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如何死-《奴籍之下》

  可理智上的明白,终究难以完全抵消情感上那离别的痛楚。

  孩子们的世界则更为直接。

  溪月和悠然,一左一右抱着即将分别的知夏,两个小丫头哭得眼泪汪汪,小肩膀一抽一抽的,看得人心碎。

  反倒是知夏,完美地继承了母亲秦熙的沉静和祖母苏春意的坚韧,她虽然眼圈也红红的,却没有掉一滴眼泪。

  只是用力回抱着姐姐和妹妹,用还带着稚气却异常坚定的声音安慰着她们:

  “姐姐不哭,悠然乖,我是去很远的地方读书学本事,等我学成了,就回来看你们。你们在家要乖乖听话,要好好吃饭,好好识字……”

  秦玥心中纵有千般不舍,万般牵挂,却也没有多说什么劝阻的话。

  她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姐姐,知道这是秦熙深思熟虑遵循内心召唤后做出的决定,任何挽留都显得苍白无力。

  她只是默默地将自己修订完善的《孕育产后秘录》和新鲜墨香还未散尽的《女科调经述要》手稿,用油纸仔细包好,郑重地交到秦熙手中,声音平静却蕴含着力量:

  “姐,这两本书,你带上。或许在北凉,它们也能帮到一些需要帮助的女子,让她们少受些苦楚。”

  秦熙接过承载着妹妹心血与济世之志的手稿,眼中瞬间闪过动容的水光。

  她伸出手,用力揉了揉秦瑶和一旁同样眼圈红红的安禾的脑袋,然后将秦玥紧紧抱在怀里,在她耳边说道:

  “保重。照顾好自己还有家人。”

  随后,她毅然转身,带着家人踏上了那辆承载着梦想与未知的北去马车,头也不回地出发了。

  秦熙一家走后,他们在石城居住了多年的院子自然空置了下来。

  按照秦熙临走前的明确意思,这处充满了书香与回忆的院落,最终由秦玥、刘昌和小悠然住了进去。

  这仿佛是一种无声的传承与延续,让熟悉的景致里继续洋溢着家庭的温暖与生机。

  而秦熙倾注了无数心血,寄托了平等教育理想的学堂,则由周荔夫妇接手继续经营。

  夫妻二人完全秉承秦熙创办学堂的初衷与理念,依旧向所有愿意来读书求知的孩童敞开大门。

  不论男女,不论族别,一视同仁,让知识的灯火在石城持续照亮更多孩子的未来。

  就在秦熙离开后不久,石城迎来了一位谁都未曾料到的访客,陆云舟。

  此时的陆云舟,与当年那个石城知府,已然判若两人。

  他面容憔悴,眼窝深陷,昔日挺直的背脊微微佝偻,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灰色布衣。

  带着同样苍老憔悴、步履蹒跚的父母,风尘仆仆而来,眉眼间尽是落魄、疲惫与挥之不去的沧桑。

  自从被削去侯爵之位,贬为庶人,他带着家人如同无根浮萍,在世间辗转流离了这些年,尝尽了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

  最后,可能是冥冥之中的命运指引,他还是带着爹娘回到了石城。

  从孙弘文口中,得知秦熙一家已举家迁往遥远的北凉后,陆云舟沉默了许久,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最终只是化作一声仿佛叹尽了人生的叹息。

  他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询问孙弘文自己能否留在学堂,当一名普通的教书先生。

  不求俸禄多寡,只求一个能够糊口度日的栖身之所,也让年迈的父母能有个相对安稳的晚年。

  孙弘文看着陆云舟如今落到这步田地,心中唏嘘不已,泛起阵阵酸楚。

  他自然不会拒绝,立刻应承下来。

  他注意到陆云舟身边只带着形销骨立的父母,不见妻儿,便关切地问了一句。

  陆云舟脸上露出一丝混合着苦涩与释然的复杂表情,长叹一声,声音干涩:

  “回京后不久,她便与我和离了。后来我获罪,前途尽毁,她便将孩子接走了。”

  “这样也好,孩子跟着她,总比跟着我这个戴罪之身四处漂泊的父亲要强,至少能有个安稳的成长环境,不必受我牵连。”

  他看着孙弘文眼中流露出的深切同情,反而扯动嘴角,露出了一个看似释怀的笑容。

  孙弘文闻言,心中更是感慨,知道再多安慰都是徒劳,只是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随后,他安排陆云舟一家在学堂后院僻静处住下,希望能让这饱经风霜的一家人暂时得到喘息。

  然而,从云端跌落泥潭,早已彻底摧垮了陆父陆母的身体和精神。

  在石城住下不到一年,两位老人便如同燃尽了最后灯油的枯灯,怀着对儿子未来的无尽担忧与牵挂,相继溘然长逝。

  接连失去家族荣耀、妻儿离散,又痛失双亲,陆云舟仿佛被最后支撑着他的东西也抽走了。

  整个人心如死灰,形容枯槁,整日穿着粗糙的麻衣,神情木然,眼神空洞,仿佛一具行走的躯壳,对周遭的一切都失去了反应。

  秦玥去学堂寻周荔说话或给孩子们看看身体,几次看到陆云舟那副万念俱灰、了无生趣的模样,心中不免升起浓浓的担忧。

  她怕这个曾经才华横溢心有沟壑的人,真的就此彻底消沉下去,甚至会悄无声息地走上绝路。

  思索再三,她寻了个机会,找到独自坐在院中老槐树下发呆的陆云舟,直言不讳地对他说道:

  “陆先生,你若心中还有未竟的抱负,还有不甘沉寂的才学与热血,何必困守在此地自苦自怜?为何不就此北上,去北凉看看?”

  陆云舟仿佛没有听见,过了好一会儿,才极其缓慢地抬起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茫然地看向秦玥。

  秦玥迎着他的目光,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继续说道:

  “我姐姐秦熙,一介女子,尚且有拖家带口、奔赴前程、追寻理想的勇气和决心。”

  “你一个大男人,读圣贤书,胸怀经纬,如今了无牵挂,何必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困于这方寸之地?”

  “最坏的结果,不过是个死。可是,死于追求理想和抱负的路上,死于试图挣脱命运牢笼的奋力一搏。”

  “总好过你现在这样,悄无声息地在这里自我消磨、自我了断,白白浪费了你满腹的才学与曾经有过的志向。”

  说完这番话,秦玥也不管陆云舟有没有听进去,是否被触动。

  她从袖中取出几张面额不小的银票,轻轻放在他身旁的石桌上,便转身离开了,没有再多看一眼。

  第二天清晨,秦玥刚打开院门,准备去仁心堂,就看见门槛外用一块干净的鹅卵石压着一封折叠整齐的信。

  她弯腰拾起,拆开一看,是陆云舟那虽略显潦草却风骨犹存的笔迹。

  信上只有寥寥数语,感谢秦玥昨日那番振聋发聩的直言与雪中送炭的银票。

  他表示,自己已决定即刻动身,前往北凉。

  若是他日侥幸,能得机遇,东山再起,必当重谢今日点拨资助之恩。

  秦玥在晨光微熹中,将信上的字句细细看完,轻轻舒了一口气,心中说不上是欣慰还是别的什么情绪。

  这时,刘昌也牵着蹦蹦跳跳、嘴里还在嘟囔着不想识字的小悠然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