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三路分进-《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

  这几日,朱由校为这场“戏”下了不少功夫。他频频露面,四处巡查,声势浩大。

  目的只有一个:让所有人都知道,皇帝真的到了密云,就住在这里。

  他甚至亲自去了边塞,明明白白地告诉林丹汗……我就在这儿,就看你不服!

  他亲征的消息早已传遍天下。料想林丹汗的手下探子,此时正快马加鞭赶回去报信。

  宣大地区的兵马也已集结完毕,军令下达,户部的第一批粮饷已送到。王在晋今日即可启程前往张家口,只待他统领大军出关,打响北征第一战。

  十万石粮草数量庞大,还有二十万两白银。朱由校又不准动用民夫,导致押运人手严重不足,只能从羽林军中调出不到四千人。

  早在朱由校出征前,第一批粮饷就已出发,共计三万石粮食与二十万两白银,全是王在晋带往宣府所用。羽林军除了秘密押送的一万石军粮,还自带了五千石。

  主力部队更早已备足了近二十天的肉干与干粮,短时间不愁吃喝,大军也该向北进发了。

  “启奏陛下,锦衣卫千户杨寰求见!”

  “传他进来。”

  满身风尘的杨寰一进大堂便跪地行礼。

  “臣参见陛下!”

  “起来吧。”

  “辽东之事如何?”

  杨寰抱拳答道:

  “回陛下,沈阳整顿已完成。熊廷弼裁军近两万人,杜绝了空饷之事。”

  “过程虽艰难,但臣与熊经略协力完成。城中流民及投降的蒙古人、女真人,已全部安置妥当。”

  “熊经略已全面推行坚壁清野之策,沈阳如今固若金汤!”

  果然不负所托。如此一来,辽东可保一时安稳,心头大石也可放下。

  “朕召你回来,还有要事交办。朕此番北征,目标不止察哈尔部。”

  “还有宣大、山西的那些文臣武将,尤其是那些商人。”

  “朕已掌握情报,山西商人贪得无厌,为谋私利,竟勾结边镇官员,以分红之利诱人下水。”

  “他们在关内低价收购粮食,囤积居奇,再高价走私卖给蒙古。”

  “这里面包括刀剑、弓弩、盔甲、铁器等关键军用物资,等同于通敌,朕命你随王在晋一同前往张家口,务必查明背后真相,要彻查到底!”

  “眼下正值互市开市,料想会有所发现。但你行动务必隐秘,切勿惊动对方,你将以随军身份前往,稍后去找孙云鹤,他会为你安排人手。”

  “抵达张家口后,一切视情况而定。不仅要查清走私行为,还要盯紧那些士绅和官员,防止他们私下搞鬼。”

  “臣斗胆请示陛下,若牵涉京中官员或边关将领,该如何处置?”

  杨寰心思缜密,这也是朱由校如此信任他的原因。在这方面,他比孙云鹤更为老练。

  “查!一查到底!朕倒要看看这张网到底有多大,牵连有多广!”

  杨寰低头应道:

  “臣明白。”

  朱由校对王朝辅下令:

  “拟旨,升任杨寰为锦衣卫镇抚使,赐飞鱼服两套,并加封五军都督府断事官,掌管刑狱事务。”

  “臣谢陛下隆恩,必不负使命!”

  镇抚使与断事官一肩挑,虽官位不高,但权力不小。尤其五军断事官一职,有权指挥卫所军队,类似羽林军中的执法队伍,由此可见朱由校用人之精明。

  只可惜后人无能,连皇权都保不住,更别提五军都督府的权势早已被削弱。如今只需给予一个名义,便足以震慑对方。

  “不可小看那些商人,他们与边关将领勾结,表面不动声色,暗地里却手段狠辣,你必须谨慎应对,切莫轻敌。”

  “臣明白,必谨记陛下教诲。”

  “好,现在就去与孙云鹤交接。”

  “臣告退。”

  杨寰离开后,朱由校立刻下令击鼓鸣号,召集众将听令。

  不到半柱香时间,所有将领已齐聚府衙大堂,他们清楚,这是战前最后一次会议。

  朱由校看着眼前这群神情专注的将领,开门见山,毫不拖沓。

  “此次北征,重申一点:稳扎稳打、步步推进,凡有临阵退缩者,军法处置,不得姑息。”

  “各部按既定部署行动。王爱卿,户部押送的这批粮草,全由你统管,务必确保安全。”

  “抵达张家口后,只管领军作战,其他事务交由锦衣卫处理。若锦衣卫需要协助,无论发生何事,你都必须全力配合!”

  王在晋拱手领命,心中已大致猜到皇帝的用意。但他仍觉得此举风险不小,一旦对方铤而走险,后果难以预料。

  朱由校做事向来有把握,这次自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身边的大臣也就不再多言。

  “杨爱卿,你这一路三日后准时出兵,行军节奏不要太急,控制好时间,务必与宣大方面的部队同步推进,别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无论有没有战事,你们两支队伍要始终保持联络。若遇上鞑子主力,切忌冒进,应稳住阵脚,采取守势。你们的任务不是决战,而是牵制。”

  众将齐声应道:

  “臣等定不负圣命!”

  “举旗!授印!发兵!”

  当日下午,王在晋率领五千虎贲军作为中军亲卫,由游击将军吴胜、周文刚担任标营将领,押运粮草朝宣大方向进发。

  朱由校最后一次巡视密云城防,确认无虞后,于子时带领孙云鹤、马祥麟与三千骁骑营骑兵星夜赶往喜峰口。

  他下令将所有御旗和大纛留在密云,并命所有随行太监与宫女留下,由吏部侍郎陈奇谕负责后勤统筹。

  连王朝辅也不例外。大家都知道这位太监的身份不一般,有他在,哪怕皇帝不出面,也不会有人起疑。就算有人多问几句,随便找个理由也能应付过去。

  ……

  朱由校三路分进的计划,只有三位随行大臣与几位将领知情。底层士兵甚至不清楚自己的最终目的地。

  从密云到喜峰口有两百多里,即便是轻骑,一晚上也只能走一半路程。这已经是夜间行军的极限速度了。

  接近雾灵山时,朱由校派出夜不收先行探查四周,确认安全后才下令短暂休整。战场之上,任何时刻都必须保持高度警觉。

  不管身处何地,哪怕看似安全,也不能有丝毫松懈。正统年间的土木堡之败,正是因为轻敌所致。

  彼时大军临近京师,以为身在关内便无大碍。加之永乐皇帝五次远征漠北皆胜,上至皇帝下至士卒,无不滋生骄气。

  他们甚至觉得也先来只是送死,连行军队形都散漫不堪,仿佛不是出征,而是游山玩水。

  结果也先绕过宣府、大同两大要镇,突然奇袭,打得明军毫无还手之力。二十万精锐,被不到三万敌军全歼,连皇帝都被俘。

  朱由校心中另有盘算,那就是隐藏自己的动向。否则,之前种种布置,岂不白白浪费。

  “传令,全军分批休整,值守人员抓紧进食补水,马匹也要歇息。其他人立刻睡觉,午时换岗。”

  他们随身携带了干粮,无需生火造反,节省了不少时间。

  太阳刚升,营地里除了战马的叫声,再无其他声响。

  “陛下,我们明天这个时候就能到喜峰口了。”

  “把地图拿来,朕要看看!”

  望着不远处的遵化,朱由校问孙云鹤:

  “遵化那边有没有路能通到草原?”

  “回陛下,有,但都是小道,只能单人单马通过,而且两边都是树林,不适合大部队行军。”

  听他这么说,自己倒是想多了。如果有人真从这里绕过来,后果不堪设想。

  可也不能掉以轻心,还是得派人守住遵化。毕竟历史上皇太极就曾从这里突破过。

  马祥麟接过亲卫递来的地图,走到皇帝身边:

  “陛下还在担心?”

  朱由校淡淡一笑:

  “这是朕第一次打仗,怎么可能不紧张?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

  马祥麟点头说道:

  “这很正常,臣第一次上战场时,也是整夜睡不着,心里直打鼓。”

  朱由校突然想起,马祥麟的父亲马千乘,是被地方太监陷害死的。

  “瑞征,等回京后,朕会亲自下旨,为你父亲平反。”

  马祥麟立刻跪下,声音颤抖:

  “臣谢陛下恩典!”

  朱由校将他扶起,语气坚定:

  “你不必如此,你父当年北上抗倭、平定播州之乱,是国家的功臣。”

  “他死得冤枉,朕今日为他正名,不过是应有之举。”

  马祥麟眼含热泪:

  “陛下能如此厚待臣家,臣纵死难报!”

  朱由校听了,心头一震,又想起另一件事。

  万历二十七年,戚家军第二次出征倭寇归来,立下大功,却因朝廷不发赏银,心生不满。

  当时的文官集团不仅不处理,反而围剿这支队伍,最终戚家军被自己人所灭。

  这支南征北战几十年未败的强军,就这样悲惨落幕。

  而万历帝除了骂几句,什么也没做。

  想到这里,朱由校只能叹道:

  “是朕的爷爷,对不起那些忠义之士。”

  “张太师、戚少保,谁不是为国尽忠却落得如此下场?”

  马祥麟轻声劝道:

  “陛下不必自责,事已至此,无法挽回。”

  朱由校目光坚定:

  “他们虽已远去,但朕不能让功臣蒙冤。神宗爷爷欠下的债,朕来还。”

  “陛下如此胸襟,真乃一代明君。”

  “行了,别再谈这些烦心事了,大家都去休息吧,朕的心情轻松了许多。”

  “臣告退!”

  朱由校刚刚所言,的确是发自肺腑。虽说大明已病入膏肓,但并非没有重振的可能。

  朝中虽有军力衰微、难以一战之忧,但也并不缺少忠义之臣、骁勇之将。

  天启年间,浙兵、川兵兵力不过万人,却能正面迎战努尔哈赤六万大军,胜负未分,战力不容小觑。

  崇祯年间的秦军、天雄军、勇卫营也堪称劲旅,曹变蛟率三千玉田兵突袭皇太极中军帐,势如破竹,连清军引以为傲的白甲兵也无法抵挡。

  那场决定命运的松山大战,大明集结九边主力,挥师辽东,洪承畴统领全军,以寡敌众,竟一度将清军打得节节败退。

  多尔衮甚至萌生退意,准备带着亲兵撤离。眼看大明对清军近二十年的劣势即将扭转,胜利在望。

  就在此时,皇太极染病,仍连夜从沈阳疾驰前线,一路鼻血不止。

  抵达后怒斥多尔衮,继而**。

  洪承畴被皇太极断其粮道,措手不及,军阵大乱。即便如此,局势也只是由优势转为均势,尚可一搏。

  洪承畴本已稳住阵脚,仍有翻盘希望。然而吴三桂听闻后路断绝,立刻发挥“跑路”本事,率先逃遁,军心随之崩溃,最终兵败如山倒。

  并非军队战力不济,而是自上而下的腐朽透顶。士兵无饷无粮,武器铠甲破旧不堪,拿什么去打仗?

  将领贪生怕死,层层弊端叠加,军队自然毫无战力。这样的局面,别说常人,就算是项羽再生,也只能夹着尾巴逃命。

  他对马祥麟所说的话,皆为肺腑之言。虽说也有安抚人心之意,但更重要的是,他要为那些忠臣良将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