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龙魂跃动-《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龙歌》(粤语诗)

  文\/树科

  喺长江,喺黄河

  喺五湖四海……

  喺大地,喺天宫

  喺宇宙天外……

  喺八卦,喺道德

  喺炎黄子孙……

  喺炮仗,喺火箭

  喺平行飞毡……

  睇番龙嘅图腾

  睇番龙嘅光辉……

  睇番龙嘅琴日

  睇番龙嘅第日……

  睇龙,睇龙,睇龙

  睇噈睇龙嘅今日……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6.11.粤北韶城沙湖畔

  《龙魂跃动》

  ——论树科《龙歌》的文化隐喻与诗性建构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的多元图景中,树科的粤语诗《龙歌》以独特的语言质地与深邃的文化意涵脱颖而出。这首作品以 “龙” 为核心意象,通过粤语方言的韵律与节奏,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置于现代语境下重新审视。诗歌以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语言,串联起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科技文明等多重维度,展现出 “龙” 这一符号在中华文明中的永恒生命力。

  一、方言诗学:粤语的在地性与超越性

  粤语作为中国方言体系中极具特色的一支,其九声六调的语音系统赋予诗歌独特的音乐性。《龙歌》采用粤语方言写作,开篇 “喺长江,喺黄河 \/ 喺五湖四海……” 中的 “喺” 字,不仅强化了诗歌的地域特色,更以口语化的表达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这种方言的运用,打破了传统诗歌语言的书面化束缚,使诗歌更具生活气息与民间质感。

  方言在诗歌中的运用,并非简单的语言游戏,而是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与传承。正如赵元任在《现代吴语的研究》中所言:“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龙歌》中的粤语表达,承载着岭南地区的文化记忆,同时又超越地域限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一部分。诗歌中 “睇番”“琴日”“第日” 等粤语词汇的使用,既保留了方言的原汁原味,又通过意象的延伸赋予其普遍的文化意义。

  粤语的韵律特点在《龙歌》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诗歌虽未严格遵循传统诗词的格律,但通过长短句的交错、重复句式的运用,形成了独特的节奏感。“睇龙,睇龙,睇龙 \/ 睇噈睇龙嘅今日……” 的重复咏叹,犹如鼓点般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在诵读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二、意象矩阵:龙的多维解构与重构

  “龙” 作为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在《龙歌》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诗歌通过 “喺长江,喺黄河”“喺大地,喺天宫” 等诗句,将龙的意象与自然地理空间相融合,展现出龙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与自然万物的紧密联系。这种将龙置于天地之间的书写方式,暗合了《周易》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的哲学思想,体现了龙的包容与力量。

  在文化维度上,“喺八卦,喺道德 \/ 喺炎黄子孙” 的表述,将龙与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相勾连。八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符号,代表着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道德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追求;炎黄子孙更是民族身份的直接指认。龙在此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民族认同的纽带,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

  科技文明的意象在诗中也占据重要位置。“喺炮仗,喺火箭 \/ 喺平行飞毡” 一句,将传统的炮仗与现代的火箭并置,展现了中华文明从传统到现代的演进历程。“平行飞毡” 这一富有想象力的意象,既延续了粤语中对新鲜事物的形象化表达,又隐喻着科技发展带来的无限可能。这种古今交融的意象组合,打破了时间的界限,使龙的形象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时空叙事:历史、当下与未来的对话

  《龙歌》通过 “睇番龙嘅图腾 \/ 睇番龙嘅光辉……\/ 睇番龙嘅琴日 \/ 睇番龙嘅第日” 的句式,构建起独特的时空叙事结构。“琴日”(昨日)指向历史,“第日”(他日)指向未来,而 “今日” 则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关键节点。这种时空叙事方式,使诗歌超越了简单的咏物抒情,上升到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在历史维度,龙的图腾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从新石器时代的玉龙,到商周时期的青铜龙纹,再到明清时期的皇家龙袍,龙始终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诗歌中对龙图腾的回望,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文化根脉的追寻。正如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指出:“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

  面对未来,诗歌以 “睇噈睇龙嘅今日” 作结,将目光聚焦于当下。这种对当下的强调,并非否定历史与未来,而是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应如何传承与发扬龙的精神。在科技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龙的精神内涵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 创新、包容、进取。

  四、诗学张力: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

  《龙歌》在创作手法上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诗歌借鉴了《诗经》中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通过 “喺……”“睇番……” 等句式的重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与情感表达。同时,又运用现代诗歌的自由形式,打破了传统格律的束缚,使诗歌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在文化内涵上,诗歌既传承了龙文化中 “祥瑞”“权威” 等传统意蕴,又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从 “炮仗” 到 “火箭” 的意象转换,展现了中华民族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科技文明的跨越;“平行飞毡” 的想象,则预示着未来无限的可能性。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使《龙歌》具有了深刻的时代意义。

  此外,诗歌中还暗含着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龙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生命力?《龙歌》给出的答案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通过将传统意象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诗歌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五、结语:龙的精神,诗的永恒

  树科的《龙歌》以粤语为媒介,以龙为意象,构建起一个充满张力与活力的诗歌世界。诗歌通过方言的运用、意象的组合、时空的叙事以及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与文化自信。在当代诗歌创作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龙歌》的创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将地域文化与民族精神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龙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诗的永恒,在于其对生命、文化与精神的不懈追寻。《龙歌》不仅是对龙这一文化符号的礼赞,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深情讴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期待更多像《龙歌》这样的作品出现,以诗性的语言传承文化,以创新的姿态书写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