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安排孙承宗做弟弟的老师,本意就是想让其远离朝堂纷争。
文官对政局的敏感度一向很高。他们早已察觉,皇帝与他们并不同心,也无法再去影响这位君主。
因此,这些政坛上的投机者迅速寻找新的目标,妄图扶持一个符合他们利益的“圣君”。
所以他才会将朱由检以特殊方式软禁起来,并严禁他与宫外之人往来。
尽管孙承宗是东林一脉,朱由校对他那张多言少行的作风也并不欣赏,但其为人尚算正直,不会做那些暗中勾当。
可刘时敏一番汇报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还是太过低估了那些士大夫的手段。
这些官员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见无法直接接触朱由检,便打起了书信往来的主意。
他们将某些“大儒”的着作托孙承宗带给朱由检阅读,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却不知一切尽在内厂的监视之中。
看来,这些人并未死心。
俗话说得好,不怕贼来偷,就怕贼惦记。唯一可行之策,便是尽快将朱由检送往外地就藩。
朱由校并非对自身安全毫无信心,而是深知防人之心不可无,必须杜绝一切隐患。
只要这位弟弟仍留在京师、住在宫中,无论自己如何防范,都无法阻止那些文臣持续不断的试探。
更关键的是,这位弟弟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地被儒家那一套所占据,与他这位兄长的理念截然不同。
他弟弟的思维方式,与建文帝如出一辙,凡事只重虚名与礼法,讲究所谓的“圣人之道”,却难以担当治国大任。
在听完刘时敏对自己那位“纯真”弟弟近况的汇报后,朱由校又向他问起边镇将官的监察情况。
内厂刚刚重新设立,人员都是从锦衣卫与内监中调派而来,对于这种新开展的事务自然还显得生疏。
边关重镇的将领们,警惕性本就比寻常武将高出许多。
要在他们身边安插耳目,原本就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现在的这些边将,哪一个不是克扣军饷、贪污粮草,将朝廷拨下来用于养军的银钱物资,尽数中饱私囊?
再用这些非法所得大肆招募私兵,豢养只听命于自己的武装力量。
想要真正掌握他们的底细,首要条件就是至少要成为他们的亲兵或家丁。
而目前的锦衣卫,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他也没有责怪刘时敏。
虽说个人能力确实有不足之处,但更多的还是受到时代的限制。
朱由校现在也不着急了,自己的基本势力已经稳固下来,只要自身不出差错,对北方诸省的掌控力只会越来越强。
内库以及皇家仓储的清查过程同样困难重重。
不少太监在得知皇帝派人前来盘点查核之后,纷纷以各种借口推脱敷衍。
甚至有几处直接遭遇了火灾,但火从何起,始终无人知晓。
刘时敏无奈之下,只能拘捕十多名负责看管的太监进行审讯,可惜所得口供无关痛痒,零星线索也毫无价值。
朱由校心里明白,这是因为太监们担心清点之后数目与账册不符,才会选择用这种极端方式来逃避责任。
这已经是他们惯用的手段了,干脆一把火烧个干净,看你还怎么查下去。
对于此事,他只能下达命令,将所有负责仓库管理的太监一律处斩,并抄没其家产。
你们想用火来掩盖一切,那朕也不讲那么多废话,干脆利落处置,毕竟我可不是那种甘愿吃亏的人。
为了防止类似纵火事件再次发生,朱由校特意下令将前宫中的一座宫殿腾空,专门用来存放古玩、字画等重要物品。
刘时敏退下之后,朱由校立刻召见内阁三位重臣与礼部尚书张瑞图。
目的是尽快敲定朱由检的封号以及藩地。
张瑞图当即表示,封号可以拟定并颁布,但就藩之事应尽量延后为宜。
他的理由是,许多先帝都曾面对类似情况:如今皇帝尚无子嗣,没有继承人,因此应当暂留朱由检于京城。
这是皇室与朝廷之间一条默认的惯例——若皇帝无子但有兄弟,应至少留一人在京师以备不时之需。
若皇帝既无子嗣又无兄弟,则另当别论。
在皇帝正值壮年之时,群臣一般不会多言,毕竟将来还有足够的时间。
倘若皇帝年事已高,或身体状况不佳,罹患难以治愈的疾病,那么就需从最近的宗室亲藩中选出一位合适的皇族成员入京。
就如同景泰帝当年,朱见济还在世时,他尚可随意作为,朝中也仍有不少官员愿意支持他。
可一旦朱见济去世,景泰帝自己也病重难愈,大臣们最先考虑的并非能否治愈、皇帝病情如何,而是立即联名上奏,请求他迅速立朱见深为皇太子,以安定人心。
不要说是在封建王朝,在后世,子嗣继承也是至关重要的大事。更何况是皇帝,身份特殊,自然要求更为严格。
再加上朱厚照的前车之鉴摆在眼前,文臣们对此类事情的关注程度也大幅上升。
他们担心武宗时期的历史重演,因此对此事格外在意。
历史上的天启帝,恐怕也不是仅仅出于对弟弟的宠爱,才不让他前往封地就藩。
其中最大的阻力,或许就与朱由校如今面临的困境相同:没有明确的继承人,百官根本不会放人。
内阁的三位重臣也持相同看法,他们认为宗庙传承高于一切。在多数人眼中,这是根深蒂固的理念,难以动摇。
朱由校见他们意见一致,也就不再强争,更不会因为这点礼仪问题便动怒。
于是他直接说道:
“皇后已有身孕,不久后便会诞下皇子,这些事你们就不必担心了,尽快安排朕的弟弟完成册封,然后前往封地!”
“陛下,恕臣不能从命,此事实在有违祖制,陛下可再稍等些时日,等皇后顺利诞下皇子之后,再行就藩。”
“就算臣与内阁三位大人愿意答应,群臣也不会答应,还请陛下三思,切勿强行破例。”
文官对政局的敏感度一向很高。他们早已察觉,皇帝与他们并不同心,也无法再去影响这位君主。
因此,这些政坛上的投机者迅速寻找新的目标,妄图扶持一个符合他们利益的“圣君”。
所以他才会将朱由检以特殊方式软禁起来,并严禁他与宫外之人往来。
尽管孙承宗是东林一脉,朱由校对他那张多言少行的作风也并不欣赏,但其为人尚算正直,不会做那些暗中勾当。
可刘时敏一番汇报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还是太过低估了那些士大夫的手段。
这些官员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见无法直接接触朱由检,便打起了书信往来的主意。
他们将某些“大儒”的着作托孙承宗带给朱由检阅读,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却不知一切尽在内厂的监视之中。
看来,这些人并未死心。
俗话说得好,不怕贼来偷,就怕贼惦记。唯一可行之策,便是尽快将朱由检送往外地就藩。
朱由校并非对自身安全毫无信心,而是深知防人之心不可无,必须杜绝一切隐患。
只要这位弟弟仍留在京师、住在宫中,无论自己如何防范,都无法阻止那些文臣持续不断的试探。
更关键的是,这位弟弟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地被儒家那一套所占据,与他这位兄长的理念截然不同。
他弟弟的思维方式,与建文帝如出一辙,凡事只重虚名与礼法,讲究所谓的“圣人之道”,却难以担当治国大任。
在听完刘时敏对自己那位“纯真”弟弟近况的汇报后,朱由校又向他问起边镇将官的监察情况。
内厂刚刚重新设立,人员都是从锦衣卫与内监中调派而来,对于这种新开展的事务自然还显得生疏。
边关重镇的将领们,警惕性本就比寻常武将高出许多。
要在他们身边安插耳目,原本就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现在的这些边将,哪一个不是克扣军饷、贪污粮草,将朝廷拨下来用于养军的银钱物资,尽数中饱私囊?
再用这些非法所得大肆招募私兵,豢养只听命于自己的武装力量。
想要真正掌握他们的底细,首要条件就是至少要成为他们的亲兵或家丁。
而目前的锦衣卫,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他也没有责怪刘时敏。
虽说个人能力确实有不足之处,但更多的还是受到时代的限制。
朱由校现在也不着急了,自己的基本势力已经稳固下来,只要自身不出差错,对北方诸省的掌控力只会越来越强。
内库以及皇家仓储的清查过程同样困难重重。
不少太监在得知皇帝派人前来盘点查核之后,纷纷以各种借口推脱敷衍。
甚至有几处直接遭遇了火灾,但火从何起,始终无人知晓。
刘时敏无奈之下,只能拘捕十多名负责看管的太监进行审讯,可惜所得口供无关痛痒,零星线索也毫无价值。
朱由校心里明白,这是因为太监们担心清点之后数目与账册不符,才会选择用这种极端方式来逃避责任。
这已经是他们惯用的手段了,干脆一把火烧个干净,看你还怎么查下去。
对于此事,他只能下达命令,将所有负责仓库管理的太监一律处斩,并抄没其家产。
你们想用火来掩盖一切,那朕也不讲那么多废话,干脆利落处置,毕竟我可不是那种甘愿吃亏的人。
为了防止类似纵火事件再次发生,朱由校特意下令将前宫中的一座宫殿腾空,专门用来存放古玩、字画等重要物品。
刘时敏退下之后,朱由校立刻召见内阁三位重臣与礼部尚书张瑞图。
目的是尽快敲定朱由检的封号以及藩地。
张瑞图当即表示,封号可以拟定并颁布,但就藩之事应尽量延后为宜。
他的理由是,许多先帝都曾面对类似情况:如今皇帝尚无子嗣,没有继承人,因此应当暂留朱由检于京城。
这是皇室与朝廷之间一条默认的惯例——若皇帝无子但有兄弟,应至少留一人在京师以备不时之需。
若皇帝既无子嗣又无兄弟,则另当别论。
在皇帝正值壮年之时,群臣一般不会多言,毕竟将来还有足够的时间。
倘若皇帝年事已高,或身体状况不佳,罹患难以治愈的疾病,那么就需从最近的宗室亲藩中选出一位合适的皇族成员入京。
就如同景泰帝当年,朱见济还在世时,他尚可随意作为,朝中也仍有不少官员愿意支持他。
可一旦朱见济去世,景泰帝自己也病重难愈,大臣们最先考虑的并非能否治愈、皇帝病情如何,而是立即联名上奏,请求他迅速立朱见深为皇太子,以安定人心。
不要说是在封建王朝,在后世,子嗣继承也是至关重要的大事。更何况是皇帝,身份特殊,自然要求更为严格。
再加上朱厚照的前车之鉴摆在眼前,文臣们对此类事情的关注程度也大幅上升。
他们担心武宗时期的历史重演,因此对此事格外在意。
历史上的天启帝,恐怕也不是仅仅出于对弟弟的宠爱,才不让他前往封地就藩。
其中最大的阻力,或许就与朱由校如今面临的困境相同:没有明确的继承人,百官根本不会放人。
内阁的三位重臣也持相同看法,他们认为宗庙传承高于一切。在多数人眼中,这是根深蒂固的理念,难以动摇。
朱由校见他们意见一致,也就不再强争,更不会因为这点礼仪问题便动怒。
于是他直接说道:
“皇后已有身孕,不久后便会诞下皇子,这些事你们就不必担心了,尽快安排朕的弟弟完成册封,然后前往封地!”
“陛下,恕臣不能从命,此事实在有违祖制,陛下可再稍等些时日,等皇后顺利诞下皇子之后,再行就藩。”
“就算臣与内阁三位大人愿意答应,群臣也不会答应,还请陛下三思,切勿强行破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