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纳米银与量子点突破-《学渣穿越:我在星际荒野求生》

  焊枪的火光还在闪,陈浩的手没停。他把刚拆下来的第三块稳压器塞进电路板缺口,螺丝拧到一半就卡住了,指节发红,胶布缠得像粽子。

  “再紧一下。”娜娜站在旁边,声音平得像读说明书,“但建议你换只手操作,右手掌心温度已达48度,接近二度烫伤阈值。”

  “没事,我皮厚。”他咬着牙把螺丝旋到底,松开扳手时指尖蹭到了发热的金属外壳,嘶了一声,“反正我也不是靠手感吃饭的科学家。”

  娜娜没接话,只是把机械臂往回收了半寸,避开飞溅的一粒焊渣。

  实验室里堆满了改装过的零件。电解槽被重新架高,冷却管绕成螺旋状盘在反应舱外,中间那片陨铁薄片已经固定到位,表面刻了几道细痕,是昨晚用砂轮一点点磨出来的导流槽。空气里飘着烧塑料和金属氧化的味道,混在一起像是谁把厨房电器扔进了火炉。

  陈浩抹了把脸,油污在额头上划出一道灰线。“现在的问题不是做不出来,是做完放不了两小时就抱团退休。”他指着试管架上几支暗灰色沉淀物,“这玩意儿比上班族还讲究,干完活必须立刻下班。”

  “纳米粒子团聚属正常物理现象。”娜娜调出全息图,“布朗运动导致碰撞频率升高,无外界约束条件下,平均半衰期为三小时四十七分钟。”

  “所以咱们得给它们立规矩?”他盯着那圈微弱蓝光下的溶液,“不让它们乱跑?”

  “理论上可行。若能构建势垒环境,限制自由移动空间,可延缓团聚速度。”

  “势垒……听着像小区围墙。”他歪头想了想,“咱没真空腔也没低温罩,咋搞?”

  “标准量子限域合成需-196c与10??帕真空度。”她顿了顿,“当前冷冻仓仅达-80c,且系统密闭性不足。”

  “那就别按标准来。”他一屁股坐上工作台,脚踩着旧电箱边缘晃荡,“咱又不是考科研编制,非得走流程?”

  他忽然抬头:“你还记得刚才通电时,那片陨铁自己震了一下?”

  “电流激发晶格共振,频率为12.3khz,持续0.4秒。”

  “它一震,溶液里的银离子就跟着抖。”他咧嘴,“说明材料能传信号——那咱能不能让它当墙?”

  “你是说,利用晶体振动形成动态势阱?”

  “对!”他拍腿,“它自己会动,还不用电费。咱在外围加点震荡场,把它变成个‘笼子’,让粒子在里面乖乖排队沉积。”

  娜娜沉默两秒,光学镜头轻微偏转,像是在内部快速演算。“若配合周期性脉冲电场,确实可能模拟量子点约束效应。但需要精确控制振动频率与电场相位差。”

  “那你算你的,我搭我的。”他翻身下地,从一堆废料里扒拉出几片压电陶瓷,“声波驱虫剩下的边角料,还能发电呢。”

  十分钟之后,四片陶瓷片被粘在反应舱外壁,连上线后接到一个改装过的信号发生器上。陈浩扭动旋钮,舱体发出低频嗡鸣,表面水珠跟着跳动。

  “频率调到8.7Ghz试试。”他说。

  “那是微波段。”娜娜提醒,“现有设备无法稳定输出。”

  “那就分步来。”他拆开信号源外壳,甩出两根裸线,“先用中频推上去,再靠谐振抬升。”

  他一边接线一边嘟囔:“咱这不叫做实验,叫拼命运气。”

  第一次启动,系统撑了不到五分钟。示波器曲线猛地蹿高,冷却管接口处冒出白汽,反应舱外壁烫得没法碰。

  “散热跟不上。”他关掉电源,掀开隔热棉检查,“水冷循环太慢,空气对流又被电磁场干扰。”

  “建议降低脉冲强度。”娜娜说。

  “降了就没效果。”他摇头,“要么炸,要么废,中间没路可走。”

  他蹲在地上,盯着那一圈发黑的焊点看了半天,忽然站起来走到角落,拖出一台废弃的小型水泵。

  “这是上次清淤用的?”娜娜问。

  “对,功率不大,但能扛脏水。”他拆掉叶轮,把出水管剪断,接进冷却系统主路,“改成强制循环,流量翻倍。”

  改完线路,他又在反应舱底部垫了层泡沫板,把它悬空架在通风架上,减少热传导。

  “这次要是再烧,我就认命去养兔子。”他说着按下启动键。

  电源灯亮起,电流表缓缓爬升。溶液开始冒泡,蓝光比之前更稳,没有剧烈波动。

  “温度维持在32.6c。”娜娜报告,“冷却效率提升58%。”

  “好家伙,终于不像个喷气式发动机了。”他松了口气,凑近观察窗看里面的情况。

  陨铁片在电场中微微震颤,表面泛起一圈圈同心波纹,像是被看不见的手轻弹过。银离子沿着晶格缝隙缓慢移动,在特定位置聚集。

  “沉积模式符合预测。”娜娜的声音有了点起伏,“检测到局部能级分裂特征,初步具备量子点结构雏形。”

  “也就是说……”他眼睛亮起来,“咱真做出个土法量子阱?”

  “尚未完全成型,但已形成有限势垒。”她调出数据流,“粒子活动范围缩小63%,团聚速率下降至每小时9.2%。”

  “那就是能多活几个小时?”他咧嘴,“够我睡一觉了。”

  话音未落,警报响了。

  “鸡舍b区出现异常生理信号。”娜娜切换画面,“三只用药个体心率波动超过安全阈值,其中一只发生短暂抽搐。”

  陈浩脸一沉:“剂量出问题了?”

  “可能性有二。”她分析,“一是首批复合剂分布不均,活性差异导致吸收偏差;二是缓释程序响应延迟,单位时间内摄入量超标。”

  “那就是还得改。”他抓起工具包就往门口走。

  “你不需要亲自调整。”娜娜拦住他,“我可以远程校准滴定泵。”

  “你不了解这批鸡。”他摆手,“它们吃多少、拉什么颜色我都记得。机器调得再准,不如我看一眼实在。”

  他冲进鸡舍时,几只抗体鸡正挤在角落,羽毛蓬松,呼吸急促。他蹲下来挨个检查嘴色和爪温,最后锁定其中一只腹部微胀的。

  “这只灌肠过量。”他掏出注射器抽出一点嗉囊液,“浓度偏高,肯定是泵速卡了一下。”

  他回实验室重写程序,把每小时0.5毫升拆成六次微量释放,每次间隔十分钟,并加入压力反馈机制,一旦检测到进食停止立即暂停给药。

  “现在呢?”他问。

  “运行正常。”娜娜确认,“生理指标正在回归基线。”

  他靠着墙喘口气,才发现衬衫后背全湿透了。

  回到反应舱前,他盯着那道蓝光看了好久,忽然说:“咱们不能每次都靠手动救火。”

  “你想实现自动化?”

  “对。”他拉开抽屉,翻出一堆继电器和定时开关,“既然人不能二十四小时盯,那就让机器自己干。”

  他开始重组电路,把三块稳压模块并联接入反馈回路,利用陨铁的导电特性做成自激震荡装置。每当电压升高,晶体自身电阻变化就会触发断流,形成间歇供电。

  “这样既能控温,又能保频率。”他一边焊一边解释,“相当于给发电机装了个自动油门。”

  第二次试运行,系统连续工作了两个小时,没有过热,也没有失控。

  “粒子平均粒径7.4纳米。”娜娜扫描结果,“活性保持率首次突破七成,六小时稳定性测试通过。”

  陈浩盯着屏幕上的曲线,慢慢笑了:“这次……应该能撑到天亮。”

  他瘫坐在角落的旧椅上,焊枪还握在手里,右手缠着的胶布边缘已经开始发黑。面前的反应舱缓缓流出淡蓝色液体,像融化的夜空滴进了试管。

  娜娜立于控制台前,光学镜头不断刷新数据,机械臂微调着冷却阀角度,维持系统低功耗运转。

  “建议继续观察。”她说。

  “嗯。”他闭着眼点头,又睁开,“你说……咱这算不算发明了啥?”

  “尚未命名。”

  “要不叫‘陨铁一号’?”他打了个哈欠,“听着像个拖拉机。”

  他伸手想摘下护目镜,手指刚碰到镜框,突然一顿。

  反应舱内,原本平稳的蓝光微微闪烁了一下,紧接着,示波器曲线出现一个极短的尖峰,转瞬即逝。

  “刚才是不是……”他坐直身体。

  娜娜已经调出波形记录。

  “能量波动峰值出现在第117秒。”她语速加快,“频率8.702Ghz,持续时间0.003秒,与压电场谐振频率完全吻合。”

  “它自己共振了?”陈浩瞪眼。

  “不是被动响应。”她盯着数据,“是主动反馈——系统在没有外部输入的情况下,产生了同步振荡。”

  他猛地站起身,顾不上手疼,一把抓起记录本。

  “再来一遍。”他说。

  “风险仍在。”

  “我知道。”他把焊枪插回支架,“但这次,我想看看它到底能走多远。”

  他重新设定参数,将脉冲间隔拉长,电流逐步提升,眼睛死死盯着反应舱中心。

  蓝光再次亮起,溶液泛起涟漪。

  陨铁片轻轻震动,频率逐渐攀升。

  当电压达到临界值时,舱体内突然浮现出一层极淡的荧光,呈环状扩散,如同某种信号正在向外传递。