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后日辰时-《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

  回到乾清宫后,朱由校又开始批阅奏折。事情太多太杂,连一些琐碎小事也要送上来,他无法不理。

  这种层层上报、来回传递的流程效率极低。

  地方上一出事就往京城送文书,全都堆到这里,难怪朱棣要设内阁。这种工作量,除了太祖皇帝,恐怕没人能撑得下来。

  快到子时,王朝辅低声提醒:

  “陛下,该歇息了,注意龙体。”

  朱由校不是那种沉迷政务不顾身体的人,听到提醒便放下手头事务,伸了个懒腰,起身走出大殿。

  走到殿外,望着漆黑的天幕,他随口问道:

  “王伴伴,往年这时候,天气是不是已经开始回暖了?”

  “回皇爷,近几年冬天越来越长,去年直到五月才暖和起来。”

  他知道这是小冰期的影响。如今三月将至,偶尔还会飘起大雪。

  这寒冷时期还会持续三十年之久,明末的日子真是艰难。

  也不知道今年又会有哪个地方闹灾荒。

  但他也清楚,不只是自己日子难,林丹汗和努尔哈赤也不会好过。

  草原和辽东那等苦寒之地,雪灾和饥荒只会来得更猛。

  想到这里,他也没再深思,活动了一下身子,便转身回了内殿。实在困了。

  待皇帝走后,宫人们开始清扫、熄灯。

  清理完毕后,三名锦衣卫悄然入内,分别藏身于殿中阴暗的角落。这是朱由校亲自安排的守卫。

  暖阁是他处理政务的重地,国家机密都在其中,还藏有一道诏书,自然不能掉以轻心。

  ……

  军营之中,旌旗林立,灯火彻夜未熄,四处可见身披重甲的士兵。

  盔甲碰撞声此起彼伏,场面肃穆而壮观。

  朱由校第一次亲身体验到古时军队的真实模样,即便他是从后世穿越而来,也不禁心潮澎湃。

  “参见陛下!”

  军营门前,朱由校身穿银甲,骑在马上停下。十几名守门士兵齐刷刷地单膝跪地,迎接他们的皇帝。

  后天就是出征的日子,朱由校必须提前来到军营。这几日他日夜不停地处理政务,终于将堆积如山的奏折全部批完。

  京师的防务也已安排妥当,大权已经交给四位总理大臣。无论是明面还是暗处,他都做了细致安排,确保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心里才稍稍踏实了些。

  “不要惊动别人,朕自己先四处看看。”

  “遵命!”

  话音落下,朱由校带着马祥麟与亲卫队缓步进入营区。操场上堆满物资,骡马车辆遍布各处,站岗士兵纹丝不动,给朱由校的第一感觉还不错。

  “陛下,不如先去骁骑营看看?臣敢保证,一定不会让陛下失望。”

  马祥麟自然清楚皇帝的心思。这些日子他作为皇帝的贴身护卫统领,早就摸清了朱由校最关心什么。

  皇帝最忧心的,是军队的战斗力。他还发现,朱由校格外重视军纪,曾多次提起大汉朝周亚夫练兵的典故。

  因此,自从马祥麟接手骁骑营三千骑兵之后,他便在军纪上严加要求,如今初见成效,正想借此机会展示一下。

  朱由校当然明白他的小算盘。但这并非坏事,军队要的就是争先恐后的劲头,这种风气可以带动全军。

  可惜的是,如今的明军风气却大不相同。他们也“争先恐后”,只不过争的是如何克扣士兵粮饷、如何钻营空饷、中饱私囊。

  朱由校笑道:

  “那你带路吧,让朕瞧瞧你练兵的本事。要是让朕不满意,就按军法处置你。”

  “陛下放心,臣绝不会让陛下失望。若有差错,臣愿亲自去执法队领罚。”

  等到了骁骑营驻地,果然秩序井然。巡逻士兵尽职尽责,马棚里战马整齐拴放,士兵们正在为马匹喂食、清洗。

  有士兵认出了朱由校,立刻跪地高呼:

  “参见陛下!”

  声音洪亮,惊动了四周,许多士兵纷纷赶来,围成一圈单膝跪地,齐声高呼:

  “参见陛下!”

  “平身。”

  朱由校规定了单膝跪礼,并将其写进了羽林军军规。在他看来,军人应当有尊严,忠勇之士本就高贵。

  更何况,这些将士都是顶天立地的男儿,不该动不动就下跪磕头。这不是奴隶制的旧习,也不是某些异族的奴化礼仪。

  军规中明确规定,无论军官还是士兵,平时见到上级不得下跪,即便是单膝也不行。

  在重要场合,比如军事会议,或者需要接领命令、汇报战况的时候,这种仪式感还是必要的。它能让等级分明,职责清晰。至于见到皇帝,无论何时都需行礼跪拜。若身披铠甲,或是在军营之中,单膝下跪即可。毕竟在封建社会,皇帝代表天意,朱由校自然要维护这份权威。

  “你们为何亲自喂马?军中不是有马夫吗?”皇帝问。

  一旁的马祥麟答道:

  “陛下,这是臣下的命令。臣以为,每一位骑士都应熟悉自己的战马,就如同工匠必须掌握手艺一样。”

  “臣每日还请兽医为他们讲解马匹常见病与治疗方法,并让士兵备好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朱由校听后觉得合情合理。骑士不仅要善骑能射,更得懂得如何照料战马。毕竟马夫不可能随军全程跟随。这种知识应当在整个军队中推广,尤其是火器、火炮这些装备,很多士兵只会使用,不懂维修,影响战事。应将一些基础内容简单讲解,让士卒掌握。

  正当朱由校沉思之际,营外各营将领已全部到齐,齐声跪拜:

  “恭迎陛下!”

  “都起来吧。”

  朱由校原本想低调巡查,但现实不允许。羽林军中多数人见过皇帝,总有眼尖之人认出后通报,这种结果也在预料之中。

  “既然你们都在,那就带朕去各营走走。”

  他依次查看了泰山营、虎贲营、神机营,各营表现均达到预期。这些士兵本就是从全国精锐中选拔而出,再经过这几个月的严训,已成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部队。

  随后,他前往后勤司与辅兵营,发现此处更为繁忙。一问才知,这是周兴武提议安排的。他认为大军远征需保存体力,留守部队可承担重活,辅兵营职责本就包括此类事务。

  “后日辰时,全军于校场集合,举行誓师仪式,随后大军分四路行进,每部相隔十五里。”

  “骁骑营出一千骑兵、虎贲营五千步兵为前军,先行出发,由周兴武指挥。”

  “泰山营与虎贲营五千军组成后军,负责粮草辎重,由参将秦邦屏统领。”

  “马祥麟率一千骑兵殿后,保障后军安全。”

  “其余虎贲营一万五千军与神机营为中军,一千骑兵护卫中军。诸将明日通知部下,各司其职,不得混乱。”

  “是!”

  “行军途中,严禁喧哗,不得随意出声,不准打扰百姓,更不得擅自离队。如有违反,一律按军法严惩,绝不手软!”

  “尤其是私自离队或骚扰百姓的人,立即当众处斩,无论身份如何、理由为何,绝不宽恕。”

  接着他望向执法队的军令官:

  “执法队如果出现袒护、受贿等行为,朕先拿你开刀,作为大军出征的祭旗之人!”

  那军令官立刻上前一步,跪地应声:

  “臣谨遵陛下旨意!”

  ------------

  二月二十五日,京城的清晨依旧寒风凛冽,拂晓时分,军营里已升腾起缕缕热气。

  士兵们以哨为单位,三十余人围成一圈,中间支起一口大锅,锅里炖着火头军连夜宰杀的猪羊肉,香气四溢。

  每人手里端着一个碗,碗中是热腾腾的稀粥配青菜,篝火映红了他们的脸庞,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朱由校为了改善军队体质和营养,确实下了血本。如果不是现在手头还有点银子,他根本不敢这么养兵。

  可这份投入也换来了回报,尽管羽林军还没到多么强壮的地步,但比起刚组建时那副面黄肌瘦、无精打采的模样,早已判若两人。

  “头儿,听说千总说我们要去打蒙古“鞑子”,你说,那“鞑子”长啥样?”

  “我哪知道,我又没见过。听说他们打仗很猛,一个个跟疯了一样,到时候你可别吓尿了,不然我先揍你。”

  这名士兵猛灌了一口粥,咕咚一下就咽了下去,像个饿极了的鬼,旁边的同伴早已习以为常。

  “怎么可能,你放心,我到时候肯定砍它十个八个脑袋回来。陛下说了,砍十个“鞑子”脑袋就记一次军功。”

  这套军功制度是朱由校效仿秦汉设立的。他觉得旧制用首级换赏银不合理。

  虽说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励士气,但实际效果有限。一颗蛮夷的脑袋值近三十两白银?他果断废除旧规,改为军功制,每集齐十颗首级记一次军功。

  军功会永久记录,今后凡涉及晋升或职位调整,全看军功多少,优胜劣汰。如果某位将领不称职,就从军功最高的士兵中挑选接替。

  每完成一次军功,除了二十两赏银,还有布匹绸缎的奖赏。士兵的英勇事迹会被全军通报,并画上画像,张贴在军营告示栏上广为传颂。

  这样的机制能激发荣誉感。男人嘛,谁不想站在人前?靠真本事赢得脸面和敬重,在军营中这是最硬的道理。

  但这个标准主要针对千总一级。低阶军官不需要多么才高八斗,关键是要敢拼、敢冲、敢豁出命去干。他们直接带兵,面对的是普通士兵,所以必须是勇猛之人才能服众。

  一旦升到千总以上,那就得有综合能力了。光会拼命可不够,至少得识文断字,有点统兵的头脑,能带几千人上战场,对兵法也得懂一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