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嘅意象》(粤语诗)
文\/树科
数据,代码,篇章
蓝图,卷本,书山……
老窦老母嘅老窦老母
老爷老嫲姊公姊婆嘅老佢哋……
佢哋唔系人哋
佢哋噈系喺我哋……
符号,信息,密码
规律,意义,宻钥?
我睇到龙卷风嗰样嘅双螺旋
我睇到转转,转转向上……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8.6.粤北韶城沙湖畔
解码生命的诗意密码
—— 赏析树科粤语诗《dNA 嘅意象》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的版图中,方言诗歌以其独特的文化肌理与鲜活的生活气息,为诗歌语言的丰富性注入了强劲活力。树科的粤语诗《dNA 嘅意象》,便是一部将现代科学概念与本土方言文化巧妙融合的佳作。这首诗以 “dNA” 这一承载生命遗传信息的科学符号为核心,通过粤语特有的词汇体系与韵律节奏,构建起一幅跨越时空的生命传承图景,既展现了科学的严谨之美,又饱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本文将从语言特质、意象建构、主题意蕴三个维度,对这首诗歌进行深入的诗学剖析,探寻其在科学与诗意、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的独特桥梁。
一、粤语方言的诗性激活:地域文化与科学语言的碰撞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 “活化石”,其词汇、语法与语音中沉淀着特定群体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与情感记忆。《dNA 嘅意象》选择以粤语为创作载体,不仅让诗歌获得了鲜明的地域标识,更在科学语言与方言文化的碰撞中,激活了方言自身的诗性潜能。
诗歌开篇 “数据,代码,篇章 \/ 蓝图,卷本,书山……”,一连串偏向书面化、科学化的词汇,本带有冰冷的理性色彩,但当它们与后续粤语特有的亲属称谓 “老窦老母嘅老窦老母 \/ 老爷老嫲姊公姊婆嘅老佢哋……” 相遇时,语言的温度瞬间被点燃。“老窦”(父亲)、“老母”(母亲)、“老爷”(公公)、“老嫲”(婆婆)、“姊公”(姨父)、“姊婆”(姨母),这些在粤语日常交流中高频出现的亲属词汇,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它们不像普通话中的亲属称谓那样规整统一,而是带着一种亲昵的、口语化的随意感,仿佛诗人正站在家庭聚会的场景中,指着族谱上的先辈,向听众一一介绍。这种词汇上的 “混搭”,打破了科学语言的疏离感,让 “dNA” 不再是实验室里抽象的双螺旋结构,而是与 “老窦老母”“老爷老嫲” 这些具体的亲人形象紧密相连的生命纽带。
从诗学角度来看,这种方言词汇的运用,契合了海德格尔 “语言是存在之家” 的论断。粤语作为诗人成长环境中的 “母语”,承载着他对家庭、亲情的感知与记忆。当诗人用粤语来言说 “dNA” 时,实际上是将科学意义上的生命遗传,纳入到自己熟悉的文化存在语境中。“佢哋唔系人哋 \/ 佢哋噈系喺我哋……”,“人哋”(别人)与 “我哋”(我们)的对立,在粤语特有的语气词 “噈系”(就是)的强调下,变得格外鲜明。这里的 “唔系”(不是)与 “系”(是),看似简单的判断,却蕴含着深刻的生命认知 —— 先辈们并非与 “我” 无关的 “别人”,而是通过 dNA 的传递,早已融入 “我” 的生命之中,成为 “我” 存在的一部分。这种表达,比用普通话 “他们不是别人,他们就是在我们之中” 更具情感张力,因为粤语中的 “我哋”“佢哋” 自带一种群体归属感,能够更直接地唤起读者对家族共同体的认同。
此外,粤语的语音韵律也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音乐性。粤语有九个声调,比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更为丰富,这使得诗歌在朗读时,节奏变化更为多样。“我睇到龙卷风嗰样嘅双螺旋 \/ 我睇到转转,转转向上……”,“睇到”(看到)、“嗰样”(那样)、“转转”(旋转),这些词汇的声调起伏,模拟出双螺旋结构旋转上升的动态感。“转转” 的重复使用,不仅在语义上强化了双螺旋的旋转特征,在语音上也形成了一种循环往复的韵律,如同 dNA 复制时的节律,让诗歌的语言节奏与所描绘的科学现象达成了奇妙的共振。这种语音与语义的和谐统一,正是方言诗歌特有的魅力所在,它让读者在听觉的享受中,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所传递的意象。
二、意象建构的双重维度:科学具象与人文象征的融合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诗人通过对意象的选择与组合,将抽象的情感与思想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dNA 嘅意象》在 “dNA” 这一核心意象的建构上,呈现出科学具象与人文象征相融合的双重维度,既准确把握了 dNA 的科学属性,又赋予其丰富的人文内涵。
从科学具象的维度来看,诗人对 dNA 的描绘精准而生动。“数据,代码,篇章 \/ 蓝图,卷本,书山……”,这一组意象群,从不同角度揭示了 dNA 的科学本质。“数据”“代码” 点明了 dNA 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属性,它就像计算机中的代码一样,储存着生命发育、生长、繁衍的全部指令;“篇章”“蓝图” 则将 dNA 比作构建生命的设计图,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诞生,都是按照这张 “蓝图” 精心打造的;“卷本”“书山” 则进一步拓展了 dNA 的时空维度,它不仅仅是单个生命的 “蓝图”,更是整个物种漫长进化过程中积累的 “卷本” 与 “书山”,承载着物种的历史与未来。诗人用这些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比喻 dNA,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降低了读者理解的门槛,同时也展现了科学本身的美感。
而从人文象征的维度来看,诗人通过对亲属关系的追溯,将 dNA 转化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生命纽带。“老窦老母嘅老窦老母 \/ 老爷老嫲姊公姊婆嘅老佢哋……”,这一连串的亲属称谓,构成了一条纵向的生命传承链条。从 “我” 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再到更早的先辈,他们的生命信息通过 dNA 传递到 “我” 的身上,“我” 既是这条链条的延续者,也是先辈们生命的见证者。“佢哋唔系人哋 \/ 佢哋噈系喺我哋……”,这句话彻底打破了时空的隔阂,将逝去的先辈与当下的 “我” 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传统的人文观念中,家族的传承往往通过血缘、伦理来维系,而诗人则用现代科学的 “dNA” 概念,为这种传承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让传统的家族观念与现代科学认知达成了和谐统一。
更值得称道的是,诗人将科学具象与人文象征完美地融合在 “双螺旋” 这一核心意象中。“我睇到龙卷风嗰样嘅双螺旋 \/ 我睇到转转,转转向上……”,“龙卷风” 的比喻,既形象地描绘了双螺旋结构的形态特征 —— 旋转、上升、具有强大的能量,又赋予了双螺旋一种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美感。“转转,转转向上” 的重复,不仅模拟了双螺旋的旋转运动,更象征着生命的不断进化与升华。从科学角度看,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性与复制能力,是生命得以延续的关键;从人文角度看,“转转向上” 的双螺旋,又象征着家族血脉的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以及人类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的不断进步。这种将科学形态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的意象建构,让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意境更加深远。
在中外诗歌史上,类似这种将科学概念转化为诗歌意象的创作并不少见。例如,艾略特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将现代都市的生活比作 “一个病人麻醉在手术台上”,用医学概念来隐喻现代社会的精神困境;而中国当代诗人海子,也常常在诗歌中运用 “麦子”“太阳” 等带有自然科学属性的意象,来表达对生命、土地的热爱。但树科的《dNA 嘅意象》与这些诗歌不同的是,它没有将科学概念作为隐喻的工具,而是让科学概念本身与人文情感深度融合,形成一种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共生关系。这种融合,既避免了科学诗歌常见的 “科普化” 倾向,也摆脱了传统抒情诗可能出现的 “空泛化” 问题,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三、主题意蕴的深层挖掘:生命认知与文化认同的交织
一首优秀的诗歌,不仅要有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更要有深刻的主题意蕴。《dNA 嘅意象》通过对 dNA 的诗意解读,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认知,更蕴含着对地域文化认同的深切表达,二者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深层内涵。
从生命认知的角度来看,诗歌打破了人们对生命个体独立性的传统认知,揭示了生命的群体性与连续性。在传统观念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与命运。但诗人通过 “dNA” 这一视角,告诉我们:“佢哋唔系人哋 \/ 佢哋噈系喺我哋……”,我们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先辈生命信息的集合体,是整个家族、整个物种生命链条中的一环。这种认知,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 “生生不息” 思想不谋而合。《周易?系辞上》有云:“生生之谓易”,意思是生命的不断繁衍、延续,就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根本规律。诗人用现代科学的 “dNA” 概念,为这种传统哲学思想提供了新的诠释 —— 生命的 “生生不息”,不仅是伦理意义上的家族传承,更是物质意义上的基因传递。这种将传统哲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生命认知,既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他对现代科学的敏锐感知。
同时,诗歌也表达了对生命奥秘的敬畏与探索之情。“符号,信息,密码 \/ 规律,意义,宻钥?”,这一连串的疑问,展现了诗人对 dNA 所承载的生命奥秘的好奇与思考。dNA 中的 “符号”“信息”“密码”,隐藏着生命发育、生长、衰老、死亡的 “规律”,而探索这些 “规律” 背后的 “意义”,则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诗人用 “宻钥”(密钥)来比喻解开生命奥秘的关键,既表现了生命奥秘的复杂性,也表达了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坚定决心。这种对生命奥秘的敬畏与探索,与中外科学家、文学家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例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为人类认识生命提供了科学依据;而泰戈尔的诗歌则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树科的《dNA 嘅意象》,则将这种科学探索精神与诗意表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读者在感受诗歌美感的同时,也对生命本质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看,诗歌通过粤语方言的运用与家族亲属关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岭南地域文化的深切认同。岭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岭南人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诗人用粤语来创作《dNA 嘅意象》,实际上是在通过语言来强化自己的岭南文化身份。而诗歌中对 “老窦老母”“老爷老嫲” 等亲属关系的描绘,则体现了岭南文化中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传统价值观。在岭南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亲情是维系家庭关系的核心纽带。诗人通过 dNA 这一现代科学概念,将岭南文化中重视家庭、亲情的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生命科学认知相结合,既传承了岭南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赋予了岭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此外,诗歌中 “我睇到龙卷风嗰样嘅双螺旋 \/ 我睇到转转,转转向上……” 的描绘,也蕴含着岭南文化中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特质。岭南地区地处中国南部沿海,历史上长期处于对外开放的前沿,形成了开放、包容、务实、进取的文化精神。“转转向上” 的双螺旋,不仅象征着生命的进化与升华,也象征着岭南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创新发展,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这种对岭南文化精神的诗意表达,既展现了诗人对岭南文化的深刻理解,也增强了读者对岭南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四、结语:科学与诗意的完美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树科的《dNA 嘅意象》,是一首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传统底蕴与现代气息的优秀粤语诗歌。在语言上,诗人巧妙地将粤语方言与科学语言相结合,激活了方言的诗性潜能,赋予了科学语言人文温度;在意象建构上,诗人通过 “数据”“代码”“蓝图”“双螺旋” 等科学具象与 “老窦老母”“老爷老嫲” 等人文象征的融合,构建起丰富而深刻的意象体系,让 “dNA” 这一科学概念成为连接科学与人文的桥梁;在主题意蕴上,诗人通过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与对岭南地域文化的认同,展现了深刻的生命认知与文化情怀,让诗歌既有科学的严谨之美,又有人文的温暖之美。
这首诗歌的创作,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诸多启示。首先,方言诗歌具有巨大的创作潜力,方言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与诗性特质,能够为诗歌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其次,科学与诗歌并非相互对立的关系,科学概念中蕴含的美感与思想,能够为诗歌创作提供新的素材与视角,而诗歌则能够为科学概念赋予人文内涵与情感温度,二者可以实现完美的融合。最后,传统与现代也并非相互割裂的关系,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与价值观,能够为现代诗歌创作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现代的科学认知与时代精神,则能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二者可以实现和谐共生。
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文化日益多元的时代,《dNA 嘅意象》犹如一剂清凉剂,让我们在感受科技进步的同时,也不忘关注生命的本质与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在追求理性认知的同时,也不丢失诗意的栖居。这首诗歌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优秀的艺术水准,更在于其对科学与人文、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深刻思考,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科学与诗意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不断前行。
文\/树科
数据,代码,篇章
蓝图,卷本,书山……
老窦老母嘅老窦老母
老爷老嫲姊公姊婆嘅老佢哋……
佢哋唔系人哋
佢哋噈系喺我哋……
符号,信息,密码
规律,意义,宻钥?
我睇到龙卷风嗰样嘅双螺旋
我睇到转转,转转向上……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8.6.粤北韶城沙湖畔
解码生命的诗意密码
—— 赏析树科粤语诗《dNA 嘅意象》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的版图中,方言诗歌以其独特的文化肌理与鲜活的生活气息,为诗歌语言的丰富性注入了强劲活力。树科的粤语诗《dNA 嘅意象》,便是一部将现代科学概念与本土方言文化巧妙融合的佳作。这首诗以 “dNA” 这一承载生命遗传信息的科学符号为核心,通过粤语特有的词汇体系与韵律节奏,构建起一幅跨越时空的生命传承图景,既展现了科学的严谨之美,又饱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本文将从语言特质、意象建构、主题意蕴三个维度,对这首诗歌进行深入的诗学剖析,探寻其在科学与诗意、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的独特桥梁。
一、粤语方言的诗性激活:地域文化与科学语言的碰撞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 “活化石”,其词汇、语法与语音中沉淀着特定群体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与情感记忆。《dNA 嘅意象》选择以粤语为创作载体,不仅让诗歌获得了鲜明的地域标识,更在科学语言与方言文化的碰撞中,激活了方言自身的诗性潜能。
诗歌开篇 “数据,代码,篇章 \/ 蓝图,卷本,书山……”,一连串偏向书面化、科学化的词汇,本带有冰冷的理性色彩,但当它们与后续粤语特有的亲属称谓 “老窦老母嘅老窦老母 \/ 老爷老嫲姊公姊婆嘅老佢哋……” 相遇时,语言的温度瞬间被点燃。“老窦”(父亲)、“老母”(母亲)、“老爷”(公公)、“老嫲”(婆婆)、“姊公”(姨父)、“姊婆”(姨母),这些在粤语日常交流中高频出现的亲属词汇,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它们不像普通话中的亲属称谓那样规整统一,而是带着一种亲昵的、口语化的随意感,仿佛诗人正站在家庭聚会的场景中,指着族谱上的先辈,向听众一一介绍。这种词汇上的 “混搭”,打破了科学语言的疏离感,让 “dNA” 不再是实验室里抽象的双螺旋结构,而是与 “老窦老母”“老爷老嫲” 这些具体的亲人形象紧密相连的生命纽带。
从诗学角度来看,这种方言词汇的运用,契合了海德格尔 “语言是存在之家” 的论断。粤语作为诗人成长环境中的 “母语”,承载着他对家庭、亲情的感知与记忆。当诗人用粤语来言说 “dNA” 时,实际上是将科学意义上的生命遗传,纳入到自己熟悉的文化存在语境中。“佢哋唔系人哋 \/ 佢哋噈系喺我哋……”,“人哋”(别人)与 “我哋”(我们)的对立,在粤语特有的语气词 “噈系”(就是)的强调下,变得格外鲜明。这里的 “唔系”(不是)与 “系”(是),看似简单的判断,却蕴含着深刻的生命认知 —— 先辈们并非与 “我” 无关的 “别人”,而是通过 dNA 的传递,早已融入 “我” 的生命之中,成为 “我” 存在的一部分。这种表达,比用普通话 “他们不是别人,他们就是在我们之中” 更具情感张力,因为粤语中的 “我哋”“佢哋” 自带一种群体归属感,能够更直接地唤起读者对家族共同体的认同。
此外,粤语的语音韵律也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音乐性。粤语有九个声调,比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更为丰富,这使得诗歌在朗读时,节奏变化更为多样。“我睇到龙卷风嗰样嘅双螺旋 \/ 我睇到转转,转转向上……”,“睇到”(看到)、“嗰样”(那样)、“转转”(旋转),这些词汇的声调起伏,模拟出双螺旋结构旋转上升的动态感。“转转” 的重复使用,不仅在语义上强化了双螺旋的旋转特征,在语音上也形成了一种循环往复的韵律,如同 dNA 复制时的节律,让诗歌的语言节奏与所描绘的科学现象达成了奇妙的共振。这种语音与语义的和谐统一,正是方言诗歌特有的魅力所在,它让读者在听觉的享受中,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所传递的意象。
二、意象建构的双重维度:科学具象与人文象征的融合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诗人通过对意象的选择与组合,将抽象的情感与思想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dNA 嘅意象》在 “dNA” 这一核心意象的建构上,呈现出科学具象与人文象征相融合的双重维度,既准确把握了 dNA 的科学属性,又赋予其丰富的人文内涵。
从科学具象的维度来看,诗人对 dNA 的描绘精准而生动。“数据,代码,篇章 \/ 蓝图,卷本,书山……”,这一组意象群,从不同角度揭示了 dNA 的科学本质。“数据”“代码” 点明了 dNA 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属性,它就像计算机中的代码一样,储存着生命发育、生长、繁衍的全部指令;“篇章”“蓝图” 则将 dNA 比作构建生命的设计图,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诞生,都是按照这张 “蓝图” 精心打造的;“卷本”“书山” 则进一步拓展了 dNA 的时空维度,它不仅仅是单个生命的 “蓝图”,更是整个物种漫长进化过程中积累的 “卷本” 与 “书山”,承载着物种的历史与未来。诗人用这些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比喻 dNA,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降低了读者理解的门槛,同时也展现了科学本身的美感。
而从人文象征的维度来看,诗人通过对亲属关系的追溯,将 dNA 转化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生命纽带。“老窦老母嘅老窦老母 \/ 老爷老嫲姊公姊婆嘅老佢哋……”,这一连串的亲属称谓,构成了一条纵向的生命传承链条。从 “我” 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再到更早的先辈,他们的生命信息通过 dNA 传递到 “我” 的身上,“我” 既是这条链条的延续者,也是先辈们生命的见证者。“佢哋唔系人哋 \/ 佢哋噈系喺我哋……”,这句话彻底打破了时空的隔阂,将逝去的先辈与当下的 “我” 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传统的人文观念中,家族的传承往往通过血缘、伦理来维系,而诗人则用现代科学的 “dNA” 概念,为这种传承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让传统的家族观念与现代科学认知达成了和谐统一。
更值得称道的是,诗人将科学具象与人文象征完美地融合在 “双螺旋” 这一核心意象中。“我睇到龙卷风嗰样嘅双螺旋 \/ 我睇到转转,转转向上……”,“龙卷风” 的比喻,既形象地描绘了双螺旋结构的形态特征 —— 旋转、上升、具有强大的能量,又赋予了双螺旋一种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美感。“转转,转转向上” 的重复,不仅模拟了双螺旋的旋转运动,更象征着生命的不断进化与升华。从科学角度看,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性与复制能力,是生命得以延续的关键;从人文角度看,“转转向上” 的双螺旋,又象征着家族血脉的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以及人类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的不断进步。这种将科学形态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的意象建构,让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意境更加深远。
在中外诗歌史上,类似这种将科学概念转化为诗歌意象的创作并不少见。例如,艾略特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将现代都市的生活比作 “一个病人麻醉在手术台上”,用医学概念来隐喻现代社会的精神困境;而中国当代诗人海子,也常常在诗歌中运用 “麦子”“太阳” 等带有自然科学属性的意象,来表达对生命、土地的热爱。但树科的《dNA 嘅意象》与这些诗歌不同的是,它没有将科学概念作为隐喻的工具,而是让科学概念本身与人文情感深度融合,形成一种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共生关系。这种融合,既避免了科学诗歌常见的 “科普化” 倾向,也摆脱了传统抒情诗可能出现的 “空泛化” 问题,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三、主题意蕴的深层挖掘:生命认知与文化认同的交织
一首优秀的诗歌,不仅要有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更要有深刻的主题意蕴。《dNA 嘅意象》通过对 dNA 的诗意解读,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认知,更蕴含着对地域文化认同的深切表达,二者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深层内涵。
从生命认知的角度来看,诗歌打破了人们对生命个体独立性的传统认知,揭示了生命的群体性与连续性。在传统观念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与命运。但诗人通过 “dNA” 这一视角,告诉我们:“佢哋唔系人哋 \/ 佢哋噈系喺我哋……”,我们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先辈生命信息的集合体,是整个家族、整个物种生命链条中的一环。这种认知,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 “生生不息” 思想不谋而合。《周易?系辞上》有云:“生生之谓易”,意思是生命的不断繁衍、延续,就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根本规律。诗人用现代科学的 “dNA” 概念,为这种传统哲学思想提供了新的诠释 —— 生命的 “生生不息”,不仅是伦理意义上的家族传承,更是物质意义上的基因传递。这种将传统哲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生命认知,既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他对现代科学的敏锐感知。
同时,诗歌也表达了对生命奥秘的敬畏与探索之情。“符号,信息,密码 \/ 规律,意义,宻钥?”,这一连串的疑问,展现了诗人对 dNA 所承载的生命奥秘的好奇与思考。dNA 中的 “符号”“信息”“密码”,隐藏着生命发育、生长、衰老、死亡的 “规律”,而探索这些 “规律” 背后的 “意义”,则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诗人用 “宻钥”(密钥)来比喻解开生命奥秘的关键,既表现了生命奥秘的复杂性,也表达了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坚定决心。这种对生命奥秘的敬畏与探索,与中外科学家、文学家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例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为人类认识生命提供了科学依据;而泰戈尔的诗歌则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树科的《dNA 嘅意象》,则将这种科学探索精神与诗意表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读者在感受诗歌美感的同时,也对生命本质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看,诗歌通过粤语方言的运用与家族亲属关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岭南地域文化的深切认同。岭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岭南人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诗人用粤语来创作《dNA 嘅意象》,实际上是在通过语言来强化自己的岭南文化身份。而诗歌中对 “老窦老母”“老爷老嫲” 等亲属关系的描绘,则体现了岭南文化中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传统价值观。在岭南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亲情是维系家庭关系的核心纽带。诗人通过 dNA 这一现代科学概念,将岭南文化中重视家庭、亲情的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生命科学认知相结合,既传承了岭南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赋予了岭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此外,诗歌中 “我睇到龙卷风嗰样嘅双螺旋 \/ 我睇到转转,转转向上……” 的描绘,也蕴含着岭南文化中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特质。岭南地区地处中国南部沿海,历史上长期处于对外开放的前沿,形成了开放、包容、务实、进取的文化精神。“转转向上” 的双螺旋,不仅象征着生命的进化与升华,也象征着岭南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创新发展,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这种对岭南文化精神的诗意表达,既展现了诗人对岭南文化的深刻理解,也增强了读者对岭南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四、结语:科学与诗意的完美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树科的《dNA 嘅意象》,是一首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传统底蕴与现代气息的优秀粤语诗歌。在语言上,诗人巧妙地将粤语方言与科学语言相结合,激活了方言的诗性潜能,赋予了科学语言人文温度;在意象建构上,诗人通过 “数据”“代码”“蓝图”“双螺旋” 等科学具象与 “老窦老母”“老爷老嫲” 等人文象征的融合,构建起丰富而深刻的意象体系,让 “dNA” 这一科学概念成为连接科学与人文的桥梁;在主题意蕴上,诗人通过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与对岭南地域文化的认同,展现了深刻的生命认知与文化情怀,让诗歌既有科学的严谨之美,又有人文的温暖之美。
这首诗歌的创作,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诸多启示。首先,方言诗歌具有巨大的创作潜力,方言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与诗性特质,能够为诗歌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其次,科学与诗歌并非相互对立的关系,科学概念中蕴含的美感与思想,能够为诗歌创作提供新的素材与视角,而诗歌则能够为科学概念赋予人文内涵与情感温度,二者可以实现完美的融合。最后,传统与现代也并非相互割裂的关系,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与价值观,能够为现代诗歌创作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现代的科学认知与时代精神,则能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二者可以实现和谐共生。
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文化日益多元的时代,《dNA 嘅意象》犹如一剂清凉剂,让我们在感受科技进步的同时,也不忘关注生命的本质与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在追求理性认知的同时,也不丢失诗意的栖居。这首诗歌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优秀的艺术水准,更在于其对科学与人文、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深刻思考,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科学与诗意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