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黑》(粤语诗)
——观察者嘅客观缺维
文\/树科
针,冇得两头嘟利嘅
睇到咗外界,睇唔到己己……
光,照得到身心
嘟仲有脚掌度嘅阴暗……
跳,睇到咗地上
一样喺有动作嘅黑影……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7.11.粤北韶城沙湖畔
《灯下黑》:探寻隐匿于光影交错间的哲理诗韵
文\/阿蛋
在诗歌的广袤星空中,每一首佳作皆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独属于自身的熠熠华光。树科的粤语诗《灯下黑》,宛如一颗神秘而深邃的星,以其简洁却富有深意的诗句,引领我们踏入一个充满哲学思辨与生活洞察的奇妙世界。这首诗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在有限的文字中,蕴藏着对人性、认知以及世界本质的深刻叩问。
一、意象的精巧构建:针、光、跳与矛盾的世界
诗的开篇,“针,冇得两头嘟利嘅”,诗人以 “针” 这一极为常见却又别具象征意义的意象切入。在日常生活中,针是用来缝补、连接的工具,它尖锐的一端用于穿透,而另一端则需手持施力。但诗人强调针无法两头都锋利,这一意象瞬间打破了我们对针功能的常规认知,转而赋予其一种哲学层面的寓意 —— 世间万物皆难以做到两全其美,顾此则失彼。就如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在时间的流动与事物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在获取某些东西的同时,必然会舍弃另一些。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外界的纷繁复杂时,便如同针的一端向外,全力投入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而此时,我们往往会忽视自身,正如针的另一端难以兼顾一样。“睇到咗外界,睇唔到己己……” 这一简单直白的表述,却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认知的一种普遍困境。古往今来,无数先哲都在强调认识自我的重要性,苏格拉底那句 “认识你自己” 成为千古箴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陷入对外界的追逐与关注中,如同被外界的繁华所迷惑,而忘却了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审视与反思。诗人以 “针” 这一意象为切入点,将这一深刻的哲理巧妙地融入其中,使读者在简单的意象中感受到思想的厚重。
紧接着,“光,照得到身心”,“光” 在诗歌与文化的语境中,常常被视为希望、智慧、启示的象征。在基督教文化中,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光代表着神圣的力量与救赎。在这首诗里,光能够照亮身心,给人带来温暖与明晰。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嘟仲有脚掌度嘅阴暗……” 即便光明如此强大,能够渗透到身心的深处,却依然无法完全消除所有的黑暗。脚掌处于人体的最下端,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角落,这里的阴暗象征着那些即使在光明普照下,依然潜藏在我们生活、人性中难以被察觉的部分。这与卢凯彤歌曲《灯下黑》中所表达的 “有了光所以黑,会怕黑都怪光”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揭示了光明与黑暗相互依存、难以分割的关系。光的存在凸显了黑暗的存在,而黑暗也因光的映照而愈发明显。诗人通过对 “光” 这一意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世界并非非黑即白的简单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复杂的灰度地带。
再看 “跳,睇到咗地上”,“跳” 这一动作,通常意味着一种超越、突破与对新视角的寻求。当我们跳跃起来,能够看到平时站立时看不到的地面景象,这似乎代表着一种努力挣脱局限、追求更广阔视野的尝试。然而,“一样喺有动作嘅黑影……” 即使通过跳跃改变了视角,黑影却依然如影随形。这里的黑影如同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欲望、不完美等负面因素,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去改变、去超越,它们都始终伴随着我们。就像法国哲学家萨特所说:“他人即地狱。”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与他人的关系以及自我内心的种种因素,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我们难以完全摆脱其束缚。诗人通过 “跳” 与 “黑影” 这两个意象的结合,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无论我们如何积极进取,都无法彻底摆脱生活中的阴影。
二、粤语语言的独特魅力:质朴与深邃的融合
这首诗采用粤语进行创作,为其增添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与语言魅力。粤语作为一种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方言,其丰富的词汇、独特的发音和语法结构,为诗歌的表达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可能性。诗中的 “冇得”“嘟利”“睇唔到”“己己”“嘟仲有” 等粤语词汇,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些词汇并非经过刻意雕琢的华丽辞藻,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脱口而出的语言,它们质朴、真实,如同从生活的土壤中直接生长出来。这种质朴的语言风格,使诗歌更贴近大众,更能唤起读者内心深处对生活最本真的感受。就如同白居易的诗歌,力求通俗易懂,“老妪能解”,让诗歌能够跨越阶层与文化水平的差异,直接触达读者的心灵。
同时,粤语的独特表达方式又为诗歌增添了一种深邃的韵味。与普通话相比,粤语在一些词汇的含义和语法结构上有着微妙的差别,这些差别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含蓄、委婉,也为读者留下了更多的解读空间。例如 “针,冇得两头嘟利嘅”,这种表述简洁而有力,通过粤语独特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将一个复杂的哲理以一种近乎口语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既易于理解,又让人在反复品味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意。又如 “光,照得到身心,嘟仲有脚掌度嘅阴暗……”“嘟仲有” 这一粤语表达方式,在普通话中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它所传达出的那种转折与无奈的情感,在粤语的语境中更加细腻、深刻。这种质朴与深邃的融合,是粤语诗歌独特的魅力所在,它让诗歌既扎根于生活的大地,又能在语言的艺术殿堂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三、哲理的深度挖掘:认知的局限与世界的复杂
从哲学的深度来看,《灯下黑》探讨了人类认知的局限以及世界的复杂性这一永恒的主题。我们常常认为自己能够全面地认识世界,能够明辨是非、看清黑白。然而,这首诗却无情地揭示了我们认知的盲点。就像 “灯下黑” 这一现象本身,灯光虽然照亮了周围的大部分区域,但在灯下的一小片地方却存在着黑暗,这是我们在关注光明时往往会忽略的角落。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陷入类似的认知误区。我们对自己所关注的事物投入大量的精力,自认为已经了解透彻,但实际上,我们可能忽略了许多与之相关的重要因素。例如,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往往只看到那些表面上的荣誉、财富等象征成功的标志,却忽略了在追求过程中可能失去的健康、亲情、友情等更为宝贵的东西。这就如同诗人所说,当我们看到外界时,却看不到自己;当光明照到身心时,却忽略了脚掌处的阴暗;当我们试图通过跳跃获取新视角时,黑影却依然存在。
这种认知局限的根源在于世界本身的复杂性。世界并非是由简单的因果关系构成的线性结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复杂网络。每一个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像蝴蝶效应所揭示的那样,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我们在生活中所做出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行动,都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因此,我们很难从单一的视角、单一的维度去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这个世界。而我们有限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又进一步限制了我们对世界复杂性的认识。诗人通过《灯下黑》这首诗,引导我们反思自己的认知方式,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谦逊与警醒,意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性,以更加开放、多元的视角去看待世界。
四、与传统诗学的呼应:对经典主题的现代诠释
在传统诗学中,对人性、认知、世界本质的探讨一直是重要的主题。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古希腊的哲学家们,都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灯下黑》这首诗与传统诗学有着紧密的呼应,它在现代的语境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对这些经典主题进行了诠释。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家思想强调事物的相对性与辩证性。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世间万物皆处于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之中,这与《灯下黑》中所表达的光明与黑暗、看到与看不到、外界与自身的相互关系有着相似之处。诗人通过对这些看似对立却又相互关联的概念的描绘,展现了世界的辩证本质。同时,儒家思想注重对自我修养的追求,强调 “吾日三省吾身”,这与诗中所揭示的人们往往忽视自我认知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人以现代的生活体验为素材,对传统诗学中关于自我认知的主题进行了重新演绎,使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西方诗学传统中,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到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哲学家们对世界的本质、人类的认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人们的认知往往受到感官的限制,难以触及到真正的真理。而《灯下黑》中所表达的人类认知的局限,以及对隐藏在表面现象之下的真相的探寻,与这种思想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诗人通过简洁的诗句,引发读者对自身认知能力的反思,促使我们思考如何突破认知的局限,去更接近世界的本质。这种与传统诗学的呼应,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歌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
五、结语:《灯下黑》的诗学价值与启示
树科的《灯下黑》以其独特的意象构建、浓郁的粤语语言特色、深刻的哲理内涵以及与传统诗学的紧密呼应,展现出了极高的诗学价值。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与内心的真实状态;又如同一位智者,轻声低语,引导我们反思自己的认知与行为。
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使得我们每天都接收到大量的信息,我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了解世界。然而,我们真的能够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世界吗?《灯下黑》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与进步的过程中,不要忘记审视自己的内心,不要忽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盲点。它让我们明白,世界是复杂而多元的,每一个现象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更为深刻的本质。我们需要以更加敏锐的感知、更加理性的思考,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奥秘,去认识真实的自我。
同时,这首诗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它告诉我们,诗歌不必追求华丽的辞藻与复杂的结构,简单的语言同样可以蕴含深刻的思想。诗人要善于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诗意,以独特的视角去诠释生活中的现象与哲理。通过巧妙地运用意象、语言等诗歌元素,将自己对世界的感悟传递给读者,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诗歌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而《灯下黑》正是这样一首能够穿越时空,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佳作。
——观察者嘅客观缺维
文\/树科
针,冇得两头嘟利嘅
睇到咗外界,睇唔到己己……
光,照得到身心
嘟仲有脚掌度嘅阴暗……
跳,睇到咗地上
一样喺有动作嘅黑影……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7.11.粤北韶城沙湖畔
《灯下黑》:探寻隐匿于光影交错间的哲理诗韵
文\/阿蛋
在诗歌的广袤星空中,每一首佳作皆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独属于自身的熠熠华光。树科的粤语诗《灯下黑》,宛如一颗神秘而深邃的星,以其简洁却富有深意的诗句,引领我们踏入一个充满哲学思辨与生活洞察的奇妙世界。这首诗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在有限的文字中,蕴藏着对人性、认知以及世界本质的深刻叩问。
一、意象的精巧构建:针、光、跳与矛盾的世界
诗的开篇,“针,冇得两头嘟利嘅”,诗人以 “针” 这一极为常见却又别具象征意义的意象切入。在日常生活中,针是用来缝补、连接的工具,它尖锐的一端用于穿透,而另一端则需手持施力。但诗人强调针无法两头都锋利,这一意象瞬间打破了我们对针功能的常规认知,转而赋予其一种哲学层面的寓意 —— 世间万物皆难以做到两全其美,顾此则失彼。就如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在时间的流动与事物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在获取某些东西的同时,必然会舍弃另一些。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外界的纷繁复杂时,便如同针的一端向外,全力投入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而此时,我们往往会忽视自身,正如针的另一端难以兼顾一样。“睇到咗外界,睇唔到己己……” 这一简单直白的表述,却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认知的一种普遍困境。古往今来,无数先哲都在强调认识自我的重要性,苏格拉底那句 “认识你自己” 成为千古箴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陷入对外界的追逐与关注中,如同被外界的繁华所迷惑,而忘却了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审视与反思。诗人以 “针” 这一意象为切入点,将这一深刻的哲理巧妙地融入其中,使读者在简单的意象中感受到思想的厚重。
紧接着,“光,照得到身心”,“光” 在诗歌与文化的语境中,常常被视为希望、智慧、启示的象征。在基督教文化中,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光代表着神圣的力量与救赎。在这首诗里,光能够照亮身心,给人带来温暖与明晰。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嘟仲有脚掌度嘅阴暗……” 即便光明如此强大,能够渗透到身心的深处,却依然无法完全消除所有的黑暗。脚掌处于人体的最下端,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角落,这里的阴暗象征着那些即使在光明普照下,依然潜藏在我们生活、人性中难以被察觉的部分。这与卢凯彤歌曲《灯下黑》中所表达的 “有了光所以黑,会怕黑都怪光”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揭示了光明与黑暗相互依存、难以分割的关系。光的存在凸显了黑暗的存在,而黑暗也因光的映照而愈发明显。诗人通过对 “光” 这一意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世界并非非黑即白的简单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复杂的灰度地带。
再看 “跳,睇到咗地上”,“跳” 这一动作,通常意味着一种超越、突破与对新视角的寻求。当我们跳跃起来,能够看到平时站立时看不到的地面景象,这似乎代表着一种努力挣脱局限、追求更广阔视野的尝试。然而,“一样喺有动作嘅黑影……” 即使通过跳跃改变了视角,黑影却依然如影随形。这里的黑影如同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欲望、不完美等负面因素,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去改变、去超越,它们都始终伴随着我们。就像法国哲学家萨特所说:“他人即地狱。”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与他人的关系以及自我内心的种种因素,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我们难以完全摆脱其束缚。诗人通过 “跳” 与 “黑影” 这两个意象的结合,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无论我们如何积极进取,都无法彻底摆脱生活中的阴影。
二、粤语语言的独特魅力:质朴与深邃的融合
这首诗采用粤语进行创作,为其增添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与语言魅力。粤语作为一种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方言,其丰富的词汇、独特的发音和语法结构,为诗歌的表达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可能性。诗中的 “冇得”“嘟利”“睇唔到”“己己”“嘟仲有” 等粤语词汇,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些词汇并非经过刻意雕琢的华丽辞藻,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脱口而出的语言,它们质朴、真实,如同从生活的土壤中直接生长出来。这种质朴的语言风格,使诗歌更贴近大众,更能唤起读者内心深处对生活最本真的感受。就如同白居易的诗歌,力求通俗易懂,“老妪能解”,让诗歌能够跨越阶层与文化水平的差异,直接触达读者的心灵。
同时,粤语的独特表达方式又为诗歌增添了一种深邃的韵味。与普通话相比,粤语在一些词汇的含义和语法结构上有着微妙的差别,这些差别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含蓄、委婉,也为读者留下了更多的解读空间。例如 “针,冇得两头嘟利嘅”,这种表述简洁而有力,通过粤语独特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将一个复杂的哲理以一种近乎口语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既易于理解,又让人在反复品味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意。又如 “光,照得到身心,嘟仲有脚掌度嘅阴暗……”“嘟仲有” 这一粤语表达方式,在普通话中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它所传达出的那种转折与无奈的情感,在粤语的语境中更加细腻、深刻。这种质朴与深邃的融合,是粤语诗歌独特的魅力所在,它让诗歌既扎根于生活的大地,又能在语言的艺术殿堂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三、哲理的深度挖掘:认知的局限与世界的复杂
从哲学的深度来看,《灯下黑》探讨了人类认知的局限以及世界的复杂性这一永恒的主题。我们常常认为自己能够全面地认识世界,能够明辨是非、看清黑白。然而,这首诗却无情地揭示了我们认知的盲点。就像 “灯下黑” 这一现象本身,灯光虽然照亮了周围的大部分区域,但在灯下的一小片地方却存在着黑暗,这是我们在关注光明时往往会忽略的角落。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陷入类似的认知误区。我们对自己所关注的事物投入大量的精力,自认为已经了解透彻,但实际上,我们可能忽略了许多与之相关的重要因素。例如,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往往只看到那些表面上的荣誉、财富等象征成功的标志,却忽略了在追求过程中可能失去的健康、亲情、友情等更为宝贵的东西。这就如同诗人所说,当我们看到外界时,却看不到自己;当光明照到身心时,却忽略了脚掌处的阴暗;当我们试图通过跳跃获取新视角时,黑影却依然存在。
这种认知局限的根源在于世界本身的复杂性。世界并非是由简单的因果关系构成的线性结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复杂网络。每一个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像蝴蝶效应所揭示的那样,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我们在生活中所做出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行动,都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因此,我们很难从单一的视角、单一的维度去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这个世界。而我们有限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又进一步限制了我们对世界复杂性的认识。诗人通过《灯下黑》这首诗,引导我们反思自己的认知方式,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谦逊与警醒,意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性,以更加开放、多元的视角去看待世界。
四、与传统诗学的呼应:对经典主题的现代诠释
在传统诗学中,对人性、认知、世界本质的探讨一直是重要的主题。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古希腊的哲学家们,都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灯下黑》这首诗与传统诗学有着紧密的呼应,它在现代的语境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对这些经典主题进行了诠释。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家思想强调事物的相对性与辩证性。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世间万物皆处于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之中,这与《灯下黑》中所表达的光明与黑暗、看到与看不到、外界与自身的相互关系有着相似之处。诗人通过对这些看似对立却又相互关联的概念的描绘,展现了世界的辩证本质。同时,儒家思想注重对自我修养的追求,强调 “吾日三省吾身”,这与诗中所揭示的人们往往忽视自我认知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人以现代的生活体验为素材,对传统诗学中关于自我认知的主题进行了重新演绎,使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西方诗学传统中,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到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哲学家们对世界的本质、人类的认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人们的认知往往受到感官的限制,难以触及到真正的真理。而《灯下黑》中所表达的人类认知的局限,以及对隐藏在表面现象之下的真相的探寻,与这种思想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诗人通过简洁的诗句,引发读者对自身认知能力的反思,促使我们思考如何突破认知的局限,去更接近世界的本质。这种与传统诗学的呼应,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歌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
五、结语:《灯下黑》的诗学价值与启示
树科的《灯下黑》以其独特的意象构建、浓郁的粤语语言特色、深刻的哲理内涵以及与传统诗学的紧密呼应,展现出了极高的诗学价值。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与内心的真实状态;又如同一位智者,轻声低语,引导我们反思自己的认知与行为。
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使得我们每天都接收到大量的信息,我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了解世界。然而,我们真的能够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世界吗?《灯下黑》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与进步的过程中,不要忘记审视自己的内心,不要忽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盲点。它让我们明白,世界是复杂而多元的,每一个现象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更为深刻的本质。我们需要以更加敏锐的感知、更加理性的思考,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奥秘,去认识真实的自我。
同时,这首诗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它告诉我们,诗歌不必追求华丽的辞藻与复杂的结构,简单的语言同样可以蕴含深刻的思想。诗人要善于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诗意,以独特的视角去诠释生活中的现象与哲理。通过巧妙地运用意象、语言等诗歌元素,将自己对世界的感悟传递给读者,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诗歌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而《灯下黑》正是这样一首能够穿越时空,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