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是在除夕前一天收到这份奏报的,看完后长叹一口气。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看到白纸黑字时,他仍然感到震撼。
不仅仅是山西的文官武将,就连大同地区的官员,也大多榜上有名。那些卫所中的武官,更是一个都没落下。
军镇中的将领,多数也深陷其中,或本身就是利益共同体,或曾收受商人贿赂,获得了大量好处和封口费。
宣府镇与顺天府也牵涉颇深,不少官员与他们有密切的利益关联。
至于朝廷中来自山西的官员,更是不用多说,许多出身于这些富豪家族,本就是一条船上的人。
王朝辅见皇帝脸色不对,立刻让殿内的太监与宫女退下,只留下侍卫与锦衣卫。
朱由校望着手中的名单陷入沉思。若想将这些人一网打尽,必须得缜密筹划。
最重要的是,不能引发兵变。内斗是最损耗国力的事情,一旦爆发,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如果此案得以彻底查清,其规模将是自洪武年以来最大的一桩。
对于他接下来的布局与计划,将产生深远影响。那些妄图挑战皇权的小人物,在行动之前,也得好好掂量自己是否能承受后果。
朱由校立刻草拟了几道密令,分别发往山西巡抚陈奇瑜、宣府总兵满桂,以及骁骑营参将李文胜。他随后召见内阁三位重臣,一同商讨接替相关职位的人选安排。
对于武将方面,朱由校并不担忧。连年征战,羽林军中已有不少将士脱颖而出,担任基层统兵之职已无问题。
前番与林丹汗一战,大同镇与宣府镇中有多人立功,游击将军马世龙便是其中之一。他如今已具备晋升参将的资历。朱由校随即命兵部尚书王在晋起草诏书,马世龙、高见、贺谦三人皆升任宣府分守参将,取代原有的三位参将。
此三人原本皆为兵备守将或游击,因曾随王在晋抗击蒙古,立功显着,得以提拔。又因他们均为外调而来的将领,在军中与地方多少遭受过排挤,也未与晋商建立利益关联,因此立场相对清晰。
至于更低一级的千户与游击职位,朱由校亦做了新的调整。他给满桂的密旨中明确指出,可依据战功与个人能力,从其亲兵和家丁中选拔一批人,并将名单呈报朝廷。这批人之后将派往基层任职。
如此安排,不仅强化了皇帝自身的权威,也大大增强了满桂对军镇的实际掌控力。倘若军中下属不听从指挥,阳奉阴违,即便再加官进爵,满桂也难以真正指挥调动。
至于大同镇,朱由校的处理则更为谨慎。他仅对少数人员进行了晋升。
大同的地位与重要性远超宣府,将来是连接西北与土默特部的关键枢纽。朱由校自然要安排自己信得过的人,才能安心。
他从羽林军中挑选出十余名将领,派往大同,分别担任游击、守备、千户等职,以掌握基层军事力量。
至于原大同镇卫所的武官,凡在拟定名单上的,全部查办,并抄没家产。所有涉及的卫所也要进行全面整编,依照兵部登记在册的资料,逐一点名核实人数。
将那些吃空饷的、老弱病残的,以及混日子的老兵油子,统统剔除。剩下的士兵将打乱编制,重新整编为军镇营兵。
自此之后,大同与宣府两地,将不再设有卫所及守备千户所。
朱由校早有整顿卫所之意,只因此前实力不足,又缺乏正当理由,一直未能动手。如今借着此次事件,正好顺理成章地废除这些早已形同虚设的边镇卫所。
朝廷在文官的安排上颇费思量。朝中原本就有不少空缺,实在抽不出人手前往山西赴任。
地方官员,朱由校并不熟悉,因此不敢贸然下旨任命。
至于来自南方的官员,他眼下既不愿也不打算启用。当初费了极大代价才将朝堂风气扭转过来,若此刻重用南方派系,无异于开门揖盗,自寻麻烦。
最终还是请来吏部尚书王绍微,才敲定了几个关键职位的人选。
若是放在以前,如此大规模的人事调整必然引来朝臣议论纷纷,心存顾虑。
但如今局势已不同,群臣也觉得眼下正是整肃朝纲的良机。
接连几场胜仗传遍四方,草原最强势力、曾对大明最具威胁的林丹汗如今已是奄奄一息。
一年前尚且内忧外患,如今已然基本解除,朝廷已具备镇压震慑之力,不怕有人狗急跳墙。
因此,皇帝想要推行怎样的改革措施,只要不偏离太远,他们都愿意支持。
会议结束后,朱由校终于松了口气,面带笑意地对众臣说道:
“这一年来,诸位辛苦了。这几日也该好好歇歇,待来年继续努力,以复兴国运为己任,常怀百姓安危。”
众臣齐声回应:
“臣等祝愿陛下万寿无疆,来年五谷丰登,国运昌隆!”
朱由校特意命人取来酒,与几位臣子在乾清宫小聚共饮,算是为今年的制度改革初见成效,略作庆贺。
夜幕降临,皇城灯火璀璨,朱由校携后妃与刚出生的皇长女,前往慈宁宫与刘太妃共度除夕之夜。
前些日子护城河事件带来的阴云,也随着今日喜庆气氛与赏赐的发放,一扫而空。
朱由校抱着女儿立于慈宁宫门前,皇后张嫣站在身旁,两人共同望着眼前热闹景象。
看着宫中众人脸上洋溢的笑容,二人相视而笑。
“宝珠,让我们一同迎接新的一年吧!”
天启元年结束了。这一年里,朱由校南征北战,辛苦经营,总算没有白费心力。
此时的朱由校正于京城欢度新年,但对某些人而言,这个年却并不平静。
当诏令传至南京,李之才看后激动不已,立刻前往寻找正与将士们饮酒畅谈的张世泽。
张世泽听闻皇帝的部署后,同样情绪高涨,陛下终于要动手了。
于是,正月初四的夜里,两人离开军营,分别前往怀远侯府与魏国公府。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看到白纸黑字时,他仍然感到震撼。
不仅仅是山西的文官武将,就连大同地区的官员,也大多榜上有名。那些卫所中的武官,更是一个都没落下。
军镇中的将领,多数也深陷其中,或本身就是利益共同体,或曾收受商人贿赂,获得了大量好处和封口费。
宣府镇与顺天府也牵涉颇深,不少官员与他们有密切的利益关联。
至于朝廷中来自山西的官员,更是不用多说,许多出身于这些富豪家族,本就是一条船上的人。
王朝辅见皇帝脸色不对,立刻让殿内的太监与宫女退下,只留下侍卫与锦衣卫。
朱由校望着手中的名单陷入沉思。若想将这些人一网打尽,必须得缜密筹划。
最重要的是,不能引发兵变。内斗是最损耗国力的事情,一旦爆发,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如果此案得以彻底查清,其规模将是自洪武年以来最大的一桩。
对于他接下来的布局与计划,将产生深远影响。那些妄图挑战皇权的小人物,在行动之前,也得好好掂量自己是否能承受后果。
朱由校立刻草拟了几道密令,分别发往山西巡抚陈奇瑜、宣府总兵满桂,以及骁骑营参将李文胜。他随后召见内阁三位重臣,一同商讨接替相关职位的人选安排。
对于武将方面,朱由校并不担忧。连年征战,羽林军中已有不少将士脱颖而出,担任基层统兵之职已无问题。
前番与林丹汗一战,大同镇与宣府镇中有多人立功,游击将军马世龙便是其中之一。他如今已具备晋升参将的资历。朱由校随即命兵部尚书王在晋起草诏书,马世龙、高见、贺谦三人皆升任宣府分守参将,取代原有的三位参将。
此三人原本皆为兵备守将或游击,因曾随王在晋抗击蒙古,立功显着,得以提拔。又因他们均为外调而来的将领,在军中与地方多少遭受过排挤,也未与晋商建立利益关联,因此立场相对清晰。
至于更低一级的千户与游击职位,朱由校亦做了新的调整。他给满桂的密旨中明确指出,可依据战功与个人能力,从其亲兵和家丁中选拔一批人,并将名单呈报朝廷。这批人之后将派往基层任职。
如此安排,不仅强化了皇帝自身的权威,也大大增强了满桂对军镇的实际掌控力。倘若军中下属不听从指挥,阳奉阴违,即便再加官进爵,满桂也难以真正指挥调动。
至于大同镇,朱由校的处理则更为谨慎。他仅对少数人员进行了晋升。
大同的地位与重要性远超宣府,将来是连接西北与土默特部的关键枢纽。朱由校自然要安排自己信得过的人,才能安心。
他从羽林军中挑选出十余名将领,派往大同,分别担任游击、守备、千户等职,以掌握基层军事力量。
至于原大同镇卫所的武官,凡在拟定名单上的,全部查办,并抄没家产。所有涉及的卫所也要进行全面整编,依照兵部登记在册的资料,逐一点名核实人数。
将那些吃空饷的、老弱病残的,以及混日子的老兵油子,统统剔除。剩下的士兵将打乱编制,重新整编为军镇营兵。
自此之后,大同与宣府两地,将不再设有卫所及守备千户所。
朱由校早有整顿卫所之意,只因此前实力不足,又缺乏正当理由,一直未能动手。如今借着此次事件,正好顺理成章地废除这些早已形同虚设的边镇卫所。
朝廷在文官的安排上颇费思量。朝中原本就有不少空缺,实在抽不出人手前往山西赴任。
地方官员,朱由校并不熟悉,因此不敢贸然下旨任命。
至于来自南方的官员,他眼下既不愿也不打算启用。当初费了极大代价才将朝堂风气扭转过来,若此刻重用南方派系,无异于开门揖盗,自寻麻烦。
最终还是请来吏部尚书王绍微,才敲定了几个关键职位的人选。
若是放在以前,如此大规模的人事调整必然引来朝臣议论纷纷,心存顾虑。
但如今局势已不同,群臣也觉得眼下正是整肃朝纲的良机。
接连几场胜仗传遍四方,草原最强势力、曾对大明最具威胁的林丹汗如今已是奄奄一息。
一年前尚且内忧外患,如今已然基本解除,朝廷已具备镇压震慑之力,不怕有人狗急跳墙。
因此,皇帝想要推行怎样的改革措施,只要不偏离太远,他们都愿意支持。
会议结束后,朱由校终于松了口气,面带笑意地对众臣说道:
“这一年来,诸位辛苦了。这几日也该好好歇歇,待来年继续努力,以复兴国运为己任,常怀百姓安危。”
众臣齐声回应:
“臣等祝愿陛下万寿无疆,来年五谷丰登,国运昌隆!”
朱由校特意命人取来酒,与几位臣子在乾清宫小聚共饮,算是为今年的制度改革初见成效,略作庆贺。
夜幕降临,皇城灯火璀璨,朱由校携后妃与刚出生的皇长女,前往慈宁宫与刘太妃共度除夕之夜。
前些日子护城河事件带来的阴云,也随着今日喜庆气氛与赏赐的发放,一扫而空。
朱由校抱着女儿立于慈宁宫门前,皇后张嫣站在身旁,两人共同望着眼前热闹景象。
看着宫中众人脸上洋溢的笑容,二人相视而笑。
“宝珠,让我们一同迎接新的一年吧!”
天启元年结束了。这一年里,朱由校南征北战,辛苦经营,总算没有白费心力。
此时的朱由校正于京城欢度新年,但对某些人而言,这个年却并不平静。
当诏令传至南京,李之才看后激动不已,立刻前往寻找正与将士们饮酒畅谈的张世泽。
张世泽听闻皇帝的部署后,同样情绪高涨,陛下终于要动手了。
于是,正月初四的夜里,两人离开军营,分别前往怀远侯府与魏国公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