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炸鱼!-《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

  朱由校拿着那封“亲笔信”略略翻看几页,随即开口道:

  “人证物证俱全,你们还有什么好说的?难道还要为贼人辩解,试图脱罪吗?”

  “朕也纳闷,那些奸商既无权势,却能在山西横行霸道,随意进出边镇!”

  “这么多年,竟无人上奏此事,难道你们都成了睁眼瞎、聋子不成?”

  “这些奸商通敌走私,边镇的文武官员岂会不知?他们之所以隐瞒不报,恐怕是得了好处吧?”

  “这朝堂之上,难保没有被收买的耳目!”

  这种牵涉极广的事件,按理应暗中处理,若在百官面前公开商议,定会阻力重重。

  但朱由校毫不畏惧,他正借此机会,一举铲除山西背后的走私利益网。

  单靠刑罚审讯,未必能挖出藏在暗处的蛀虫。

  只要这些人仍在官位,奸商就会抱有侥幸心理,幻想被救出牢笼。

  只要有这种念头存在,他们便不会吐露实情,哪怕施以酷刑,甚至威胁其家人,也难见效。

  他就是要借这件事,把藏在朝堂上的鱼炸出来。凡是在朝堂上为奸商开脱的,十之八九必是同党。

  虽然这种方式难免会有遗漏,但只要将他们的势力根基彻底摧毁,便已足够。

  皇上的质疑并未令众人退缩,反而促使他们更加抱团。矛头很快指向了魏忠贤。

  近二十名官员联合上奏,一致指责魏忠贤蓄意构陷,伪造证据。

  顷刻之间,魏忠贤成了众矢之的。不仅这些官员群起攻之,其余官员也投来异样的目光。

  这些人或许与晋商并无关联,但在如此复杂的局势中,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同类。

  魏忠贤的恶名早已深入人心,死在他手中的人数不胜数。

  再者,文人向来对太监心存偏见,多数人本能地轻视,又怎会相信一个太监的话?

  但魏忠贤岂是任人欺凌之人?

  这一年,他遭受文人儒生的诋毁还少吗?

  最终如何?那些曾经嘲讽他的人,如今不是已投奔阎王爷,便是在诏狱中承受难忍的煎熬。

  “证据确凿,还有什么话可讲?你们就算说得天花乱坠,又能改变什么?”

  魏忠贤这一番气势凌人的言辞,顷刻间击溃了在场官员本就动摇的内心。

  而他随后说出的每一句话,更令众人哑口无言。

  “咱家不过是将事情如实禀告万岁爷,你们为何如此着急为那些危害国家的奸商辩解?这背后到底有何意图?莫非与他们暗中勾结?”

  魏忠贤虽不通文墨,手段粗鄙,但他混迹江湖多年。

  在宫中立足二十载,能与客氏结盟,又得皇帝信赖,自然不是全凭侥幸。

  说起话来,虽谈不上巧妙,但应对这些只懂空谈的官员,已绰绰有余。

  见众人被自己一语逼得无言以对,魏忠贤更加得意:

  “怎么,咱家才刚开口,你们就全都不作声了,这不是明摆着做贼心虚吗?”

  众人这才惊觉,不知不觉间竟已落入魏阉设下的圈套。

  无论他们接下来是继续指责魏忠贤,还是选择沉默以对,都将背负与奸商勾结的罪名。

  魏忠贤虽然不通圣贤之道,但论起权术手段,这些饱读经书的朝臣反倒不是他的对手。

  张大维察觉形势不妙,索性不再与魏忠贤争口舌之利,转而向皇帝进言:

  “陛下,厂卫之言绝不可轻易采信。他们倚仗皇威,欺压百姓,陷害忠良之事还少吗?”

  “厂卫在京师肆意妄为,随意抓人施以私刑,百姓早已怨声载道。”

  “天下之人,无人不痛恨厂卫,恨不得将其碎尸万段,陛下为何视而不见?”

  “况且这些所谓的罪证,毫无事实支撑,所谓铁证,也不过寥寥数条,实在难以服众。”

  言罢,张大维伏地跪拜,神情悲愤,乍看之下,竟真似那古时忠烈之臣,直言进谏。

  他已无计可施,只能孤注一掷,竭力抹黑厂卫,或许还能争得一线生机。

  魏忠贤面无惧色,甚至嘴角带笑,冷冷回敬:

  “什么叫寥寥数条不足为凭?我看你是糊涂了,明明摆在眼前的事实,你偏要颠倒是非?”

  “告诉你们也无妨,这些罪行,都是那些奸商亲口承认的,咱家不过依例审问罢了!”

  亲口承认?这话什么意思?难道厂卫已经将人拘押入狱了?

  魏忠贤冷哼一声,没有开口回应。他的沉默让在场众人焦急万分,几乎要当场质问。

  朱由校轻喝一声,殿内顿时鸦雀无声。他随即正式宣布,奏章名单上的相关人员,已经全部被抓起来审讯。

  百官得知皇帝早已秘密派遣厂卫与军队前往山西,将当地的豪绅、商贾一网打尽,无不感到震惊。

  他们彼此对视,满脸难以置信,心中都在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

  皇帝早已动手,而他们却浑然不知。

  如果早知道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打死他们也不会为那些商人出头,至少不会如此明目张胆地替他们辩护、洗脱罪责!

  经过今天这场风波,即便没有被列入皇帝的黑名单,也肯定已被列为重点监控对象。

  几位官员脸上已经浮现出绝望的神情,他们知道大势已去。这位手段强硬、酷爱追根究底、行事果决的皇帝,绝不会轻易放过他们。

  朱由校以“与奸商勾结”的嫌疑为由,将那些刚刚与魏忠贤争执的官员全部革职,交给刑部查办。

  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合常规。纵观历代王朝,很少有人仅因嫌疑就被彻查。

  除非是犯了众怒、遭万人唾弃之人,才可能面临如此下场。但即便是这样,最多也只是革职或勒令退休,并不会直接下狱。

  首辅王象乾察觉到皇帝的决心,终于忍不住出言劝阻。

  然而毫无作用。朱由校只是随便应付几句,之后便不再回应。王象乾自知多说无益,便不再言语。

  张大维绝望地闭上双眼,任由侍卫将他架起,拖出殿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