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这个时代,只要打得够远,就是好火炮-《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

  而相比起读书识字门槛,更令人忧虑的,是这一万多名工匠之间技艺分布严重失衡。

  多数人只会制造盔甲、长枪、长刀、盾牌等冷兵器,掌握火器制作技术的工匠不到一半。

  朱由校不用多想就知道,这些人大部分来自军器局或民间招募,而王恭厂的工匠,几乎人人都精通火器技艺。

  虽然这一现状难以令人满意,但他转念一想,也便释然了。毕竟这些人虽技艺不精,但比起完全不懂的还是要强一些。只要加以培训,假以时日,终能熟练掌握技艺。

  毕懋康已将火器制造列作兵工厂当前的首要任务,同时视之为未来改革的起点。

  皇上对火器发展的重视程度极高,由此推断,大明朝接下来的走向已然明朗。

  明军武器更新换代势在必行,所需耗费之巨难以估量,时间亦将漫长,或许终此一朝,方能达成这一宏伟蓝图。

  尽管他每日都催促手下加紧生产神武自生火铳,并对大型佛郎机火炮进行改良,但他仍抽调两千余名火器工匠担任临时教习,分批指导其他工匠掌握火器与火炮的制造技艺。

  仅凭这几千人远远不够,效率太低,预计两个多月才能产出一批。眼下还面临一个严峻问题——高级工匠人数不足,导致天工院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目前武器的研发与制造几乎全由毕懋康一手操持,大小事务皆需亲力亲为。

  中级工匠负责解决厂房中出现的技术难题与工艺瓶颈,确保每个火炉和工匠能持续运作,不致停顿。

  几位有限的高级工匠,则负责成品检验,试射枪炮,并抽空进修专业知识与文化课程。

  为此,毕懋康特地拜访了徐光启。此人曾与红毛夷交涉,对其先进的武器系统有深入了解。

  红毛夷的制造工艺更加成熟,毕懋康虽有才能,却不自满,始终抱有学徒心态,渴望提升技艺。

  只要得空,他便返回京师向徐光启请教,学习那些更简易高效的制造方式。

  徐光启知情后,立即派人返乡,将自己收藏的书籍与笔记悉数送往京师,毫无保留地交付给毕懋康。

  通过这些外文典籍与徐光启的批注,毕懋康获益良多。

  他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大明在科技与武器方面与海外存在的差距。

  红毛夷的制造工艺与火器发展远超他的预期。他辛苦研发的神武自生火铳,竟在几十年前就已被西洋国家发明,只是延迟了列装时间。

  他们的火炮也明显优于大明,许多优良型号连名称都未曾听闻。

  明军引以为豪的红夷大炮,其实不过是红毛夷常用的其中一款,这种差距令人震惊。

  因此,他立下决心,要为大明打造出一款远超红毛夷的火炮。但他清楚,自己在火炮知识与工艺方面仍显薄弱。

  权衡之后,他决定先改良现有火炮,作为过渡阶段的替代方案。

  由于新式火铳的出现,他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了火炮的研发之上。

  眼下明军所使用的火炮,无论是佛郎机炮还是红夷大炮,大多都是参照红毛夷的样式仿制而来。

  其中唯有虎蹲炮属于本土制造,专供骑兵使用,至于大将军炮,质量则良莠不齐。(虎蹲炮在骑兵作战中已经广泛应用,因为它构造轻便,便于携带,适合山地作战。)

  由于制造工艺的限制,大将军炮很难打造,十门中有八门往往都成了废品。

  无论是威力还是射程,这类火炮都远逊于红毛夷所造。毕懋康对此也未做过多投入,他已经下令全面停止大将军炮的生产。

  正因如此,红毛夷的火炮制造技术在他眼中显得尤为珍贵。

  通过徐光启的关系,他高薪聘请了不少红毛夷工匠进入兵工厂担任指导,甚至连他自己也认真参与课程,虚心学习。

  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依靠刻苦钻研和红毛夷技师的指导帮助,终于完成了佛郎机炮的改进工作。

  其中最关键的改进,是大幅缩小了子炮与炮腹之间的缝隙。

  这项改进堪称重大突破。佛郎机炮原本就配有准星与照门,不同于大将军炮。

  但由于子炮与炮腹之间的缝隙过大,导致两者无法紧密配合,使得射击时误差严重,准星与照门形同虚设。

  而如今改良后的佛郎机炮,已不再出现此类问题。

  在三百米范围之内,虽然做不到精准打击,但只要对准准星与照门,基本能保证命中在十米范围之内。

  毕懋康还略微延长了炮管,略微扩大了口径,同时对子炮也做了优化,并配合专门调配的火药。

  原本射程不足六百米的佛郎机炮,如今已能实现八百米的有效射程,前提是将炮口抬至最大角度。但如此远的距离,命中误差也会显着增加。

  朱由校听完汇报后欣喜不已。他并不在意远距离的误差,在这个时代,只要能打得够远,就是好火炮。

  他也不指望这火炮能像狙击枪那样精准打击。只要能在战场上对准敌军阵地,来几轮齐射,敌军恐怕早已溃不成军。

  由于明朝的制造工艺粗糙,设备落后,工匠技术也难以支撑高端火炮的制造。

  因此,火炮铸造的核心技术长期由红毛夷技师掌控。

  浇铸过程以及最后的组装工序,全赖他们的经验操作,毕懋康对此亦无可奈何。

  朱由校对这改良后的佛郎机炮兴致浓厚,当即提出要前往火炮铸造厂房实地查看。

  在火器的发展方面,大明与西方已逐渐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但在火器制造领域,确实存在巨大差距,缺乏任何一门自主研发的大炮作为代表。

  对于热兵器相关知识的了解与重视程度,差距同样巨大。儒家思想对军事发展的束缚确实影响深远。

  ----------

  PS:

  想再增长些数据,麻烦各位书友读者们帮忙支持下!!

  点点催更、加加书架!!!

  如果,免费的礼物没送完,也可以送一送!!!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