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薛家满门公开行刑!-《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

  李之才一语道破官场中常见的做假账、欺瞒君上的伎俩,一向沉稳的薛永恒也忍不住怒火中烧:

  “信口雌黄,妄图给我扣上莫须有的罪名?”

  “我看你才是假传圣旨,蓄意谋乱。刘义隆府邸,恐怕早已是你的人在看守了吧。”

  李之才不再与他纠缠,直接拿出事先调查整理的文书,将他如何与地方官绅勾结、瞒报朝廷、伪造账目的事写得一清二楚。

  至于历年拖欠的赋税与粮草,田尔耕的南镇抚司虽尚未彻底查清,但天启元年的记录,已核对得明明白白。

  据南镇抚司掌握的情报,薛永恒一家仅缴纳了原定的三成,且所缴粮草多为陈年旧粮,品质极差。

  薛永恒睁大双眼,几乎瞪得像鸡蛋一般。他行事素来谨慎隐蔽,怎料这些人竟能在短时间内查得如此细致。

  尽管李之才已将证据摆在眼前,可文臣的面子极厚,不到走投无路,绝不低头认错。

  “一派胡言!竟敢假传圣旨,捏造罪名,陷害忠良,绝不会有好下场!老夫定要写状纸上京,亲告你一状!”

  说罢,在两名侍女搀扶下怒气冲冲地朝后堂退去。

  李之才哪会不知他的这点小把戏。

  当即命亲兵上前,将他团团围住,冷声说道:

  “你家拖欠的赋税与粮草尚未核清,就想离开?等你把这些都补上,本将军任你自便,哪怕你要去京城告状,我也绝不阻拦。”

  “不过现在,还是老老实实待着吧。劝你一句,别学你那个狂妄无知的儿子,否则下场不会比他好。”

  被再次提及心头之痛,薛永恒纵然意志坚定,也终究在羞辱中失控。

  他抄起手中的拐杖,狠狠朝周围的兵士砸去,以此宣泄心中的愤恨。

  ……

  这正是李之才所期望的局面。他亲临此地,自然不是为了区区赋税而来。

  薛家不过是江南士绅阶层中普通的一户,若他们敢当众对抗,其余人家恐怕也不会轻易低头。

  他没那么多时间逐一登门,只能选个典型,立威震慑,以达到敲山震虎的效果。

  他就是要激怒这位在江南士绅中极具声望的老者,然后依法将他处置,以正视听。

  正好借此杀一儆百,让其他人明白,对抗朝廷、违抗圣命的人会落得什么下场。也让这些所谓的体面人,看看他这个“粗人”是不是真的敢动他们。

  拐杖刚落在一个兵士身上,李之才立即下令:

  “竟敢持械抗拒,公然违旨,给我拿下!”

  薛永恒岂肯乖乖就范,疯狂挥舞拐杖,并示意家中的护院一同反抗。

  兵士们当即握紧刀枪,毫不留情地砍杀过去,仿佛面对的是生死仇敌。

  不到一刻钟,李之才的军队已将薛家宅院彻底清洗,所有护院、家丁尽数被斩。

  薛永恒与家人被押走,将在京城最繁华之地——钟鼓楼下,当众处斩。

  京城之内,居住者多为权贵大户或富商豪强,比起北方的京城,这里聚集的多是体面之人。

  在这,难见普通百姓身影,那些劳作的工人、农夫,若非必要,一辈子也难踏进城中半步。

  因此,这次在南京的公开行刑,并未引发百姓的欢呼与喝彩。

  相反,围观人群中流露出的,是怨愤与敌意,一道道目光如刀般落在官兵身上。

  士兵们心中发怵,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应对。

  因为这些前来观刑的人,大多与薛永恒同属士绅阶层,彼此命运相连,休戚相关。

  虽平日里尔虞我诈,彼此倾轧,但到了关键时刻,仍是同一条绳上的蚂蚱。

  到了这种关头,大多数人还是知道轻重缓急的,为了自身安危,往往会暂时团结一致。

  李之才对这一点心知肚明,因此特意把行刑地点定在钟鼓楼下。这不仅是京城的核心地带,也是他临时设立的指挥中枢。

  他有足够的能力稳控全城局势,压制那些暗中涌动的不安分力量。

  为此,他专门安排府衙的小吏四处奔走,广为宣传,目的就是吸引更多人前来围观,让他们亲历这场“杀一儆百”的场面。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持反对态度,也有人表示支持与认可,只是这部分声音相对微弱,不够强烈罢了。

  看着身边的部下一个个面色凝重,甚至有人频频吞咽口水,紧张慌乱写在脸上。

  李之才便亲自上阵,在众军士和围观百姓面前,亲手将薛永恒的脑袋砍下。

  他单手高举头颅,绕场一周,目光如炬,在士兵们的注视下以行动提振士气、鼓舞人心。

  骨子里的自卑,那种长期存在的低人一等的心态,是非常可怕的。只有他这位统帅以身作则,才能扭转这种情绪。

  若朱由校此刻在场,定会感叹,这个时代竟有人具备如此见识,实在难得。

  在李之才亲手斩下薛永恒的头颅后,原本心存恐惧的行刑士兵,情绪也逐渐稳定下来。

  随着执行官一声令下,薛家上下三十余口,不分男女老幼,皆被斩首。

  这种做法虽显残暴,但唯有如此,才能让那些士绅官僚重新敬畏朝廷,归顺皇权,仰视君威。

  当围观的人群亲眼目睹军队连妇孺孩童都不放过时,现场顿时陷入混乱。

  如此残酷的刑罚,如此泯灭人性的行径,世所罕见,这不是在屠杀全族吗?

  就连那些原本只是来看热闹的平民百姓,也有不少人觉得实在太过血腥,毫无人情可言。

  但李之才毫不在意,他在意的只是能否顺利完成皇帝交付的任务,能否及时写下奏折呈报京城。

  望着骚动不安的人群,李之才又将薛永恒的头颅交给亲兵。

  亲兵立刻心领神会,将头颅挑在长枪之上,骑马在广场上奔驰巡游,并高声宣告:

  “违背陛下旨意者、残害百姓者、勾结贪腐者、抗拒天威不服管教者,皆是如此下场!”

  亲兵的这一番话,对那些已经愤懑不平的官绅士族而言,无疑是火上加油。

  李之才察觉到人群中有骚动,立刻向几名千户使了个眼色。只要有人敢跳出来闹事,他丝毫不介意让这临时搭建的刑台之上,再多添些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