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烟火气里的生命哲思-《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生活嘅七日》(粤语诗·组诗)

  文\/树科

  《天补》

  日日月月

  瞓瞓觉觉

  风水轮流转

  热头晒被窦……

  彳彳亍亍

  行行企企

  牡丹花前百花过

  落叶随风唔黐身……

  《地补》

  听听雀仔

  睇睇草根

  黐黐花露

  话知日月,闲噈信步……

  流水佢流

  和风摇柳

  唯心哭笑

  唯物潇潇洒洒,飘飘……

  《人补》

  身外冇物

  心度有你

  同志朋友

  灵犀交流……

  《静补》

  郁咗郁多

  欲梦噈火

  抓紧舒张

  冥冥入定……

  《食补》

  新鲜嘅噈喺生猛嘅

  活泼嘅开朗嘅

  点止色香美颜

  贪佢又嫩又滑

  仲喺可口嘅青甜嘅……

  味冇味,味有味

  天财地宝嚟嘅

  飞嘅游嘅爬嘅

  任佢煎炒烹炸

  至紧要原装元气……

  《动补》

  静噈静鸡鸡

  郁噈跷鸡鸡……

  查实唔使去健身

  户外郁郁噈自由……

  《心补》

  心力会攰

  直情补心……

  动静嘟喺两相宜

  跷跷板嘅平衡你知道……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7.21.粤北韶城沙湖畔

  烟火气里的生命哲思

  —— 树科粤语组诗《生活嘅七日》诗学赏析

  文\/阿蛋

  在当代汉语诗歌创作中,方言诗歌始终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与鲜活的生活质感,为诗坛注入着别样的生机。树科的粤语组诗《生活嘅七日》,以 “补” 为核心意象,串联起 “天补”“地补”“人补”“静补”“食补”“动补”“心补” 七篇短章,既保留了粤语方言的质朴韵味,又蕴含着对生命存在状态的深刻思考。从诗学角度审视,这组作品在语言建构、意象选择、哲思表达等层面,均展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堪称当代方言诗歌中兼具生活气息与哲学深度的佳作。

  一、方言入诗:语言的 “在地性” 与诗性转化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 “活化石”,其入诗历来是一把 “双刃剑”—— 若运用不当,易陷入地域狭隘性,阻碍读者理解;若运用得法,则能激活语言的原生魅力,让诗歌焕发出独特的文化质感。树科在《生活嘅七日》中,对粤语方言的运用堪称精妙,既坚守了语言的 “在地性”,又完成了方言的诗性转化,让方言不再是单纯的地域符号,而成为承载情感与哲思的重要载体。

  组诗中,大量粤语口语词汇的运用,构建起浓郁的岭南生活场景。如《天补》中的 “瞓瞓觉觉”“热头晒被窦”“唔黐身”,《地补》中的 “听听雀仔”“睇睇草根”“闲噈信步”,《食补》中的 “生猛嘅”“又嫩又滑”“青甜嘅”,这些词汇均源自粤语日常口语,朴素直白却极具画面感。“热头晒被窦” 一句,“热头” 即 “太阳”,“被窦” 指 “被窝”,短短五个字,便勾勒出岭南阳光下晒被子的温馨场景,比普通话中的 “太阳晒被窝” 更添几分亲昵与生活气息;“闲噈信步” 中,“噈” 为粤语常用语气词,无实义却能软化语气,传递出漫步时的闲适心境,这种语气词的妙用,是普通话难以复制的。

  更值得称道的是,树科并未止步于方言词汇的堆砌,而是通过对语言节奏的把控,将方言的口语化转化为诗歌的韵律美。粤语作为声调语言,其平仄变化丰富,天然具备音乐性。组诗多采用短句,且句式灵活多变,如《动补》中 “静噈静鸡鸡 \/ 郁噈跷鸡鸡”,“静鸡鸡”“跷鸡鸡” 均为粤语叠词,前者表 “安静”,后者表 “活泼好动”,两句对称,声调平仄相间,读来朗朗上口,既保留了方言的诙谐感,又形成了诗歌的内在韵律。这种韵律并非刻意追求的格律,而是源自方言口语的自然节奏,正如朱自清在《诗的语言》中所言:“诗的语言源于口语,却又高于口语,它是口语的提炼与升华。” 树科的方言诗,正是践行了这一理念,让方言在诗性的淬炼中,既不失本色,又更具韵味。

  此外,组诗中方言与书面语的巧妙融合,进一步拓展了语言的表达空间。如《地补》中 “唯心哭笑 \/ 唯物潇潇洒洒,飘飘”,“唯心”“唯物” 为哲学书面语,与前文 “听听雀仔”“睇睇草根” 的口语化表达形成对比,却不显突兀。这种对比,既展现了诗人从日常生活观察到哲学思考的过渡,又让语言在雅俗之间找到了平衡,避免了方言诗易陷入的 “俗而不雅” 的困境。正如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所说:“诗的语言应是‘雅俗共赏’的,既要有民间的鲜活,也要有文人的雅致。”《生活嘅七日》的语言,正是在方言的 “俗” 与哲思的 “雅” 之间,实现了完美的融合。

  二、“补” 之意象:从自然到心灵的生命关怀

  “补” 是《生活嘅七日》的核心意象,七篇作品分别从 “天”“地”“人”“静”“食”“动”“心” 七个维度,诠释 “补” 的内涵。从诗学角度看,这一意象的选择并非偶然,它既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人合一” 的思想,又融入了诗人对现代生活的思考,形成了从自然到心灵的完整生命关怀体系。

  “天补” 与 “地补” 两篇,聚焦于自然对人的滋养,展现了 “天人合一” 的传统生态观。《天补》中,“日日月月 \/ 瞓瞓觉觉”“风水轮流转 \/ 热头晒被窦”,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人在日月交替中作息,在风水流转中感受自然的馈赠,太阳晒暖被窝,既是自然的给予,也是对人的 “补”。“牡丹花前百花过 \/ 落叶随风唔黐身”,则以花开花落、落叶飘零的自然景象,暗示自然的循环往复与无私包容,人在欣赏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与生命的补给。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与《周易》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的思想一脉相承,自然不仅是生存的环境,更是精神的源泉。

  《地补》则进一步将视角下沉到大地的细微之处:“听听雀仔 \/ 睇睇草根 \/ 黐黐花露 \/ 话知日月,闲噈信步”。雀鸣、草根、花露,这些大地的 “微小之物”,却能给予人最直接的生命滋养。“流水佢流 \/ 和风摇柳”,流水与和风是大地的脉动,它们的自然运转,无形中为人心注入平和与力量。“唯心哭笑 \/ 唯物潇潇洒洒,飘飘”,则在自然景象的基础上,引入了 “唯心” 与 “唯物” 的思考 —— 无论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唯心哭笑),还是物质的自然运转(唯物飘飘),都是大地对人的 “补”,这种 “补” 无需刻意追求,只需人以平和的心态去感受。

  “人补”“静补”“食补”“动补”“心补” 五篇,则将 “补” 的视角从自然转向人自身,探讨了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展现了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关怀。《人补》中 “身外冇物 \/ 心度有你 \/ 同志朋友 \/ 灵犀交流”,强调了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性。在物质日益丰富的现代社会,“身外之物” 往往让人迷失,而朋友间的 “灵犀交流”,却能填补心灵的空虚,这是最珍贵的 “人补”。这里的 “你” 与 “同志朋友”,既是具体的人际关系,也是精神共鸣的象征,正如孔子所言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始终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补给。

  《食补》与《动补》则聚焦于人的身体需求,展现了诗人对 “养生” 的朴素理解。《食补》中,“新鲜嘅噈喺生猛嘅 \/ 活泼嘅开朗嘅”,将食物的 “新鲜” 与 “生猛” 与生命的 “活泼”“开朗” 相联系,认为食物不仅是身体的补给,更是精神状态的映照。“味冇味,味有味 \/ 天财地宝嚟嘅”,借鉴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 “无味之味乃真味” 的思想,强调食物的本味与天然,“原装元气” 的追求,既是对现代食品工业的反思,也是对传统养生理念的回归。《动补》则以 “静噈静鸡鸡 \/ 郁噈跷鸡鸡” 的诙谐表达,提出 “户外郁郁噈自由” 的观点,反对刻意的健身,倡导顺应天性的运动,这种对身体的关怀,既朴素又充满智慧,与庄子 “顺应自然” 的养生思想不谋而合。

  《静补》与《心补》则深入到人的精神层面,探讨了心灵的自我调节与平衡。《静补》中 “郁咗郁多 \/ 欲梦噈火 \/ 抓紧舒张 \/ 冥冥入定”,描绘了人在过度躁动后的自我调整 ——“郁”(动)过多则生 “火”(焦虑),唯有 “抓紧舒张”,在 “冥冥入定” 中获得内心的平静,这是心灵的自我 “补” 偿。《心补》则进一步提出 “心力会攰 \/ 直情补心”“动静嘟喺两相宜 \/ 跷跷板嘅平衡你知道”,强调心灵也会疲惫,需要主动 “补心”,而 “动静平衡” 则是 “补心” 的关键。这里的 “跷跷板” 意象,生动形象地诠释了 “平衡” 的重要性,无论是身体的动静,还是心灵的张弛,唯有平衡才能持久,这与儒家 “中庸之道” 的哲学思想高度契合。

  从 “天补” 到 “心补”,树科以 “补” 为线索,构建了一个从自然到心灵、从身体到精神的完整生命关怀体系。这一体系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人合一”“中庸之道” 的思想精髓,又贴近现代人生存的实际需求,让 “补” 不再是单纯的 “弥补”,而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 —— 顺应自然、珍惜情感、平衡身心,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生命的滋养与意义。

  三、结构与哲思:组诗的整体性与诗学深度

  作为一组结构完整的组诗,《生活嘅七日》的七篇作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建起诗人的生命哲思。从结构上看,组诗遵循 “自然 — 人 — 心灵” 的逻辑线索,从外在的自然环境,到人的身体与情感,再到内在的心灵世界,形成了一个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探索过程;从哲思上看,组诗则围绕 “平衡” 这一核心主题,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平衡关系,展现出深刻的诗学深度。

  从结构的整体性来看,《天补》与《地补》作为组诗的开篇,为整个作品奠定了 “顺应自然” 的基调。两篇作品均以自然景象为描写对象,强调自然对人的滋养,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包容与无私,这种对自然的认知,为后续探讨人的生命状态提供了前提 —— 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其生命状态必然与自然息息相关。《人补》则从自然转向人,探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是 “补” 的对象从自然到人的过渡;《食补》与《动补》则聚焦于人的身体,分别从 “食” 与 “动” 两个方面,探讨身体的滋养与调节,是对 “人补” 的具体展开;《静补》与《心补》则深入到人的心灵层面,探讨心灵的平静与平衡,是组诗的升华,将 “补” 的内涵从物质层面提升到精神层面。

  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让组诗的哲思表达更加清晰。如果说 “天补”“地补” 是对 “人与外部世界关系” 的思考,“人补”“食补”“动补” 是对 “人的外在生命状态” 的思考,那么 “静补”“心补” 则是对 “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的思考。从外部到内在,从物质到精神,诗人的思考不断深入,最终落脚于 “心灵的平衡”,让组诗的主题更加集中,也更具感染力。正如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所说:“组诗的魅力在于其整体性,各篇作品应如一串珍珠,由一根主线串联,相互呼应,共同展现一个完整的主题。”《生活嘅七日》正是如此,七篇作品虽各有侧重,却始终围绕 “补” 与 “平衡” 的主题,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哲思的深度来看,组诗对 “平衡” 的探讨,既贴近生活,又富有哲理。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 “多” 与 “动”—— 物质上追求更多的财富,身体上追求过度的运动,心灵上则因过度焦虑而难以平静。而树科在组诗中,却倡导一种 “平衡” 的生活态度:《天补》中 “风水轮流转” 暗示自然的平衡,《地补》中 “唯心哭笑 \/ 唯物飘飘” 暗示情感与物质的平衡,《动补》中 “动静嘟喺两相宜” 直接点明动静的平衡,《心补》中 “跷跷板嘅平衡” 则将这种平衡上升到心灵层面。这种对 “平衡” 的追求,并非消极的 “无为”,而是积极的 “适度”—— 既不刻意追求 “多”,也不盲目排斥 “少”;既不沉溺于 “静”,也不过度追求 “动”,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生命处于一种和谐、健康的状态。

  这种 “平衡” 的哲思,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思想相通。如儒家的 “中庸之道”,强调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道家的 “阴阳平衡”,认为 “阴阳相生相克,互为补充”;佛家的 “中道” 思想,反对 “执有” 与 “执无”,倡导 “不执两边”。树科将这些传统思想融入现代生活的观察中,用朴素的语言与鲜活的意象,将抽象的哲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践,让读者在感受生活气息的同时,也能思考生命的意义。这种哲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源于生活的感悟,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好的诗歌,应是‘以诗说理’,而非‘以理说诗’,让哲理在诗的意境中自然流露。”《生活嘅七日》正是如此,其哲思蕴含在 “热头晒被窦”“闲噈信步”“灵犀交流” 等生活场景中,于平凡中见深刻,于质朴中见智慧。

  四、结语:方言诗的当代价值与诗学启示

  树科的《生活嘅七日》,以粤语方言为载体,以 “补” 为核心意象,以 “平衡” 为哲思内核,为当代方言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从诗学角度看,这组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语言的鲜活、意象的质朴、哲思的深刻,更在于它证明了方言诗歌在当代诗坛的独特魅力与重要意义 —— 方言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更是诗歌创新的重要资源;生活不仅是诗歌的素材,更是诗歌的灵魂。

  在全球化与标准化的时代,方言诗歌的创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读者群体的局限、语言表达的难度等。但《生活嘅七日》却用实践证明,方言诗歌只要坚守 “在地性” 与 “诗性” 的统一,就能突破地域的限制,引起广泛的情感共鸣。组诗中的 “天补”“地补” 所展现的自然观,“人补” 所展现的情感观,“心补” 所展现的平衡观,都是超越地域与方言的,是人类共同的生命体验与精神追求。这种 “立足地域,面向普遍” 的创作理念,正是方言诗歌能够走向更广阔读者的关键。

  同时,《生活嘅七日》也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一种 “回归生活” 的启示。在诗歌日益追求 “先锋” 与 “晦涩” 的当下,这组作品却以朴素的语言、平凡的生活场景,展现出强大的感染力。它告诉我们,诗歌不必刻意追求高深的技巧与抽象的意象,生活中的 “热头晒被窦”“听听雀仔”“灵犀交流” 等平凡场景,同样能成为诗歌的重要素材;诗人不必远离生活去寻找 “灵感”,只要用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就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深刻的哲思与真挚的情感。正如艾青所说:“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而这种信息与勇气,往往源于对生活最真诚的热爱与观察。”

  总之,树科的《生活嘅七日》是一组兼具生活气息与哲学深度的方言佳作。它以粤语方言为笔,以生活为纸,以 “补” 为墨,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智慧的生命画卷。在这幅画卷中,我们既能感受到岭南生活的质朴与温馨,也能思考生命的平衡与意义;既能领略方言诗歌的独特魅力,也能体会到诗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组作品不仅是树科个人诗歌创作的重要成果,更是当代方言诗歌乃至整个汉语诗歌创作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