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5章 乡音寄情,记忆凝诗-《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韶山嘅屋企》(粤语诗)

  文\/树科

  琴日以前嘟唔记得咗

  旧阵时嚟过几次呢嗰冲度……

  嗰阵时单位成日要出差长沙任务

  条友噈要唔要噈扯我嚟佢乡下度……

  我唔知有几熟悉呢度

  老人家嘅故地……

  我哋嗰几代嘅广东佬

  嘟嗌佢阿爷,阿爷嘅屋企……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7.29.长沙城湘讧畔

  乡音寄情,记忆凝诗

  —— 赏析树科粤语诗《韶山嘅屋企》

  文\/阿蛋

  在汉语诗歌的璀璨星河中,方言诗歌犹如一颗独具韵味的星辰,以其浓郁的地域色彩、鲜活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文化承载,为诗歌创作开辟了别样的天地。树科先生的粤语诗《韶山嘅屋企》,便是方言诗歌创作中的一篇佳作。这首诗作于 2025 年 7 月 29 日长沙城湘江畔,收录于《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将个人记忆与家国情怀巧妙融合,在粤语特有的韵律与节奏中,勾勒出一幅跨越地域、连接世代的情感图景。本文将从方言诗歌的文学价值、诗作的意象建构、情感表达以及文化意蕴四个维度,对《韶山嘅屋企》进行深入赏析,探寻其在诗学层面的独特魅力。

  一、方言诗歌的文学价值:以乡音为笔,绘就独特诗境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 “活化石”,承载着特定区域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与情感记忆。在诗歌创作中,方言的运用并非简单的语言替换,而是对诗歌表现力的拓展与深化。从古代的民歌民谣到现代的方言诗歌创作,方言始终在诗歌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正如朱自清在《中国歌谣》中所言:“歌谣是方言的文学,歌谣的特色,多少靠着方言的音乐性。” 方言的音乐性、生动性与形象性,能够让诗歌更贴近生活本质,更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韶山嘅屋企》以粤语为创作语言,充分发挥了粤语的独特优势。粤语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诗中的 “嘟唔记得咗”“呢嗰冲度”“条友”“扯我嚟” 等粤语词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表达,让诗歌充满了生活气息。例如 “嘟唔记得咗”,“嘟” 在粤语中是 “都” 的意思,“唔记得咗” 即 “不记得了”,这种表达既简洁又富有口语化色彩,仿佛诗人在与读者面对面交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相较于普通话诗歌,粤语诗歌在表达上更具灵活性和生动性,能够更精准地传达诗人的情感与记忆。

  此外,粤语的韵律与节奏也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音乐美。粤语有九个声调,声调的变化丰富,使得诗歌在朗读时更具韵律感。《韶山嘅屋企》虽然篇幅短小,但在句式安排上注重节奏的把控,长短句交错,读起来朗朗上口。如 “琴日以前嘟唔记得咗 \/ 旧阵时嚟过几次呢嗰冲度……”,前一句较短,后一句稍长,形成了错落有致的节奏,既符合口语表达的习惯,又具有诗歌的韵律美。这种韵律美并非刻意雕琢而成,而是源于方言本身的语音特点,使得诗歌在自然流畅中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方言诗歌的价值还在于其文化传承与认同功能。对于粤语地区的读者而言,《韶山嘅屋企》中的粤语词汇与表达方式能够唤起他们的地域文化认同,让他们在诗歌中感受到熟悉的乡音与乡情;而对于非粤语地区的读者而言,通过这首诗歌,能够了解粤语文化的特色,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魅力,从而促进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正如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所说:“文化乃指人类生活多方面的表现,而语言文字则为文化表现中最核心、最基本的部分。” 方言诗歌作为语言文字与文学创作的结合体,在文化传承与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意象建构:以记忆为线,串联地域图景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构成单位,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在《韶山嘅屋企》中,诗人以记忆为线索,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构建出一幅跨越时空的地域图景。这些意象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内涵,让诗歌在简洁的语言中具有了丰富的层次感。

  “韶山” 是这首诗歌的核心意象之一。韶山作为毛泽东同志的故乡,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符号。对于中国人民而言,韶山承载着革命历史的记忆,象征着革命精神与家国情怀。诗人将 “韶山” 纳入诗歌之中,赋予了诗歌浓厚的历史感与家国情怀。而 “屋企” 在粤语中是 “家” 的意思,“韶山嘅屋企” 即 “韶山的家”,这个意象将宏大的家国主题与个人的家庭情感巧妙结合,让诗歌既有家国情怀的厚重,又有家庭情感的温暖。

  “旧阵时嚟过几次呢嗰冲度” 中的 “呢嗰冲度”,是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意象。“冲” 在粤语中通常指山间的平地或村庄,“呢嗰冲度” 即 “这个山村”,这里指的便是韶山。这个意象勾勒出韶山的地理环境,让读者能够想象出韶山作为一个山村的质朴与宁静。同时,“旧阵时”(过去的时候)与 “嚟过几次”(来过几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模糊的记忆氛围,仿佛诗人在回忆过去前往韶山的经历,这种模糊的记忆感让诗歌更具真实感与亲切感。

  “单位成日要出差长沙任务” 中的 “长沙” 也是一个重要的地域意象。长沙作为湖南省的省会,与韶山地理位置相近,且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诗人因出差长沙而有机会前往韶山,将长沙与韶山两个地域意象联系起来,既交代了前往韶山的缘由,又拓展了诗歌的地域空间。长沙与韶山的空间关联,让诗歌的地域图景更加丰富,也为后续情感的表达埋下了伏笔。

  “我哋嗰几代嘅广东佬” 中的 “广东佬” 是一个具有身份认同的意象。“广东佬” 是对广东人的称呼,这里诗人以 “广东佬” 自称,明确了自己的地域身份。将 “广东佬” 与 “韶山嘅屋企” 联系起来,打破了地域的界限,展现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情感连接。广东与湖南虽然地理位置不同,文化特色各异,但 “我哋嗰几代嘅广东佬 \/ 嘟嗌佢阿爷,阿爷嘅屋企” 这句诗,将广东人与韶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跨越地域的情感认同。

  这些意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诗人的记忆线索串联下,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从 “韶山” 到 “呢嗰冲度”,从 “长沙” 到 “广东”,地域意象的不断转换,展现了诗人记忆中的空间流动;从 “旧阵时” 到 “琴日以前”,时间意象的交织,营造出记忆的时空感。通过这些意象的建构,诗人将个人记忆与地域文化、家国情怀巧妙融合,让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意境更加深远。

  三、情感表达:以真挚为魂,传递多层情感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真挚的情感是诗歌的灵魂。《韶山嘅屋企》以简洁质朴的语言,传递出多层次的情感,既有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之情,又有对韶山的崇敬之情,更有跨越地域、连接世代的亲情与家国情怀。这些情感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诗歌真挚动人的情感基调。

  首先,诗歌中蕴含着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之情。“琴日以前嘟唔记得咗 \/ 旧阵时嚟过几次呢嗰冲度……”,开篇两句便营造出一种回忆的氛围。“琴日以前”(昨天以前)与 “旧阵时”(过去的时候),时间的模糊性让回忆更具真实感,仿佛诗人在不经意间想起过去前往韶山的经历。“嘟唔记得咗”(都不记得了)表现出记忆的模糊,而 “嚟过几次呢嗰冲度”(来过几次这个山村)又透露出诗人对这段经历的印象深刻。这种矛盾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回忆的复杂性,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过往经历的珍视与怀念。

  其次,诗歌传递出对韶山的崇敬之情。韶山作为毛泽东同志的故乡,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承载着革命历史的记忆,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都具有特殊的意义。诗人虽然是 “广东佬”,但 “我唔知有几熟悉呢度 \/ 老人家嘅故地……”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韶山的熟悉与崇敬。“老人家” 在这里指的便是毛泽东同志,“老人家嘅故地” 即毛泽东同志的故乡,诗人用 “唔知有几熟悉”(不知道有多么熟悉)来形容自己对韶山的感受,这种熟悉并非源于频繁的到访,而是源于对 “老人家” 的崇敬与对革命历史的认同。这种崇敬之情并非刻意渲染,而是在质朴的语言中自然流露,更显真挚动人。

  再者,诗歌展现了跨越地域的亲情。“我哋嗰几代嘅广东佬 \/ 嘟嗌佢阿爷,阿爷嘅屋企……”,这两句诗是诗歌情感表达的高潮。“阿爷” 在粤语中是 “爷爷” 的意思,诗人将毛泽东同志称为 “阿爷”,这种称呼亲切而自然,打破了地域与身份的界限,将对革命领袖的崇敬之情转化为真挚的亲情。“我哋嗰几代嘅广东佬” 表明这种亲情并非个人独有,而是跨越了世代的广东人共同的情感,这种跨越地域、连接世代的亲情,让诗歌的情感更加深厚。“阿爷嘅屋企” 即 “爷爷的家”,将韶山称为 “阿爷嘅屋企”,让宏大的革命历史主题变得更加贴近生活,更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最后,诗歌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从对韶山的崇敬到对 “阿爷” 的亲情,诗人的情感逐渐升华,最终落脚到家国情怀之上。韶山作为革命圣地,象征着中国革命的历史与精神,“阿爷” 作为革命领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象征。诗人将韶山视为 “阿爷嘅屋企”,将对 “阿爷” 的亲情与对国家的热爱紧密结合,展现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的统一。这种家国情怀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源于对革命历史的认同、对革命领袖的崇敬以及对国家的热爱,在质朴的语言中展现出深厚的情感力量。

  诗歌的情感表达之所以真挚动人,在于其 “以情驭词”,而非 “以词害情”。诗人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运用简洁质朴的粤语口语,将多层次的情感自然流露出来。这种情感表达既符合方言诗歌的特点,又贴近生活本质,让读者能够在熟悉的语言与情感中产生共鸣,感受到诗歌的情感魅力。

  四、文化意蕴:以传承为核,彰显文化价值

  《韶山嘅屋企》不仅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诗歌,还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它在方言文化传承、革命历史文化认同以及地域文化融合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彰显了诗歌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方言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韶山嘅屋企》为粤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全球化与标准化的背景下,方言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机,而方言诗歌的创作与传播,为方言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途径。这首诗歌以粤语为创作语言,运用了大量的粤语词汇与表达方式,不仅展现了粤语的独特魅力,还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粤语文化。同时,诗歌将粤语与诗歌艺术相结合,提升了粤语文化的艺术品位,为粤语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说:“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方言作为象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诗歌中的运用,有助于维持和传承社会共同经验,促进方言文化的延续。

  从革命历史文化认同的角度来看,诗歌通过对韶山和 “老人家” 的描写,强化了人们对革命历史文化的认同。韶山作为革命圣地,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历史记忆,是革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诗人将韶山称为 “阿爷嘅屋企”,将毛泽东同志称为 “阿爷”,这种亲切的称呼让革命历史文化更加贴近大众,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认同。诗歌通过个人记忆与革命历史的结合,让人们在情感共鸣中感受革命历史的厚重,增强对革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对革命历史文化的认同,有助于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情怀,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从地域文化融合的角度来看,《韶山嘅屋企》展现了广东文化与湖南文化(以韶山为代表)的融合。诗人作为 “广东佬”,却对湖南韶山有着深厚的情感,将韶山视为 “阿爷嘅屋企”,这种情感连接打破了地域文化的界限,展现了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广东文化与湖南文化虽然具有不同的特色,但在这首诗歌中,它们通过情感的纽带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统一性。这种地域文化的融合,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此外,诗歌还蕴含着对家庭伦理文化的传承。“阿爷” 这一称呼不仅体现了对革命领袖的崇敬,还蕴含着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中的亲情观念。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中,“爷爷” 是家庭中的长辈,代表着家庭的传承与延续。诗人将毛泽东同志称为 “阿爷”,既体现了对革命领袖的亲切情感,又传承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中的亲情观念,让诗歌在具有时代特色的同时,也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底蕴。

  结语

  树科先生的《韶山嘅屋企》是一首极具特色的粤语诗。它以粤语为创作语言,充分发挥了方言诗歌的优势,展现了方言的独特魅力;以记忆为线索,通过意象的建构,勾勒出跨越时空的地域图景;以真挚为灵魂,传递出多层次的情感,既有个人回忆之情,又有崇敬之情、亲情与家国情怀;以传承为核心,彰显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在方言文化传承、革命历史文化认同、地域文化融合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这首诗歌虽然篇幅短小,但在诗学层面却具有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魅力。它证明了方言诗歌在汉语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方言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未来的诗歌创作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韶山嘅屋企》这样的优秀方言诗歌,它们以乡音为笔,以情感为魂,以文化为核,为汉语诗歌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韶山嘅屋企》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与文化精神,也将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传承革命精神,弘扬中华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