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粤语诗)
文\/树科
英雄冇睇边嚟
芙蓉有根清白
慧能唔住新兴
揾佢,就喺南华寺……
几尘几世嘟唔紧要
噈睇呢阵心身有冇
生生念念嘅空色
千千万万嘅阶台……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7.8.粤北韶城沙湖畔
《六祖》诗赏析
文\/阿蛋
在粤语诗的天地里,树科的《六祖》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禅意与哲思的大门。这首诗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妙的诗意表达。
诗歌开篇 “英雄冇睇边嚟 \/ 芙蓉有根清白”,以一种简洁而有力的表述,奠定了独特的基调。“英雄冇睇边嚟”,看似简单的一句方言口语,却打破了常规对英雄出处的执着探寻。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人们往往热衷于追溯英雄的籍贯身世等背景信息,如诸多史传文学对英雄人物籍贯、家族渊源的详细记述。但此处诗人反其道而行之,将关注点从外在的出处转移开来。而 “芙蓉有根清白” 一句,则巧妙地运用了芙蓉这一传统意象。芙蓉在古代诗词中常被用来象征高洁、纯净,如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这里诗人强调芙蓉有根且清白,暗示着一种内在的本质与根基的重要性,为后文对六祖慧能的探讨埋下伏笔,也可理解为对六祖慧能内在纯净佛性的一种隐喻式铺垫。
“慧能唔住新兴 \/ 揾佢,就喺南华寺……” 这两句诗,将笔触直接指向了禅宗六祖慧能。慧能作为禅宗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其事迹与思想影响深远。新兴是慧能的出生地,然而诗人却道 “慧能唔住新兴”,这并非对事实的否定,而是从一种超脱地域限制的角度出发。在禅宗的理念里,精神的传承与觉悟并不受限于地域的束缚。南华寺作为慧能弘扬佛法、传承衣钵的重要场所,在诗中成为了寻找慧能精神的指向标。这就如同禅宗强调的 “心外无佛,即心即佛”,真正的慧能精神不在其出生地的物质空间,而在其佛法得以传承、心灵得以栖息的南华寺所代表的精神空间里。这种空间上的对比与转换,体现了诗人对慧能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诠释。
“几尘几世嘟唔紧要 \/ 噈睇呢阵心身有冇 \/ 生生念念嘅空色 \/ 千千万万嘅阶台……” 诗的后半部分,将视角从对慧能的人物指向拓展到对禅意人生的思考。“几尘几世嘟唔紧要”,表达了对过往无数尘世轮回的一种超脱态度。在佛教的世界观里,尘世充满了烦恼与轮回,而这里诗人认为不必过于执着于漫长的时间流转与尘世经历。“噈睇呢阵心身有冇”,强调当下此刻的内心与身体状态。禅宗注重当下的觉悟,认为人不应沉湎于过去或幻想未来,而应把握当下的每一个瞬间去体悟佛法。“生生念念嘅空色”,化用了佛教中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经典教义。“生生念念” 体现了生命的延续与思想的持续,而在这生生不息的过程中,要领悟到世间万物的 “空色” 本质,即世间万象看似真实存在,实则虚幻无常。“千千万万嘅阶台……”,这里的 “阶台” 可看作是修行路上的种种阶段与障碍。佛教修行之路漫长且充满艰辛,如同要攀爬千千万万的台阶,每一步都需要付出努力与觉悟。这几句诗层层递进,从对时间的超脱,到对当下的关注,再到对佛法教义的体悟以及对修行之路的认知,构建起了一个完整而深刻的禅意思考体系。
从语言特色来看,这首粤语诗运用了大量的粤语方言词汇,如 “冇”“睇”“嘟”“噈” 等,这些方言词汇不仅增添了诗歌的地域文化特色,更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生活气息。与传统的古体诗或现代普通话诗歌相比,这种方言入诗的方式打破了语言的常规规范,为诗歌带来了一种独特的亲切感与新鲜感。在韵律上,诗歌虽未严格遵循传统诗词的格律要求,但通过自然的断句与节奏把握,形成了一种自由而流畅的韵律感。如 “英雄冇睇边嚟 \/ 芙蓉有根清白”,两句之间节奏明快,读起来一气呵成,在自由的韵律中传递出诗歌的情感与思想。
在诗歌意象的运用上,除了前文提到的芙蓉这一意象外,诗中的 “阶台” 意象也十分值得玩味。“阶台” 在诗中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实物形象,更象征着一种精神层面的修行路径与成长过程。它类似于西方诗歌中常出现的 “旅程” 意象,如但丁《神曲》中所描绘的地狱、炼狱、天堂之旅,都是通过旅程中的种种经历来实现精神的升华。而在《六祖》这首诗里,“千千万万嘅阶台” 象征着人们在追求佛法、寻求内心觉悟过程中所面临的无数艰难险阻与层层递进的修行阶段。
从整体结构上看,诗歌呈现出一种从具象到抽象、从人物指向到哲理思考的结构模式。开篇以 “英雄”“芙蓉” 等具象事物起笔,引出对慧能这一具体人物的探讨,进而过渡到对禅意人生、佛法教义的抽象思考。这种结构安排使诗歌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到诗歌所营造的禅意世界中去。
《六祖》这首粤语诗,以其独特的方言语言、精妙的意象运用、深刻的禅意主题以及合理的结构安排,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别具一格的诗歌画卷。它不仅是对禅宗六祖慧能的一种文学性致敬,更是对禅意人生、佛法智慧的一次诗意探寻,在粤语诗歌的创作领域中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审美意义 。
文\/树科
英雄冇睇边嚟
芙蓉有根清白
慧能唔住新兴
揾佢,就喺南华寺……
几尘几世嘟唔紧要
噈睇呢阵心身有冇
生生念念嘅空色
千千万万嘅阶台……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7.8.粤北韶城沙湖畔
《六祖》诗赏析
文\/阿蛋
在粤语诗的天地里,树科的《六祖》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禅意与哲思的大门。这首诗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妙的诗意表达。
诗歌开篇 “英雄冇睇边嚟 \/ 芙蓉有根清白”,以一种简洁而有力的表述,奠定了独特的基调。“英雄冇睇边嚟”,看似简单的一句方言口语,却打破了常规对英雄出处的执着探寻。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人们往往热衷于追溯英雄的籍贯身世等背景信息,如诸多史传文学对英雄人物籍贯、家族渊源的详细记述。但此处诗人反其道而行之,将关注点从外在的出处转移开来。而 “芙蓉有根清白” 一句,则巧妙地运用了芙蓉这一传统意象。芙蓉在古代诗词中常被用来象征高洁、纯净,如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这里诗人强调芙蓉有根且清白,暗示着一种内在的本质与根基的重要性,为后文对六祖慧能的探讨埋下伏笔,也可理解为对六祖慧能内在纯净佛性的一种隐喻式铺垫。
“慧能唔住新兴 \/ 揾佢,就喺南华寺……” 这两句诗,将笔触直接指向了禅宗六祖慧能。慧能作为禅宗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其事迹与思想影响深远。新兴是慧能的出生地,然而诗人却道 “慧能唔住新兴”,这并非对事实的否定,而是从一种超脱地域限制的角度出发。在禅宗的理念里,精神的传承与觉悟并不受限于地域的束缚。南华寺作为慧能弘扬佛法、传承衣钵的重要场所,在诗中成为了寻找慧能精神的指向标。这就如同禅宗强调的 “心外无佛,即心即佛”,真正的慧能精神不在其出生地的物质空间,而在其佛法得以传承、心灵得以栖息的南华寺所代表的精神空间里。这种空间上的对比与转换,体现了诗人对慧能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诠释。
“几尘几世嘟唔紧要 \/ 噈睇呢阵心身有冇 \/ 生生念念嘅空色 \/ 千千万万嘅阶台……” 诗的后半部分,将视角从对慧能的人物指向拓展到对禅意人生的思考。“几尘几世嘟唔紧要”,表达了对过往无数尘世轮回的一种超脱态度。在佛教的世界观里,尘世充满了烦恼与轮回,而这里诗人认为不必过于执着于漫长的时间流转与尘世经历。“噈睇呢阵心身有冇”,强调当下此刻的内心与身体状态。禅宗注重当下的觉悟,认为人不应沉湎于过去或幻想未来,而应把握当下的每一个瞬间去体悟佛法。“生生念念嘅空色”,化用了佛教中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经典教义。“生生念念” 体现了生命的延续与思想的持续,而在这生生不息的过程中,要领悟到世间万物的 “空色” 本质,即世间万象看似真实存在,实则虚幻无常。“千千万万嘅阶台……”,这里的 “阶台” 可看作是修行路上的种种阶段与障碍。佛教修行之路漫长且充满艰辛,如同要攀爬千千万万的台阶,每一步都需要付出努力与觉悟。这几句诗层层递进,从对时间的超脱,到对当下的关注,再到对佛法教义的体悟以及对修行之路的认知,构建起了一个完整而深刻的禅意思考体系。
从语言特色来看,这首粤语诗运用了大量的粤语方言词汇,如 “冇”“睇”“嘟”“噈” 等,这些方言词汇不仅增添了诗歌的地域文化特色,更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生活气息。与传统的古体诗或现代普通话诗歌相比,这种方言入诗的方式打破了语言的常规规范,为诗歌带来了一种独特的亲切感与新鲜感。在韵律上,诗歌虽未严格遵循传统诗词的格律要求,但通过自然的断句与节奏把握,形成了一种自由而流畅的韵律感。如 “英雄冇睇边嚟 \/ 芙蓉有根清白”,两句之间节奏明快,读起来一气呵成,在自由的韵律中传递出诗歌的情感与思想。
在诗歌意象的运用上,除了前文提到的芙蓉这一意象外,诗中的 “阶台” 意象也十分值得玩味。“阶台” 在诗中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实物形象,更象征着一种精神层面的修行路径与成长过程。它类似于西方诗歌中常出现的 “旅程” 意象,如但丁《神曲》中所描绘的地狱、炼狱、天堂之旅,都是通过旅程中的种种经历来实现精神的升华。而在《六祖》这首诗里,“千千万万嘅阶台” 象征着人们在追求佛法、寻求内心觉悟过程中所面临的无数艰难险阻与层层递进的修行阶段。
从整体结构上看,诗歌呈现出一种从具象到抽象、从人物指向到哲理思考的结构模式。开篇以 “英雄”“芙蓉” 等具象事物起笔,引出对慧能这一具体人物的探讨,进而过渡到对禅意人生、佛法教义的抽象思考。这种结构安排使诗歌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到诗歌所营造的禅意世界中去。
《六祖》这首粤语诗,以其独特的方言语言、精妙的意象运用、深刻的禅意主题以及合理的结构安排,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别具一格的诗歌画卷。它不仅是对禅宗六祖慧能的一种文学性致敬,更是对禅意人生、佛法智慧的一次诗意探寻,在粤语诗歌的创作领域中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审美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