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陛下要扶持林丹汗统一蒙古?!-《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

  朱由校对王在晋的表现颇为认可。

  在历史上,王在晋便是少有的敢于直言、能办实事,且具备军事才能的官员。

  “大司马的建议很好,朕也认为这是目前最为稳妥的策略。不知诸位可有补充,或者不同的看法?”

  朱由校任命的五位总理大臣中,除王象乾与王在晋之外,其余的如程国祥、宋应星,在军事战略方面并不精通。

  徐光启虽略通兵事,但也不算突出。他们也都清楚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不及王在晋。

  听罢王在晋的陈述,几人并未发现明显的疏漏或其他不妥之处,纷纷表示赞同。

  朱由校随即命王朝辅草拟诏书,将朝廷的战略意图与部署传达给熊廷弼和袁可立。

  尽管袁可立的舰队尚在筹建之中,但一些常用战船已经配置完成。

  袁可立治下的登莱镇,如今已有大小战船两百余艘,均为各地精选而来,船坚炮利。水手及战船上官兵总数超过四千人。

  如此规模的海军队列,承担起海上运输物资与兵员的任务,可谓轻而易举。

  更可以抽调其中半数战舰驶入鸭绿江,与毛文龙及朝鲜驻军协同作战,实施封锁与隔离。

  弓马为主的建奴,没有火器装备,想凭弓箭攻破战船构成的封锁线,无异于妄想。

  明军只需在战船上架设火炮,对岸上目标实施猛烈轰击即可。船只数量本就稀少的建奴,根本没有能力与明军在海上正面对抗。

  辽东与登莱两地相互配合,形成犄角呼应之势。

  无论老奴进攻哪一方,另一方都能迅速出兵策应,从侧翼牵制敌军兵力。

  若论分兵多路进攻,朱由校断定老奴既不会也不敢如此行事。

  萨尔浒之战的胜负,不仅铭刻在大明君臣心中,也被建奴引以为荣。

  自那场大胜后,老奴用兵一直集中兵力攻其一点。

  或采取围城打援之策,但仍未脱离“我只攻一路”的战术思想。

  更何况如今他屡遭挫败,手下的骑兵已仅剩五四万人,既不愿也不能承受重大损失。

  至于林丹汗,目前亦已是强弩之末,难成大事。

  一年之内连战皆败,损失惨重,他在草原上的威信早已荡然无存。

  除其亲领的察哈尔部及少数亲信部落外,漠南其余蒙古部族均已不再听命于他,甚至公开与其对抗。

  这位所谓的蒙古大汗,如今已徒有虚名,毫无号令之力。

  脱离他的部族中,有部分已接受朝廷招抚,率众南迁至长城边境百余里内定居。

  为防止其生变,朱由校皆按敖汉部先例一体对待。

  首先将其青壮骑兵集中,送往宣府镇由满桂统辖,共计一万三千余骑。

  这种既削弱对方又增强己方的举措,朱由校乐此不疲,有多少收多少。

  因辽东大幅裁军,军费负担并不沉重,总体与此前基本持平。

  随后,又派遣官员与锦衣卫北上,对各部重新登记造册,统计人口、牛羊、战马,并推行教化。

  锦衣卫则负责监管武器铠甲,严禁铁器流入,以防其私下囤积兵器图谋不轨。

  朝廷这一系列措施,令归附的部落一度人心惶惶。

  但正所谓一罚一赏相辅相成,当他们看到明军押运大批粮食与布匹前来发放时,内心的不安才稍有缓解。

  在文官与锦衣卫的引导下,这些部族逐渐接受了新的生活秩序。

  如今的安稳日子,正是他们一直以来渴望的,谁也不愿再回到那种颠沛流离、缺衣少食的境地。

  那些既与林丹汗决裂,又不愿归附大明的部落,有的被努尔哈赤和科尔沁部收编,有的则向北迁徙,投靠了喀尔喀部。

  据许显纯送来的消息,林丹汗如今窘迫到要用重金与战马从晋商手中换取粮食,可见他已穷困至极。

  既然已经将其击败,且他已无法对大明构成重大威胁,朱由校也无意再投入军力与粮草去追剿。

  此人素有野心却无才能,爱折腾却无章法,或许用不了三五年,不需朝廷动手,他自己便会走向覆灭。

  上次北征,原本只是练兵、提升威望之举,没想到引发一连串变故,险些让他命丧草原。

  “关于林丹汗,眼下可先派遣礼部官员前往草原,试探他的真实意图。”

  “若有机会,可与他议和,向他表明,我们的敌人是建州的努尔哈赤,我们应联手铲除这头从野人山走出的‘野猪’。”

  “至于大明与蒙古之间的恩怨,那是我们之间的事,应由我们自己解决,外人不得插手。”

  “但在对付建州之前,必须先稳住局势,相信他对科尔沁部的背叛也是极为愤怒的。”

  “还可告诉他,在对建州作战期间,大明绝不会背后动手,趁机对付他。”

  “待平定建州之后,若有必要,朕可助他重掌漠南草原,恢复其作为蒙古大汗的威望!”

  “朕愿等上五至十年,再与他一较高下!”

  “希望他能认真思量朕的话,看清真正的敌人究竟是谁!”

  群臣听后纷纷惊愕,皇帝竟愿承诺将来协助林丹汗收复漠南?他们没有听错吧?

  首辅王象乾颤巍巍地出列,语气急切地劝谏:

  “陛下,和谈一事臣不反对,但后面的承诺,还请陛下慎重考虑!”

  朱由校心中苦笑,他知道自己的话引起了误会。

  他怎么可能真心扶持林丹汗统一蒙古?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你们误解了朕的意思,是朕未表达清楚!”

  “朕只是想稳住林丹汗,将他的仇恨引向建奴与科尔沁部。”

  “我们可借他对科尔沁与建州的仇恨,为我所用。”

  “如今努尔哈赤在辽东的扩张已被我们遏制,以他的性格与野心,必然不会甘于被困。”

  “若不能在辽东或朝鲜取得突破,他必将目光投向实力薄弱的漠南林丹汗!”

  “你们都亲眼所见,林丹汗根本无法抗衡努尔哈赤,如果我们继续袖手旁观,林丹汗要么被努尔哈赤彻底击败,要么被迫逃往他处。”

  “草原虽说并非富饶之地,但地域辽阔,只要林丹汗还在,便能成为我大明北疆的一道屏障,替我们抵挡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

  “倘若让努尔哈赤占据了广袤的漠南草原,他的军队便可以直接威胁长城防线,这对我们来说,形势将极为不利。”

  “一旦战争的主导权落入他手,他会像当年的蒙古骑兵一样,不断寻找机会,发起突袭,进行掠夺和破坏。”

  “这势必会给边境地区的百姓带来新一轮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