人口与粮食,增强自身实力。”

  “微臣建议,陛下也应向朝鲜国王发出旨意,令其派出一万精兵,与我登莱部队协同防守鸭绿江,如此可确保朝鲜无患。”

  “至于如何应对草原上的林丹汗,微臣认为应先派遣使者与他会面,了解其真实意图,再作后续安排。”

  --------

  PS:

  有些读者老爷觉得似乎部分情节和文字铺陈有些诘屈聱牙,或是情节铺调较缓,可能是卑微本人的文风就是这样比较缓和松慢,大家多担待!

  后续情节上,也会尽量陈述的更为清楚些!也会尽量燃起来一些!!

  大家慢慢耐心看!!

  跪谢各位读者老爷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