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朝会宣旨:北征!-《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

  喜峰口军营内,两名锦衣卫策马直入营门,大声喊道:

  “陛下手谕到,满桂、李松平速来接旨!”

  守营士兵立刻飞奔进帐通报。不一会儿,满桂与李松平匆忙赶来,跪地高呼:

  “恭迎天使!”

  锦衣卫见二人到场,展开手谕,朗声宣读:

  “北征之事已定,朕将亲征,命尔等立即筹备军需,为骑兵发放精良战马与兵器盔甲,确保每人至少两匹战马,随时准备出关!”

  “全军进入严密状态,暂停一切训练,保存体力,等候出征令!”

  “臣领旨!”

  手谕宣读完毕后,李松平打算请两位缇骑进营歇息片刻。其中一位缇骑连忙说道:

  “将军就不必了,还请立即为我们准备些干粮与清水,马也换一匹,我二人尚要去辽东。”

  “既然如此,稍等片刻!”

  等那二人策马离开,满桂难掩兴奋,说道:

  “好哇,终于要出兵了!没想到陛下竟要亲征,自武宗驾崩后,这多少年都没有过的事!”

  “这一仗打得过瘾,李兄,咱也该轮到出头之日了!”

  满桂情绪高涨,但李松平却神色凝重。

  “方才那人说的是北征,难道陛下是要出关讨伐蒙古?”

  满桂也收起笑容,正色道:

  “应该是如此。可眼下大明真正该对付的不应该是建州的努尔哈赤吗?陛下这是什么意思?”

  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朝廷中的诸臣更是茫然。

  “陛下,万万不可亲征!英宗皇帝土木堡被俘之祸,就在眼前啊!请陛下三思,务必慎重!”

  “臣愿以死劝谏陛下,若您坚持亲征,请从臣尸首上踏过去!”

  “陛下,蒙古与我朝并未开战,为何要对蒙古用兵?臣实在不解。”

  端坐龙椅上的朱由校缓缓开口:

  “朕问你们,建州为何要联合科尔沁部压制蒙古其他各部?”

  “朕再问你们,为何两百多年来,大明始终无法彻底平定北境?这些年边境无事,又是因为什么?”

  朱由校连问三句,直叫众臣无言以对。这些根本不是他们想听的答案,反而是反问。

  众人把目光投向内阁首辅王象乾,希望这位文武兼修的老臣能站出来说话。可惜王象乾站在一旁,低头闭目,仿佛与己无关,根本不予回应。

  无奈之下,礼部主事刘宗周只得硬着头皮上前:

  “陛下,臣有一问。察哈尔部多年来与我朝互为盟友,彼此无战事,也未显叛意,陛下为何突然要征伐?”

  朱由校看着这位日后为国殉身的大臣,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

  “刘爱卿,有没有反心,光看表面是看不出来的。所谓和平,不过是林丹汗没有大举犯边罢了,怎能说是无战事?”

  刘宗周不肯罢休:

  “纵然如此,也只是小患,无关大局。林丹汗曾多次上书澄清,称各部劫掠行为并非出自他的授意。”

  朱由校怒声喝道:

  “几句解释就能成为他们劫掠我百姓的理由?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若不加以制止,他们只会越来越放肆,越来越贪婪。宋朝的下场还不够惨吗?”

  “每南下一次,边关多少百姓惨死?让朕坐视不理,让朕的百姓遭受屠戮?如此冷漠,大明的威严何在?”

  刘宗周虽然性格固执,可被朱由校一番话驳斥后,也说不出什么有力的反驳。

  “陛下,即便要出兵,眼下也不合适。国库空虚,难以支撑几十万大军的后勤所需。更重要的是,建州的努尔哈赤才是当务之急。”

  “草原并非易取之地。当年成祖五次亲征,皆未能彻底平定,草原各部依旧活跃如常。”

  “若陛下执意北伐,不顾当前局势,只会让大明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国力根本无法承受长期大战!”

  朱由校心中清楚,周应秋所言属实。以往北伐,动辄数万、数十万大军出征,耗费巨大,后勤压力极重。

  成祖五次北征,每次都是几十万兵马深入草原,仅粮草军饷就已难以承担。

  “诸位不必多言,朕已有打算。此次出兵,战法不同于往日,也不会拖延时日。”

  他语气沉重地继续说道:

  “察哈尔部必须铲除。林丹汗表面上归顺,内心却藏有野心。妄想坐山观虎斗,从中得利,朕不会让他如意。”

  群臣见皇帝态度坚决,大多沉默不语,唯有几个自诩忠直的大臣还在坚持进言。

  刘宗周再次出列,语气恳切:

  “陛下若有计划,还请告知臣等。朝中不乏知兵之人,或可为陛下补充疏漏。”

  “等朕回朝之后,刘卿自然知晓。”

  朱由校怎会在此场合泄露军机?他不是朱祁镇,更不是朱由检。即便是虚张声势的话,他也不会说。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土木堡之败,成因复杂。朱祁镇本人有责,王振干政也脱不了干系,至于文官是否牵涉其中,不好定论。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情报严重外泄。也先不仅清楚明军的路线与出征时间,甚至连布阵安排都了如指掌,这仗如何能不败?

  崇祯帝在位期间,也多次因泄密而陷入被动局面。朱由校岂会重蹈覆辙?他早已对文官集团心存戒备。

  “朕已与内阁及六部大臣商议妥当。今日朝会,只是通知诸位,北征之事已定!”

  群臣听闻此言,这才恍然大悟。难怪此前对此事只字不提,原来早已私下定夺。几位信誓旦旦要死谏的大臣顿时急了,高声喊道:

  “陛下不可!陛下尚未成年,万一途中遭遇不测,谁来主持朝政?”

  朱由校懒得回应,目光转向王象乾。王象乾会意,上前表态:

  “臣支持陛下亲征!”

  次辅徐光启与兵部尚书王在晋也纷纷表示支持。

  内阁三人表态之后,六部尚书纷纷跟进。大多数人见大势已定,纷纷附和:

  “臣等愿陛下早日凯旋!”

  “臣等亦愿追随陛下北征!”朝堂之上,不少官员本就是朱由校一手提拔之人,自然全力拥护天子亲征。其余人则明白大势已去,再争无益,不如顺势而为,以保前程。

  皇帝亲征已成定局,众人皆知无法逆转,于是纷纷站队,以免惹祸上身。

  兵部主事王浩之忽然跪地高呼:

  “陛下三思!这些奸佞小人,个个该斩!他们竟怂恿陛下涉险,臣请诛之!”

  另几位死谏之臣也一同高声附和,请求斩杀“奸臣”。

  朱由校望着他们,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

  “你们这是何必呢?”

  王浩之正色答道:

  “陛下,自古文臣死于谏,武将死于战。陛下乃大明之主,应习圣贤之道,治国安邦,而非亲临战场。请陛下三思!”

  朱由校听出话中之意,这些人仍把他当作年幼无知、贪玩无术的小皇帝。

  “你们为何断定朕必败?”

  “陛下,战事无常,胜负难料。臣唯恐陛下重蹈正统年间之覆辙,请陛下明察!”

  “更何况,我大明名将众多,岂需陛下亲征?自古以来,天子皆坐镇京城,以安天下!”

  “那朕就请诸位举荐一二良将,可堪重任者,朕听之。”

  王浩之一时语塞,无言以对。他心中清楚,眼下并无可用之将。

  朱由校见状闭目沉声:

  “太祖皇帝以弓马夺天下,驱逐胡虏,创立大明。成祖皇帝更是亲征漠北,开永乐盛世。朕愿效法二祖,再塑大明辉煌,何错之有?”

  “北征之令已下,朕将于十日后誓师出征,此后再无异议,此事就此作罢。”

  语毕,支持皇帝的一众臣子齐齐跪地高呼“万岁”。

  王浩之则痛心疾首,知事已不可为。

  正欲再谏,已被锦衣卫带出殿外。朱由校虽未治其罪,却也厌其聒噪。众人被拖走时仍在高呼:

  “陛下,忠言逆耳,请陛下三思!”

  朝堂之中,支持与反对之势泾渭分明。忠于皇权者虽未过半,但在朱由校眼中,已然足够。

  因帝党官员多居要职,掌控朝政实权,此乃朱由校敢于亲征之底气。

  “朕将于十日后率军出征,户部粮草军饷可曾备齐?”

  户部尚书程国祥上前回禀:

  “回陛下,军饷二十万两已备妥,唯十万石粮草尚需三日方可齐备。”

  朱由校又望向王在晋:

  “兵部调兵批文可曾下发?”

  “回陛下,兵部文书已于两日前全部发出。”

  朱由校虽是皇帝,但手中并无直接调动军队的权力。若想集结兵马,必须有正式批文,只有羽林军是个例外。

  大明重文轻武,地方将领若无兵部文书,根本不敢轻举妄动。特别是边关将领,凡有动作,都需兵部点头。否则,一个弹劾奏本就能断送前程,甚至搭上性命。

  除非皇帝威望极高,可以直接下令,跳过兵部流程。可若没这个威望,就必须按规矩办事。

  这种威望,在大明历史上,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无人具备。即便是朱棣,也只是让兵部妥协,也无法完全绕开兵部直接掌控军队。

  这种情况极为不利,以文官驾驭武将,与宋朝有何不同?可惜,短时间内无法改变。想要触动文官集团的利益,比登天还难。

  “今天就把留守大臣的名单一并公布。”

  “王伴伴,宣旨。”

  王朝辅上前三步,朗声说道:

  “皇帝陛下圣旨,百官接旨!”

  文武百官齐齐跪下,静候旨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内阁首辅王象乾、次辅徐光启为执政大臣,留守京城,处理朝政,六部尚书协助之。”

  “英国公张维贤为京师守备大臣,统领羽林军及二十一卫亲军,镇守京畿,负责一切军事事务。”

  “内阁辅臣王在晋、兵部右侍郎杨嗣昌、吏部右侍郎陈奇瑜为随驾大臣。”

  “另设总理衙门,总理大臣由元辅王象乾、次辅徐光启、户部尚书程国祥、英国公张维贤担任,负责处理一切军政事务,文武百官所有奏章皆呈报总理衙门,由四位大臣裁定。”

  待圣旨宣读完毕,朱由校补充道:

  “若遇紧急情况,四位总理大臣可自行决断,不必请示。”

  “京城兵力有限,四位务必要小心行事。若无法定夺,可进宫请示太妃,由太妃裁决,五城兵马司暂归总理衙门直接指挥。”

  “五日后全城进入军管状态,羽林军全部入城驻守,控制各条要道街口,朕会安排许显纯协助你们。”

  又对身后的文武百官说道:

  “朕离京期间,望各位忠于职守,从今日起,所有重要事务均交由总理衙门处理。”

  “臣等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