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倒置与权力的消解
——论粤语诗《谂谂计仔》中的颠覆性诗学
文\/诗学观察者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和文化立场,构筑了一道抵抗标准语霸权的防线。树科的《谂谂计仔》正是这样一首充满语言自觉与文化反抗意识的诗作。表面上看,这首诗以嬉笑怒骂的姿态呈现,实则暗藏着一套完整的颠覆性诗学——通过对语言秩序的倒置、对权力话语的嘲弄以及对存在本质的质询,诗人完成了一次针对现代性认知体系的全面解构。这种解构不是消极的破坏,而是通过语言的\"计仔\"(粤语\"计谋\"之意)开辟新的认知可能,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语言是存在之家\",粤语在此成为诗人重建存在关系的根基。
诗歌开篇即以一组倒置的词语关系发起挑战:\"学科,学哲,学诗\/反过嚟睇,反过来啦喂!\/唔系噈正喺:\/科学!哲学!诗学咩!\"这种语序的颠覆绝非文字游戏,而是对西方知识体系分类方式的根本质疑。在标准汉语中,\"科学\"、\"哲学\"、\"诗学\"作为现代学术分科的基础概念,其构词法遵循着\"学科 学\"的固定模式,暗示着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权力结构。而诗人通过粤语特有的语序灵活性,将\"学\"字前置,还原了汉语本有的\"动词 宾语\"结构(\"学 科\"),从而解构了这些概念中的物化倾向。这种语言操作令人想起德里达对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当\"学\"成为主动过程而非凝固状态,知识便从名词回归动词,从既定真理变为持续探索。粤语在此不仅是表达工具,更是解构工具,它凭借不同于标准汉语的语法可能性,为思维提供了新的路径。
更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对\"诗学\"一词的处理。在传统理解中,\"诗学\"是关于诗的学问或理论体系,而诗人提出的\"学诗\"则将诗重新定位为一种需要不断学习的实践行为。这种倒置呼应了中国古典诗学中\"诗无达诂\"的传统,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言\"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的本质无法被完全体系化、学科化。通过粤语的\"反过嚟睇\",诗人打破了现代学术体制对诗歌的规训,让诗重新成为生命体验的直接表达。这种语言策略与巴赫金所说的\"狂欢化\"有着深刻共鸣——在狂欢节中,等级秩序被暂时悬置,低俗与高雅混为一谈,而粤语诗歌正是通过方言的\"低俗\"地位,实现了对标准语\"高雅\"权威的挑战。
诗歌第二节将批判锋芒转向社会权力结构:\"听话,睇戏,谂嘢\/唔使办法,冇套路嘅\/同老板,阔佬,官爷\/炒咗佢!咪借!唔识!\"。这里呈现的是一幅权力关系的讽刺画,其中粤语特有的简洁与直接,成为对抗权力话语繁文缛节的利器。\"听话\"与\"炒咗佢\"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被动接受,后者是主动拒绝,而连接这两极的,是粤语文化中特有的务实与不恭精神。\"老板\"、\"阔佬\"、\"官爷\"这三个称谓本身就带有粤语文化的戏谑色彩,不同于标准汉语中\"领导\"、\"富豪\"、\"官员\"的正式称谓,它们通过语言上的降格,实现了对权力象征的去魅化。
诗人使用的\"炒咗佢\"(炒掉他)、\"咪借\"(别借)、\"唔识\"(不懂)等短促有力的粤语表达,创造了一种语言上的直接行动。这种表达方式与标准汉语中委婉曲折的拒绝方式形成鲜明对比,正如阿多诺所言\"艺术的社会性主要在于它反对社会的立场\",粤语诗歌正是通过坚持方言的表达方式,保持了对主流社会话语的批判距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唔使办法,冇套路嘅\"这一表述,它既是对权力游戏规则的拒绝,也是对诗歌创作本身的隐喻——真正的诗不应遵循既定\"套路\",而应如粤语本身一样,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和创造性。
诗歌的最后一节将批判提升至存在论层面:\"仲有冇心水?\/嘟要乜心术?\/仲有一招半式:\/心度冇世,世界消失……\"。这里的\"心水\"(粤语指\"心意\"或\"想法\")与\"心术\"形成对比,前者代表个体真实的感受,后者则暗示心机与算计。诗人通过这两个粤语特有词汇的对比,质询了现代人内心的真实状态——在充满\"心术\"的世界里,\"心水\"是否还有存在的空间?
而最具哲学深度的莫过于结尾两句:\"心度冇世,世界消失……\"。这简短的诗句包含了深刻的唯心论思想,令人想起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或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但诗人通过粤语的独特表达方式,赋予了这一哲学命题新的内涵。\"心度\"(心里)与\"世界\"的关系被倒置——不是世界决定心的内容,而是心的状态决定世界的存在与否。这种表达方式既承接了中国传统的心性之学,又通过粤语的简洁直白,去除了传统哲学话语的晦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省略号的使用,它暗示着这种\"世界消失\"的状态并非终点,而是一个开放的、不可言说的境界,这与禅宗\"说似一物即不中\"的表述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整体结构来看,《谂谂计仔》遵循着\"知识批判—社会批判—存在批判\"的递进逻辑,而粤语作为表达媒介,在每个层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知识批判层面,粤语语序的灵活性解构了西方学科体系的固化思维;在社会批判层面,粤语的直白与戏谑消解了权力话语的严肃性;在存在批判层面,粤语特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为传统哲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表述可能。这种全方位的批判不是偶然的,它根植于粤语文化本身的反抗传统——作为长期处于中原文化边缘的方言,粤语在保持自身特质的过程中,自然发展出了一套抵抗中心话语的策略。
从诗学传统看,《谂谂计仔》的颠覆性并非无源之水。它既延续了早期白话诗反抗文言正统的精神,又结合了当代方言写作对标准语霸权的挑战;既有\"五四\"时期诗歌的启蒙意识,又有后现代诗歌的语言自觉。但与众不同的是,它通过粤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将这些反抗策略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诗人没有像某些方言写作那样刻意突出地域色彩,而是自然运用粤语的思维特性进行创作,这使得诗歌的批判性不是外在的标签,而是内在的语言本质。
《谂谂计仔》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一首优秀的粤语诗,更在于它通过粤语这一媒介,为我们展示了诗歌抵抗权力、颠覆认知的多种可能。在全球化与标准化日益加强的今天,这样的诗歌提醒我们:真正的诗学革命或许正来自于那些被边缘化的语言和思维。正如诗中所言\"心度冇世,世界消失\",当我们在标准化的思维模式中感到窒息时,或许只有回到方言所承载的另类认知方式,才能重新发现世界的丰富性与可能性。树科的这首诗,正是这样一把用粤语打造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解放思维的大门。
——论粤语诗《谂谂计仔》中的颠覆性诗学
文\/诗学观察者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和文化立场,构筑了一道抵抗标准语霸权的防线。树科的《谂谂计仔》正是这样一首充满语言自觉与文化反抗意识的诗作。表面上看,这首诗以嬉笑怒骂的姿态呈现,实则暗藏着一套完整的颠覆性诗学——通过对语言秩序的倒置、对权力话语的嘲弄以及对存在本质的质询,诗人完成了一次针对现代性认知体系的全面解构。这种解构不是消极的破坏,而是通过语言的\"计仔\"(粤语\"计谋\"之意)开辟新的认知可能,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语言是存在之家\",粤语在此成为诗人重建存在关系的根基。
诗歌开篇即以一组倒置的词语关系发起挑战:\"学科,学哲,学诗\/反过嚟睇,反过来啦喂!\/唔系噈正喺:\/科学!哲学!诗学咩!\"这种语序的颠覆绝非文字游戏,而是对西方知识体系分类方式的根本质疑。在标准汉语中,\"科学\"、\"哲学\"、\"诗学\"作为现代学术分科的基础概念,其构词法遵循着\"学科 学\"的固定模式,暗示着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权力结构。而诗人通过粤语特有的语序灵活性,将\"学\"字前置,还原了汉语本有的\"动词 宾语\"结构(\"学 科\"),从而解构了这些概念中的物化倾向。这种语言操作令人想起德里达对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当\"学\"成为主动过程而非凝固状态,知识便从名词回归动词,从既定真理变为持续探索。粤语在此不仅是表达工具,更是解构工具,它凭借不同于标准汉语的语法可能性,为思维提供了新的路径。
更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对\"诗学\"一词的处理。在传统理解中,\"诗学\"是关于诗的学问或理论体系,而诗人提出的\"学诗\"则将诗重新定位为一种需要不断学习的实践行为。这种倒置呼应了中国古典诗学中\"诗无达诂\"的传统,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言\"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的本质无法被完全体系化、学科化。通过粤语的\"反过嚟睇\",诗人打破了现代学术体制对诗歌的规训,让诗重新成为生命体验的直接表达。这种语言策略与巴赫金所说的\"狂欢化\"有着深刻共鸣——在狂欢节中,等级秩序被暂时悬置,低俗与高雅混为一谈,而粤语诗歌正是通过方言的\"低俗\"地位,实现了对标准语\"高雅\"权威的挑战。
诗歌第二节将批判锋芒转向社会权力结构:\"听话,睇戏,谂嘢\/唔使办法,冇套路嘅\/同老板,阔佬,官爷\/炒咗佢!咪借!唔识!\"。这里呈现的是一幅权力关系的讽刺画,其中粤语特有的简洁与直接,成为对抗权力话语繁文缛节的利器。\"听话\"与\"炒咗佢\"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被动接受,后者是主动拒绝,而连接这两极的,是粤语文化中特有的务实与不恭精神。\"老板\"、\"阔佬\"、\"官爷\"这三个称谓本身就带有粤语文化的戏谑色彩,不同于标准汉语中\"领导\"、\"富豪\"、\"官员\"的正式称谓,它们通过语言上的降格,实现了对权力象征的去魅化。
诗人使用的\"炒咗佢\"(炒掉他)、\"咪借\"(别借)、\"唔识\"(不懂)等短促有力的粤语表达,创造了一种语言上的直接行动。这种表达方式与标准汉语中委婉曲折的拒绝方式形成鲜明对比,正如阿多诺所言\"艺术的社会性主要在于它反对社会的立场\",粤语诗歌正是通过坚持方言的表达方式,保持了对主流社会话语的批判距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唔使办法,冇套路嘅\"这一表述,它既是对权力游戏规则的拒绝,也是对诗歌创作本身的隐喻——真正的诗不应遵循既定\"套路\",而应如粤语本身一样,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和创造性。
诗歌的最后一节将批判提升至存在论层面:\"仲有冇心水?\/嘟要乜心术?\/仲有一招半式:\/心度冇世,世界消失……\"。这里的\"心水\"(粤语指\"心意\"或\"想法\")与\"心术\"形成对比,前者代表个体真实的感受,后者则暗示心机与算计。诗人通过这两个粤语特有词汇的对比,质询了现代人内心的真实状态——在充满\"心术\"的世界里,\"心水\"是否还有存在的空间?
而最具哲学深度的莫过于结尾两句:\"心度冇世,世界消失……\"。这简短的诗句包含了深刻的唯心论思想,令人想起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或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但诗人通过粤语的独特表达方式,赋予了这一哲学命题新的内涵。\"心度\"(心里)与\"世界\"的关系被倒置——不是世界决定心的内容,而是心的状态决定世界的存在与否。这种表达方式既承接了中国传统的心性之学,又通过粤语的简洁直白,去除了传统哲学话语的晦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省略号的使用,它暗示着这种\"世界消失\"的状态并非终点,而是一个开放的、不可言说的境界,这与禅宗\"说似一物即不中\"的表述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整体结构来看,《谂谂计仔》遵循着\"知识批判—社会批判—存在批判\"的递进逻辑,而粤语作为表达媒介,在每个层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知识批判层面,粤语语序的灵活性解构了西方学科体系的固化思维;在社会批判层面,粤语的直白与戏谑消解了权力话语的严肃性;在存在批判层面,粤语特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为传统哲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表述可能。这种全方位的批判不是偶然的,它根植于粤语文化本身的反抗传统——作为长期处于中原文化边缘的方言,粤语在保持自身特质的过程中,自然发展出了一套抵抗中心话语的策略。
从诗学传统看,《谂谂计仔》的颠覆性并非无源之水。它既延续了早期白话诗反抗文言正统的精神,又结合了当代方言写作对标准语霸权的挑战;既有\"五四\"时期诗歌的启蒙意识,又有后现代诗歌的语言自觉。但与众不同的是,它通过粤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将这些反抗策略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诗人没有像某些方言写作那样刻意突出地域色彩,而是自然运用粤语的思维特性进行创作,这使得诗歌的批判性不是外在的标签,而是内在的语言本质。
《谂谂计仔》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一首优秀的粤语诗,更在于它通过粤语这一媒介,为我们展示了诗歌抵抗权力、颠覆认知的多种可能。在全球化与标准化日益加强的今天,这样的诗歌提醒我们:真正的诗学革命或许正来自于那些被边缘化的语言和思维。正如诗中所言\"心度冇世,世界消失\",当我们在标准化的思维模式中感到窒息时,或许只有回到方言所承载的另类认知方式,才能重新发现世界的丰富性与可能性。树科的这首诗,正是这样一把用粤语打造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解放思维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