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方言的星空与文字的江河-《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方言的星空与文字的江河》

  ——论树科粤语诗《汉字……》中的语言本体论与华夏文明想象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星图上,粤语诗歌犹如一条隐秘的银河,以方言的独特光芒勾勒出别样的文化星座。树科的《汉字……》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这种方言诗学的魅力,通过\"银河—汉江\"的意象对位,构建了一个横跨天地的语言神话学体系。这首诗虽短小精悍,却在音韵流转间完成了对\"汉\"字文明的深情礼赞,其艺术成就值得深入剖析。

  诗歌开篇即以粤语特有的韵律感构建宇宙图景:\"天上挂咁一条河\/佢嘅大名,叫做银河……\"。粤语语气词\"咁\"(如此)与\"嘅\"(的)的运用,瞬间确立了文本的方言身份。这种语言选择本身即是一种文化宣言——银河不再是被普通话规训的公共意象,而是浸润着岭南生活气息的私人星空。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刻意使用\"大名\"这一庄重称谓,为接下来的语言崇拜埋下伏笔。在第二联中,\"汉江\"被赋予\"靓靓嘅名\"的修饰,粤语叠词\"靓靓\"(美美)的运用,使河流瞬间获得了亲切的地方性品格。这两组意象的并置,暗合了中国古代\"天人相应\"的哲学观,《周易》所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在此被转化为方言的诗意表达。

  诗歌第三节的\"巧巧妙妙\"堪称神来之笔,这个粤语特有的AbAc式叠词,既描摹了银河与汉江形态的相似性,又暗示了天地方位的神秘对应。\"天工啱啱\"中的\"啱啱\"(刚刚好)更以方言的精确性,道破了这种宇宙秩序的完美契合。这种表达在普通话诗歌中难以企及,正是方言赋予了诗人特殊的修辞武器。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强调\"诗者,吟咏性情也\",树科通过粤语特有的韵律和词汇,恰恰实现了最本真的性情吟咏。

  当诗歌转入\"汉江噈喺主流\"的表述时,一场关于文明源流的辩论已然展开。诗人故意使用\"嘟知\"(都知道)与\"噈喺\"(就是)这类口语化表达,消解了历史叙事的庄严感,却以举重若轻的方式点明汉江作为长江文明源头的重要地位。这种表达策略令人想起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中的观点:最伟大的诗歌往往通过表面上的简单来掩盖其复杂性。树科正是以粤语的日常性,包裹着宏大的文化叙事。

  诗歌的结尾三部曲\"汉中,汉语,汉字\/汉江嘅浪漫花果……\"将语言地理学推向了高潮。这三个\"汉\"字开头的名词,构成了一组渐强的文化和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字\"作为压轴意象的出现,它不再仅仅是交流工具,而是汉江孕育的\"浪漫花果\",是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结晶。这种语言本体论的观点,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之家\"的论断遥相呼应,却又根植于中国特有的\"河图洛书\"文字神话传统。清代学者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强调\"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词也\",树科的诗句恰恰展现了汉字作为\"道\"之载体的神圣性。

  从诗学传统看,树科的创作明显继承了岭南\"竹枝词\"的方言写作脉络。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的粤讴,正是以方言入诗的典范。但树科的突破在于,他将这种地方性表达提升到了文明对话的高度。诗中\"银河\"与\"汉江\"的对应,令人想起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的意象转换,但树科以方言重构了这一经典比喻,使其获得了新的文化维度。

  在音韵艺术上,这首诗充分展现了粤语\"九声六调\"的音乐性。如\"河\"(ho4)、\"江\"(gong1)、\"妙\"(miu6)等字的押韵,构成了悠扬的声调回环。特别是\"花果\"(faa1 gwo2)一词的选用,既符合意象要求,又在声调上形成完美的阴阳对位。这种音韵的考究,继承了宋代李清照《词论》中\"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的传统,只是树科将其运用到了现代方言诗的创作中。

  从文化地理学视角解读,这首诗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汉\"字文化空间:天上的银河对应地上的汉江,地理的汉中孕育语言的汉语,最后结晶为文字的汉字。这种空间叙事暗合了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的\"空间诗学\"理论,却又充满中国特色的宇宙观。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的\"天人感应\"说,在此被转化为诗意的现代诠释。

  在当代诗歌趋向\"去地域化\"的背景下,树科的粤语诗坚持了一种可贵的语言本土性。这让我们想起俄罗斯诗人曼德尔施塔姆的名言:\"诗歌是对世界文化的眷恋。\"树科的独特之处在于,他通过对粤语的坚守,反而达成了更高层次的文化普遍性。诗中\"银河汉江\"的意象并置,既是对岭南地域的确认,又是对中华文明整体的礼赞。

  《汉字……》这首诗的魅力,正在于它用方言的钥匙,打开了通向普遍性的大门。就像诗中所说,汉江的浪漫最终结出了汉字的花果——树科用粤语写就的诗篇,恰恰证明了方言是守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堡垒。在全球化语境下,这种创作提示我们:真正的普遍性,恰恰需要通过坚守特殊性来实现。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曾梦想一种\"纯语言\",而树科的实践表明,也许各种方言的合奏,才是接近这种\"纯语言\"的现实路径。

  回望这首短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名为汉江的河流,更是一部流动的语言史诗。银河在上,汉江在下,汉字在其间流转——树科用粤语搭建的这座诗意桥梁,让天地人神在方言的韵律中达成了和解。这或许就是方言诗学的最高使命:在坚守语言根性的同时,让所有根系在大地的深处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